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尼采哭泣》
作者: [美] 歐文·亞隆
人如果只是屈于服從外界的影響或壓力,那么其生命只能歸成一種偶然,不具備任何的特殊性,且實現(xiàn)不了“成為你的存在”的理想。而如果你選擇了不同種的生活方式,對,人生的實質便是選擇:去克服自己的本能,戰(zhàn)勝自己的恐懼,從而成為自己的,而不是社會的,文化的映射。尼采說,這種生活往往是帶著痛苦的,成長是痛苦的回報。絕望,孤獨,是選擇這種生活方式并且走下去的必然之路。如果讓他去除掉痛苦,那么他至今所得的一切——哲學的思辨,行為模式也將不復存在。所以他拒絕去除痛苦。按文章的話說:“尼采選擇了痛苦”“病人選擇了生病”。
在某種程度上,如尼采,亦是個非常孤獨的人,深感他人即地獄,與他人的連接,尤其是與相熟的人的再度連接,會感覺非常困難。
一則,如書中尼采,怕被控制,怕成為別人權力的犧牲品,一想到這一點,甚至會戰(zhàn)栗,以及極度的反抗。
二則,對他人袒露會是一種極度危險的事兒,莫非是怕受到傷害?面對他人,總有防御心理。是不是內心充滿了競爭的壓力?再往下解剖,會呼吸急促。
內心如此,但實際的行為上,卻表現(xiàn)得失去自我,對于權威,對于規(guī)范,對于耳際響起的各種聲音,直覺的反應卻是聽從,不加深度思考與自我色彩地聽從。
內心的自我跑出來,問,我被壓力太久了,能多關注關懷一下我不?內心的自己,外在的自己,充滿了極度矛盾。
2.
《診療椅上的謊言》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