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如何把畫兒畫好?聽聽古人怎么說,收藏吧!




 (一)品評論

  謝赫的“六法”
  畫有六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序》
  荊浩的“六要”:
  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
  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思者,刪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chuàng)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zhuǎn)變通,不質(zhì)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
  ——五代。荊浩《筆法記》
  品畫:
  自古鑒賞家分品有三;曰神,曰妙,曰能。獨唐朱景玄撰《唐賢畫錄》,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黃體復(fù)作《益州名畫記(錄)》,乃以逸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玄雖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賢遇,然逸之高,豈得附于三品之末,末若休復(fù)首推之為當(dāng)?shù)?。至微宗皇帝,專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為?nbsp;
  ——南宋 鄧椿《畫繼卷九雜說論遠(yuǎn)》
  
 ?。ǘ┬紊裾?br>畫者謹(jǐn)毛而失貌。
  ——西漢 劉安《淮南子卷十七說林訓(xùn)》
  形神論(二)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
  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
  如何此兩幅,疏淡含精勻。
  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
  北宋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
  形神論(三)
  仆之所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元 倪瓚《清 閣全集卷十答張藻仲書》 
  
 ?。ㄈ忭嵳?br>  氣韻論(一)觀者先看氣象,后辨清濁。
  ——(傳)唐 王維《山水論》
  氣韻論(二)山水之象,氣勢相生。
  ——五代 荊浩《筆法記》 


  ?。ㄋ模┮饩痴?br>  意境論(一)
  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
  ——北宋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 
  意境論(二)
  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喜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遙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创水嬃钊松艘猓缯嬖诖松街?,此畫這景外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创水嬃钊似鸫诵?,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
  ——北宋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
  
 ?。ㄎ澹╋L(fēng)格流派論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xùn)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伯 ,以及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瀉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 、荊、關(guān)、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云峰石跡,回出天機;筆意縱滿,參平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亦云:“吾于維也無間然?!敝栽?。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zhèn)、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期文、沈,則又遠(yuǎn)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dāng)學(xué)也。 
  ——明 董其昌《畫旨》

(六)章法論
  章法論(一)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
  ——(傳)唐 王維〈山水論〉
  章法論(二)
  凡未操筆,當(dāng)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筆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謂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也。
  ——北宋 韓拙〈山水純?nèi)?br>  章法論(三)
  未落筆時先須立意,一幅之中有氣有筆有景,種種具于胸中,到筆著紙時,直追出心中之畫,理法相生,氣機流暢,自不與凡俗等。
  ——清 蔣和〈學(xué)畫雜論立意〉

   ?。ㄆ撸┕P墨論
  筆墨論(一)
  筆以立其形質(zhì),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北宋 韓拙〈山水鈍全集〉
  筆墨論(二)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明 董其昌《畫旨》 
  
 ?。ò耍┰O(shè)色論
  畫中設(shè)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jié)腠,不入 要,宜其浮而不實也。
  ——清 王原祁《麓臺題畫稿仿大癡》
  
 ?。ň牛┰姰嬚?br>  詩畫論(一)
  畫與詩,皆士人陶寫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詩者,均可以入畫。]
  ——清 沈宗騫《芥舟學(xué)畫編卷二山水避俗》
  詩畫論(二)
  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
  丹青入巧思,萬物無循形。
  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
  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
  ——北宋 邵雍《伊川擊壤集》卷十八
 ?。ㄊ嬚?br>  畫無筆跡,非謂其墨淡模糊而無分曉也,正如善書者藏筆鋒,如錐畫沙、印印泥耳。書之藏鋒在乎執(zhí)筆沉著痛快。人能知善書執(zhí)筆之法,則知名畫無筆跡之說。故古人如孫太古,今人如米元章,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書畫其實一事爾。
——南宋 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辨》 
 
●中國畫論名言 
     
  繪畫修養(yǎng)論
  [明]王世貞
  
  語曰:“畫,石如飛白木如籀。”又云:“畫竹,干如篆,枝如草,葉如真,書如隸?!惫?、唐棣之樹,文與可之竹,溫日觀之葡萄,皆自草法中來,此畫與書通者也。至于書體,篆隸如鵠頭、虎爪、倒薤、偃波、龍鳳麟龜、魚蟲云鳥、鵲鵠牛鼠、猴雞犬兔、科斗之屬;法如稚畫沙、印印泥、折釵股、漏痕、高峰墜石、百歲枯藤、驚蛇入草;比擬如龍?zhí)⑴P、戲海游天、美女仙人、霞收月上;及覽韓退之《送高閑上人序》,李陽冰《上李大夫書》,則書尤畫通者也。
  ——《藝苑 言》
  
  繪畫繼承論
  [明]陳洪緩
  
  今人不師古人,恃數(shù)句舉業(yè)饾丁,或細(xì)小浮名,便揮筆作畫,筆墨不暇責(zé)也,形似亦不可比擬,哀哉!欲微名供人指點,又譏評彼老成人,此老蓮所最不滿于名流者也。
  ——《玉幾山房畫外錄》引
  繪畫理意論
  [清] 鄭績

    嘗見人寫《春夜宴桃李園圖》,于樹林中燈籠高掛,大失題主。作者意為秉燭夜游句發(fā)揮,反輕飛羽觴而醉月,不思太白之意重在醉月,而秉燭不過引古人以起興耳,非此時之事也。既有月色,何用燈光?所謂畫蛇添足矣。然于筆硯杯盤之處,近點掉燈一二,未嘗不可。高懸桃李上與月爭光,則斷乎不宜。故曰學(xué)畫貴書卷,作畫要達(dá)理。
  ——《夢幻居畫學(xué)簡明·論景》
  
  繪畫形神論
  [明] 莫是龍
  
  傳神者必以形,形與心手相湊而相忘,神之所托也。
  ——《畫說》
  
  繪畫境界論
  [宋] 蘇軾
  
  味摩詁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詁之畫,畫中有詩。詩曰:“藍(lán)田白石出,玉川紅葉稀。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贝四υb之詩?;蛟环且?,好事者以補摩詁之遺。
  ——《東坡題跋·書摩詁藍(lán)田煙雨圖》
  
  山水畫論
  [清] 朱若極
  
  得乾之理者,山川之質(zhì)也。得筆墨之法者,山川之飾也。知其飾而非理,其理危矣。知其質(zhì)而非法,其法微矣。是故古人知其微危,必獲一。一有不明,則萬物障;一無不明,則萬物齊。畫之理,筆之法,不過天地之質(zhì)與飾也。山川,天地之形也。風(fēng)雨晦明,山川之氣象也,疏密深遠(yuǎn),山川之約徑也;縱橫吞吐,山川之節(jié)奏也,陰陽濃淡,山川之凝神也;水云聚散,山川之聯(lián)屬也;蹲跳向背,山川之行藏也。天之權(quán)也。博厚者,地之衡也。,風(fēng)云者,天之束縛山川也。水石者,地之激躍山川也。非天地之權(quán)衡,不能變化山川之不測;雖風(fēng)云之束縛,不能等九區(qū)之山川于同模;雖水石之激躍,不能別山川之形勢于筆端。且山水之大,廣土千里,結(jié)云萬里,羅峰列嶂,以一管窺之,即飛仙恐不能周旋也;以一畫測之,即可參天地之化育也。測山川之形勢,度地土之廣遠(yuǎn),審峰嶂之疏密,識云煙之蒙味,正踞千里,邪睨萬重,繞歸于天之權(quán)、地之衡也。天有是權(quán),能變山川之精靈;地有是衡,能運山川之氣脈;我有是一畫,能貫山川之形神。此予五十年前未脫胎于山川也,亦非糟粕其山川,而使山川自私也。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山川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
  ——《石濤畫語錄·山川章第八》
  
  畜獸蟲魚畫論
  [清] 方 薰
  
  錢舜舉《草蟲卷》三尺許,蜻蜒、蟬、蝶、蜂、蜢類皆點簇為之,物物逼肖,其頭目翅足,或圓或角,或沁墨或破筆,隨手點抹,有蠕蠕欲動之神,觀者無不絕倒。畫者初未嘗有意于破筆沁墨也,筆破墨沁皆弊也,乃反其得其妙,則畫法之變化,實可參乎造物矣。 
  ——《山靜居畫論》
   [清]松年
  書畫以人重,信不請誣也。歷代工書畫者,宋之蔡京、秦檜,明之嚴(yán)嵩,爵位尊崇,書法文學(xué)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棄之,湮沒不傳?實因其人大節(jié)已虧,其余技更一錢不值矣。吾輩學(xué)書畫,第一先講人品,如在仕途亦當(dāng)留心史治,講求物理人情,當(dāng)讀有用書,多交有益友。其沉湎于酒,貪戀于色,剝削于財,任性于氣,倚清高之藝為惡賴之行,重財輕友,認(rèn)利不認(rèn)人,動輒以畫居奇,無厭需索,縱到三王吳惲之列,有此劣跡,則品節(jié)已傷,其畫未能為世所重。

    [明]莫是龍
  昔人評大年畫,謂得胸中千卷書更奇古。又大年以宋宗室不得遠(yuǎn)游,每朝陵回,得寫胸中丘壑。不行萬里路,不讀萬卷書,欲作畫祖,其可得乎?此在吾曹勉之,無望于庸史矣。
  
  [明]李日華
  繪事必須多讀書,讀書多,見古今事變多,不狃狹劣見聞,自然胸次廓徹,山川靈奇,透入性地,時一灑落,何患不臻妙境?
  
  [清]唐 岱
  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縱橫萬里之勢,立身畫外,存心畫中,潑墨揮毫,皆成天趣。讀書之功,焉可少哉!《莊子》云:“知而不學(xué),謂之視肉?!蔽从胁粚W(xué)而能得其微妙者,未有不遵古法而自能超越名賢者。彼懶于讀書而以空疏從事者,吾知其不能畫也。
  
  [清]松年
  畫師處處皆有,須分貴賤雅俗。不讀書寫字之師,即是工匠。
  
  [宋]蘇軾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shù),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碧幨啃Χ恢9耪Z有云:“耕當(dāng)問奴,織當(dāng)問婢?!辈豢筛囊?。
  
  [清]唐貸
  凡臨舊畫,須細(xì)閱古人名跡,先看山之氣勢,次究格法,以用意古雅、筆精墨妙者為尚也。而臨舊之法,雖摹古人之邱壑梗概,亦必追求其神韻之精粹,不可只求形似。誠從古畫中多臨多記,飲食寢處與之為一,自然神韻渾化,使蹊徑幽深,林木蔭郁。古人之畫皆成我之畫,有不恨我不見古人,恨古人不見我之嘆矣。故臨古總要體裁中度,用古人之規(guī)矩格法,不用古人之邱壑蹊徑。廖曰:“落筆要舊,景界要新”。何患不脫古人窠臼也!
  
  [清]鄭燮
  僧白丁畫蘭,渾化無痕跡,萬里云南,遠(yuǎn)莫能致,付之想夢而已。聞其作畫,不令不見,畫畢微干,用水噴 ,其細(xì)如霧,筆墨之痕,因茲化去。彼恐貽譏,故閉戶自為,不知吾正以此服其妙才妙想也??谥?水與筆之蘸水何異?亦何非水墨之妙乎?石濤和尚客吾揚州數(shù)十年,見其蘭幅極多,亦極妙。學(xué)一半,撇一半,未嘗全學(xué),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詩曰:“十分學(xué)七要拋三,各有靈苗各自探,當(dāng)面石濤還不學(xué),何能萬里學(xué)云南?”
  
  [清}董
  初學(xué)欲知筆墨,須臨摹古人,古人筆墨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山舟先生論書,嘗言貼在看不在臨。仆謂看幅是得于心,而臨貼是應(yīng)于手??炊慌R,縱觀眾妙楷所藏,都非實學(xué)。臨而不看,縱池水盡黑,而徒得其皮毛。故學(xué)畫必從臨摹入門,使古人之筆墨皆若出于吾之手;繼以披玩,使古人之神妙,皆若出于吾之心。
  
  [南齊]謝赫
  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jié)。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采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五代梁]荊浩
  夫畫有六要:一日氣,二日韻,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筆,六日墨。(中略)氣者,心隨筆運,取象不惑;韻者,隱跡立形,備儀不俗;思者,刪撥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時因,搜妙創(chuàng)真;筆者,雖依法則,運轉(zhuǎn)變通,不質(zhì)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筆。
  
  [宋]郭若虛
  又畫有三病,皆系用筆。所謂三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jié)。板者,腕弱筆癡,全虧取與,物狀平褊,不能圓混也。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勾畫之際,妄生圭角也。結(jié)者,欲行不行,當(dāng)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也。未窮三病,徒舉一隅,畫者鮮克留心,觀者當(dāng)煩拭眥。
  
  [宋]劉道醇
  夫識畫之決,在乎明六要而審六長也。所謂六要者:氣韻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變異合理三也,彩繪有澤四也,去來自然五也,師學(xué)舍短六也。所謂六長者:粗鹵求筆一也,僻澀求才二也,細(xì)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無墨求染五也,平畫求長六也。
  
  [清]方薰
  功夫到處,格法同歸;妙悟通時,工拙一致。荊、關(guān)、董、巨,顧、陸、張、吳,便為一家眷屬。實須三昧在手,方離法度。
  摹仿古人,始乃惟恐不似,既乃惟恐太似。不似則未盡其法,太似則不為我法。法我相忘,平淡天然,所謂擯落筌蹄,方窮至理。畫有盡而意無盡,故人各以意運法,法亦妙有不同。摹擬者假彼之意,非我意之所造也。如華新羅山水花鳥皆自寫其意,造其法。金冬心又以意為畫,文以飾之為一格,皆出自己意造其妙。
  
  [清]董
  初學(xué)論畫,當(dāng)先求法,筆有筆法,章有章法,理有理法,采有采法。筆法全備,然后能辨別諸家。章法全備,然后能腹充古今。理法全備,然后能參變脫化。采法全備,然后能清光大來。羚羊掛角,無跡可尋。非拘拘于法度者所知也,亦非不知法度者所能知也。
  
  [清]鄭績
  何為味外味?筆若無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無形。于僻僻澀澀中藏活活潑潑地,固脫習(xí)派,且無矜持,只以意會,難以言傳,正謂此也?;蛟划嫙o法耶?畫有法耶?予曰:“不可有法也,不可無法也,只可無有一定之法?!?br>  [唐]張彥遠(yuǎn)
  遍觀眾畫,唯顧生畫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于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

    [宋]宋軾
  余嘗論畫,以為人禽、宮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煙云,雖無常形而有常理。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當(dāng),雖曉畫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盜名者,必托于無常形者也。雖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當(dāng),則舉廢之矣。以其形之無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謹(jǐn)也。
  
  [宋]郭熙、郭思
  世人止知吾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肚f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人須養(yǎng)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側(cè),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晉人顧愷之必構(gòu)層樓以為畫所,此真古之達(dá)士。不然,則志意已抑郁沉滯,局在一曲,如何得寫貌物情,攄發(fā)人思哉?假如工人聽琴,得嶧陽孤桐,巧手妙意,洞然于中,則樸材在地,枝葉未披,而雷氏成琴,曉然已在于目。其意煩體悖,拙魯悶?zāi)?,?鑿利刀,不知下手之處,焉得焦尾五聲,揚音于清風(fēng)流水哉?
  
  [元]湯
  畫梅謂之寫梅,畫竹謂之寫竹,畫蘭謂之寫蘭,何哉?蓋花之至清者,畫之當(dāng)以意寫,不在形似耳。陳去非詩云:“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逼渌怪^歟!
  
  [唐]張彥遠(yuǎn)
  或問余曰:“吳生何以不用界筆直尺而能彎孤挺刃、植柱構(gòu)梁?”對曰:“守其神,專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吳生之筆,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也。凡事之臻妙者,皆如是乎,豈止畫也!與乎皰丁發(fā)硎,郢匠運斤,效顰者徒勞捧心,代斫者必傷其手。意旨亂矣,外物役焉,豈能左手劃圓,右手劃方乎?夫用界筆直尺,是死畫也;守其神,專其一,是真畫也。死畫滿壁,曷如污墁?真畫一劃,見其生氣。夫運思揮毫,自以為畫,則愈失于畫矣。運思揮毫,意不在于畫,故得于畫矣。不滯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雖彎孤挺刃,植柱構(gòu)梁,則界筆直尺,豈得入于其間矣?!?br>  
  [宋]沈括
  相國寺舊畫壁,乃高益之筆,有畫眾工奏樂一堵,最有意。人多病擁琵琶者誤撥下弦--眾管皆發(fā)“四”字,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撥乃掩下弦,誤也。予以為非誤也。蓋管以發(fā)指為聲,琵琶以撥過為聲。此撥掩下弦,則聲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宋]鄧椿
  徽宗皇帝(中略),自此之后,益興畫學(xué),教育眾工,如進(jìn)士科,下題取士。(中略)所試之題,如“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弊缘诙艘韵?,多系空舟岸側(cè),或拳鷺于舷間,或棲鴉于篷背。獨魁則不然:畫一舟人,臥于舟尾,橫一孤笛。其意以為非無舟人,止無行人耳,且以見舟子之甚閑也。又如“亂山藏古寺?!笨齽t畫荒山滿幅,上出幡竿,以見藏意,馀人乃露塔尖或鴟吻,往往有見殿堂者,則無復(fù)藏電矣。
  徽宗建龍德宮成,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上來幸,一無所稱,獨顧壺中殿前柱廊拱眼斜枝月季花。問畫者為誰,實少年新進(jìn),上喜賜緋,褒錫甚寵,皆莫測其故。近侍嘗請于上,上曰:“月季鮮有能畫者,蓋四時、朝暮,花、蕊、葉皆不同。此作春時日中者,無毫發(fā)差,故厚賞之?!?br>  
  [宋]陳善
  唐人詩有“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之句。聞舊時嘗以此試畫工,眾工競于花卉上妝點春色,皆不中選。惟一人于危亭縹緲,綠楊隱映之處,畫一美婦人,憑欄而立,眾工逐服。此可謂善體詩人之意矣。
  
  [清]李修易
  東坡詩:“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倍乐竟ぃ璐艘宰晕钠渎?。仆謂形似二字,須參活解,蓋言不尚形似,務(wù)求神韻也。玩下文“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便見東坡作詩,必非此詩乎!拘其說以論畫,將白太傅“畫無常工,以似為工”、郭河陽“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又謂之何。

    [清]龔賢
  先言筆法,再論墨氣,更講邱壑;氣韻不可說,三者得則氣韻生矣。筆法要古,墨氣要厚,邱壑要穩(wěn),氣韻要渾。又曰:筆法要健,墨氣要活,邱壑要奇,氣韻要雅。氣韻猶言風(fēng)致也。筆中鋒自西;墨氣不可以歲月計,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出拙者得之,功深也。
  [宋]郭熙、郭思
  山以水為血脈,以草木為毛發(fā),以煙云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華,得煙云而秀媚。水以山為面,以亭榭為眉目,以漁釣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漁釣而曠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有三遠(yuǎn):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yuǎn);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yuǎn);自近山而望遠(yuǎn)山,謂之平遠(yuǎn)。高遠(yuǎn)之色清明,深遠(yuǎn)之色重晦,平遠(yuǎn)之色有明有晦。高遠(yuǎn)之勢突兀,深遠(yuǎn)之意重疊,平遠(yuǎn)之意沖融而縹縹緲緲。其人物之在三遠(yuǎn)也,高遠(yuǎn)者明嘹,深遠(yuǎn)者細(xì)碎,平遠(yuǎn)者沖澹。明嘹者不短,細(xì)碎者不長,沖澹不大。此三遠(yuǎn)也。
  山有三大:山大于木,木大于人。山不數(shù)十重如木之大,則山不大。木不數(shù)十重如人之大,則木不大。木之所以比夫人者,先自其葉;而人之所以比夫木者,先自其頭。木葉若干可以敵人之頭,人之頭自若干葉而成之,則人之大小,木之大小,山之大小,自此而皆中程度。此三大也。
  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yuǎn),盡出之則不遠(yuǎn),掩映斷其派,則遠(yuǎn)矣。蓋山盡出,不惟無秀拔之高,兼何異畫碓嘴?水盡出,不惟無盤折之遠(yuǎn),何異畫蚯蚓?
  正面溪山林木,盤折委曲,鋪設(shè)其景而來,不厭其詳,所以足人目之尋也。旁邊平遠(yuǎn)嶠嶺,重疊鉤連縹緲而去,不厭其遠(yuǎn),所以極人目之曠望也。遠(yuǎn)山無皴,遠(yuǎn)水無波,遠(yuǎn)人無目。非無也,如無耳。
  凡經(jīng)營下筆,必合天地。何謂天地?謂如一尺半幅之上,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蹭方立意定景。見世之初學(xué),遽把筆下去,率爾立意,觸情涂抹滿幅,看之填塞人目,已令人意不快,那得取賞于瀟灑,見情于高大哉? 

     [清]王概等
  畫花卉全以得勢為主。枝得勢,雖縈紆高下,氣脈仍是貫串?;ǖ脛?,雖參差向背不同,而各自條暢,不去常理。葉得勢,雖疏密交錯而不紊亂。何則?以其理然也。而著色象其形采,渲染得其神氣,又在乎理勢之中。至于點綴蜂蝶草蟲,尋艷采香,緣枝墜葉,全在想其形勢之可安?;蛞穗[藏,或宜顯露,則在乎各得其宜,不似贅瘤,則全勢得矣。至于葉分濃淡,要與花相掩映?;ǚ窒虮?,要與枝相連絡(luò)。枝分偃仰,要與根相應(yīng)接。若全圖章法,不用意構(gòu)思,一味填塞,是老僧補衲手段,焉能得其神妙哉?故所貴者取勢,合而觀之,則一氣呵成;深加細(xì)玩,又復(fù)神理湊合,乃為高手。然取勢之法,又甚活潑,未可拘執(zhí)。必須上求古法,古法未盡,則求之花木真形,其真形更宜于臨風(fēng)、承露、帶雨、迎曦時觀之,更姿態(tài)橫生,愈于常格矣。
  
  [清]鄒一桂
  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勢而言。幅無大小,必分賓主。一虛一實,一疏一密,一參一差,即陰陽晝夜消息之理也。布置之法,勢如勾股,上宜空天,下宜留地?;蜃笠挥叶?,或上奇下偶。約以三出。為形忌漫團(tuán)散碎,兩互平頭,棗核蝦須。布置得法,多不嫌滿,少不嫌稀。大勢既定,一花一葉,亦有章法。圓朵非無缺處,密葉必間疏枝。無風(fēng)翻葉不須多,向日背花宜在后。相向不宜面湊,轉(zhuǎn)枝切忌蛇形。石畔栽花,宜空一面;花間集鳥,必在空枝??v有化裁,不離規(guī)矩。
  
  [清]蔣驥
  山水章法作作文之開合,先從大處定局,開合分明,中間細(xì)碎處,點綴而已。若從碎處積成大山,必至失勢。
  布置章法,胸中以有膽識為主。書法論有云:“意在筆先”,作畫亦然。
  大山平坡皆當(dāng)各有勾連處,如詩文中之有鈕合,為一篇之筋節(jié)脈理。必多讀舊畫,乃能知之。
  
  [五代梁]荊浩
  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筆絕而斷謂之筋,起伏成實謂之肉,生死剛正謂之骨,跡畫不敗謂之氣。故知墨大質(zhì)者失其體,色微者敗正氣,筋死者無肉,跡斷者無筋,茍媚者無骨。
  
  [宋]郭熙、郭思
  一種使筆,不可反為筆使;一種用墨,不可反為墨用。筆與墨,人之淺近事,二物且不知所以操縱,又焉得成絕妙也哉!此亦非難,近取諸書法,正與此類也。故說者謂王右軍喜鵝,意在取其轉(zhuǎn)項,如人之執(zhí)筆轉(zhuǎn)腕以結(jié)字,此正與論畫用筆同。故世之人多謂書者往往善畫,蓋由其轉(zhuǎn)腕用筆之不滯也。

    [清]唐岱
  用筆之法,在乎心使腕運,要剛中帶柔,能收能放,不為筆使。其筆須用中鋒,中鋒之說非謂把筆端正也。鋒者筆尖之鋒芒,能用筆鋒,則落筆圓渾不板,否則純用筆根,或刻或偏,專以扁筆取力,便至妄生圭角。
  用筆之要,余有說焉:存心要恭,落筆要松。存心不恭,則下筆散漫,格法不具;落筆不松,則無生動氣勢。以恭寫松,以松應(yīng)恭,始得收放,用筆之決也。
  
  [宋]郭熙、郭思
  運墨有時而用淡墨,有時而用濃墨,有時而用焦墨,有時而用宿墨,有時而用墨,有時而用廚中埃墨,有時而取青黛雜墨水而用之。用淡墨六七加而成深,即墨色滋潤而不枯燥。用濃墨、焦墨欲特然取其限界,非濃與焦則松棱、石角不嘹然故爾。嘹然然后用青墨水重疊過之,即墨色分明,常如霧露中出也。淡墨重疊旋旋而取之謂之斡淡,以銳筆橫臥惹惹而取之謂之皴擦,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謂之渲,以水墨滾同而澤之謂之刷。
  雪色用淡濃墨作濃淡,但墨之色不一,而染就煙色,就縑素本色縈拂以淡水而痕之,不可見筆墨跡。風(fēng)色用黃土或埃墨而得之。土色用淡墨、埃墨而得之。石色用青黛和墨而淺深取之。瀑布用縑素本色,但焦墨作其旁以得之。
  
  [明]唐寅
  作畫破墨不宜不井水,性冷凝故也。溫湯或河水皆可。洗硯磨墨,以筆壓開,飽浸水訖,然后蘸墨,則吸上勻暢。若先蘸墨而后蘸水,被水沖散,不能運動也。
  
  [明]莫是龍
  古人云:“有筆有墨?!惫P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古人云:“石分三面?!贝苏Z是筆亦是墨,可參之。

    [清]唐岱
  用墨之法,古人未嘗不載,畫家所謂點、染、皴、擦四則而已,此外又有渲淡、積墨之法。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為六彩?黑、白、干、濕、濃、淡是也。六者缺一,山之氣韻不全矣。渲淡者,山之大勢皴完而墨彩不顯,氣韻未足,則用淡墨輕筆重疊搜之,使筆干墨枯,仍以輕筆擦之,所謂無墨求染。積墨者,以墨水或濃或淡層層染之,要知染中帶擦,若用兩枝筆如染天色云煙者,則錯矣。
  
  [清]張式
  筆法既領(lǐng)會,墨法尤當(dāng)深究,畫家用墨最吃緊事。墨法在用水,以墨為形,以水為氣,氣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稱,實有至理。
  用墨以盆中墨水為主,硯上濃墨為副。
  盆中墨水要奢,筆飲墨有宜貪、有宜吝。吐墨惜如金,施墨棄如潑。輕重、淺深、隱顯之,則五采畢現(xiàn)矣。曰五彩,陰陽起伏是也,其運用變化,正如五行之生克。
  
  [清]錢杜
  設(shè)色每幅下筆,須先定意見,應(yīng)設(shè)色與否,及青綠澹赭,不可移易也。
  設(shè)大青綠,落墨時皴法須簡,留青綠地位,若澹赭則煅簡皆宜。
  青綠染色,只可兩次,多則色滯,勿為前人所誤。
  凡山石用青綠渲染,層次多,則輪廓與石理不能刻露,近于晦滯矣。所以古人有鉤金法,正為此也。鉤金創(chuàng)于小李將軍,繼之者燕文貴、趙伯駒、劉松年諸人,以及明之唐子畏、仇十洲,往往為之,然終非山水上品。至趙令穰、張伯雨、陳惟允,后之沈啟南、文衡山,皆以澹見長,其靈活處,似覺轉(zhuǎn)勝前人。惟吳興趙氏家法,青綠盡其妙,蓋天姿既勝,兼有士氣,固非尋常學(xué)力所能到也。王石谷云:“余于是道參究三十年,如有所得?!比缓蠊惹嗑G近俗,晚年尤甚,究未夢見古人。南田用澹青綠,風(fēng)致蕭散,似趙大年,勝石谷多矣。用赭色及汁綠,總宜和墨一二分,方免炫爛之氣。
  赭色染山石,其石理皴擦處,或用汁綠,澹澹如染一層,此大癡法也。
  唐子畏每以汁綠和墨染山石,亦秀潤可愛。
  世俗論畫,皆以設(shè)色為易事。豈知渲染之難,如兼金入爐,重加鍛煉,火候稍差,前功盡棄 


●古人論書畫創(chuàng)作33則 

 1、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傊?,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之外者,化機也。豈獨畫云乎哉!
— —清·鄭燮《鄭板橋集·題畫·竹》野人

 2、 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
   豈徒不見人,嘈然遺其身。
   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莊周世無有,誰知此疑神。
  ?。彼巍ぬK武《書晁補之所藏與可畫竹三首》(錄其一)野人

 3、湘東殿下…··學(xué)窮性表,心師造化,非復(fù)景行,所能希涉。
   ——南朝陳·姚最《續(xù)畫品》野人

 4、 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末若師諸心。
   ——北宋·范寬語,見《直和畫譜》卷十一

 5、古人之書畫,與造化同根,陰陽同候,非若今人泥粉本為先天,奉師說為上智也。然則今之學(xué)畫者當(dāng)何奈?曰:“心窮萬物之源,目盡山川之勢,取證于晉唐宋人,則得之矣”
  ——清·龔賢語,見周二學(xué)《乙角編》乙冊野人
   
   ( 野人親手漢字輸入并編輯,轉(zhuǎn)貼需注明出處)

 6、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
 ——北宋·范寬語,見《宣和畫譜》卷十一野人

 7、初畢庶子宏擅名于代,一見驚嘆之,異其唯用禿毫,或以手摸絹素,因問璪所受。璪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碑吅暧谑情w筆。
  ——唐·彥遠(yuǎn)《歷代名畫記卷十·唐朝下·畢宏》野人

 8、 顧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會。
   ——唐·李嗣真《續(xù)畫品錄》野人

 9、 太行山有洪谷,其間數(shù)畝之田,吾常耕而食之。有日登神鎮(zhèn)山四望,回跡入大巖扉,苔徑露水,怪石祥煙,疾進(jìn)其處,皆古松也。中獨圍大者,皮老蒼蘚,翔鱗乘空,蟠虬之勢,欲附云漢。成林者,爽氣重榮。不能者,抱節(jié)自屈?;蚧馗鐾?,或僵截巨流。掛岸盤溪,披苔裂面。因驚其異,遍而賞之。明日攜筆復(fù)就寫之,凡數(shù)萬本,方如其真。
   ——五代后梁·荊浩《筆法記》野人

 10、寫畫凡未落筆先以神會,至落筆時,勿促迫,勿怠緩,勿陡削,勿敞
神,勿太舒,務(wù)先精思天蒙,山川步伍,林木位置,不是先生樹,后布地,入于林出于地也。以我襟含氣度,不在山川林木內(nèi),其精神駕馭于山川林木之外。隨筆一落,隨意一發(fā),自成天蒙。處處通情,處處醒道,處處脫塵而生活,自脫天地牢籠之手歸于自然矣。
——清·原濟《題畫》,見龐元濟《虛齋名畫錄》野人

  
 11、陳郡丞嘗謂余言:“黃子久終日只在荒山亂石叢木深窱中坐,意態(tài)忽
忽,人莫測其為何。又每往泖中通海處,看激流轟浪,風(fēng)雨驟至,水怪悲詫而不顧”。噫此大癡之筆,所以沉郁變化,凡與造化爭神奇哉。
 — —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野人

 12、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脫胎于予也,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于神通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
— —清·原濟《五濤畫語錄·山川章第八》野人

 13、皮袋中置描筆在內(nèi),或于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dāng)模寫記之,分外有發(fā)生之意。
 ——元·黃公望《寫山水訣》野人

 14、凡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臺講一定器耳,難成而易好,不待過想妙得也。此以巧歷不能差其品也。
  ——東晉·顧消之《論畫》野人

 15、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zé)o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爾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茲后學(xué),何敢妄擬前賢。然有成竹無成竹,其實只是一個道理。
 ——清·鄭燮《鄭板橋集·題畫·竹》野人

 16、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乾隆戊寅十月下烷,板橋鄭文畫并題。
     ——清·鄭燮《竹石圖》野人

 17、宋元君將畫圖,眾史皆至,受輯而立,舔筆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般礴,裸。君曰:“可矣,是真畫者矣?!?br> — —戰(zhàn)國·莊周《莊子·外篇·田子方》野人

  ( 野人親手漢字輸入并編輯,轉(zhuǎn)貼需注明出處)

 18、 易元吉,字慶之,長沙人。天資穎異,善畫得名于時。初以工花鳥專門,及見趙昌畫,乃日:“世未乏人,要須擺脫舊習(xí),超軼古人之所未到,則可以謂名家?!庇谑撬煊斡谇G湖間,搜奇訪古,名山大川,每遇勝麗佳處,輒留其意,幾與猿狖鹿豕同游,故心傳目擊之妙,一寫于毫端間,則是世俗之所不得窺其藩也。又嘗于長沙所居之舍后,開圃鑿池,間以亂石叢篁、梅菊葭葦,多馴養(yǎng)水禽山獸,以伺其動靜游息之態(tài),以資于畫筆之思致,故寫動植之狀元出其右者?!    彼巍兑撕彤嬜V》卷十八野人

 19、太古無法,太樸不散,太樸一散,而法立矣?!詿o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一畫章第一》)
又曰: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凡事有經(jīng)必有權(quán),有法必有化,一知其經(jīng),即變其權(quán);一知其法,即功于化。(《變化章第三》)
— —清·原濟《石濤畫語錄》野人

 20、寫梅未必合時宜,莫怪花前落墨遲;
   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
   ——清·李方膺題畫梅野人

 21、盆是半藏,花是半含;
   不求發(fā)泄,不畏凋殘?!    ?br>   — —清·鄭燮《鄭板橋集·題畫》《半盆蘭蕊》野人

 22、天地渾稻一氣,再分風(fēng)雨四時?!?br>   明暗高低遠(yuǎn)近,不似之似似之。
 — —清·原濟《大滌子題畫詩跋卷一·題畫山水》野人

 23、眉公嘗謂余曰:“寫梅取骨,寫蘭取姿,寫竹直以氣勝?!庇鄰?fù)日:“無骨不勁,無姿不秀,無氣不生。惟寫竹兼之。能者自得,無一成法?!泵颊咭嗌钊恢?。
 — —明·魯?shù)弥遏斒夏}語》野人


 24、畫梅要不象,象則失之刻;要不到,到則失之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染翰家能傳其神意,斯得之矣。
-—清·查禮《畫梅題跋》野人

 25、春雨春風(fēng)洗妙顏,一辭瓊島到人間;
   而今究竟無知己,打破烏盆更火山。
    — —清·鄭燮《鄭板橋集·題畫》《破盆蘭花》野人

 26、稀奇古怪,我法我派,一錢不值,萬錢不賣。
   奇怪不悻于理法,放浪不失于規(guī)矩,機趣橫生,心手相應(yīng),寫意畫能事畢矣。
  - —清·邵梅臣《畫耕偶錄》野人

 27、筆筆有天際真人想,一絲塵垢,便無下筆處。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云:“似我者病?!闭圆煌幫?,不似求似,同與似者,皆病也。
?。濉]壽平《南田面跋》野人

 28、精神專一,奮苦數(shù)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fā)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來窘隘而已。
    — —清·鄭燮《鄭板橋集·題畫·靳秋田索畫》野人

 29、東坡此詩(按指“論畫以形似”之詩),“蓋言學(xué)者不當(dāng)刻舟求劍?,膠柱而鼓瑟也。然必神游象外,方能意到國中”?!敖袢嘶蛄攘葦?shù)筆,自矜高簡,或重床疊屋,一味顢頇,動曰不求形似,豈知古人所云不求形似者,不似之似也,彼繁簡失宜者烏可同年語哉?”
——(傳)明·王紱《書畫傳習(xí)錄》野人

 30、 畫梅要不象,象則失之刻;要不到,到則失之描,不象之象有神,不到之到有意。染翰家能傳其神意,斯得之矣。
   — —清·查禮《畫梅題跋》野人

 31、 石濤畫蘭不似蘭,蓋其化也。板橋畫蘭酷似蘭,猶未化也。蓋將以吾之似,學(xué)古人之不似,嘻,難言矣。
  — —清·鄭燮題小副蘭花,見汪汝燮《陶風(fēng)樓藏書畫圖》野人

 32、畫有千幅萬幅不變者,有幅幅變者。不變者正宗,變者間氣。變之人樂,不變之人壽??腿眨骸坝谧兒??不變乎?”曰;“變,雖然中有不變者?!?br>——清·戴熙《習(xí)苦齋題畫》 

 ●中國古代畫論 
  
  孔子:“仁者樂山、智者樂水?!?nbsp;
  孔子:“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nbsp;
  孔子《論語述而》:“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nbsp;
  大凡美的事物,必不止于悅目,更在賞心。 
  惟其能深切地?fù)u動觀者的心靈,美所期于作者的,便是一種優(yōu)柔明凈的人性品格,技藝猶在末節(jié)。 
  
  老子《老子》: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比纭懊资显粕健彼憩F(xiàn)的混沌就先天地之始的境界。莊子發(fā)揮了老子的這一思想,并且把人之性情也納入了這一規(guī)律體系。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fù)。夫物云云,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fù)命,復(fù)命曰常,知常曰明?!?nbsp;
  
  莊子《莊子知北游》: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dá)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nbsp;
  圣人“觀于天地”就是觀照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因為美就在于大自然之中,觀天地之萬象,于此獲得美的感覺,從而進(jìn)入與自然融為一體,并把握住“道”的審美境界,所以大自然成了求道者探源尋根的故土,是求美,求真者賞心悅目的審美形象。因此,“道”在自然,“美”在自然,“真”也在自然。所以劉勰說:“心生而言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西漢劉安《淮南子卷十七說林訓(xùn)》: 
  “畫者謹(jǐn)毛而失貌?!?nbsp;

  王羲之: 
  “書則吾自書?!?nbsp;
  
  宗炳《山水畫序》:“圣人含道應(yīng)物,賢者澄懷味象。至于山水質(zhì)有而趣靈,……又稱仁智之樂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賢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樂……,夫以應(yīng)目會心為智者,類之成巧,則目亦同應(yīng),心亦俱會。應(yīng)會感神,神超理得?!薄俺螒盐断蟆泵缹W(xué)命題。 
  以山水明志“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充分體現(xiàn)文人“自娛”心態(tài)。 
  在宗炳看來,“道”存在于山水的形質(zhì)之中,或者說山水以其形質(zhì)閃出“道”之光輝,所以觀賞者通過“應(yīng)目會心”,心與山水同化,就能從中體悟到“道”的存在。這個“道”既有儒家之道,又有老、莊之道。更重要是,“味”概念的提出,正是老、莊思想與釋家思想的結(jié)合?!拔丁笔亲诒徝肋^程中主客體之間關(guān)系的重要規(guī)定。就主體方面來說,要想得到一個審美的意象,“澄懷”是極至必要的。就是說主體必須具有一個虛靜空明的心境,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滌除”,莊子所說的“坐忘”、“心齋”。這個虛靜空明的心境是實現(xiàn)審美觀照的必要條件。就客體方面來說,要“味”,首先必須有“象”。“象”就是審美形象,就是自然山水?!拔断蟆蓖瑫r就是“觀道”。因此,在宗炳看來,審美觀照(也就“味象”)的實質(zhì)乃是對于宇宙本體和生命--“道”--的觀照和把握。這無疑是對老、莊美學(xué)的重大發(fā)展。宗炳“澄懷味象”(“澄懷觀道”)的命題的提出,綜合魏晉時期的“意象”范疇,無疑開啟了中國古典山水美學(xué)的理論軌跡,對后世影響是極為深遠(yuǎn)的。 
  指出“有象”(自然之審美形象)乃是通向“無形”(宇宙本體)的“道”路。由此儒、釋、道三家對文人畫的影響并不是相互獨立的,而是互相滲透融合一處了。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序)》“圖繪六法”: 
  “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yōu)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沈,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圖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jié)。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唯陸探微、衛(wèi)協(xié)備該之矣。然跡有巧拙,藝無古今,謹(jǐn)以遠(yuǎn)近,隨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廣其源,但傳出自神仙,莫之聞見也?!?nbsp;
  “畫有六法……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yīng)物象形是也;隨類賦彩是也;五經(jīng)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蔽覈糯L畫實路系統(tǒng)總結(jié)。 
  涉及各種概念漢魏晉以來詩文書畫論著中,已陸續(xù)出現(xiàn)。 
  到南齊,由于繪畫實踐進(jìn)一步發(fā)展,以及文藝思想的活躍,這樣一種系統(tǒng)化形態(tài)繪畫理論終于形成。 
  “六法”是一互相聯(lián)系整體。 
  “氣韻生動”是對作品總的要求,是繪畫中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動形象充分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在精神。“六法”其他幾個方面則是達(dá)到“氣韻生動”必要條件。 
  氣韻生動---指畫一張畫的總體感覺生動與否,系畫之魂。 
  骨法用筆---指中國畫的用筆必須有骨力,所謂筆力遒勁是也。 
  應(yīng)物象形---寫形、造形。 
  隨類賦彩---著色要分類別甚至要分季節(jié)及氣候條件 
  經(jīng)營位置---構(gòu)圖 
  傳移模寫---寫真 

  王微: 
  “融靈而變動者,心也?!?nbsp;
  
  張躁: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鳎┨仆蹙S《山水論》: 
  “觀者先看氣象,后辨清濁?!?nbsp;
  “凡畫山水,意在筆先?!?nbsp;
  
  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 
  “畫者,圣也。蓋以窮天地之不至,顯日月之不照?!劣谝粕穸ㄙ|(zhì),輕墨落素?!邢蟆蛑粤?,‘無形’因之以生?!?nbsp;
  
  北宋韓拙《山水純?nèi)罚?nbsp;
  “筆以立其形質(zhì),墨以分其陰陽,山水悉從筆墨而成。” 
  “凡未操筆,當(dāng)凝神著思,豫在目前,所以意在筆先,然后以格法推之,可謂得之于心,應(yīng)之于手也?!?nbsp;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 
  “真山水之川谷,遠(yuǎn)望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zhì)。真山水之云氣,四時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盡其大象而不為斬刻之形,則云氣之態(tài)度活矣。……真山水之陰晴,遠(yuǎn)望可盡,而近者拘狹,不能明晦隱見之跡?!?nbsp;
  
  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xùn)》: 
  “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澹而如睡。畫見其大意,而不為刻畫之跡,則煙嵐之景象正矣?!?nbsp;
  “春山煙云連綿人欣欣,夏山喜木繁陰人坦坦,秋山明凈遙落人肅肅,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创水嬃钊松艘?,如真在此山中,此畫這景外意也。見青煙白道而思行,見平川落照而思望,見幽人山客而思居,見巖扃泉石而思游??创水嬃钊似鸫诵?,如將真即其處,此畫之意外妙也?!?nbsp;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氣韻非師》: 
  “竊觀自古奇跡,多是軒冕才賢,巖穴上士,依仁游藝,探賾鉤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畫。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矣?!?nbsp;
  
  北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 
  “或問:‘近代至藝,與古人何如?’答曰:‘近代方古多不及,而過亦有之。若論佛道、人物、仕女、牛馬、則近不及古。若論山水、林石、花竹、禽魚,則古不及近?!痹u論是比較中肯。宋朝山水畫、花鳥畫成就超過前代,說明當(dāng)時美術(shù)家興味子轉(zhuǎn)移到探索自然,反映自然美方面。 
  
  后人評論郭忠恕樓閣界畫: 
  “至于屋木橋閣,忠恕自為一家,最為獨妙。棟梁楹桷,望之中虛,若可躡足,闌干牖戶,則若可以捫歷可開合之也。以毫計分。以寸計尺,以尺計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字,皆中規(guī)度,曾無小差?!?nbsp;
  閣樓比例十分嚴(yán)格。 
  
  畫院錄取畫家,一般都要經(jīng)過嚴(yán)格考試,也有少數(shù)經(jīng)保薦入院。 
  考題多取自詩句,屬于命題考試,“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態(tài)形色俱若自然,筆韻高尚為工?!?nbsp;
  這種把細(xì)節(jié)的真實與詩意的追趕求結(jié)合在一起的畫風(fēng),大大豐富了中國的傳統(tǒng)美學(xué),對以后的繪畫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考題例如: 
  “竹鎖橋邊賣酒家?!?nbsp;
  “踏花歸去馬蹄香?!?nbsp;
  “野水無人渡,孤舟盡日橫?!?nbsp;
  “嫩綠枝頭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nbsp;
  “蝴蝶夢中家萬里,杜鵑枝上月三更。” 
 

   北宋邵雍《伊川擊壤集(卷十八)》: 
  “畫筆善狀物,長于運丹青;丹青入巧思,萬物無循形。詩筆善狀物,長于運丹誠;丹誠入秀句,萬物無遁情?!?nbsp;
  
  北宋蘇軾評吳道子與王維時就說: 
  “吾與維無間然,知言哉?!?nbsp;
  北宋蘇軾《題王維“藍(lán)田煙雨圖”》: 
  “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nbsp;
  北宋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之一)》: 
  “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邊鸞雀寫生,趙昌花傳神。如何此兩幅,疏淡含精勻。誰言一點紅,解寄無邊春?!?nbsp;

  北宋蘇轍: 
  “畫格有四,曰能、妙、神、逸。蓋能不及妙,妙不及神,神不及逸。故唐人論畫則云:逸格不拘常法?!?nbsp;
  宋代 
  黃休復(fù)《益州名畫論》: 
  “畫之逸格,最難為法。拙規(guī)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nbsp;
  
  南宋趙希鵠《洞天清錄古畫辨》: 
  “書畫論;畫無筆跡,非謂其墨淡模糊而無分曉也,正如善書者藏筆鋒,如錐畫沙、印印泥耳。書之藏鋒在乎執(zhí)筆沉著痛快。人能知善書執(zhí)筆之法,則知名畫無筆跡之說。故古人如孫太古,今人如米元章,善書必能畫,善畫必能書,書畫其實一事爾?!?nbsp;
  
  鄧春“畫者,文之極也。” 
  
  南宋鄧椿《畫繼卷九雜說論遠(yuǎn)》: 
  “自古鑒賞家分品有三;曰神,曰妙,曰能。獨唐朱景玄撰《唐賢畫錄》,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黃體復(fù)作《益州名畫記(錄)》,乃以逸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玄雖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賢遇,然逸之高,豈得附于三品之末,末若休復(fù)首推之為當(dāng)?shù)?。至微宗皇帝,專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為?!?nbsp;
  
  元倪瓚《清□閣全集卷十答張藻仲書》: 
  “仆之所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nbsp;
  
  王紱自題《水墨小景》: 
  “云山淡含煙,疏樹晴延日,亭空寂無人,秋光自蕭瑟。” 
  于靜中又顯出一個“閑”字。 
  
  王士禎: 
  “大抵古人詩畫只取興會神道?!?nbsp;
  王士禎《香祖筆記》: 
  “余嘗觀荊浩論山水而悟詩家之味。曰,遠(yuǎn)人無目,遠(yuǎn)水無波,遠(yuǎn)山無皴?!?nbsp;
  二則都是詩畫同論,可見文人于詩文于丹青均是一而視之,為言心言志的手段而已。 
  
  明陳眉公: 
  “李派樸細(xì),無士氣;王派虛和蕭散,此又慧能之禪非神秀所及也?!?nbsp;
  
  李白華: 
  “古人繪事,如佛說法,縱口極談,總不越實際理地,所以人天悚聽,無非議者。繪事不必求奇,不必循格,要在胸中實有吐出,便是矣?!?nbsp;
  李日華《紫桃軒雜輟》: 
  “點墨落紙,大非細(xì)事,必須胸中廓然無物,然后煙云秀色,與天地生生之氣自然湊泊?!?nbsp;
  
  明董其昌: 
  “行年五十,方知此一派(北宋)畫殊不可學(xué),譬之禪定,積劫方成菩薩,非如董、巨、米三家,可一超直入如來地也?!?nbsp;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把“平淡天真”作為書法與繪畫藝術(shù)最高境界: 
  “余謂張旭之有懷素,猶董源之有巨然,衣缽相承,無復(fù)余恨,皆以平淡天真為旨。” 
  從清、遠(yuǎn)、氣韻而至于“平淡天真”,是董氏的“化境”。只有淡到極處,脫離火氣方得高境。平淡到極處,才有宇宙萬象的涌動。天真顯露,才有活潑生機往來的空靈和變化。 
  明董其昌《畫旨》: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宗,亦唐時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xùn)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斡、趙伯駒、伯 ,以及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瀉淡,一變鉤斫之法,其傳為張 、荊、關(guān)、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馬駒、云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云峰石跡,回出天機;筆意縱滿,參平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亦云:“吾于維也無間然。”知言哉?!?nbsp;
  “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巨然、李成、范寬為嫡子;李龍眠、王晉卿、米南宮及虎兒,皆從董、巨得來;直至元四大家黃子久、王叔明、倪元鎮(zhèn)、吳仲圭,皆其正傳;吾期文、沈,則又遠(yuǎn)接衣缽。若馬、夏及李唐、劉松年,又是大李將軍之派,非吾曹當(dāng)學(xué)也?!?nbsp;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清蔣和《學(xué)畫雜論立意》: 
  “未落筆時先須立意,一幅之中有氣有筆有景,種種具于胸中,到筆著紙時,直追出心中之畫,理法相生,氣機流暢,自不與凡俗等?!?nbsp;
  
  清王原祁《麓臺題畫稿仿大癡》: 
  “設(shè)色論; 畫中設(shè)色之法與用墨無異,全論火候,不在取色,而在取氣,故墨中有色,色中有墨。古人眼光直透紙背,大約在此。今人但取傅彩悅目,不問節(jié)腠,不入要,宜其浮而不實也?!?nbsp;
  
  清沈宗騫《芥舟學(xué)畫編卷二山水避俗》: 
  “畫與詩,皆士人陶寫性情之事;故凡可以入詩者,均可以入畫?!?nbsp;

    清王昱《東莊論畫》說:“學(xué)畫者先貴立品。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否則,畫雖可觀,卻有一種不正之氣隱躍毫端。文如其人,畫亦有然。” 
  
  清湯貽汾《畫筌析覽》: 
  “人但知有畫處是畫,不知無畫處皆畫,畫之空處全局所矣,即虛實相生... 
  
  清初石濤和尚: 
  “至人無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nbsp;
  “不可畫鑿,不可沉泥,不可牽連,不可脫節(jié),不可無理,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筆鋒下決出生活,尺幅上換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v使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nbsp;
  
  陳衡恪師曾論“文人畫”特質(zhì): 
  “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xué)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nbsp;
  在強大文化影響下,文人把繪畫變成文化載體,畫中不但要見技巧,更要見才情,見學(xué)問。這樣文人畫集文學(xué)、書法、繪畫及篆刻藝術(shù)為一體。 
  “不在畫里考究藝術(shù)上功夫,必須在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nbsp;
  此是謂文人畫乃性靈者也,思想者也,活動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單純者也。    


本公眾號歷史精彩內(nèi)容:

200張故宮絕密老照片

火燒圓明園老照片

北京天橋老照片

最全的敦煌圖片

經(jīng)典攝影作品欣賞

人體油畫欣賞

古字畫賞析及介紹,當(dāng)代畫家推介

收藏知識和藏品介紹

名家人生感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石濤語錄——筆墨氤氳論
歷代名家畫論
黃賓虹畫語集萃
讀不懂《石濤畫語錄》,就看看吳冠中怎么讀!因為他以前也讀不懂!
黃賓虹山水畫的變與不變
石濤題畫選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