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子夜過后,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希望日子比蜜甜。早飯后,孩子們由成人帶領(lǐng)到親友家給長輩拜年。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是他們節(jié)日里不可缺少的活動。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準備粑粑、米酒等節(jié)日食品,除夕夜守歲至天明。雄雞報曉,姑娘們爭先恐后到河邊擔水,誰先擔回第一擔水,就說明她最勤勞、最幸福。
高山族的人們在春節(jié)里身著艷麗的民族服裝,成群結(jié)隊歡聚在村邊寨頭暢飲美酒,并在樂器伴奏下盡情歌舞。有的村寨還舉行叉魚比賽,開展背簍球、竿球等體育活動。
赫哲族除夕夜家家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大年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都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到親朋好友家拜年。魚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風味的“踏拉長”(生魚)、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透明鮮紅的大馬哈魚籽?;⑸洳莅?、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戀的娛樂活動。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過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過小年。臘月三十晚上要殺豬、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對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在一起守歲的習俗。
滿族過春節(jié)時要貼窗花、貼對聯(lián)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餃子,餃子講究要捏有褶的,不能捏光邊的“和尚頭”餃子,恐日子過“禿”了。餃子要碼得橫豎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財路四通八達,餃子不能擺成圈,恐日子過得沒有門路。
蒙古族歷來崇尚白色,所以將農(nóng)歷正月稱為“白月”,把過年稱為“白節(jié)”。蒙古族過年的準備工作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即開始。除了掃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還要人著新裝,馬佩紅纓和新鞍。要把放有哈達的整只牛、羊獻給至親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闔家團圓。初一凌晨先向長者敬辭歲酒,再向同輩敬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給長輩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畬族過春節(jié)要舂糍粑,取其諧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時)運,日日粘粘(年年)甜。畬族祀奉“盤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盤瓠《祖圖》(根據(jù)盤瓠傳說繪成的畫像),講述祖先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
土家族過春節(jié)要跳“擺手舞”。過去跳擺手舞時,要先在“擺手堂”掛三籠帳子,帳內(nèi)掛豬頭、豬肉、香燭和野豬頭、野豬蹄等,然后由身穿紅色法衣、頭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帶頭搖擺吶喊,男女老少都參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現(xiàn)在土家族除了跳擺手舞外,還要耍龍燈、耍獅子、表演戲劇和武術(shù)等。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賀,特別要向寨子里的長者拜年。拜年時,雙方互贈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團結(jié)和睦。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等地區(qū)的佤族男女在節(jié)日晚上聚在廣場跳圓圈舞,老年婦女則穿長裙,幾十個人為一隊,手搭前人雙肩,邊唱古老的歌曲邊輕移舞步。
藏族稱新年為“洛薩”。藏歷古時曾以麥熟為歲首或麥收為歲首,新年是在夏秋季。大約公元13世紀,薩迦王朝統(tǒng)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歷正月過年了。但農(nóng)民們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過。因為到藏歷正月,春氣萌動,備耕繁忙,農(nóng)民就沒有過年的心思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貴的首飾。傳說神王辛者曲杰要從銅鏡里觀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興,就會再給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爛爛,他心煩,則要降下災害和瘟疫。正月初三,拉薩人成群結(jié)伴到東郊的寶瓶山和西郊的藥王山祭祀山神和水神。正月初五,拉薩郊區(qū)的農(nóng)人還要舉行隆重的開犁禮。
壯族的春節(jié)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殺雞宰鴨,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燒肉等。除夕的米飯要蒸很多,象征富裕。飯桌上要有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還要燉豬腳和整雞。粽子是壯族較高貴的食品,也是春節(jié)必不可少的食品。大的一兩斤重,小的僅二三兩。除此還有一種“鳳莫”,意為特大粽子,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不能在三十晚上吃,而是在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時吃。春節(jié)期間還要舉行對歌、打陀螺、跳舞等文體活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