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說一說一個經(jīng)典方劑吳茱萸湯,吳茱萸湯出自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主治陽明、少陰、厥陰三經(jīng)的虛寒證。在臨床上,吳茱萸湯不僅可用于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還可用于內(nèi)科其他系統(tǒng)疾病。
方中配伍非常簡單,吳茱萸9g、生姜18g、人參9g、大棗4個,四味中藥。其中吳茱萸味辛且苦,但其性而熱,歸肝、脾、胃、腎經(jīng),具有溫胃暖肝,祛寒止痛的功效,尤其擅長降逆止嘔,可以治療中焦虛寒之嘔吐、腹痛等癥狀,在本方中為君藥。
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肺經(jīng)、脾經(jīng)、胃經(jīng),具有溫胃止嘔之功,因其止嘔效果交好,故為嘔家之圣藥,與吳茱萸相配,使降逆止嘔之力更強,為臣藥。
人參味甘性溫,補氣健脾,為補脾氣的要藥,在本方中為佐藥。大棗味甘性平,可以助人參補益脾臟之氣,也可以助生姜以溫補脾胃,在本方中為佐使之藥,四藥相伍,共奏溫中補虛、消陰扶陽、降逆止嘔之功,使中焦陰寒散去、上逆之氣平緩,而諸證自除。
故根據(jù)以上藥物的作用可以得知吳茱萸湯的功效及主治,吳茱萸湯可以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用于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足厥陰肝經(jīng),挾胃屬肝,循經(jīng)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部巔頂。肝胃寒,胃失和降,胃氣上逆,故食后想吐,或口吐涎沫,或干嘔;濁陰循肝經(jīng)上擾于頭,則巔頂頭痛。胃中濁陰阻滯,氣機不利,故胃脘痞悶。陽虛失溫,故手足逆冷。脾胃同屬中焦,胃失和降,脾不升清,則下利、嘔吐。苔滑,脈沉弦而遲等均為虛寒之象。本方證的證候較多,有陽明寒嘔、厥陰頭痛、少陰吐利三種證候,但以陽明寒嘔和厥陰頭痛為主。究其病機,仍是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而致。
本方是以飯后想吐,或巔頂部頭痛,干嘔吐涎、畏寒、四肢怕冷為證治要點,而對于胃熱或者陰虛引起的嘔吐,或者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忌用本方。方中吳苯有小毒,用量不宜重。如果嘔吐比較嚴(yán)重的患者者,加半夏、紫蘇、砂仁等以增強溫中和胃止嘔作用,虛寒較重者,則可以加溫里散寒的藥物,例如干姜、花椒等藥物。現(xiàn)代常用于治療慢性胃炎、神經(jīng)性嘔吐、神經(jīng)性頭痛、梅尼埃病等屬肝胃虛寒者。
(本文章僅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不能作為醫(yī)囑和處方)
吳茱萸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