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名」 白瓜、水芝、蔬秬、白冬瓜、地芝、濮瓜、蔬苽、東瓜、枕瓜。
「入藥部位」 果實、瓜練(瓤)、子、皮、葉、藤。
「性味」
甘淡,涼。
《別錄》:'味甘,微寒。'
陶弘景:'性冷利。'
《飲膳正要》:'味甘,平微寒,無毒。'
《滇南本草》:'性子和,味甘淡。'
《玉楸藥解》:'味酸甘,微寒。'
「歸經(jīng)」
入肺、大小腸、膀胱經(jīng)。
《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jīng)。'
《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脾、胃、大、小腸四經(jīng)。'
《玉楸藥解》:'入手太陰肺、足太陽膀胱經(jīng)。'
《本草再新》:'入心、脾二經(jīng)。'
「功效」
利水,消痰,清熱,解毒。
「主治」
治水腫,脹滿,腳氣,淋病,痰吼,咳喘,暑熱煩悶,消渴,瀉痢,癰腫,痔漏;并解魚毒,酒毒。
「附方」
冬瓜
1、水氣浮腫喘滿。
大冬瓜一枚,先于頭邊切一蓋子,取出中間瓤不用,赤小豆(水淘凈),填滿冬瓜中,再用蓋子合了,用竹簽簽定,以麻線系,紙筋黃泥通身固濟,窨干,用糯谷破取糠片兩大籮,埋冬瓜在內(nèi),以火著糠內(nèi)煨之,侯火盡取出,去泥,刮冬瓜令凈,薄切作片子,并豆一處焙干。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煎冬瓜子湯送下,不拘時候,小溲利為驗。
2、消渴。
冬瓜一枚,削去皮,埋在濕地中,一月將出,破開,取清汁飲之。
3、消渴能飲水,小便甜,有如脂麩片,日夜六、七十起。
冬瓜一枚,黃連十兩。上截瓜頭去瓤,入黃連末.火中煨之,侯黃連熟,布絞取汁。一服-大盞,日再服,但服兩、三枚瓜,以瘥為度。一方云,以瓜汁和黃連末,和丸如梧子大。以瓜汁空肚下三十丸,日再服,不差,增丸數(shù)。忌豬肉、冷水。(《近效方》)
4、小兒生一個月至五月,乍寒乍熱渴者。
絞冬瓜汁服之。
5、小兒渴利。
單搗冬瓜汁飲之。
6、傷寒后痢,日久津液枯竭,四肢浮腫,口干。
冬瓜一枚,黃土泥厚裹五寸,煨令爛熟,去土絞汁服之。
7、發(fā)背砍死者。
冬瓜截去頭,合瘡上,瓜當(dāng)爛,截去更合之。
8、痔疼痛。
冬瓜湯洗。
9、夏月生痱子。
冬瓜切片,搗爛涂之。
10、馬汗入瘡。
干冬瓜燒研,洗凈敷之。
11、食魚中毒。
飲冬瓜汁。
瓜練(瓜瓤)
1、消渴煩亂。
用干冬瓜瓤一兩煎水服。
2、水腫,小便少。
用冬瓜瓤煎水服。
白瓜子(冬瓜仁)
1、補肝明目。
用冬瓜仁七程式,包布袋內(nèi),投主沸湯中幾次,取出曬干,再在清酒中泡兩晚。曬干研為末。每天服一匙。又方:取瓜子三、五升,去皮為丸,每日空心服十丸。
2、男子白濁。
用陳冬瓜仁(炒)研為末。每服五錢,空心服,米湯送下。
3、女子白帶。
治方同上。
瓜皮
1、跌打損傷。
用干冬瓜皮一兩、真牛皮膠一兩,銼入鍋內(nèi),炒存性,研為末。每服五錢,好酒熱后送下。服藥后厚蓋靜臥,有微汗,痛即減。
2、腰閃痛。
用冬瓜皮燒研,酒送服一錢。
葉
腫毒,殺蜂、療蜂叮。主糖尿病和尿崩癥引起的消渴,治瘧疾發(fā)燒。又可將瓜葉焙干研末,敷多年的惡瘡。
藤
燒灰,可除文身。煎湯,可洗黑斑及瘡疥。搗汁服,能解木耳毒。煎水,洗脫肛。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4兩;煨熟或搗汁。
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禁忌」
孟詵:'熱者食之佳,冷者食之瘦人。'
崔禹鎬《食經(jīng)》:'冷人勿食,益病,又作胃反病。'
《本草經(jīng)疏》:'若虛寒腎冷、久病滑泄者,不得食。'
《醫(yī)林纂要》:'羸者忌食,善潰也。'
「生長環(huán)境」
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壤土或粘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地栽種。
「分布地域」
全國大部地區(qū)均產(chǎn)。以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河北、安徽等地,產(chǎn)量較大。
「采集儲藏」
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采摘。
「各家論述」
1、《別錄》:'主治小腹水脹,利小便,止渴。'
2、陶弘景:'解毒,消渴,止煩悶,直搗絞汁服之。'
3、孟詵:'益氣耐老,除胸心滿,去頭面熱。'
4、《日華子本草》:'除煩。治胸膈熱,消熱毒癰腫;切摩痱子。'
5、《本草圖經(jīng)》:'主三消渴疾,解積熱,利大、小腸。'
6、《本草衍義》:'患發(fā)背及一切癰疽,削一大塊置瘡上,熱則易之,分散熱毒氣。'
7、《日用本草》:'瘥五淋。'
8、《滇南本草》:'治痰吼,氣喘,姜湯下。又解遠方瘴氣,又治小兒驚風(fēng)。''潤肺消熱痰,止咳嗽,利小便。'
9、《本草再新》:'清心火,瀉脾火,利濕去風(fēng),消腫止渴,解暑化熱。'
10、《隨息居飲食譜》:'清熱,養(yǎng)胃生津,滌穢治煩,消癰行水,治脹滿,瀉痢霍亂,解魚、酒等毒。''亦治水腫,消暑濕。'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yī)常識,不做處方
請在醫(yī)生指導(dǎo)下服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