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空居士道德經(jīng)講義(第六十四章)
2014-06-02 09:42閱讀:
老子騎牛圖
道德經(jīng)
原著:老子 釋義:了空居士
《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釋義】
第六十三章的核心就是“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保皇菦]有解釋為什么要這么做,第六十四章就是解決這個疑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持就是用手拿著東西,比如用手抱著一個五十斤的石頭,可能比較好抱,但如果拿一個盆裝50斤的水,就比較難抱了,因為水會在里面搖晃,以前運載貨物比較落后,都是用自行車來拉貨,聽老一輩人說如果拉大米,幾百斤大米很好拉,最怕就是拉液體的東西,比如醬油或酒,很難拉,剎車或加速液體都會在里面搖晃,其安易持,比較安定的東西容易去把持。其未兆易謀,謀就是計劃,未兆就是事物還沒有產(chǎn)生變化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控制,如果事物老是有一些突然性的變化,就很難做計劃了,沒有意外變化的事情比較容易做計劃。其脆易泮,泮就是分散了,搞爛了,比較脆的東西容易搞爛,一塊鐵板摔幾下都沒事,一塊玻璃可能一碰就爛了。其微易散,微就是微細,散就是散失,那些粉狀的東西不小心就會搞得飛飛揚揚的,容易散發(fā)掉。
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做事情最好是提前做準備,防患于未然,成語說未雨綢繆,就是為之于未有。亂就是混亂,在沒有出現(xiàn)混亂的時候就要搞好秩序,就像開大會等等,最好安排好程序,就不會臨場出現(xiàn)混亂了,不然就很難搞了,這樣做起來就不叫輕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里舉了三個例子,前面那幾種情況就是再解釋“天下難事,
必作于易”,沒有亂之前先治理好,沒有出現(xiàn)之前先準備好,前面那四種情況都是在比喻“難事作易”。下面有用三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兩個人才抱得住的大樹其實從前也是從很小很小的萌芽長起來的;九層高的臺也是泥土一塊一塊砌起來的;千里之外的路途都是腳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這里的為是妄為,做事情如果胡作妄為,就一定會失敗,執(zhí)就是執(zhí)著,過于執(zhí)著往往就會失去,這里的執(zhí)著是指太過主觀的去追求,沒有注意客觀的實際情況,比如成語說的拔苗助長,就是這個意思。
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就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圣人不妄為,按照客觀規(guī)律、具體情況做事,就不會有失敗,圣人不會一廂情愿的去追求,所以不會失去。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民一般指老百姓,這里的民是指一般人、普通人,幾成是不是百分之多少啊?有點是,更恰當還是幾乎的意思,常就是經(jīng)常,大多數(shù)人做事情,經(jīng)常在事情差不多要成功的時候就失敗了,功虧一簣。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前面為什么“常于幾成而敗之”呢?就是沒有“慎終如始”,就是虎頭蛇尾,開始認真做,快要成功了慢慢就放松了、驕傲了,結果就失敗了,慎就是謹慎,終就是終結,始就是開始,如果做事情能夠從頭到尾都是很謹慎、很認真,就是慎終如始,就不會失敗,經(jīng)常說“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就是將事情辦壞了。
前面講到“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究竟應該怎么掌握這個原則呢?下面就接著講了。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欲不欲是不是想法左右搖擺???不是的,下面說不貴難得之貨,就像做買賣的供需關系,如果需大于供,大家都來搶著買,就可以吊起來賣啦,可以賣上高價了,“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就是雖然有這個欲望得到這個東西,但是你的心還是要保持平靜,不要被欲望把心搞亂,不然就被人家吊著了,這樣就能夠達到無為的標準。老子講過“為學日益”,但不要教條主義,生搬硬套,“學不學”是不學而學的意思,就是要認真的學習,但不要落入教條主義,必須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老子怕我們不清楚,繼續(xù)說“復眾人之所過”,這里的復是不是重復?。坑悬c是,過是過錯,那不是重復眾人的過錯了嗎?不對的,這里的復是講人家失敗的經(jīng)驗拿出來看,就是要常常借鑒眾人的過錯,而不是重蹈覆轍。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關鍵詞是自然,欲不欲,學不學,我們這么做了就是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一切的事情都要以客觀的心態(tài)去觀察,然后去輔助它,使它達到最佳的狀態(tài),萬物之自然就是萬物的最佳狀態(tài),而不敢為就是不敢妄為,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用正確的方法、方式去輔助萬事萬物,使它處于最佳狀態(tài),而不敢胡作妄為,一定要按照客觀規(guī)律去辦事。
這一章就是告訴我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钡木唧w做法,謝謝大家!
【補充問題】
以前看《道德經(jīng)》看不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沒有搞懂“無為”的意思,如果搞懂了“無為”的意思,好像就懂了一大半了。
【了空居士回答】
《道德經(jīng)》每一章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沒有矛盾的。我看到百度上還有人在說老子的思想(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和荀子的《勸學》中的內(nèi)容有些類似,但是老子有點消極,老是說不敢為,荀子就說一定要鍥而不舍啊等等,其實荀子的積極是鼓勵我們?nèi)ヅΓ献拥臒o為是告訴我們最積極的標準,積極到最客觀,而不是感情用事,所以講老子的智慧和荀子的干勁結合起來,那才是有勇有謀啊,謝謝大家!
【補充問題】
“無為”的思想好像是一個分界嶺,比如佛家的小乘就是只顧自己,大乘要積極的精進,如果弄懂了“精進”就對“無為”不妄為的思想就明白了,不知道這樣的想法對不對?
【了空居士回答】
讀圣賢書,尤其是讀《道德經(jīng)》,你可以想一想老子學不學習???老子以前在圖書館工作,讀盡天下書啊,他很好學的,很多人以為老子是反對學習的,如果老子沒有學習,如何寫成用詞那么精妙的五千言《道德經(jīng)》的,文中每一個詞用得都是恰到好處,真是才高八斗啊,怎么能沒有讀書呢?而且《道德經(jīng)》里也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你看老子多聰明啊,你看“不出戶,知天下”怎么知???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讀書啦!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說的間接經(jīng)驗啊,而且老子還說“為學日益”啊,那為什么本章又說“學不學”啊?他就怕我們變成書呆子了,《三國演義》失街亭的馬謖,幼常自幼飽讀兵書,
不就變成(讀)兵書的書呆子了嗎?還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但是怎么沒想到人家斷了你的水路啊,士兵不喝水,命都沒有了,所以馬謖就是讀死書,變成書呆子了,老子很感慨,說到“學不學”啊,要做到“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既要好好學習,也要看看別人為什么失敗啊。無為呢?老子說過“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說明圣人還是需要有所作為的,無為就是不妄為。理順“學不學”、“為不為”就知道了,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jù)了空居士在YY語音80257頻道“國學講壇”演講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