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康先生題簽
董其昌是籠罩明末以后畫壇的重要人物。他每從釋家角度談畫,影響最為深遠。嘗論筆墨:“古人云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有無筆墨者,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不分輕重向背,即謂之無墨。 ”可謂廣大教化主之語。
在幾年前,我有一本劉海粟美術館收藏的《董其昌山水冊》的畫冊。作品不大,計八幅,每幅都頗不同,用的是偏熟的螺紋紙,大約是中年的用心之作。一向游戲筆墨的香光居士,在本冊中能耐似乎都使出來了。山體以其看家本領的披麻皴為主,淡墨皴染節(jié)奏豐富。樹法尤見多變,闊筆淡墨,似乎是很用力,但是力量是隱藏起來的。表面是狂放的,卻一切都在控制之中。畫面在荒涼中透出生機,簡略中含著豐富,寥寥幾筆即能分出輕重向背,清厚沉著——這正是四王窮其一生追求達不到的境地。
后來有幸收藏到了方嚴老師早年作品《臨董其昌山水冊》八開,裝裱成冊頁,并請陳忠康老師題簽,由是成為大鑒堂的寶愛之物,時時摩挲,對比觀看,收獲良多。
方老師的臨本,化原作的長條構圖為24X21厘米的橫式構圖,除了尺寸不同,每個部分的筆墨結構都相當忠實原作。在此將兩套作品簡單對比分析一下,或許能夠窺見方嚴先生學古之門徑。
第一開:臨品左下角石頭的三條皴線,發(fā)力速度變化加強。中部石根處重墨皴筆力量加大。山頂輪廓線加以復筆。
第二開:原作款字與印章位置起到延伸畫面本體的作用。臨本右上角加遠山。水汀處用筆質地傳達準確。樹下加以雜樹補空,正是明清習見做法。
第三開:臨本棄一小樹,而代之以苔點與水中亂石,增強畫面上下之間關聯(lián)關系。
第四開:米家山。臨本高士望向畫外,使人有無盡之想。
第五開:董其昌作水中蘆葦用筆全力以赴,臨本也絲毫不懈怠。此圖樹法甚難,臨本更增剛猛之勢。
第六開:原作樹葉用大混點,臨本改為小混點。遠山更皴其凹處,增其渾穆。
第七開:四棵樹運用四種截然不同的用筆節(jié)奏。水田尤見野山妙趣。
第八開:遠近山體均多擦筆。增加水汀橫線,與遠山山根呼應。
美國藝術史學家高居翰(James Cahill )曾贊嘆山水畫之美:“自然與藝術取得了完美平衡。他們使用奇異的技巧,以達到恰當?shù)睦L畫效果,但是從不純以奇技感人;一種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個表現(xiàn),不容流于濫情。藝術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觸到了自然,以驚嘆而敬畏的心情來回應自然。他們視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無可比擬的。”
這是大鑒堂主人楊近白
以及他的小伙伴們推出的
中國書畫傳播平臺
雖不能保證每條推送都是滿滿正能量
但是能保證每條推送都是
1、原創(chuàng)
2、有圖有真相
3、視角獨特有趣
我們墻裂要求
喜歡中國書畫的您一定關注我并且推薦給朋友
如果您狂熱地想要學習中國畫
可以墻裂要求加入該群
抓緊的
七天后上面這個二維碼自動失效
咱
們
猴
年
見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