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錫林藝術簡介
潘錫林 野風堂主人,安徽天長人,現(xiàn)居北京。先后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先后受教于陳大羽,賈又福,張立辰,郭怡綜,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花鳥畫高研班導師,中國書畫國際大學特聘教授,安慶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特聘教授,中國美協(xié)旅游聯(lián)中心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安徽省中國畫學會創(chuàng)會理事,安徽省中山畫院副院長,南京金陵書法院名譽院長,一級美術師,一帶一路絲路文化之旅中吉國禮工程藝術家,被中國文聯(lián)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
其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會堂,全國人大北京培訓基地,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電視臺、中央黨校、福州美術館,濟南博物館、武漢長江藝術家美術館、桂林市博物館,埃及大使館等收藏。
2015年11月應邀在世界藝術圣殿法國巴黎盧浮宮舉辦畫展,榮獲國家人事部頒發(fā)的“當代中國畫杰出人才獎”被授予“百名當代杰出藝術家”稱號。被評為“21世紀最具收藏價值潛力的中國花鳥畫100家”、2011—2012當代最具收藏投資價值的中國花鳥畫家。
2016年當選為文化部《中國藝術博覽》,中國文聯(lián)《神州》雜志封面人物,最受市場歡迎的百強書畫家,當代十佳優(yōu)秀花鳥畫家。
2018年5月當選為吉爾吉斯文化部推選的一帶一路絲路文化之旅中吉國禮工程藝術家。
作品欣賞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潘錫林作品
墨遠彩盡見玄黃
張偉/文
潘錫林的國畫作品筆簡意繁,他用馳縱飛舞、果敢生辣的線條進行輕松自然的勾勒,無論郁郁蒼蒼、似古風者的宏幅巨制,還是蘊藉委婉、似絕句小令的小幀,無不蒼渾凝練,韻味別致,洋溢田園野趣的生動氣息,表現(xiàn)出來令人神往的自然率真,優(yōu)雅而從容,蘊含著潘錫林對情感的把握與掌控,對自然、人生以及時代的藝術感受,融匯中國的哲學思想、造型觀念、繪畫理念,透露了潘錫林對色、墨、用筆的獨特理解,蒼老中有華滋,濃厚處仍靈氣浮動,對天地玄黃、神及八荒的追懷,是他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真實流露,不經(jīng)意間碰觸到中國當代國畫藝術的脈搏。
潘錫林認為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藝術家如何用心靈感受并捕捉生活之美異常重要,將繪畫的立意看成“統(tǒng)帥”,如唐代張彥遠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于用筆”。潘錫林經(jīng)過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院校的技法訓練,得到陳大羽、賈又福、張立辰、郭怡孮等先生親炙,熟練掌握中國畫筆墨技法,受八大山人、吳昌碩、潘天壽影響殊深,他在很早就明白國畫獨特的意象思維方式和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意義,以及畫作只有通過自身的心靈感悟、文化修養(yǎng)滋潤,才能往來于天地之間,自由進入創(chuàng)造美的路徑,因此他的國畫作品不乏遠觀其勢的經(jīng)典構圖,常常在 物性的微象世界中創(chuàng)造宏大境界,以小中見大的方式,在“一沙一世界”的意念中拓展個性化的繪畫圖式,把形似、骨氣、立意、用筆之間的關系鏈接起來,以創(chuàng)造性的筆墨語言表達自己的人文關懷,描繪出生命陽光普照、色彩斑斕、充滿生命歡快吟唱的世界,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融。
潘錫林用筆果斷而強悍,凝練而有控制,他下筆雄健、老辣、生澀,頗有潘天壽先生的風范。潘錫林深知取法乎上得之中,取法乎中得之下得道理,他深入體會和吸收了古人的筆墨精華,融入自己強烈個性,在筆勢和筆力上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用線,他的繪畫線條是書法與線條的抽離,有時呈現(xiàn)出時而折斷、時而自我伸張的風格,讓偶發(fā)性與陌生性相遇。這得益于潘錫林遍臨蘇黃米蔡,對散氏盤金文、石鼓文等心追手摹,在繪畫上不僅有書法入畫,而且善于以粗獷、樸厚的筆法,以金石趣味帶來雄渾博大的精神力量,強化大寫意花鳥畫的意象,更有用筆為先、筆意先行的概念蘊含其間,他落筆肯定、清晰,從不含混、敷衍、潦草,將運筆過程中對提、按、使、轉等等變化的把握與控制,以及筆的濃淡干濕的揮灑、運用,賦予強烈的個性表現(xiàn),形成不依賴于自然對象,而具有相對獨立性的藝術追求,筆墨技法呈現(xiàn)技近乎道的意味,顯現(xiàn)了他對中國畫傳統(tǒng)的深刻解悟。
潘錫林十分注重空白疏密,“密處求疏,疏處求密”揭出了他在國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疏密關系相輔相成的辯證法。在潘錫林看來,一幅畫作倘若密處無疏可求,則少空靈之趣,必會堆砌臃腫,畫面自然談不上生機與野趣;如果畫面疏處無密可求,則無蘊蓄之致,畫面也會空洞無味,了無意趣。因此,潘錫林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借理性與直覺創(chuàng)作他的作品,釋放出了一種松弛和張力。他處處匠心經(jīng)營,從不草率下筆,他在控制和自由之間尋求平衡,將作品的每個局部服從整體表現(xiàn),將那些不顧整體,在細枝末節(jié)的精雕細刻一一摒棄,他有時在畫面上留有大量的虛空,用虛空經(jīng)營位置,用空虛組織結構,化實為虛的處理方法,產(chǎn)出元氣淋漓、縹縹緲緲、聚散無常的感覺,在相生相讓中達到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用虛空體現(xiàn)幽深靜穆的境界,令人遷想妙得。
潘錫林并不避諱國畫創(chuàng)作中西結合的話題,在他看來,西方現(xiàn)代藝術通過日本浮世繪,對東方藝術的線條進行有效的挪用和轉譯,豐富和發(fā)展西方現(xiàn)代藝術繪畫語言和表達方式,在當前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新的文化觀念、藝術理念和表現(xiàn)手段對中國畫的沖擊日益加劇,中國畫如何借鑒和吸收各種先進文化的同時,使得自身得到新的發(fā)展,是當代中國畫家們所面臨的時代難題。潘錫林在復雜的社會文化現(xiàn)實面前,他重新思索國畫藝術的本質語言,通過“筆墨”實現(xiàn)人與物質世界在精神層面的融合,反映時代變遷在當下感受,這不僅在傳統(tǒng)的墨法、筆法、現(xiàn)代的技法等方式來表現(xiàn)出來,他還想通過在繪畫中引用西方現(xiàn)代繪畫高級而典雅的色調(diào),建構起自己對于國畫的新嘗試,以闡明自己的精神訴求,在保留傳統(tǒng)文脈基礎底線上,賦予國畫藝術時代傳承的可能性,讓國畫藝術的“當代性”得以延展。
古人論畫說:最可貴者韻,最不可犯者俗。潘錫林對自己作品的品格和意境十分看重,在他的作品中,很少有材質、肌理及帶有裝飾感的制作痕跡,對林泉高致的追求,始終是他不二的追求。因此他的花鳥、山水,甚至指畫作品中,一直孜孜不倦地從傳統(tǒng)思想資源中,不斷尋找創(chuàng)作的能量和源動力,杜絕簡單地挪用表面化的形式。對傳統(tǒng)文化資源吸收和轉化,讓他的充滿正能量的大器作品經(jīng)得住推敲,浸潤在潘錫林創(chuàng)作的春山明媚、夏木繁陰、秋林蕭疏、冬樹蹉跎的四時氣象里,感受他用寫意的精神,發(fā)出對天地造化的觀察體悟后的力作,充滿正大氣象,很容易隨他在物我兩忘的意境作心靈暢想與遨游,體察到潘錫林博大的胸懷。潘錫林以此書寫生命狀態(tài)的繪畫作品,儼然達到觀我通德的境界,讓我們清晰地感受到一位畫家,對當代社會與藝術人生的視覺思考與個性化的表達。
(張偉,自由評論家,作家。山東省美協(xié)綜合材料藝委會副秘書長,山東省美協(xié)評論藝委會委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