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法的第七節(jié),鄧散木先生談到“承應”。這個“承應”似乎并不妥當?!俺袘毕鄬碚f,有接待之意,且主要指下級接待上級或妓人接待客戶,因此用于列為章法手段的一種,似乎不妥。承應其實就是應承,照應,照顧,放在現(xiàn)代漢語語境里,用“呼應”似乎更合適、更準確一些。但鄧先生的承應談的卻是局部的空間“承應”之法更微觀些,如果這樣說,還只能叫“承應”才合適。暫且不管“承應”還是“呼應”,依照原文接著讀下去:
(鄧散木先生的作品:賀天健?。?/p>
承應與輕重、挪讓、似同而實異,蓋輕重、挪讓、言其實處,承應則言其空虛處也。
這是鄧散木先生的定義,我們之前說過,鄧先生定義章法,有很多不準確的說法,這里即是一處。因為虛、實與朱白結(jié)合之后是相對的,因此,輕重、挪讓、承應,都應當是不論虛實都需要考慮的章法概念。
夫形有向背,有氣勢,脈貴有起伏,有照顧,字有疏密之不同,要當審其脈絡所在,互留承應地步,如四字印,右上一字有空處,則左下一字亦須于其端,留出空處以應之。
這里舉了兩個例子,如圖:
(四字印的承應)
例四十一,印面四字,“子厚金石”,“子”字右下有空處,故使“石”字之“口”右倚,留出“曲尺狀”之空間,“子”字左上有空外,故使“厚”字右倚,使其左方留出空處,互相呼應(鄧先生這里又用了“呼應”)。
實際上,在這方印里“子”與“石”有天然疏密呼應,“厚”與“金”鄧先生這里所設計的呼應方式更細化,這種細化的結(jié)果是否一定就好(比如“厚”字的右倚),當然要看各人的審美。
同樣,例四十二,印面四字,“糞土之墻”,“土”字“之”字筆畫較少,空處較多,故占地令少,使上下承應。實際上,在這方印里,除了筆畫少的兩字占地較少形成“承應”外,其實,這方印的章法主流也是對角呼應。
二字印,左一字有空處,則右一字亦設法空其左或右。三字印,左上或左下有空處,則右一字亦設法空其上或下(實際上,這就是“呼應”了)。如圖:
(二字印或三字印的承應)
例四十三,印面兩字,“君碩”,碩字頁下有空處(左腿作短處理),故舉君字之左足,使下留空處以應之。這一點,完全是虛處的“承應”
例四十四,印面三字,“沈存白”,沈字的左部下有二空處,故“存”字改變篆法,在“子”的上部,“(十)”的下部各留空處以應之。
其四字皆有空處者,則設法實其一字,四字皆實者,則設法空其一字。惟如遇有字之不能實,亦不能空者,則宜別求他法,不可強為變化,致貽刻舟求劍之誚。如圖:
(設計出來的承應)
這里舉的兩個例子,實際上達成的是“三虛一實”和“三實一虛”的章法大格局。實際上是為了破除“板滯”和“單調(diào)”。
例四十五,印面四字,“士之一氣”,四字皆虛,于是,改變了“氣”字的篆法,化虛為實;例四十六,印面四字,“意苦若死”,四字皆方平平實,于是,改變了“死”字的篆法,化實為虛,在下部營造出一塊“白地”。
改變虛實的方法大多是改變篆法,或直接從字法上想辦法,找疏密不同的異體字替代,當然,也有無法替代的時候,比如刻姓名印,明明需要的字不好刻,卻因為是名章,不能換字,只能“硬改”。
(趙之謙和他的“坦甫”印及邊款)
關于不能“硬改”這一點,我們舉過趙之謙大師的例子,他遇到“坦甫”二字入印時,左思右想沒有辦法,又無法換字,只好老老實實、安安穩(wěn)穩(wěn)地完成,在邊款里記載了他的不甘心,說“篆不易配,但求其穩(wěn)……”。
(改變篆法的一例)
最后的例四十七,印面四字,“務檢而便”,四字如按正常篆法,皆平方正直,怎么辦?“務、檢、便”三個字都是字形繁密的實處,無法使空,于是,對“而”字下手,改變了它的篆法,化方為圓,留出較多左右空間,用鄧先生的話說,“自為呼應”(他又說呼應)。上面所舉的鄧散木先生刻“賀天健印”實際上,也是這種章法。
實際上,這一章節(jié)所說的“承應”,大都包含在很久之前我們做過呼應的整理之中,即呼應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大致可以從下面這些方向下手,如圖:
(呼應方式和呼應因素)
經(jīng)營印面章法,如寫文章,寫文章講求呼應,刻印同樣需要呼應。掌握了呼應章法,實際上,篆刻學習已進入了較高級的階段,如同寫文章,從簡單的平鋪直敘發(fā)展到了會用“曲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