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知故紙
名家軼事、國學掌故、藏書常識……歡迎來“尋知故紙”,看故事、長知識。
一般說來,要想讀懂一部古書,就要參看前人對這部書的注解。有些文字比較艱深的古書,如果不參考前人的注解,根本無法讀懂。
好在古代比較重要的著作,基本上都有前人做過注解。歷史上,古書注解的工作起始于漢代。那時,先秦典籍流傳到漢代,由于語言的發(fā)展以及口授和傳抄的錯誤等問題,漢代人已經(jīng)不能完全讀懂那些作品了。于是便有一些人專門為這些古書做注解,例如,毛亨著有《毛詩故訓傳》、孔安國有《古文孝經(jīng)傳》《論語訓解》等。到了東漢末年,經(jīng)學大師鄭玄對先秦的經(jīng)書,像《周易》《毛詩》《周禮》《儀禮》《禮記》《論語》等書,都曾做過注解,可謂遍注群經(jīng)。
就這樣,到了唐代,許多漢代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來,又變得不易理解了。其中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因為唐代之前,先秦經(jīng)書注解家不在少數(shù),各有側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另一方面是因為漢代注文比較簡略,注解的體例和術語對后世讀者來說都比較生疏。
因此,唐人除了為先秦的典籍做解釋工作外,也為漢代的作品做了注解。于是就有了給注解做注解的工作,這種注解一般稱為“疏”,也叫“正義”,例如賈公彥的《周禮疏》、孔穎達的《毛詩正義》《五經(jīng)正義》,還有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在唐代就有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相比漢代注解先秦古籍時以解釋字句為主,唐代的注解則大多以史實的考核、典故的來源、人名和地名的考證為主,其注解內(nèi)容更為易懂,更重要的是,這類古書的注解,有的在考核史實之中增補了許多后代難得的史料。
唐代以后,宋代學者也做了不少注解古書的工作。例如朱熹就著有《周易本義》《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等。朱熹能擺脫漢代學者的影響,直接從正義入手,他做的注解,很多時候比較近情近理、平易可通,是注解的經(jīng)典之作。
到了清代,注解之風發(fā)生了變化,變得極為瑣碎,那時學者極力要求無一字無來歷。例如劉寶楠的《論語正義》,對《論語》的每一個字幾乎都做了詳細的考證,一句并不難懂的話,就注了將近一千個字,雖詳盡至極,但是實用價值不大。
對于歷代學者對古籍的注解,清人阮元說過這樣的話:“竊謂士人讀書,當從經(jīng)學始,經(jīng)學當從注疏始??帐柚俊⒏呙髦? 讀注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圣賢諸儒經(jīng)傳之學矣。至于注疏諸義,亦有是非,我朝經(jīng)學最盛,諸儒論之甚詳,是又存好學深思實事求是之士由注疏而推求尋覽也?!?/p>
事實上,古書流傳已久,由于傳寫和版本的原因,其中常常有錯字,這些錯字有時能被注疏家看出來,有時卻不能,進而不免以訛傳訛,根據(jù)錯字做了錯誤的注解。還有時,古書中有些難懂的字句,做注疏的人也不免望文生義,這種注解自然是不可靠的。阮元告訴讀書人,讀古書應該依靠注疏,但不能迷信注解,這點尤其重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