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洲(Hexjieix)。歷史源遠流長,西漢置葉榆縣,原治所即在此。南詔時稱“史賧(Sitdat)”或“大厘城(Dopleilzerd)”。據《大理縣志稿》記載:“唐大歷十四年異牟尋立功遷史城,貞元初始改筑羊苴咩城”。遂將大厘城作為拱衛(wèi)羊苴咩城的北部屏障,很快就發(fā)展成為“邑居人戶尤眾”的重要據點,故改稱“史城(Sitzerd)”,即“第二城”之意。而這里,也是大理國主段氏的故鄉(xiāng)。
歷史上的喜洲一直人才輩出,無論是革命者、抗戰(zhàn)英雄,還是文化名人、工商名流,他們大多思想進步,敢為人先。
清華大學的喜洲人趙康節(jié),早在1935年就撰文主張少生優(yōu)育;董淑川女士于1938年捐資創(chuàng)建“淑川兩級女子小學?!?,實行男女生混合編班;喜洲人很早就倡導戀愛自由、集體婚禮,1936年5月26日,共12對青年舉行集團結婚,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奢靡浮華的封建婚姻公開宣戰(zhàn)。
抗戰(zhàn)結束后,喜洲商幫先后合資興建喜洲萬花溪水力發(fā)電廠、與官僚資本合辦下關水力發(fā)電廠投產,開辟了云南滇西地區(qū)近代工業(yè)的先河,其中的萬花溪水電站,它是繼我國、同時也是云南第一座水電站——昆明石龍壩水電站之后,成功建成的第二座水電站,也是全國農村建成的第一座水電站,這意味著全國農村還在點油燈、用人畜做工的時候,祖國西南邊陲小鎮(zhèn)喜洲已經有人點上電燈,并用水電碾米磨面了!
要了解大理必要了解白族,要了解白族必需了解喜洲。即使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現(xiàn)代文明無孔不入的今天,喜洲都完整地保留著如火把節(jié)、本主節(jié)、栽秧會、蝴蝶會、耍海會、繞三靈等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楊黼所作《詞記山花·詠蒼洱境》也在喜洲千年古剎圣源寺內,而本主廟之首的“神都”也坐落在喜洲。三坊一照壁的白族民居,大本曲、吹吹腔、霸王鞭、金錢鼓、洞經音樂、民歌小調等各式傳統(tǒng)白曲,同樣在喜洲隨處可見。
喜洲,它承載著大理古老的傳統(tǒng)與文明,又開啟了大理新時代的風貌與生活,未來的喜洲,一定會在全人類的歷史中,續(xù)寫新的重要篇章。
如果您愿意成為一名自豪的自干白(自備干糧傳播白文化),認同我們的宗旨和方向并愿意加入到我們隊伍中來,請在后臺聯(lián)系我們,我們熱誠期盼您的到來。
版權/作者版權所有,轉發(fā)僅用于學習,并注明"來源:白語茶座"。違者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