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鄉(xiāng)譚》為上世紀前往臺灣的澧水流域人士感懷故鄉(xiāng)而創(chuàng)作的系列叢書,從中我們能感悟到歲月的滄桑,與思念故土的愁腸,讓我們隨著海峽對岸的同鄉(xiāng),在鄉(xiāng)愁中尋找回家的道路。 澧水流域名勝奇觀
湘、資、沅、澧為湖南四大水系,其中沅、澧二水,在地理上有些相關因素。1、二水相隔離較近,其最近處不及百里,因此二水下游民情風俗,大致相同,語言相通。2、二水皆由西向東流入洞庭湖,且下游均為垸鄉(xiāng),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稱魚米之鄉(xiāng)。3、楚辭記載:“沅有芷兮澧有蘭”,蓋沅水產芷,澧水產蘭。芳香撲鼻,風景優(yōu)美。是以沅州稱芷江,澧城稱蘭城,澧江亦稱蘭江,皆源于此。今僅就澧水下游,靠津、澧一帶之名勝古跡,膚陳如下:
一
- 津市河危潭 -
津市河關山邊有一潭,潭下有暗流漩渦,深不可測。無論大小船只,不能逕由潭面經過,必須繞道行駛,否則即被漩渦所吞噬。某年端午節(jié)舉行龍舟競賽,有一只龍舟不諳水性,誤入潭中,整個人舟沉入淵底,無一生還。據說:津常之間,地下有一條陰河,溝通沅、澧二水,后聞船尸由常德河面浮出,我曾多次由津市乘輪至長沙,船繞過潭邊時,船長即率同船夫,于船頭擺設香案,焚香祈禱,并囑托船上乘客特別小心,好像如臨大敵。我以恐懼的心情,注視潭面與河水,二者界線分明,潭水一片漆黑,潭底似有暗潮翻滾,余震及于船身,非常可怕,不敢卒睹,但我亦常由常德乘輪橫渡沅水,未聞有浮舟尸之事,據我猜想,沉舟之事或有,但常德河浮出舟尸之事,可能系穿鑿附會之語,不足為信,但津市河中確有其潭,為我所目睹。
二
- 沙河金鴨灘 -
澧縣城南門外,有條沙河,系澧水支流,沙細而涼,水甘而冽,冬季水涸時,水深僅數(shù)寸,水速亦緩,但從河中發(fā)出有若千萬金鴨吼叫聲,轟聲震耳,終年不息,兩人對談,為鴨聲所掩,不聞其聲。故名金鴨灘。再過一沙洲,約里許,即瀏家河,猶聞其聲。鄉(xiāng)人咸謂其河底下有一支地脈,為澧城之活寶,我常與同學涉足其間,目睹其景,相對驚奇不已,深感天地宇宙之間,何以出此奇景,至今仍百思不解。惟有留待地質學專家實地勘察,能否找出答案。
三
- 掀盤洲寶塔 -
出澧縣城東門,過多安橋,由蘭江驛沿澧水河堤,南行約四里許,至寶塔灣,為一沙洲,即所謂掀盤洲,寶塔即建筑于此,塔高七層,純用高級青石所砌成,聳入云際,堅固無比,為澧水流域一大建筑,底層用十八羅漢,每兩羅漢之間,相隔數(shù)丈,等齊排列。據說塔重全由十八羅漢所承負,又說此塔如果建筑在河水中間,則澧縣要出很多大官,至今還流傳有一句話:“澧州風水轉,寶塔河中間”,是否可信,姑且不論。塔內有螺旋石梯各一條分別上下。每層有東南西北四門通往塔外,以便游客觀賞塔外風景,我在家鄉(xiāng)時,每年清明節(jié)掃墓,族長必順道帶我們暢游此塔,爬上塔頂,俯瞰津澧一帶,樓房鱗次櫛比,河水縈回,綠波蕩漾,白云片片,沙鷗點點,茂林修竹,綠草如茵,鳥語花香,心曠神怡,如登仙界,其樂何極,西眺彭山,南睹關山,中間山戀起伏,脈絡一貫,蜿蜒數(shù)十里,狀若游龍,彭山酷似龍首,關山活像龍尾,澧水傍依山勢,浩浩蕩蕩,山水交融,宛若游龍戲水,形勢天成,覽物之情,油然而生,昔乾隆皇帝御游南岳,賦七律一首:
龍山竹嶺幾千秋,云鎖高峰水倒流。
萬里長江飄玉帶,一輪明月滾金球。
遠觀西北三千界,近視東南八百州。
好景一時看不盡,天緣有分再來游。
百讀不厭,與我當時游塔情景,交織融合在一起,回味無窮。
來源:《澧水鄉(xiāng)譚》第四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