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国产,午夜在线视频,新黄色网址,九九色综合,天天做夜夜做久久做狠狠,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1a,久久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湯頭歌決》-13 利濕之劑

    《湯頭歌訣》一書為清代著名醫(yī)家汪昂編著,共選名方205首,分門別類,將組成、功用、主治等,用韻語編成詩歌賦體,言簡意賅,讀之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使用。

    湯頭,原為湯劑的俗稱,此處為方劑的代名詞。湯頭歌訣,即是用詩歌體編寫的方劑書籍。

    本文所編內容來自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李慶業(yè)(1940.12-2011.8)教授2006年所編《湯頭歌訣》白話解。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中醫(yī)藥愛好者學習參考,不可做用藥依據(jù)。若據(jù)此用藥醫(yī)病,需多方查證或遵醫(yī)囑,本文之編者不對其用藥后果負責!

《湯頭歌決》- 13 利濕之劑

    利濕之劑,即祛濕劑。是以祛濕藥或逐水藥為主組成,以治療水濕病證的方劑。濕與水異名同類,濕為水之漸,水為濕之積,濕聚為水。水濕為病,有從外襲,有自內生。由淋雨涉水,居處潮濕,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霧露,正不勝邪而致濕邪從肌表而入的稱“外濕”。若因過食生冷,或過飲酒酪,或素體脾虛,失其健運而致水濕內停者稱“內濕”。外濕多病在肌表經絡,內濕多病存臟腑。然肌表與臟腑,表里相關,外濕可以內傳臟腑,內濕亦可外溢肌膚,故外濕內濕亦可相兼并見。人身之中,主水在腎,制水在脾,調水在肺,三焦為水道,膀胱為水腑,故水濕為病,與這些臟腑都有密切關系。如脾虛則濕生,腎虛則水泛,肺失宣降則不能通調水道等。由于水濕為病,常有風、寒、暑、熱相兼,人體有虛實強弱之別,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熱化、輕重緩急之異,因此,祛濕劑又有利水滲濕、攻逐水濕、清熱利濕、溫化水濕、祛風勝濕、燥濕化濁的區(qū)別。所以治療水濕病證要密切聯(lián)系相關臟腑,辨證施治。

《湯頭歌訣》- 13 利濕之劑

來自文藝書社

03:33

1.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茯苓。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清。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獵苓湯除桂與術,加入阿膠滑石停。此為利濕兼瀉熱,疸黃便閉渴嘔寧。

2.小半夏加茯苓湯

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

3.腎著湯

腎著湯內用干姜,茯苓甘草白術襄。傷濕身痛與腰冷,亦名甘姜苓術湯。黃芪防已除姜茯,術甘姜棗共煎嘗。此治風水與諸濕,身重汗出服之良。

4.舟車丸

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輕粉,燥實陽水卻相當。

5.疏鑿飲子

疏鑿檳榔及商陸,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瀉木通,煎益姜皮陽水服。

6.實脾飲

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7.五皮飲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司。

8.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羌獨芎,甘蔓藁木與防風。濕氣在表頭腰重,發(fā)汗升陽有異功。風能勝濕升能降,不與行水滲濕同。若除獨活芎蔓草,除濕升麻蒼術充。

9.大橘皮湯

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六一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泄瀉。

10.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亦有不用茵陳者,仲景柏皮梔子湯。

11.八正散

八正木通與車前,匾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

12.萆解分清飲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烏藥益智俱?;蛞孳蜍啕}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s泉益智同烏藥,山藥糊丸便數(shù)需。

13.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解讀】:

1.五苓散(張機,行水總劑)(《傷寒論》)

【歌訣】

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茯苓。膀胱化氣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清。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獵苓湯除桂與術,加入阿膠滑石停。此為利濕兼瀉熱,疸黃便閉渴嘔寧。

【注釋】 ①太陽腑:膀胱為太陽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證。乃因邪入膀胱,氣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②疸黃:指濕熱蘊結的黃疸。

【組成】 白術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豬苓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也可用官桂)半兩。

【用法】 5藥共研細末,每次用白飲(即米湯)調服方寸匕,日三次。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①蓄水證。癥見小便不利,頭痛發(fā)熱,煩渴欲飲,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脈浮。②水濕內停。癥見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吐瀉,中暑煩渴,身重等。③痰飲。癥見臍下動悸,吐涎沫而頭眩,或短氣而咳喘等。

【方析】 本方在《傷寒論》中,原治太陽表邪未解,內傳太陽之腑,以致膀胱氣化不利,遂成太陽經腑同病的蓄水證。方歌中“五苓散治太陽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濕內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證為本方的主證。表邪未解及中暑均為本方的兼證??取⒋?、頭眩等為本方的次要癥狀。故方中重用澤瀉為君藥,取其甘淡性寒,直達膀胱,利水滲濕。豬苓、茯苓均淡滲利濕,增強君藥利水滲濕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為臣藥。白術健脾燥濕,脾健則可運化水濕;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內助膀胱氣化,共為佐藥。五藥合用,共奏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滲濕,故可用于水濕壅盛于里的水腫,小便不利,泄瀉,以及中暑煩渴等。使水濕、暑濕從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實大便。若方中用官桂,則增強了膀胱的氣化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惫士芍”阒?。本方為行水利濕的主要方劑。

【附方】

(1)四苓散(《明醫(yī)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滲濕。

主治:內傷飲食有濕。癥見小便不利,大便溏瀉,口渴等。(2)豬苓湯(《傷寒論》)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術,加入阿膠、滑石而成。五味藥各一兩。

用法:水煎(阿膠烊化),分三次溫服。

功用:利水清熱養(yǎng)陰。

主治:水熱互結。癥見小便不利,發(fā)熱,口渴欲飲,或心煩不寐,或兼有咳嗽,嘔惡,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澀痛,點滴難出,小腹脹滿等。

按:四苓散證沒有寒熱,只見小便不利,口渴等癥,故去掉桂枝,功專利水滲濕。豬苓湯證乃邪已入里化熱,水熱互結,熱傷陰津,故用澤瀉、豬苓、茯苓利水滲濕,又佐滑石清熱利尿,阿膠養(yǎng)陰,使水去陰不傷,組成利水清熱養(yǎng)陰之方。

2.小半夏加茯苓湯(張機,行水消痞)(《金匱要略》)

【歌訣】

小半夏加茯苓湯,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湯名彰。

【注釋】①悸厥:悸,此指心下驚。即胃脘部悸動不寧。厥,指寒厥。皆因水飲停于心下所致。

【組成】 半夏一升;茯苓三兩;生姜半斤。

【用法】 3藥用水煎,分2次溫服。

【功用】 行水消痞,降逆止嘔。

【主治】 膈間停水。癥見突然嘔吐,心下痞滿,頭眩心悸,口不渴等。

【方析】 膈間停水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為君,健脾滲濕行水,使膈間之水從小便而去。生姜辛溫,為嘔家圣藥,既可辛散水飲,又和胃降逆止嘔;半夏辛溫,行散水濕,和胃降逆止嘔。共為臣藥。三藥合用,使水行胃和,嘔吐痞滿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湯由半夏、生姜兩味藥組成,為止嘔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湯。

【附方】

茯苓甘草湯(《傷寒論》)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生姜三兩 炙甘草一兩

用法:水煎分三次溫服。

功用:溫中化飲,通陽利水。

主治:水飲停心下。癥見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湯即小半夏加茯苓湯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陽化氣,炙甘草補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調諸藥。本方治療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證候。因無嘔吐及心下痞滿之癥,故去半夏。

3.腎著(張機,濕傷腰腎)(《金匱要略》)

【歌訣】

腎著湯內用干姜,茯苓甘草白術襄。傷濕身痛與腰冷,亦名甘姜苓術湯。黃芪防已除姜茯,術甘姜棗共煎嘗。此治風水與諸濕,身重汗出服之良。

【注釋】 ①腎著:指腎著病。本方主治腎著病,故方名為“腎著湯”。腎著病是腎為寒濕之邪所傷,以腰重冷痛為主要見癥。②風水:水腫病的一種。多由表虛不固,外受風邪侵襲,肺氣失于宣降,不能通調水道,水濕停滯體內,郁于肌腠所致。癥見發(fā)病急驟,發(fā)熱惡風,面目四肢浮腫,身重,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等。

【組成】 甘草二兩;干姜四兩;茯苓四兩;白術二兩。

【用法】 4藥,水煎,分三次溫服。

【功用】 溫脾祛濕。

【主治】 腎著病。癥見身體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帶五千錢,口不渴,飲食如故,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緩等。

【方析】 腰重冷痛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以辛熱的干姜溫脾散寒,為君藥。白術甘苦溫以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共為臣藥。使以甘草調和諸藥,且又能補氣健脾。四藥相合,使寒去濕消,則腰重冷痛自除。

按:因本方由甘草、干姜、茯苓、白術四味藥組成,故又名“甘姜苓術湯”。本證實為寒濕之邪痹著于腰部,未傷及臟腑,因腰為腎之府,所以用“腎著”名。其治法,不在溫腎以散寒,而在燠土以勝水。

【附方】

防己黃芪湯(《金匱要略》) 防己一兩;黃芪一兩一分;白術七錢半;甘草半兩。

用法:上四藥研為細末,每次抄五錢匕,加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煎溫服。

功用:益氣祛風,健脾利水。

主治:風水或風濕。癥見汗出惡風,身重,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浮等。

按:方歌中“黃芪防己湯”即是本方。由腎著湯除去干姜、茯苓,加生姜、大棗、黃芪、防己而成。方中黃芪益氣固表,且能行水消腫;防己祛風行水,兩藥配伍,祛風不傷正,固表不留邪,且又行水氣,共為君藥。所以方名為防己黃芪湯。加生姜、大棗既可調和營衛(wèi),又助白術、甘草健脾助運。用此方煎服治療風水和風濕癥見脈浮身重,汗出惡風等都有良效。

4.舟車(劉完素,燥實陽水②)(《醫(yī)方集解》引河間方)

【歌訣】

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輕粉,燥實陽水卻相當。

【注釋】 ①舟車:舟即船,走水道;車走谷道。本方逐水之力極峻,服后能使水熱壅實之邪,從二便暢行而出,如順水之舟,下坡之車,故名舟車丸。②陽水:凡水腫見大便秘結,小便不利,口渴面赤,腹脹堅實,脈沉數(shù)有力等屬熱屬實證的為陽水。

【組成】 黑牽牛炒四兩;大黃酒浸二兩;甘遂面裹煨、大戟面裹煨、芫花醋炒、青皮炒、橘皮各一兩;木香五錢;輕粉一錢。

【用法】 9藥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次服五分,早晨天明時用溫開水送下,以大便下利三次為恰當。若僅一、二次,且不通利,第二天早晨再服,用六、七分,漸漸加到一錢,總以大便通暢下利為度。假使服后大便下利四、五次,或服后因下利而致精神萎靡不振,可減到二、三分?;蚋粢?、二、三日服一次,到水腫水脹減輕為止。并忌食鹽、醬 100天。

【功用】 逐水消腫。

【主治】 陽水證。癥見水腫水脹,口渴氣粗,腹堅,大小便秘,脈沉數(shù)有力等。

【方析】 本方證乃因水熱內壅,氣機阻滯所致。邪實而止未虛,亦稱熱(燥)實陽水。燥實陽水即為本方主證。故方中用黑牽??嗪酝ɡ?,下氣行水,為君藥。大黃助君藥蕩滌腸胃,瀉熱通便;甘遂、大戟、芫花攻逐積水,共為臣藥。君臣相配,使水濕從二便分消而去。青皮、橘皮、木香疏暢氣機,使氣行則水行;輕粉走而不守,通竅利水,協(xié)助諸藥,使水濕分消下泄,共為佐藥。諸藥相配,共奏行氣逐水消腫之功。

5.疏鑿飲子(嚴用和,陽水)(《濟生方》)

【歌訣】

疏鑿檳榔及商陸,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瀉木通,煎益姜皮陽水服。

【注釋】 ①疏鑿:指本方能上下內外分消,其勢猶如夏禹疏江鑿河,使壅盛于表里之水濕迅速分消,故名疏鑿飲子。

【組成】 檳榔、商陸、茯苓皮、大腹皮、椒目、赤小豆、秦艽、羌活、澤瀉、木通各等分。

【用法】 10藥共研細末,每次服四錢,加生姜皮水煎,去滓,溫服。

【功用】 行水退腫,疏風祛濕。

【主治】 陽水證(水熱壅盛)。癥見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胸腹脹滿,脈沉數(shù)等。

【方析】 陽水為本方的主證。喘、胸腹脹滿為次要癥狀。故方中用苦寒之商陸以通利二便,行水退腫,為君藥。椒目苦寒,助君行水消腫;赤小豆、澤瀉、木通利水祛濕,使水濕從小便而去,共為臣藥。茯苓皮、生姜皮、大腹皮能行皮膚中水濕;秦艽、羌活疏風發(fā)表,使水濕從肌表而去;檳榔行氣利水,共為佐藥。

6.實脾飲(嚴用和,虛寒陰水①)(《濟生方》)

【歌訣】

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注釋】 ①陰水:凡因脾腎陽虛,不能化水運濕而致的水腫,稱為陰水。臨床表現(xiàn)多見下肢先腫,按之凹陷,肢冷神疲,口不渴,大便溏瀉,舌苔白或白膩,脈沉遲等。陰水屬虛、屬寒、屬里。

【組成】 茯苓、白術、木瓜、木香、大腹皮、草豆蔻、附子炮、干姜、厚樸各一兩;炙甘草五錢。

【用法】 10藥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錢,加生姜五片,大棗一枚煎服。

【功用】 溫陽健脾,行氣利水。

【主治】 陽虛水腫(虛寒陰水)。癥見身半以下腫甚,手足不溫,口中不渴,胸腹脹滿,大便溏薄,舌苔厚膩,脈沉遲等。

【方析】 虛寒陰水即為本方的主證。胸腹脹滿為次要癥狀。故方中以干姜溫補脾陽,助脾運化水濕;附子溫腎暖脾,助氣化以行水,共為君藥。白術健脾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使水濕從小便而去;木瓜芳香醒脾化濕;大腹皮下氣寬中,行水消腫,共為臣藥。木香、厚樸行氣散滿,使氣行則水行;草豆蔻燥濕健脾,溫中散寒;加生姜、大棗意在調補脾胃,助脾運化,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且又補脾氣,為使藥。諸藥相合,共奏溫陽健脾,行氣利水之效。按:本方溫補脾土之功偏勝,使脾實則能治水,故以“實脾”名之。對脾陽虛有寒不能行水而造成的陰水確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7.五皮飲(脾虛膚腫①)(《中藏經》)

【歌訣】

五皮飲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奇?;蛴梦寮右咨0?,脾虛膚脹此方司。

【注釋】 ①膚腫:多由脾虛濕重,水溢皮膚所致,亦稱“皮水”。癥見全身水腫,按之沒指,肢體沉重,小便不利等。②膚脹:是指寒濕留滯在皮膚之內而出現(xiàn)腫脹的病證。癥可見全身浮腫,腹部膨大,按之腫有凹陷,皮厚而色澤無異常變化等。③司:即主管。

【組成】 陳皮、茯苓皮、生姜皮、桑白皮、大腹皮、各等分。

【用法】 5藥共為粗末,每次用三錢,水煎,去渣,溫服。

【功用】 利水消腫,理氣健脾。

【主治】 皮水,脾虛濕盛。癥見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上氣喘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沉緩等。

【方析】 脾虛濕盛,溢于肌膚而致膚腫為本方主證。心腹脹滿,上氣喘急為次要癥狀。故方中用茯苓皮淡滲利濕,行水消腫,為君藥。生姜皮、大腹皮助君行水消腫,為臣藥。三藥相合,能去皮膚中的停水。又佐以桑白皮肅降肺氣,通調水道,利水消腫,且瀉肺平喘;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和胃,使氣行水行。方中五藥皆用其皮,則善行皮間之水氣,故專治皮水。

按:本方作用平和,利水消腫還能健脾,故治療脾虛水腫輕證有奇效。亦可用治妊娠水腫。原書名為“五皮散”。

【附方】

五皮飲(《麻科活人全書》) 本方即上方去桑白皮,換五加皮而成。其功用、主治與上方基本相同。

按:五加皮亦有利水去濕之功,但性偏溫,而桑白皮甘寒,這是二方不同之處。

8.羌活勝濕湯(李杲,濕氣在表)(《內外傷辨惑論》)

【歌訣】

羌活勝濕羌獨芎,甘蔓藁木與防風。濕氣在表頭腰重,發(fā)汗升陽有異功。風能勝濕升能降,不與行水滲濕同。若除獨活芎蔓草,除濕升麻蒼術充。

【組成】 羌活、獨活各一餞;川芎、炙甘草、藁本、防風各五分;蔓荊子三分。

【用法】 7藥水煎服。

【功用】 祛風勝濕。

【主治】 濕氣在表。癥見頭痛頭重,腰脊重痛,或一身都痛,有輕微寒熱,苔白脈浮等。【方析】風濕在表,頭、肩、腰背重痛,苔白、脈浮為其主證。故方中用羌活祛上半身風濕;獨活祛下半身風濕,二藥相合,能散周身風濕,利關節(jié)而通痹,共為君藥。防風、藁本祛風勝濕止痛,與君藥相配,辛溫升陽,發(fā)汗解表,使?jié)駳怆S汗而解,共為臣藥。佐以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蔓荊子祛風勝濕。使以炙甘草調和諸藥。綜合全方,以辛溫發(fā)散、祛風勝濕藥為主,因其能鼓舞人體陽氣上升,服后當微發(fā)其汗,使在表之濕氣隨汗而出。清陽升,濁陰自降。這和用行水滲濕的方法治療里濕不同。

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末見到此方,而《內外傷辨惑論》有載。

【附方】

羌活除濕湯(《內外傷辨惑論》) 本方系羌活勝濕湯除去獨活、川芎、蔓荊子、甘草,加升麻、蒼術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風除濕。

主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

按:本方又名“除風濕羌活湯”,原方中還有柴胡。

9.大橘皮湯(方賢,水腫泄瀉)(《奇效良方》)

【歌訣】

大橘皮湯治濕熱,五苓六一二方綴。陳皮木香檳榔增,能消水腫及泄瀉。

【注釋】 ①五苓:即五苓散。②六一:即六一散。③綴:綴( zhuì),音墜。即連結。

【組成】 茯苓一錢半;豬苓、澤瀉、白術各一錢;官桂半錢;滑石四錢;甘草三分;橘皮三錢;木香、檳榔各一錢。

【用法】 10味藥,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功用】 清熱利濕,理氣行水。

【主治】 濕熱內盛。癥見心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泄瀉及水腫等。

【方析】 濕熱內盛為本方的主證。氣機阻滯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重用滑石為君藥,清熱利濕。赤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泄熱,助君藥清熱利濕,使?jié)駸釓男”愣?,共為臣藥。白術健脾燥濕,脾健則可運化水濕;肉桂溫陽化氣,使氣化水行;檳榔行氣利水;橘皮、木香理氣行氣,使氣行則水行,氣行濕亦化,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相合,可利小便而實大便,水濕從小便而去,則水腫、泄瀉可消除。

按:本方即五苓散和六一散,再加橘皮、木香、檳榔而成。而五苓散原方是用桂枝,本方則用肉桂,以更好地溫陽化氣。

10.茵陳蒿湯(張機,黃疸)(《傷寒論》)

【歌訣】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亦有不用茵陳者,仲景柏皮梔子湯。

【注釋】 ①疸黃:即黃疸,此是陽黃。②陽黃:黃疸兩大類型之一。多因濕熱內蘊交蒸,熱不得外越,濕不得下泄,熏蒸肝膽,膽熱液泄,溢于肌膚所致。癥見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如橘皮色,伴有口渴,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赤(如濃茶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③陰黃:多因寒濕內郁所致。癥見皮膚黃色晦暗,伴有神疲身倦,手足不溫,胃呆腹脹,大便不實,舌苔白滑或膩,脈沉細遲等。是黃疸兩大類型之一。

【組成】 茵陳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用法】 水煎,分三次服。

【功用】 清熱,利濕,退黃。

【主治】 濕熱黃疸(陽黃)。癥見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如橘皮色,腹微滿,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黃膩,脈沉數(shù)等。

【方析】 濕熱黃疸為本方的主證。腹微滿為本方的次要癥狀。故方中茵陳苦寒,善清熱利濕退黃,是治黃疸的要藥,重用為君,并用它作方名。以梔子為臣,清熱瀉火,通利三焦,導濕熱從小便而去。佐以大黃瀉熱逐瘀,通利大便,引濕熱從大便出。三藥合用,使?jié)駸狃鰷滦?,小便通利,黃疸自消退。

按:黃疸有陰陽之分,陽黃責之于濕熱,陰寒責之于寒濕。本方為治濕熱黃疸的第一要方。凡屬陽黃證服本方后小便通利,顏色象皂角汁一樣,色正赤,經一宿后腹脹就減,黃從小便而去。若治寒濕內郁屬陰黃者,可將本方去梔子、大黃,加附子、干姜各6g,以溫里散寒,利濕退黃。如再加炙甘草 6g,即為茵陳四逆湯(茵陳與四逆湯合用)。

【附方】

梔子柏皮湯(《傷寒論》) 梔子十五枚;黃柏二兩;炙甘草一兩。

用法:水煎,分二次溫服。

功用:清熱利濕。

主治:傷寒身熱發(fā)黃。

按:茵陳雖是治黃疸的要藥,但也有不用者。如梔子柏皮湯,只用梔子、黃柏清熱利濕;炙甘草甘緩和中,以防苦寒藥傷胃。本方與茵陳蒿湯均治濕熱黃疸。但本方清熱之力大于利濕,故適用于熱重于濕的黃疸(陽黃而有發(fā)熱的證候)。而茵陳蒿湯清熱利濕并重,適用于濕熱俱盛之黃疸。

11.八正(淋②痛尿血)(《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八正木通與車前,匾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

【注釋】 ①八正:方由八味藥組成,以瀉膀胱之熱(本證為濕熱結于膀胱,故瀉之),此為正治,故名八正散。②淋:病證名。通常指小便淋漓不暢、急迫、澀、痛等。③蠲:蠲(juān),音捐。即免除。

【組成】 木通、車前子、扁蓄、大黃、滑石、甘草梢、瞿麥、梔子各一斤。

【用法】 8味共研粗末為散,每次用二錢,加燈心草同煎,去滓,溫服。

【功用】 利水通淋,清熱瀉火。

【主治】 濕熱下注,熱淋、血淋。癥見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漓不暢,小便渾赤,小腹脹急,甚者癃閉不通,口燥咽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等。

【方析】 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熱淋為本方的主證。故方中以扁蓄、瞿麥除膀胱濕熱,利水通淋,為君藥。木通、滑石、車前子助君藥清熱利濕通淋,為臣藥。梔子清瀉三焦?jié)駸?,導濕熱從小便去;大黃泄熱降火;煎時加燈芯草可增強諸藥清熱利尿之功,共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為使。若用甘草梢可直達莖中止尿道澀痛。諸藥相配,使?jié)駸釓男”愣ィ瑒t淋痛、尿血也就祛除了。

12.萆薢分清飲(楊倓,膏淋①白濁②)(《楊氏家藏方》)

【歌訣】

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烏藥益智俱?;蛞孳蜍啕}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s泉益智同烏藥,山藥糊丸便數(shù)需。

【注釋】 ①膏淋:此指由下焦虛寒,濕濁不化所致淋證。癥見小便頻數(shù),白如米泔,或如胎膏之物,尿出不暢等。②白濁:病證名。指小便白而混濁。

【組成】 川萆、薢石、菖蒲、烏藥、益智仁各一兩;甘草梢五錢。

【用法】 5藥共研粗末,每次用四錢,加鹽一捻煎服。

【功用】 利濕化濁,溫暖下元。

【主治】 下焦虛寒之膏淋、白濁。癥見小便頻數(shù),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脈沉等。

【方析】 下焦虛寒所斂膏淋、白濁為本方的主證。乃因腎虛受寒,腎失封藏,膀胱失約,敗精滲入尿道而致。故方中用川萆薢利濕化濁,為治白濁的要藥,為君藥。石菖蒲通心竅,化濁除濕,助君分清化濁,為臣藥。烏藥調氣,溫腎逐寒;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止遺濁尿頻,共為佐藥。使以甘草梢調和諸藥,且直入莖中,增強利濕分清之功。加鹽煎服,取其咸以入腎,引藥直達下焦,也為使藥。諸藥相合,利濕化濁,通心固腎,則病自除。

按:一方加入茯苓,可增強利濕分清之功。

【附方】

縮泉丸(《婦人良方》) 益智仁烏藥各等分。

用法:二藥研為細末,再用酒煮山藥成糊,和成丸藥,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七十粒,用鹽酒或米湯送下。

功用:溫腎祛寒,縮尿止遺。

主治:下元虛冷。癥見小便頻數(shù),及小兒遺尿。

按:縮泉丸用山藥為糊,意在增強健脾補腎縮尿之功。

13.當歸拈痛湯(李杲,腳氣②瘡瘍)(《蘭室秘藏》)

【歌訣】

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朋。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注釋】 ①拈:拈( niān)。即用手指搓捏東西。此指服用本方后疼痛頓時去掉,如同用手指搓捏東西一樣利索。②腳氣:此指濕熱腳氣。乃因外感濕邪風毒,或飲食厚味所傷,積濕生熱,流注于腳而成。癥見腳腫痛,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數(shù)等。

【組成】 當歸身、防風、豬苓、澤瀉、知母、黃芩各三錢;羌活、茵陳、炙甘草各五錢;升麻、葛根、蒼術、苦參、人參各二錢;白術一錢五分。

【用法】 15味藥共研粗末,每次服一兩,水煎服。

【功用】 利濕清熱,疏風止痛。

【主治】 濕熱相搏。癥見遍身肢節(jié)煩痛,肩背沉重,或一身疼痛,或腳氣腫痛,腳膝生瘡,膿水較多,舌苔白膩微黃,脈滑數(shù)等。

【方析】 濕熱相搏而致肢節(jié)沉重疼痛,腳氣腫痛等為本方主證。膿水較多為次要癥狀。故方巾用羌活祛風勝濕,止周身重痛;茵陳清熱利濕,共為君藥。豬苓、澤瀉利小便而滲濕;知母、黃芩、苦參清熱燥濕,共為臣藥。佐以蒼術、白術健脾燥濕;脾健則濕邪得以運化;防風宣透關節(jié)間風濕,與升麻、葛根一起升發(fā)脾胃清陽,以發(fā)散肌肉間風濕;當歸養(yǎng)血活血,防苦燥滲利之品傷陰血;人參益氣健脾,扶正祛邪。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諸藥相配,利濕清熱,上下分消,使血氣通利,經脈和暢。對濕熱相搏所引起全身關節(jié)疼痛,腳氣,瘡瘍等,服后都有良效。

【增輯】

1.五淋散(五淋①)(《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歌訣】

五淋散用草梔仁,歸芍茯苓亦共珍。氣化原由陰以育,調行水道妙通神。

【注釋】 ①五淋:指五種淋證。即膏淋、氣淋、血淋、石淋、勞淋。

【組成】 生甘草當歸各五兩 山梔子仁 赤芍藥各二十兩赤茯苓六兩

【用法】上五藥共研細末,每次服二錢,水煎,空腹服。

【功用】 瀉火通淋。

【主治】 五淋。癥見尿頻、尿急,淋瀝不暢,臍腹急痛,勞倦即發(fā),或尿如豆汁,或尿如砂石,或冷淋如膏等。

【方析】 本方證多因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氣化不利,水道不通所致。五淋即為本方的主證。久淋不愈,耗傷正氣,陰血虧虛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苦寒之梔子仁瀉三焦之火而利小便,使?jié)駸釓男”愣?,為君藥。赤茯苓滲利膀胱濕熱,助君利水道瀉熱;赤芍清熱涼血,又可利小便,共為臣藥。當歸養(yǎng)血和血,補益肝腎,防利尿傷陰血,為佐藥。生甘草瀉火和中凋藥,為佐使藥。五藥相配,有瀉火通淋之功。凡血淋、氣淋、膏淋、石淋、勞淋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2.三仁湯(吳瑭,濕溫①)(《溫病條辨》)

【歌訣】

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②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

【注釋】 ①濕溫:病名。發(fā)于夏秋季節(jié)的一種熱性病。多因感受時令濕熱所致。癥可見發(fā)熱持續(xù),頭重身疼,胸脘痞悶,苔白膩或黃膩,脈濡等。②甘瀾:即甘瀾水,又稱“勞水”。是把水放在盆內,用瓢將水揚起來,倒下去,如此多次(可揚百遍),使水面上起無數(shù)泡沫,取泡沫水便是。此水質輕不助邪,還可益脾胃。

【組成】 杏仁五錢;白蔻仁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厚樸二錢;半夏五錢;白通草二錢;飛滑石六錢;竹葉二錢。

【用法】 8味藥,用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次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 清利濕熱,宣暢氣機。

【主治】 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邪在氣分。癥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

【方析】 濕溫初起,邪在氣分為本方的主證。胸悶不饑為本方的次要癥狀。故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氣;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以暢中焦氣機;生薏苡仁甘淡寒,利濕清熱而健脾,導濕熱從小便而去,三仁相合,宣上暢中滲下,共為君藥?;?、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利濕清熱,共為臣藥。佐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消痞除滿。諸藥相合,使?jié)袢崆澹T癥自除。

按:本方適用于濕溫初起,濕重熱輕者。本證禁汗、禁下、禁滋陰。

3.甘露消毒丹(葉桂,濕溫時疫①)(《續(xù)名醫(yī)類案》引葉桂方)

【歌訣】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暑疫濕溫為末嘗。

【注釋】 ①時疫:病名。通常指溫疫病證,具有季節(jié)性和流行性的特點,此多發(fā)生于夏令暑濕季節(jié)。

【組成】 白蔻仁、藿香、連翹、射干、薄荷各四兩;綿茵陳十一兩;飛滑石十五兩;石菖蒲六兩;木通、川貝母各五兩;淡黃芩十兩。

【用法】 11味藥生曬,共研細末,每次用開水調服三錢,日服二次。也可用神曲糊丸,如彈子大,每次用開水化服一丸。

【功用】 利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 濕溫時疫。癥見發(fā)熱倦怠,胸悶腹脹,四肢酸楚,小便短赤,頤腫(頤指面頰、腮),咽腫口渴,吐瀉淋濁,身目發(fā)黃,舌苔淡白或厚膩或干黃等。

【方析】 濕溫、時疫之邪留在氣分為本方主證。胸悶腹脹,頤腫,咽腫為次要癥狀。故方中重中滑石、茵陳、黃芩三藥,其中滑石清熱利濕而解暑;茵陳清熱利濕而退黃;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三藥合用,清利濕熱之功尤強,共為君藥。臣以木通清熱利尿,導濕熱從小便去;石菖蒲、藿香芳香化濁,祛濕開胃;熱毒上壅,咽頤腫痛,故佐以連翹、射干、薄荷解毒利咽散邪;貝母清熱化痰,散結消腫;白豆蔻芳香悅脾,行氣祛濕,使氣暢濕行,胸悶腹脹則除。諸藥相合,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的作用。

按:本方在夏令暑濕季節(jié)最為常用。王士雄贊之為:“治濕溫時疫之主方?!钡m用于濕溫時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者。

4.雞鳴(王肯堂,腳氣②)(《證治準繩》)

【歌訣】

雞鳴散是絕奇方,蘇葉茱萸桔梗姜。瓜橘檳榔煎冷服,腫浮腳氣效彰彰③。

【注釋】 ①雞鳴:原書規(guī)定在五更雞鳴時服藥,故名雞鳴散。②腳氣:見當歸拈痛湯。③彰:彰( zhāng):音張。明顯,顯著。此指療效顯著。

【組成】 蘇葉三錢;吳萸三錢;桔梗、生姜各半兩;木瓜、橘皮各一兩;檳榔七枚。

【用法】 7味藥研成粗末,隔宿用水三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藥汁倒出,藥渣再加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合,安置床頭,至次日五更雞鳴時作二、三次冷服(冬天可略溫服)。

【功用】 溫化寒濕,行氣降濁。

【主治】 濕腳氣。癥見足脛腫重無力,麻木冷痛,不能行走,惡寒發(fā)熱,或攣急上沖,甚至胸悶泛惡。亦可治風濕流注,腳足痛不可忍,筋脈浮腫。

【方析】 寒濕之邪,下著兩足所致濕腳氣為本方的主征。惡寒發(fā)熱為本方兼證。胸悶泛惡為本方的次要癥狀。故方中以檳榔質重下達,利水化濕,為君藥。木瓜酸溫,下冷氣化濕,舒筋通絡,為臣藥。佐以生姜、吳茱萸散寒祛濕,且和胃降逆;紫蘇葉、桔梗宣通氣機,外散表邪;陳皮燥濕健脾,更能理氣暢中。諸藥相配,開上,暢中,導下,共奏溫化寒濕,宣通散邪,行氣降濁之功效。服后久著之寒濕從大便而去,肌表之邪從微汗而解,因此治療濕腳氣療效顯著。按:原書規(guī)定在雞鳴時服藥,是取空腹則藥力易行之義,再者五更時自然界陽氣始升,人體陽氣亦始升動,此時服藥則得陽助,更易收效。

5.中滿分消湯(丸)(李杲,中滿寒脹)(《蘭室秘藏》)

【歌訣】

中滿分消湯樸烏,歸萸麻夏蓽升胡。香姜草果參芪澤,連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連砂樸實,夏陳知澤草姜俱。二芩參術姜黃合,丸熱湯寒治各殊。

【組成】 川烏、當歸、麻黃、蓽澄茄、柴胡、生姜、干姜、人參、澤瀉、黃連、青皮各二分;吳茱萸、厚樸、草果、黃芪、黃柏各五分;升麻、木香、半夏、茯苓、益智仁各三分。

【用法】 2l藥水煎,食前熱服。

【功用】 散寒利濕,消脹除滿。

【主治】 脾腎虛寒,清濁不分。癥見中滿寒脹,大小便不通,四肢厥逆,腹中寒,心下痞,食入反出,以及寒疝、奔豚等證。

【方析】 脾腎虛寒,濕濁內郁為本方的主證。氣機阻滯、血行不暢及濕郁化熱均為本方的兼證。故方中用辛熱之干姜溫中散寒,以助脾運化水濕;吳茱萸味辛大熱,入肝脾腎經,散寒燥濕,溫助脾腎之陽,二藥共為君藥。草豆蔻(原書是草豆蔻,非草果)散寒燥濕,溫中之嘔;畢澄茄既能暖脾胃而行滯氣,又可溫腎與膀胱;川烏散寒除濕;益智仁溫暖脾腎散寒;伏苓、澤瀉滲利濕濁,使?jié)駶釓男”愣?,俱為臣藥。君臣相配,除濕散寒,暖脾胃溫腎,利小便作用尤強。青皮、陳皮、厚樸理氣燥濕,消痞除滿;人參、黃芪補氣健脾,以助脾運;升麻、柴胡升清氣,清升則濁降;麻黃開毛竅,使寒濕從汗而出;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當歸和血;生姜溫胃散寒;黃連、黃柏清熱燥濕,以去濕郁之熱,共為佐藥。諸藥相配,使寒得散,虛得補,氣得順,濕從上下分消,則中滿寒脹自除。

【附方】

中滿分消丸(《蘭室秘藏》) 炒黃連枳實半夏各五錢 炒黃芩一兩二錢 砂仁干生姜 白茯苓二錢 厚樸一兩 陳皮 澤瀉各三錢 知母四錢 炙甘草 豬苓 人參白術 姜黃各一錢

用法:共研細末,湯浸蒸餅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 l00丸,開水送下。

功用:清熱利濕,消脹除滿。

主治:濕熱內蘊而致中滿熱脹,二便不利及氣脹、水脹等。

按:本方重用黃芩、黃連以清熱瀉火燥濕;豬茯、茯苓、澤瀉利濕清熱,使?jié)駸釓男”愣ィ昏讓?、厚樸行氣散滿除脹;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半夏燥濕化痰;干姜溫脾助運;知母清熱瀉火,且滋陰潤燥;砂仁醒脾開胃,行氣和中;姜黃行氣破血;人參、白術、甘草補脾益氣,助脾健運。諸藥相配,標本兼顧。與前方比較,雖都治中滿證,但前者功偏散寒利濕,適用于中滿寒脹之證。而后者功偏清熱利濕,對中滿熱脹更為適宜。

6.二妙丸(朱震亨,濕熱骨酸)(《丹溪心法》)

【歌訣】

二妙丸中蒼柏煎,若云三妙膝須添。

痿痹①足疾堪多服,濕熱全除病自痊。

【注釋】 ①痿痹:即指痿證、痹證。痿證,又稱“痿躄(bì辟)”,是肢體萎弱廢用的一類病證。臨床表現(xiàn)以四肢軟弱無力為主,尤以下肢痿軟,足不能行較多見。痹,痹阻不通之意。此痹證是指濕熱邪氣閉阻肢體、經絡而引起足膝紅腫熱痛,屈伸不利等病證。

【組成】 黃柏、蒼術各等分(原書末著分量)。

【用法】 2味藥同炒,共研細末,姜汁泛丸,每次服三錢。亦可作散劑,或作湯劑水煎服,用量視病情酌定。

【功用】 清熱燥濕。

【主治】 濕熱氣盛或濕熱下注。癥見全身骨酸,股膝無力,足踝痿弱(下肢痿軟無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赤,舌苔黃膩等。

【方析】 濕熱內盛及濕熱下注為本方主證。故方中以黃柏為君,取其寒以清熱,苦以燥濕,善祛下焦?jié)駸?。蒼術苦溫,善能燥濕健脾,為臣藥。二藥相伍,合成清熱燥濕之功,使?jié)袢嵯?,諸癥自除。

【附方】

三妙丸(《醫(yī)學正傳》) 黃柏四兩蒼術六兩川牛膝二兩

用法:三藥為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五、七十丸,空腹服,姜、鹽湯送下。

功用:清熱燥濕。

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痿、痹等證。癥見下肢痿軟無力,兩腳麻木、或如火烙之熱。

按:三妙丸即二妙丸加牛膝而成。牛膝能祛風濕,補肝腎,強筋骨,且又能引藥下行,故專治下焦?jié)駸岬酿簟⒈缘茸C,見兩腳麻木,疼痛、痿軟無力等。但由于濕熱之邪不易速除,所以可以久服多服,使?jié)駸崛砍ィ〔趴捎?/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方劑學》祛濕劑
中醫(yī)病因學說---外感六淫---濕邪
二妙散、五苓散、豬苓湯、防己黃芪湯、苓桂術甘湯、真武湯、實脾散、萆薢分清飲
清熱除濕方------茵陳蒿湯
筆記十九∣苓桂術甘湯
中醫(yī)神方,走天下(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