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玉《楚辭·九辯》中“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起,悲秋便成了古人千年不變的傳統(tǒng),尤其是古代詩人,更是紛紛將其寫入詩歌作品中。如杜甫《登高》中所說:“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再如劉禹錫《秋詞》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是也有一個例外,他就打破了古人悲秋這個千年不變的傳統(tǒng)。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在蘇軾的詞《點絳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韻》中,開篇便打破了古人悲秋這個千年不變的傳統(tǒng),驚艷了世人。因為悲秋畢竟是一種帶有頹廢色彩的情結(jié),所以蘇軾這首詞還是令后人拍手稱快的。那么,蘇軾是如何在詞中打破悲秋這一傳統(tǒng)的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蘇軾的這首《點絳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韻》:
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
江村海甸,總作空花觀。
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
樓船遠,白云飛亂,空有年年雁。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詞的開篇兩句“不用悲秋,今年身健還高宴”,即不用著急就發(fā)出悲秋的哀嘆,現(xiàn)在還是身強體健,能登高參加宴飲的時候。蘇軾這兩句詞翻用了杜甫《九日藍田崔氏莊》中“老去悲秋強自寬”和“明年此會知誰健”。但蘇軾對悲秋的看法,卻是一反古人悲秋的傳統(tǒng),唱出了高昂的調(diào)子,令人拍案叫絕。
杜甫寫《九日藍田崔氏莊》時年僅49歲,還不到嘆老悲衰的年齡。但是仕途的坎坷,加上安史之亂的動蕩,讓杜甫生活困苦,對前途產(chǎn)生了悲觀情緒。所以才會說出今年重陽我們聚會,明年重陽再舉行宴會,還不知道誰健在的消極想法。蘇軾是同情杜甫的境遇的,畢竟蘇軾自己也一生不得志,遭受“烏臺詩案”等打擊。但蘇軾有著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所以他在這里能打破古人千年不變的悲秋傳統(tǒng)。
然后,我們來看下片的前兩句“尚想橫汾,蘭菊紛相半”。“橫汾”、“蘭菊”,出自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痹幹饕憩F(xiàn)了漢武帝在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中,與群臣飲宴的歡樂景象。
而蘇軾之所以引用漢武帝的典故,便是為了表示自己對漢武帝那種豪情氣概,抱有向往之情,這點從“尚想”二字便可看出。但歷史的河流滾滾向前,最終留給蘇軾的只有“樓船遠,白云飛亂,空有年年雁”。流露了蘇軾對當年漢武帝高吟《秋風辭》之事變成歷史事跡的嘆惋。也表達了蘇軾對世人只顧說秋天蕭瑟,沒有看到秋天壯麗一面的惋惜。
綜觀蘇軾的這首詞,他打破了古人千年不變的悲秋傳統(tǒng),是一首值得后人拍手稱快的千古名作。而蘇軾能以超脫的人生態(tài)度對待生活,對待挫折,不悲觀失望,這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xiàn)今,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