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藥的藥對


中藥的“七情”,最早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其云:藥有陰陽配合,子母兄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和合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良者,勿用相惡相反者。

后人據(jù)此把“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七個面,稱為“七情”。藥對是中醫(yī)臨床根據(jù)七情組合,固定下來的常用中藥使用方法!

常用藥對:

【威靈仙——葛根】各10克,通絡(luò)祛風、解痙止痛,適用于頸椎病之頸項強痛并證。

【海桐皮——豨簽草】10~15克,祛風濕,適用于風濕痹病。

【附子——肉桂】5~10克(先煎);1.5~3克(煎服),1~1.5克(吞服),溫陽祛寒,適用于命門火衰證。主治命門火衰。

【附子——干姜】3~10克(先煎);2~8克,溫陽祛寒、溫補脾腎,適用于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之里虛寒證。脾腎陽虛適用。

【桂枝——附子】5~10克;10克(先煎),溫陽固表、溫陽化氣,適用于風濕表虛證、腎陽不足之腰痛。

【棗仁——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適用于血虛失眠證。

【龍骨——牡蠣】20~30克,鎮(zhèn)驚、收斂,適用于肝陽上亢之驚、癇病,滑泄不止諸證。重鎮(zhèn)心肝生用;固攝收澀鍛用。

【磁石——珍珠母】各30克,先煎。定驚安神,適用于心悸、少寐病。

【旋覆花——代赭石】10克(包煎);20~30克(先煎),降逆滌飲,適用于痰飲嘔吐、咳嗽氣喘病證。

【全蝎——蜈蚣】6只;3只,熄風止痙,適用于各種痙病。研磨吞服,1.5克,病重者加倍。

【地龍——僵蠶】各10克,抗癲癇、止痛,適用于肝陽挾痰之癲癇、頭痛。小兒按年齡適當減少。

【川芎——露蜂房】10~15克;10克,散風止痛,適用于劇烈的偏頭痛、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僅可治標,中病即止,不宜久服。

【全蝎——露蜂房】1.5~3克(煎服),0.5~1克(吞服);3~10克,適用于邪躆脈絡(luò)、久治不愈之病證。有毒,只宜暫用,不能久服。

【僵蠶——蟬衣】3~8克;3~6克,祛風除疹,適用于風熱癮疹之病證。

【代赭石——牛膝】30克(先煎);10~15克,滋補肝腎、降逆下行,適用于肝陽上亢之眩暈、耳鳴。

【陳皮——青皮】10克;5~10克,理氣健脾,適用于肝胃氣郁之脘痞病證。效果較小。

【枳實——厚樸】除脹消痞,適用于氣滯濕阻之痞滿證。效果較大。

【香附——川楝子】各10克,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脘協(xié)痛、痛經(jīng)病。治氣分郁滯。

【延胡索——川楝子】各10克,理氣、活血、止痛,適用于氣滯血瘀之脘腹痛。治氣滯血瘀。長于止痛。

【柴胡——郁金】3~10克;10~15克,行氣活血,適用于氣血瘀滯之協(xié)痛、閉經(jīng)病。長于疏泄。

【川楝子——路路通】各10克,疏肝通絡(luò),適用于肝郁之疝氣。

【檳榔——沈香】10克;1~3克(后下、煎服),0.5~1克(研磨、沖服),理氣降逆,適用于氣滯氣逆證。藥力峻猛。

【小茴香——沈香】1~3克;后下,3~5克(煎服),2~3克(吞服、研磨),理氣止痛,適用于肝郁氣滯之腹痛。藥力和緩。

【莪術(shù)——三棱】各10克,行氣散血,適用于血瘀氣滯癥瘕病。

【雞內(nèi)金——三棱】3~8克;3~10克,消癥瘕、通月經(jīng),適用于血瘀型閉莖、癥瘕。要節(jié)房欲、忌冷物、勿勞乏,堅持數(shù)月才能奏效。

【桃仁——紅花】10克;5~10克,濡潤行散、活血化瘀,適用于血瘀證。

【五靈脂——蒲黃】5~10克(入丸、散用);5~10克(包煎),利濕祛瘀,適用于瘀濕相兼證。祛瘀之力大于利濕之功。

【澤蘭——益母草】10~15克;20~30克,活血調(diào)經(jīng)、利尿退腫,適用于血瘀挾濕的鼓脹、閉經(jīng)病。此藥對藥性平和,有久服不傷正之特點。

【乳香——沒藥】5~10克,活血止痛,適用于血瘀痛證,特別是跌打損傷痛證。此藥對味苦氣濁,易致惡心嘔吐,有胃病史者慎用。

【三七——血竭】3~5克;5克,祛瘀止痛,適用于血瘀型血證。

【水蛭——虻蟲】3~5克(煎服),1~2克(研磨、吞服),破血消癥,適用于血積癥塊、婦人血積經(jīng)閉。為峻猛破血藥,孕婦禁用,體質(zhì)虛者應加入益氣養(yǎng)血藥。

【麥芽——谷芽】10~15克(炒用),消食健脾,適用于食積不化。此藥對含脢量較高,若炒焦則降低脢的活力,影響其療效,故以微炒為好。

【款冬——紫菀】各10克,適用于涼燥咳嗽證。

【牡蠣——玄參】30克(生用);15克,軟堅散結(jié)、消瘤廮,適用于陰虛挾痰熱之廮證。

【熟地——當歸】10~15克;10克,養(yǎng)血填精,適用于精血不足證。

【熟地——白芍】10~15克;10克,補血填精,適用于精血虛弱證。此藥對主靜守純養(yǎng),陽氣未衰,脾運尚健時,方為合適。

【當歸——丹參】10克(溫炒);15~20克,補血活血通經(jīng),適用于閉經(jīng)、月經(jīng)過少病。

【雞內(nèi)金——白術(shù)】3~10克;10~15克,補脾健胃,適用于脾胃虛弱之病證。

【蜈蚣——當歸】1~3克(吞服效佳);10~15克,扶正養(yǎng)血、祛風通絡(luò),適用于虛痹證。此藥對與蜈蚣、白花蛇藥對相比,均有通絡(luò)治病效用,此藥對之扶正祛邪較佳,彼藥對之通絡(luò)搜邪力強。

【附子——人參】30克(先煎);10克(濃煎)大溫大補、回陽救脫,適用于陽氣欲脫病證。

【玉竹——生地】10克;15克,滋陰養(yǎng)津,適用于肺陰虧損之干咳、陰虛津涸之消渴、陰虧失養(yǎng)之痹證。此藥對為純陰藥對,胃陽尚健時可用之,否則需和他藥配合。

【麥冬——天冬】各10克,滋養(yǎng)肺胃腎之陰,適用于陰虛之消渴、干咳病。胃家素寒者應慎用。

【何首烏——仙靈脾】10~15克(2~3個月)平補腎中陰陽、生精強身,可用于精子異常之不孕證。

【益智仁——補骨脂】各10克,收澀、溫脾腎,適用于脾腎陽虛之泄泄、勞淋。

【蛤蚧——紫河車】1~1.5克;1.5~3克,補益肺腎,適用于久哮、久喘勞嗽之病證。哮喘久嗽之病證,以正虛標實為多,故使用時應加些祛邪藥。

【菟絲子——杞子】各10~15克,平補腎中陰陽,適用于腎精不足證。

【山茱萸——山藥】10~15克;10克,益腎澀精,適用于男子腎虛遺精、女子腎虛帶下。以不熱不燥、補而不滯、能補能澀為特點。

【仙靈脾——仙茅】各10克,溫補腎陽、興陽道,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證。1、和【蛇床子、石楠葉】藥對相比。2、藥性較緩。3、和肉蓯蓉、巴戟天藥對相比。4、均有補腎助陽之用。5、彼藥對溫補柔潤。6、此藥對溫補燥烈。

【蛇床子——石楠葉】溫補腎陽、興陽道,適用于腎陽不足之男子陽萎、女子宮寒不孕證。1、和【仙靈脾、仙茅】藥對相比。2、藥性較峻。3、宜暫用。4、不宜久服。5、宜久服。6、久用,宜加蓯蓉、鎖陽溫潤之藥物。

【肉蓯蓉——巴戟天】補腎助陽,有溫而不燥,補而不峻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證。和仙靈脾、仙茅藥對相比,均有補腎助陽之用,此藥對溫補柔潤,彼藥對溫補燥烈。

【覆盆子——紫石英】10克;10~15克,暖宮補腎、固精止帶,適用于腎陽虛寒證。

【鹿角——巴戟天】3~10克(煎服),1~2克(吞服);10克,益腎助陽、溫通督脈、填補精血,適用于腎督陽虛病證。須防傷陰之弊。

相須藥對:

【紫河車——鹿角】5克;3克,填補精血,溫補腎督。適用于腎督陽虛,精血虧乏之證。陰虛有火者禁用。

【赤石脂——禹余糧】10~20克,澀腸,固崩漏、帶下,適用于久泄、崩漏、帶下之病證僅供收澀之用,若脾腎兩虛者,加上培補脾腎之藥。

【木蝴蝶——鳳凰衣】3克;5克,潤咽喉,開音。適用于音喑病,對慢性喉炎、聲帶小節(jié)失音尤為適宜。

【硼砂——烏梅】1~2克;5克,止嘔,適用于胃虛之嘔吐,而尤適宜于慢性萎縮性胃炎嘔吐。柴胡升麻3~8克,升舉陽氣。適用于氣陷證。

【檳榔——常山】10克,(常山,酒蒸炒熟),截瘧,并能緩和胃腸,順胃氣,引藥下行,避免單用常山,截瘧有嘔吐之弊。適用于濕瘧。發(fā)作前二小時服用較好。

【檳榔——南瓜子】30克;30~60克,殺蟲,適用于“蛔蟲、絳蟲、姜片蟲、線蟲”等腸道寄生蟲病。臨臥一次,次日早晨再服一次為宜。

【葛花——枳椇子】10克,醒脾解酒毒,適用于酒毒引起的病證。病情重者,尚需在辨證前提下加入適宜方藥。

【威靈仙——金錢草】10~30克;30~50克,利膽排石,適用于膽結(jié)石、膽囊炎病。用于腎結(jié)石,也有較好療效。

【黃芩——白術(shù)】10克,安胎,適用于脾虛胎熱之胎動不安。劑量要度量脾虛、胎熱程度而定。

【麻黃——桂枝】5~10克,發(fā)汗解表,適用于風寒表實證。

【荊芥——防風】10克,祛風解表,適用于感冒表證。溫服后宜蓋被避風半小時

【辛夷——蒼耳子】10克,散風寒、通鼻竅,適用于鼻淵病。

【蔥白——豆豉】3~7個;10克,外感表證輕淺者。服后避風

【菊花——桑葉】10克,疏散風熱,適用于風熱表證。

【大黃——芒硝】生用10克;后下沖入10克,陽明之燥熱實證。為祛邪之重劑,只宜暫用,中病即止。

【石膏——知母】30~60克先煎;10克,清解胃熱,不僅能增強清熱之力,且能救陰。適用于陽明經(jīng)證及胃熱證。

【代赭石——石膏】30~45克先煎;15~30克先煎清熱降逆,適用于胃熱所致嘔吐、吐血病證。

【鮮蘆根——鮮竹葉】60克;30克,生津清熱,適用于溫熱病后期熱傷津虛之癥。煎后代茶、溫熱病后期。

【甘草——桔梗】3~5克(清炙炒用);5~8克,利咽喉、排痰,適用于咽喉痛,肺癰成癰期。

【金銀花——連翹】10~15克,清熱解毒,適用于外感風熱;溫病初期或熱瘡癰證。

【田基黃——垂盆草】各30克,清熱解毒,活血消腫。

【天癸子——土貝母】各10克,清熱解讀、消腫散結(jié)。需服1~2個月,重者加倍。

【魚腥草——野蕎麥根】20克(痰熱咳嗽);30克(肺癰患者),清肺熱、祛痰濁,適用于痰熱咳嗽、肺癰病。

【虎杖——紅藤】10克;10~15克,清熱解毒、活血祛瘀,適用于熱盛瘀阻的外科病證。

【黃連——黃芩】3克(吞服),5~10克(煎服);10克,清熱燥濕、瀉火解毒,適用于瘡毒熱證、血證。專治肺胃熱盛。

【黃連——山梔】3克(吞服),5~10克(煎服);10克,清心肝之火,適用于心肝火旺所致血證、不寐。專治心肝火旺。

【黃柏——知母】各10克,治療盆腔濕熱盛、腎陰虧之證型。

【鮮石斛——鮮生地】各30克,清熱養(yǎng)陰,適用于溫病中后期。煎后代茶、溫病中后期。

【赤芍——丹皮】各10克,清熱涼血、活血散瘀,適用于血瘀血熱證。僅適用于血瘀熱之輕證。

【皂莢——明礬】1克;0.5克,減肥、祛痰、降脂,適用于痰濕過盛之肥胖病。1、久服。2、藥期長。3、需3個月以上。4、需控制動物脂肪的攝入量。

【鮮茅根——茅花】30克;5~10克,清熱、止血、生津,味甘而不泥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適用于陰虛火旺之血證。

【藿香——佩蘭】各10克,化濕解暑,適用于濕困脾胃、暑濕中阻之病癥。

【藿香——豬膽汁】丸劑吞服,10克,清膽通竅,適用于鼻淵病。癥狀消失后,需再服一周,方能消去病根。

【生姜——枳實】各10克,消痞除痰,適用于痰氣郁結(jié)之胸痹。

【制半夏——干姜】10~15克;2~8克,散寒化飲、降逆止嘔,適用于寒飲嘔吐、胃痛。

【石菖蒲——遠志】5~10克(干者)10~20克(鮮者);5~10克,寧心、化痰,適用于心虛挾痰之心悸、少寐病證。

【石菖蒲——制南星】10~15克(干者)、30克(鮮者);5~10克,醒腦開竅、解郁化痰,適用于痰濁內(nèi)閉之神昏、痰濕內(nèi)阻之閉經(jīng)。

【制半夏——茯苓】10~15克;15克,化飲降逆、滲濕利水,適用于痰飲上逆所致眩悸、咳喘。此藥對與半夏、威靈仙藥對相比,均能祛痰燥濕,彼藥對長于消,用于痰飲內(nèi)聚;此藥對長于利,用于痰飲上逆。

【浮萍——木賊草】10克;6克,祛風、利水、退腫,適用于風水病。

【螻蛄——蟋蟀】2~5只(煎服),1~2只(吞服),利水退腫,適用于鼓脹腹水。

【茯苓——豬苓】水濕,潴留在里,茯苓30克;水濕,潴留在外,茯苓皮30克;10~15克,利水滲濕,適用于水濕潴留證。

【路路通——地龍】10克,清熱利水、通利脈絡(luò),適用于濕熱丹毒病。

【馬鞭草——王不留行】15~20克;10克,活血利水,適用于濕腳氣病。

【石打穿——劉寄奴】10~15克,清熱利水、通絡(luò)散結(jié),適用于水熱互結(jié)的鼓脹病。

【檳榔——茯苓皮】10克;20~30克,行水退腫,適用于氣滯水停之水腫病。

相反藥對:

1、扶正祛邪相反藥對:

【桂枝——白術(shù)】10克,1、營衛(wèi)。2、發(fā)汗止汗。3、有扶正祛邪之妙。適用于太陽中風病及表虛客邪之證。如用白芍的量倍于桂枝,組成藥對,功擅調(diào)和陰陽,和中止痛,適用于太陽病誤下腹痛、血虛挾寒之脘腹痛。

【黃芪——防風】10~15克;10克,補氣固表,祛風解表。有固表不戀邪,解表不傷正之妙。適用于體虛感冒。

【附子——麻黃】3~5克;10克(先煎20分),溫陽解表,內(nèi)溫真陽,外散風寒,補中有發(fā),發(fā)中有補。

【薄荷——玉竹】5~8克(后下);10~15克,育陰清熱解表,適用于陰虛體質(zhì)的風熱表證。

【人參——石膏】1∶3(黨參、太子參10克;石膏30克),益氣清熱,有補虛不戀邪,清熱不傷正之妙,適用于熱盛津傷或溫病余熱未清損及津氣的病證。病重正氣欲脫者,用別直參或西洋參為宜。

【五味子——制大黃】6克;10~15克,滋肝陽、清濕熱、降血清轉(zhuǎn)氨酉每,降后無反跳。有益肝不戀濕熱,祛邪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虛實夾雜證見單項血清轉(zhuǎn)胺酉每增高證。

【生地——黃柏】15克;10克,清熱瀉火,滋補腎陰,有滋腎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挾濕熱之痿痹病。

【當歸——大黃】10克;生大黃5~10克;制大黃10克,養(yǎng)血祛痰,適用于血虛血瘀證。

【黃芪——葶藶子】10~15克,益氣瀉肺,補瀉兼行、寒溫并調(diào)、升降同施之妙,適用于肺虛痰盛之肺脹、心悸證。

【白術(shù)——澤瀉】10克:20克,健脾滌飲,適用于飲邪眩暈病證。

【牡蠣——椿根皮】生、煅牡蠣,并用,各30克:10~20克,養(yǎng)陰清熱,愈帶止崩。既清下焦?jié)駸嵋造钚?,又養(yǎng)肝腎以固澀,有養(yǎng)陰不滯邪,祛邪不耗陰之優(yōu)。適用于陰虛濕熱下注之崩帶病證。

【山藥——牡蠣】生牡蠣、煅牡蠣,各30克:30~60克,清熱而無苦寒傷脾之害,養(yǎng)陰卻無滋膩泥膈之慮,止泄又無兜澀戀邪之虞。有扶正不滋邪,祛邪不傷正之優(yōu)。適用于脾腎陰虧,開闔失職之泄瀉。煎湯代茶,頻頻服之。

【山茱萸——石韋】10克;10~15克,消除蛋白尿作用。攝精泄?jié)?,消除蛋白尿,有開闔既濟之妙,有攝精不戀邪,泄?jié)岵粋I之優(yōu),適用于虛實夾雜型慢性腎炎患者。

【黃芪——防己】10~15克;腫偏上,木防己15克,腫偏下,漢防己15克,利水消腫,適用于脾虛水濕壅滯之腫脹。

【白術(shù)——枳實】10克,消痞除脹利濕,有祛邪不傷正,健脾不礙邪之優(yōu)。

【白術(shù)——檳榔】白術(shù)成人劑量30克以上。白術(shù)與檳榔的比例,為3∶1,若不足此比例,服后有腹痛之副作用通利大便,有補脾胃不礙氣運,助氣機不傷脾胃的雙相調(diào)節(jié)作用。須空腹服藥,每日二次,一次250毫升以上,服后多飲開水,效果更佳。

【黨參——石菖蒲】10~15克;石菖蒲(干者)10克,(鮮者),15~20克,強心益氣,化濕開竅,有補不戀邪,通不傷正之妙,適用于氣虛挾痰濕之胸痹。心氣虛甚者,別直參易黨參。

【太子參——合歡皮】10~15克;10克,調(diào)暢心脈,益氣和陰,有益氣養(yǎng)陰不窒氣機,解郁和血不傷氣陰之妙。適用于氣機郁結(jié),氣陰兩虧之胸痹病。

【雞血藤——海風藤】10~15克;15克,除痹通絡(luò),既祛風濕,又補血行血,扶正兼祛邪,適用于虛實相兼痹病。

【益智仁——萆薢】3~10克;10~15克,泄?jié)釘z精,有分利不傷腎,固攝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虛實夾雜之白濁、遺尿、遺精等病證。

【黃芪——檳榔】黃芪生用10~15克;8~10克,益氣退腫,有行水退腫不傷正,益氣固表不留邪之優(yōu)。初服時有腹痛、耕動不舒之感,此乃正邪相搏之征,無需更藥,繼續(xù)服之即效。

【白術(shù)——莪術(shù)】10~15克;10克,既理氣又補氣,既破血又利濕,適用于氣虛血瘀及血瘀濕阻之鼓脹、閉經(jīng)等病證。

【人參——萊菔子】人參改用黨參10~15克;萊菔子10克,益氣消積化痰。有補不礙邪,消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脾虛食積氣滯、肺虛痰氣阻塞之喘咳。

【白芍——赤芍】無養(yǎng)血祛瘀,柔肝泄肝,適用于陰虧挾瘀之脅痛。

【楮實——丹參】10克,糾正心律,既能補腎養(yǎng)血,以填不足之陰,又能活血通絡(luò),以疏絡(luò)脈之瘀,有標本兼治、扶正祛邪之功,適用于老年心律不齊。

【生地——地骨皮】10~15克;10克,補腎滋陰,涼血調(diào)經(jīng),有滋其不足,清其有余,適用于陰虛血熱型的月經(jīng)先期或月經(jīng)過少之病證。

【鎖陽——忍冬藤】10克;10~15克,滋陰清熱通絡(luò),有滋腎潤燥不戀邪,清熱通絡(luò)不傷正之妙。適用于腎虛挾熱之痿證。

【龜版——鐵掃帚】15克;30克,益腎清濕熱,有祛邪不傷正,滋陰不戀邪之優(yōu)。適用于慢性腎炎正虛邪實型。

【鹿角霜——地鱉蟲】6克;10~15克,溫補腎陽,祛瘀止痛之力甚宏,適用于腎虧挾瘀之腰痛。用此藥對治療腰肌勞損、腰椎骨質(zhì)增生癥,療效顯著。

【鱉甲——穿山甲】鱉甲先煎15克;10克,消癥除積聚,適用于癥塊積聚病。

【續(xù)斷——川山膝】10~15克;8~12克,補肝腎,祛瘀通經(jīng),適用于腎虧挾之腰痛、閉經(jīng)病證。

【桑寄生——絲瓜絡(luò)】無補肝腎,通脈絡(luò),有補而不滯,通不傷正之優(yōu),適用于腎虛絡(luò)脈不和之腰腿痛病證。

【阿膠——黃連】10~15克;黃連吞服1~2克,煎3~5克,育陰清熱,水火既濟,有使心火下降、腎水上濟之功,適用于水虧火熾所致不寐。

【阿膠——石膏】10~15克;15~20克,養(yǎng)陰潤肺,清熱潤燥,適用于溫燥客肺之病證。

【制半夏——半夏——茯苓】藥對相比,均能祛痰燥濕,此藥對長于消,用于痰飲內(nèi)聚;彼藥對長于利,用于痰飲上逆。

【黨參——黃芪】各10~15克,益氣、補脾肺,適用于脾肺氣虛證。

【桂枝——黃芪】5~10克;10~15克,補益衛(wèi)陽之虛、中氣不足,適用于血痹、中虛挾寒之脘痛病證。有溫陽補中之效。

【桂枝——人參】5~10克;10~30克,通陽補氣、宣陽化陰,適用于營衛(wèi)不和虛寒證。

2、寒熱相反藥對:

【大黃——附子】寒實便秘、關(guān)格病大便秘者,生大黃(后下)5~10克;10克,溫通大便,利尿泌濁,有溫陽不助邪,通便不傷正之妙,適用于寒實便秘或腎陽不足,濕濁上泛之關(guān)格病。關(guān)格病大便通者,以“制大黃”易“生大黃”10克。

【黃連——吳萸】6∶1清泄肝火。黃連配吳萸,能直達肝經(jīng),以防格拒;吳萸伍黃連,能發(fā)揮止痛、引熱下行之特長,又避藥物之熱性,適用于肝火郁結(jié)之脅痛。

【龜板——鹿角】以熬膏為宜,各5克,開水沖服,陰陽兩補,生精血,強精骨,適用于陰陽兩虧之痿證。每日,加:別直參2克,效果更佳。脾胃運化力弱者慎服。

【瓜蔞——薤白】10克,宣暢氣機,消除痰濁,適用于痰濁阻滯,陽氣不通之胸痹。

【黃連——干姜】5克,辛開苦降,清熱燥濕,有清熱不戀濕,祛濕不助熱之妙,適用于濕熱互結(jié)之嘔吐。加(黃芩、吳萸)效果更佳。

【黃芩——制半夏】8~10克;10克,辛開苦降,清熱降逆止痢,適用于濕熱所致的嘔吐、下痢證。常加用(黃連、厚樸)增其辛開苦降之功。

【黃連——制半夏】黃連吞服3克,煎服3~5克;10克,清熱降逆,消痞止痛,適用于濕熱互結(jié)之胸痹。常加用黃芩、干姜之類,療效更佳。

3、升降相反藥對:

【肉桂——黃連】1∶10辛開苦降,交通心腎,引火歸元,有“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之妙,適用于心腎失交之不寐。此類病人應忌煙酒辛辣之物,服一至二個月后,才能根除。

【柴胡——黃芩】8~10克;10克,和解少陽,有解表又清,升溝又降濁之妙,適用于少陽經(jīng)寒熱或少陽經(jīng)發(fā)熱。臨床用于膽囊炎、膽結(jié)石發(fā)熱,效果尚佳。

【柴胡——制半夏】外感5~10克,內(nèi)傷2~5克;10克。一、用在外感病中能解表清里;二、用在內(nèi)傷雜病中能升清降濁。

【佩蘭——鉤藤】10克(新鮮者,加倍);10~15克(后下),降肝陽,升清陽,有升清不助陽上越,降肝不戀濁之妙。適用于肝陽挾濕濁之頭痛。

【白蒺藜——骨碎補】10克,沈降補腎不礙疏肝,升散肝熱不礙滋腎特點適,適用于腎虛肝熱之牙痛。

【桔?!獧@啤?~6克;6~10克,宣三焦氣機,利水祛濕,有升降既濟之妙,適用于濕腳氣,風水病證。

【葛根——檳榔】10克,理順升降。適用于升降失調(diào)之脘腹脹、泄瀉病證。

【荊芥——大黃】10克;10~15克,使氣化能下及,腑氣能通暢,故可治大小便不通。

【夏枯草——牡蠣】10克;生牡蠣30克,斂陰不致郁結(jié),升散不耗陰液,有升降既濟、除邪匡正之妙。適用于肝陰虧損、風陽上擾之頭痛病。

【麻黃——地龍】3~4.5克;9~12克,宣肺平喘,有升降既濟、開合適度之妙,適用于痰濁阻塞氣道之喘哮病。

4、潤燥相反藥對:

【杏仁——制半夏】10克,潤肺止咳,燥濕化痰,潤燥相濟,有潤肺不戀濕,燥濕不傷陰之優(yōu),適用于肺燥脾濕之咳嗽。

【玄參——蒼術(shù)】10克,治夜盲,有寒溫潤燥相濟之妙。

【生地——蒼術(shù)】15克;10克,滋陰燥濕,有滋陰不礙濕,燥濕不傷陰之優(yōu),適用于陰虛挾濕之痿病。

【麥冬——制半夏】10~15克;5克,養(yǎng)胃陰、降嘔逆,適用于胃陰虧損之嘔吐病。

5、散斂相反藥對:

【細辛——五味子】2~4.5克;5克,溫肺化飲,止咳平喘,一散一斂,有散不傷正,收不留邪之優(yōu)。適用于寒飲伏肺之哮喘病。

【干姜——五味子】3~5克;5~8克,溫肺祛飲,止咳平喘,散斂既濟,有宣肺不傷肺氣,溫肺不耗肺津之妙,適用于寒飲咳喘之病證。

6、其它相反藥對:

【桂枝——炙甘草】5~10克;3~5克,溫通心陽,適用于心氣虛寒證。

【白芍——炙甘草】30克,少則效差;3~5克,酸甘化陰,適用于拘急性疼痛。

【檳榔——丹參】10克;15克,行氣活血通絡(luò),適用于氣滯血瘀之病證。

【桂枝——當歸】5~10克;10克,溫經(jīng)散寒,養(yǎng)血通脈,適用于血虛挾寒證。

【蜈蚣——白芥子】1~3克;5~10克,搜風滌痰,對疑難痼疾有一定療效。適用于風痰挾瘀之頭痛,痰瘀阻絡(luò)之痛風、腰腿痛、中風、面癱、淋巴結(jié)腫大、慢性腰肌勞損。

【威靈仙——地龍】10克,既清外侵風濕熱之邪,又除內(nèi)蘊瘀血之患,適用于中風后遺癥之半身不遂之病。

【黃連——木香】3~6克;5~8克,治痢。

相使藥對:

【附子——磁石】10~30克;30克(均先煎30分鐘),附子得磁石之使,功擅溫腎潛陽,有溫下之力,而無熱上之弊,適用于陽虛浮火上越之證。

【茯苓——桂枝】15~30克;3~5克,只治里不治表。茯苓得桂枝之使,功擅溫陽滌飲,適用于痰飲病。

【飴糖——桂枝】30~60克;5~10克,飴糖得桂枝之使,功擅甘溫建中,緩急止痛。適用于中虛脘痛之病證。

【石菖蒲——郁金】鮮者10~15克;5~10克,菖蒲得郁金之使,開窗之力益宏,適用于濕溫病痰濁蒙敝心包、雜病驚癇、失眠等神態(tài)失常病證。

【石菖蒲——川貝母】10~15克;1~2克,石菖蒲得川貝母之使,開竅之力尤宏,適用于急性熱病之神昏。

【吳萸——檳榔】3克;10克,理氣止痛,祛寒利濕,適用于氣滯挾寒之脘腹痛、寒濕腳氣。

有些病人服后大便增多呈灰黑或淡黃色,癥狀改善快。反之,癥狀改善慢。這是有形寒濕之物排出的緣故。

【雞內(nèi)金——檳榔】消食積(炒制)10克,排結(jié)石(生用)3克,吞服;10克,雞內(nèi)金得檳榔之使,功擅消食排食,適用于食滯脘腹、膽囊或尿路結(jié)石。

【大黃——桃仁】酒炒10克;10克,大黃得桃仁之使,麻黃,肺熱輕者3∶1;肺熱重者5∶1,宣肺止咳,清熱定喘,有宣肺止喘無蘊熱之弊,清肺瀉熱無冰伏之優(yōu),適用于肺熱咳喘病證。

【石膏——桂枝】10~30克,先煎;5~10克。一在表祛風清熱、無溫通助邪、寒涼抑遏之弊;二在里既能清熱降逆,又能溫化水飲。適用于風濕熱病、胃熱挾寒飲病。

【羚羊角——桂枝】0.3~1克,研末、吞服;3~4.5克,清郁閉之熱結(jié),散外來之寒邪,適用于寒熱夾雜之痹病。羚羊角可用10倍山羊角代用煎服。

處方上,經(jīng)常把(當歸、白芍)同用,(蒼術(shù)、厚樸)同用,(半夏、陳皮)同用,這種藥物的配伍,主要是前人經(jīng)驗的積累,有根據(jù),有理論,不是隨便湊合的。通過適當配伍,能加強藥物的效能,擴大治療的范圍,值得我們重視。茲為便于大家的掌握和進一步理解它的作用,擬分三類敘述如下:

第一類:

用兩種相對的性質(zhì)和不同氣味、不同功能的藥物結(jié)合,如“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散與收,升與降,辛與苦”等,在相反相成中,改變其本來的功效或取得另一種新的效果。這類最有意義。例如:

【桂枝——白芍】(氣~~血),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

【人參——丹參】(氣~~血),二參湯,養(yǎng)心和血。

【金鈴子——延胡索】(氣~~血),金鈴子散,止腹痛。

【香附——高良姜】(氣~~血),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梔——丹皮】(氣~~血),加味逍遙散,清肝熱。

【黃連——肉桂】(寒~~熱),交泰丸,治心腎不交失眠。

【黃連——吳茱萸】(寒~~熱),左金丸,平肝制吐酸。

【黃連——干姜】(寒~~熱),瀉心湯,除胸中邪結(jié)。

【柿蒂——丁香】(寒~~熱),丁香柿蒂湯,止呃逆。

【石膏——細辛】(寒~~熱),二辛散,消牙齦腫痛。

【黃連——木香】(寒~~溫),香連丸,止赤白痢。

【黃芩——厚樸】(寒~~燥),芩樸湯,化脾胃濕熱。

【黃柏——蒼術(shù)】(寒~~燥),二妙丸,治下焦?jié)駸帷?/span>

【白術(shù)——枳實】(補~~消),枳術(shù)丸,健脾消痞。

【黃芪——防風】(補~~散),玉屏風散,治體虛感冒。

【白芍——柴胡】(補~~散),四逆散,和肝泄熱。

【紅棗——生姜】(補~~散),桂枝湯,和氣血。

【鱉甲——青蒿】(補~~清),青蒿鱉甲湯,退骨蒸。

【黑芝麻——桑葉】(補~~清),桑麻丸,治肝陽頭暈。

【枸杞子——菊花】(補~~清),枸菊地黃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散~~收),苓甘五味姜辛湯,化痰飲。

【白礬——郁金】(斂~~散),白金丸,治癲癇。

【柴胡——前胡】(升~~降),敗毒散,疏邪止咳。

【桔梗——枳殼】(升~~降),杏蘇散,調(diào)胸膈氣滯。

【半夏——黃連】(辛~~苦),瀉心湯,止嘔。

【皂角——白礬】(辛~~酸),稀涎散,涌吐風痰。

【烏梅——生地】(酸~~甘),連梅湯,化陰生津。

【烏梅——黃連】(酸~~苦),連梅湯,泄煩熱。

【當歸——白芍】(動~~靜),四物湯,養(yǎng)血和血。

第二類:

用兩種藥物相輔而行,互相發(fā)揮其特長,從而增強其作用,如化濕結(jié)合理氣,發(fā)汗結(jié)合通陽,包括上下、表里結(jié)合,以及相須、相使等在內(nèi)。這類在臨床上最為多用,例如:

【蒼術(shù)——厚樸】平胃散,燥濕行氣。

【豆豉——蔥白】蔥豉湯,散寒通陽。

【半夏——陳皮】二陳湯,化痰順氣。

【杏仁——貝母】桑杏湯,順氣化痰。

【知母——貝母】二母散,清熱化痰。

【枳實——竹茹】溫膽湯,和胃止嘔。

【木香——檳榔】木香檳榔丸,行氣導滯。

【人參——蛤蚧】人參蛤蚧散,納氣。

【黃芪——防己】黃芪防己湯,行皮水。

【人參——附子】參附湯,溫補元氣。

【黃芪——附子】芪附湯,溫固衛(wèi)氣。

【白術(shù)——附子】術(shù)附湯,溫補中氣。

【附子——茯苓】(相使),溫腎利水。

【黃柏——知母】(相須),清下焦?jié)駸帷?/span>

第三類:

取性質(zhì)和功效類似的兩種藥物同用,目的在于加強藥效,或使內(nèi)臟之間得到兼顧。例如:

【黨參——黃芪】補氣。

【附子——肉桂】溫腎回陽。

【山藥——扁豆】補脾止瀉。

【沙參——麥冬】潤肺生津。

【柏子仁——棗仁】養(yǎng)心安神。

【杜仲——續(xù)斷】補腎強腰。

【麻仁——瓜蔞仁】(處方慣寫蔞麻仁)潤腸通便。

【龍骨——牡蠣】(處方慣寫煅龍骨),固脫。

【金櫻子——芡實】固精。

【赤石脂——禹余糧】澀腸。

【谷芽——麥芽】(處方慣寫谷麥芽),助消化。

【桑枝——絲瓜絡(luò)】活絡(luò)。

【牡蠣——石決明】潛陽。

【升麻——柴胡】升提氣分。

【旋復花——代赭石】降氣。

【橘核——荔枝核】消疝氣。

【甘松——山奈】止胃氣痛。

【海藻——昆布】消痰核。

【荊三棱——蓬莪術(shù)】消癥瘕痞塊。

【白茯苓——赤苓】(處方慣寫赤白苓)利水。

【甘遂——芫花】逐水。

【常山——草果】截瘧。

【當歸——川芎】活血祛瘀。

【桃仁——紅花】破瘀。

【蒲黃——五靈脂】祛瘀。

【乳香——沒藥】(處方慣寫炙乳沒),理氣散瘀止痛。

【藿香——佩蘭】(處方慣寫藿佩蘭),清暑。

【銀花——連翹】清熱解毒。

【黃連——黃芩】瀉火。

【桑葉——菊花】清風熱。

【羌活——獨活】(處方慣寫羌獨活),治風濕疼痛。

【川芎——草烏】(處方慣寫川草烏),治寒濕疼痛。

【青皮——陳皮】(處方慣寫青陳皮),疏肝胃氣。

【蘇?!焦!浚ㄌ幏綉T寫蘇藿梗),理脾胃氣。

【天冬——麥冬】(處方慣寫天麥冬),滋養(yǎng)肺腎。

【蘆根——茅根】(處方慣寫蘆茅根),清肺胃熱。

【砂仁——蔻仁】(處方慣寫砂蔻仁),健脾胃。

【神曲——山楂】消谷肉食積。

關(guān)于藥物配伍應用的例子很多,不能悉舉。如外感咳嗽常用苦杏仁、象貝母,但肺陰不足,兼見內(nèi)熱,或外邪初解,咳痰不爽的,可與“甜杏仁、川貝母”合用,處方慣寫“甜苦杏仁、川象貝”。還有三種藥配伍,如“杏仁、薏仁、蔻仁”同用,宣化三焦之濕,以及個別地區(qū)用“神曲、山楂、麥芽”消食,處方慣寫“三仙”之類,沒有提及??傊幬锱湮橛衅渲匾饬x,如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或隨意湊合,將會造成雜亂和疊床架屋的現(xiàn)象。

以上就是中藥配伍的一些小知識,除此之外,服用中藥還得講究病情的輕重、人體體質(zhì)的強弱、天氣溫度的高低等情況,所以說中醫(yī)是一門絕對講究的學問。

許多臨床醫(yī)生的經(jīng)驗,多反映在藥物的配伍上,而藥物配伍的基本結(jié)構(gòu)單位就是藥對!藥對的應用,以北京四大名醫(yī)施今墨為最。收藏下來,常備案頭,仔細咀嚼,定有所悟!

常用藥對(141組):

【麻黃——桂枝】發(fā)汗解表。用于表實無汗,如麻黃湯。

【麻黃——杏仁——甘草】宣肺散寒,止咳平喘。用于咳嗽、氣喘,如:三拗湯。

【桂枝——白芍】調(diào)和營衛(wèi)。用于自汗、畏風,如:桂枝湯。

【桂枝——白芍——知母】祛風,利濕,清熱。用于病節(jié)痛風,如:桂枝芍藥知母湯。

【桂枝——白術(shù)——茯苓】溫化痰濕。用于痰飲病,如:苓桂術(shù)甘湯。

【紫蘇——香附】解表寬中。用于感冒兼氣滯者,如:香蘇散。

【紫蘇(梗)——砂仁】行氣安胎。用于妊娠嘔吐。

【荊芥——防風】祛風解表。用于瘡瘍兼寒熱者,如:荊防敗毒散。

【防風——羌活——當歸】祛風勝濕,活血止痛。用于痹痛,如:蠲痹湯。

【蔥白——豆豉】發(fā)表散寒。用于感冒初起,如:蔥豉湯。

【羌活——川芍——細辛】祛風止痛。用于風寒頭痛,如:九味羌活湯。

【麻黃——附子——細辛】助陽解表。用于傷寒少陰病,如:麻黃附子細辛湯。

【桑葉——菊花】疏風清熱。用于風溫,如:桑菊飲。

【銀花——連翹】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用于溫病初起,如:銀翹散。

【柴胡——黃答】和解少陽。用于傷寒少陽病,如:小柴胡湯。

【升麻——葛根】升陽發(fā)表,透疹泄毒。用于痘疹、麻疹初期者,如:升麻葛根湯。

【葛根——黃芩——黃連】清濕熱,止瀉利。用于痢疾、泄瀉,如:葛根芬連湯。

【大黃——芒硝】攻積導滯。用于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

【麻仁——瓜簍仁】潤腸通便。用于老年津液枯燥之便秘。

【郁李仁——薏苡仁】利水退腫,瀉下通便。用于二便秘結(jié),如:獨行方。

【甘遂——大戟——芫花】峻下逐水。用于懸飲、鼓脹,如:十棗湯。

【石膏——知母】清熱生津。用于陽明經(jīng)證,如:白虎湯。

【石膏——細辛】清火止痛。用于牙齲腫痛,如:二辛散。

【知母——貝母】清肺潤燥。用于咳嗽,如:二母散。

【梔子——豆豉】清熱除煩。用于熱病懊儂,如:梔子豉湯。

【山梔——丹皮】平肝涼血。用于肝脾血虛發(fā)熱者,如:丹梔逍遙散。

【竹葉——石膏】清熱和胃。用于熱病口干,如:竹葉石膏湯。

【犀角——地黃】涼血解毒。用于發(fā)斑、吐血、衄血,如:犀角地黃湯。

【天花粉——天冬——麥冬】清肺潤燥。用于咳嗽、咳血,如:滋燥飲。

【元參——貝母——牡蠣】軟堅散結(jié)。用于瘰疬、結(jié)核,如:消瘰丸。

【青蒿——鱉甲】清虛熱,除骨蒸。用于骨蒸勞熱,如:青蒿鱉甲湯。

【地骨皮——桑皮】清肺瀉火,平喘止咳。用于咳嗽、氣喘,如:瀉白散。

【知母——黃柏】清泄下焦。用于熱結(jié)小便不利、腰痛、骨蒸,如:知柏地黃丸。

【黃芩——厚樸】和脾胃,清濕熱。用于胃脘脹痛、口苦、口臭,如:芩樸湯。

【黃連——木香】燥濕止瀉。用于赤白痢下,如:香連丸。

【黃芩——黃連——黃柏】瀉火解毒。用于瘡毒,如:黃連解毒湯。

【黃連——蘇?!壳逦钢箛I。用于嘔吐,如:蘇連湯。

【黃連——吳萸】平肝和胃。用于吞吐酸水,如:左金丸。

【青黛——蛤粉】解毒利濕。用于濕疹瘡毒,如:黛蛤散。

【紫花地丁——蒲公英】解毒消腫。用于瘡毒、疽疽,如:二丁湯。

【荷葉——六一散】清熱解暑。用于夏日中暑,如:荷包六一散。

【藿香——佩蘭】解暑辟穢。用于夏日中暑、口甘口臭,如:《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蒼術(shù)——厚樸】燥濕健脾。用于納呆兼脘脹者,如:平胃散。

【砂仁——白豆蔻】芳香化濁。用于胃寒、腹脹,如:《濟生方》之太倉丸。

【白術(shù)——茯苓】健脾化濕。用于乏力、納差,如:四君子湯。

【豬苓——澤瀉——茯苓】利水滲濕。用于水腫、尿閉,如:五苓散。

【穿山甲——王不留行】活血行滯。用于乳汁瘀滯不通者,如:涌泉散。

【白術(shù)——澤瀉】祛飲化痰。用于支飲眩暈,如:澤瀉湯。

【車前子——白術(shù)】利水止瀉。用于水瀉尿少者。

【秦皮——白頭翁】清濕熱,止瀉痢。用于熱毒痢,如:白頭翁湯。

【茵陳——梔子——大黃】清熱退黃。用于黃疽,如:茵陳蒿湯。

【滑石——甘草】清暑利濕。用于中暑煩熱,如:六一散。

【苡仁——竹葉】清熱利濕。用于濕郁身熱者,如:苡仁竹葉散。

【冬瓜仁——桃仁】排膿利濕。用于腸癰初起,如:大黃牡丹皮湯。

【防己——黃芪】祛風退腫。用于風水浮腫,如:防己黃芪湯。

【木通——竹葉】降火利尿。用于熱淋,如:導赤散。

【杏仁——苡仁——蔻仁】利濕化濁。用于濕溫證,如:三仁湯。

【瞿麥——扁蓄】利水通淋。用于熱淋、血淋,如:八正散。

【當歸——赤小豆】解毒排膿。用于狐蜮證,如:赤小豆當歸散。

【羌活——獨活】祛風止痛。用于痹證,如:羌活勝濕湯。

【木瓜——吳茱萸】舒筋活絡(luò)。用于腳氣病,如:木萸散。

【豨薟草——海桐皮】祛風蠲痹。用于痹痛、腰腿痛,如:豨桐丸。

【附子——干姜】回陽救逆。用于陽氣欲脫者,如:四逆湯。

【人參——附子】急救回陽。用于亡陽證,如:參附湯。

【肉桂——黃連】交通心腎。用于失眠,如:交泰丸。

【丁香——柿蒂】溫中降逆。用于呢逆,如:丁香柿蒂湯。

【良姜——香附】溫胃止痛。用于胃痛,如:良附丸。

【小茴香——桔核】理氣止痛。用于睪丸偏墜疼痛,如:香桔散。

【石菖蒲——萆薢——烏藥】分清別濁。用于白濁,如:萆薢分清飲。

【石菖蒲——川連——石蓮肉】開胃醒脾。用于噤口痢,如:開噤散。

【琥珀——遠志】安神寧心。用于失眠,如:琥珀多寐丸。

【龍骨——牡蠣】澀精止帶。用于遺精滑泄,如:固精丸。

【酸棗仁——茯神】安神定志。用于失眠、健忘,如:酸棗仁湯。

【羚羊角——鉤藤】平肝熄風。用于熱病抽搐,如:俞氏羚角鉤藤湯。

【旋復花——代赭石】平肝降氣。用于噫氣不除者,如:旋復代赭湯。

【天麻——鉤藤】祛風止眩。用于頭目眩暈,如:天麻鉤藤飲。

【天麻——川芍】祛風止痛。用于偏正頭痛,如:《普濟方》天麻丸。

【僵蠶——地龍】解痙止咳。用于百日咳。

【全蝎——蜈蚣】祛風止痙。用于驚癇、破傷風,如:撮風散。

【陳皮——半夏】燥濕化痰。用于咳嗽、痰多,如:二陳湯。

【青皮——陳皮】疏肝和胃。用于脘脅脹痛,如:木香順氣丸。

【丹參——陳皮】祛痰化瘀。用于慢性肝炎、心血管疾病、慢性腎炎。

【枳實——竹茹】和胃止嘔。用于嘔吐,如:溫膽湯。

【枳實——白術(shù)】健脾消痞。用于痞滿,如:枳術(shù)丸。

【桔梗——枳殼】調(diào)氣寬中。用于胸膈脹滿,如:杏蘇散。

【香附——烏藥】理氣止痛。用于疝氣痛,如:青囊丸。

【柴胡——白芍】柔肝泄熱。用于熱厥證,如:四逆散。

【烏藥——山藥——益智仁】溫腎止遺。用于小便頻數(shù)或失禁、遺尿,如:縮泉丸。

【瓜蔞——薤白】通陽宣痹。用于胸痹證,如: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鈴子——延胡索】理氣止痛。用于胸腹作痛,如:金鈴子散。

【蒲黃——五靈脂】行瘀止痛。用于產(chǎn)后兒枕痛、痛經(jīng),如:失笑散。

【三七——肉桂】活血止痛。用于跌打損傷,常配入散劑吞服。

【茜草——海螵蛸】收斂止血。用于崩漏、帶下,如:烏賊骨丸。

【地榆——甘草】止血止痢。用于便下膿血,如:地榆甘草湯。

【側(cè)柏葉——干姜——艾葉】溫經(jīng)止血。用于吐血、嘔血,如:側(cè)柏葉湯。

【郁金——廣木香】行氣解郁。用于脅痛,如:木金顛倒散。

【三棱——莪術(shù)】破血行氣。用于氣塊、血積、食瘕,如:《沈氏尊生方》三棱煎。

【丹參——檀香——砂仁】和胃止痛。用于胃脘痛,如:丹參飲。

【桃仁——紅花】活血化瘀。用于經(jīng)閉,如:桃紅四物湯。

【當歸——白芍】養(yǎng)血活血。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如:四物湯。

【白芍——甘草】酸甘化陰。用于筋脈拘痛,如:芍藥甘草湯。

【人參——丹參】補氣養(yǎng)血。用于胸痹,如:二參湯。

【黨參——黃芪】補氣健脾。用于子宮下垂、脫肛,如:補中益氣湯。

【黃芪——防風——白術(shù)】固表止汗。用于自汗、畏風,如:玉屏風散。

【山藥——扁豆】健脾止瀉。用于納差、泄瀉,如:參苓白術(shù)散。

【人參——蛤蚧】補腎納氣。用于老年性喘咳,如:人參蛤蚧湯。

【補骨脂——肉果】溫腎止瀉。用于五更泄瀉,如:四神丸。

【仙茅——仙靈脾】溫腎壯陽。用于更年期高血壓,如:二仙湯。

【黃連——阿膠】滋陰熄風。用于溫病后期之動風抽搐,如:黃連阿膠湯。

【枸杞——甘菊】平肝明目。用于視物昏花,如:杞菊地黃丸。

【沙參——麥冬】養(yǎng)胃陰。用于熱病后口干咽燥,如:益胃湯。

【天冬——麥冬】潤肺生津。用于干咳,如:二冬膏。

【人參——熟地——天冬】養(yǎng)陰潤燥。用于虛損,如:三才湯。

【烏梅——麥冬】生津養(yǎng)液。用于虛熱口渴,如:玉泉丸。

【百合——地黃】清心安神。用于熱病后余熱未清,神志恍惚,如:百合地黃湯。

【女貞子——旱蓮草】平補肝腎。用于腰酸、耳鳴、耳聾、白發(fā),如:二至丸。

【黑芝麻——桑葉】清補肝痛。用于頭暈目眩,如:桑麻丸。

【龜板——鱉甲】滋陰熄風。用于溫病后期,抽搐不止,如:三甲復脈湯。

【萊菔子——丹參】和胃調(diào)肝。用于慢性遷延性肝炎和小兒疳積。

【神曲——山楂——麥芽】消食和胃。用于食積,如:焦三仙。

【雞內(nèi)金——海金沙】消結(jié)利尿。用于尿結(jié)石、膽結(jié)石,如:二金湯。

【半夏——厚樸】消痰散結(jié)。用于梅核氣,如:半夏厚樸湯。

【半夏——硫黃】溫腎散寒,泄?jié)嵬ū恪S糜诒忝?,如:半硫丸?/span>

【白芥子——地鱉蟲】祛痰化瘀。用于跌打損傷及外傷后遺癥。

【白芥子——蘇子——萊菔子】利氣豁痰。用于老人痰嗽,如:三子養(yǎng)親湯。

【白芥子——甘遂——大戟】豁痰除飲。用于懸飲,如:控涎丹。

【牙皂——明礬】祛痰開竅。用于中風閉證,如:稀涎散。

【白礬——郁金】化痰解郁。用于癲癇,如:白金丸。

【桔?!什荨块_肺化痰。用于肺癰,如:桔梗湯。

【半夏——瓜蔞】化痰寬胸。用于胸痹、心痛,如:瓜蔞薤白半夏湯。

【杏仁——貝母】止咳化痰。用于久咳氣急,如:貝母散。

【葶藶子——大棗】瀉肺平喘。用于痰飲咳逆,如:葶藶大棗瀉肺湯。

【竹茹——桔皮】和胃止嘔。用于嘔吐,如:桔皮竹茹湯。

【昆布——海藻】化痰散結(jié)。用于癭瘤瘰疬,如:海藻玉壺湯。

【貝母——半夏】軟堅化痰。用于瘰疬,如:半貝丸。

【赤石脂——禹余糧】止瀉止血。用于久痢不止,如:赤石脂禹余糧丸。

【烏梅——川椒——黃連】安蛔止嘔。用于蛔厥,如:烏梅丸。

【干姜——五味子】溫化痰飲。用于痰飲,如:苓甘五味姜辛湯。

【人參——麥冬——五味子】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用于干咳短氣,如:生脈飲。

【金櫻子——芡實】止帶固精。用于遺精、帶下,如:水陸二仙丹。

【木香——檳榔】行滯化積。用于食積兼氣滯者,如:木香檳榔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藥藥對190種 - 中醫(yī)臨床專業(yè)討論 - 醫(yī)生圈論壇—醫(yī)學社區(qū) 醫(yī)學健康網(wǎng)站|尋醫(yī)問藥|...
中藥對藥219種---中藥配對用法
常用中藥配對應用大全【七】*
最全處方常用藥對
中醫(yī)常用調(diào)百病,10個藥對訣竅
最強的中藥絕配,只需兩味藥,99%疾病都能找到的藥方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