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德 肖相如頻道
導讀:曾安德是肖相如老師的一期弟子,也是一名熱愛中醫(yī)經典、刻苦學習的中醫(yī)師承醫(yī)師。曾大夫記錄了在三年跟師學習過程中“疑惑得解、療效提升”的心路歷程,真情實感、干貨滿滿,值得學習。
1980年5月至1984年10月,我回村擔任赤腳醫(yī)生,期間也學習了中醫(yī)。1985年至1988年加了光明中醫(yī)函授,系統(tǒng)地學習中醫(yī)。
后來我盡管沒有從事醫(yī)生職業(yè),但也沒有間斷學習中醫(yī),時常對中醫(yī)的一些理論觀點、概念心存疑惑,不理解,沒有辦法弄懂,總有異物噎喉之感。
進入師門后,通過師父的細致講解、剖析,我才得以真正理解,是師父教誨了我真正的中醫(yī)知識,幫助我糾正了概念上的四大困惑。
01
表證的概念
糾正了表證的概念,真正找到了治療外感病的正確方法。
以前,我從教科書上學習的表證治療概念是錯誤的,教課書上的表證是外邪侵犯人體導致人體體表發(fā)生的病證。
病因是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病位在表指人體表(毫毛、皮膚);病機是外感六淫,侵犯人體衛(wèi)表。
教課書所述的表證、里證是按人體的解剖位置來確定的,所以表證是指人體毫毛、皮膚范圍,里證病位是在臟腑,表與里之間膜原是半表半里。
教科書把外感表證分為:風寒表證,風熱表證,風濕表證。治療是:辛溫解表,辛涼解表。
辨別風寒表證與風熱表證的方法是前者惡寒重發(fā)熱輕,后者是惡寒輕發(fā)熱重。二者均有惡寒、發(fā)熱,所不同的是其輕與重程度不同,但在臨床上惡寒與發(fā)熱的程度輕重是病人和醫(yī)者的感覺來描述的,不客觀,誤差是很大的。
再者,臨床實踐中,感受寒邪也并不都是發(fā)熱輕,如傷寒表實證,麻黃湯證,也有高燒發(fā)熱體若燔炭的時候?!饵S帝內經》言:“因于寒,體若燔炭,汗出乃散”。
所以,惡寒和發(fā)熱的輕重辨別不了外感寒邪和外感熱邪。
在這個問題上,我糾結了多年來,老是辨不清楚外感病的性質,也常導致臨床時,對外感病治療無效。入師門后,是師父讓我弄清楚了這個問題。
通過跟師父學習《傷寒論》,我終于明白了:表證本質是寒邪侵襲人體,束縛人體的衛(wèi)氣,衛(wèi)氣不能發(fā)揮溫分肉的作用,人體就會出現惡寒的癥狀,這種惡寒的癥狀是病人自我感覺到的,不隨烤火、加衣被而緩解。
表證的概念是外感寒邪引起的,以惡寒、發(fā)熱、脈浮、頭項強痛為特征的臨床證候。
《傷寒論》中常以惡寒的有無作為是不是表證的診斷根據,凡是有惡寒的,張仲景都認為是“表未解”也。如第134 條:“......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從中可以看到,教課書上所稱“六淫”,只有感受寒邪和濕邪后才能出現惡寒,才有表證,因為寒性凝滯收引,能束縛衛(wèi)氣;濕重著、黏膩,也能束縛衛(wèi)氣,使衛(wèi)氣不能發(fā)揮溫分肉的作用,而出現惡寒。
而“六淫”中除寒、濕之邪之外,其它邪氣侵襲人體時不能束縛人體衛(wèi)氣,就不會出現惡寒。
所以,表證的有無,診斷秒殺詞就是惡寒,與其它無關,有一份惡寒便有一份表證。
通過學習師父的《外感病初期辨治體系重構》,更加明確了外感病的診治方法,完全糾正了我之前學的外感病錯誤的概念。
首先糾正了對六淫的認識,以前按教課書上的風、寒、暑、濕、燥、火,而實質是風邪是所有外邪的總稱,熱邪包含著暑邪、火邪。
外邪按性質分類就是:寒邪、熱邪、濕邪、燥邪,共四類外邪。
外感寒邪和外感熱邪初期的區(qū)別很明確,外感寒邪初期的特征是“惡寒”,外感熱邪初期的特征是“發(fā)熱而渴,不惡寒”。
為什么外感熱邪不會惡寒呢?因為熱邪特性炎上、升散,不可能束縛、郁閉衛(wèi)氣,只會鼓動衛(wèi)氣運行,加速氣血運行,所以外感熱邪不會惡寒。
如果出現“惡寒”,這個“惡寒”也只會是外感熱邪初期的兼癥,是外感溫熱之邪從口鼻而入,溫邪上受,首先犯肺,形成了肺熱證,而又兼外感寒邪。
這時只需弄清楚肺熱和表寒的主次輕重。按先后主次輕重緩急的原則治療。
外感病初期辨證論治:
外感寒邪初期:
1、太陽傷寒證(表實證):主證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而潤、脈浮緊。治法:辛溫發(fā)汗散寒。
方劑:輕者用蔥豉湯;重者用麻黃湯。
2、太陽中風證(表虛證):主證有惡寒、發(fā)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舌淡苔薄白、脈浮緩。治法:解肌散寒,調和營衛(wèi)。
方劑:桂枝湯。
外感熱邪初期:
1、熱邪犯肺證:主證:發(fā)熱、汗出、不惡寒或反惡熱、口渴、頭痛、咽喉紅腫疼痛、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干或薄黃、脈浮數。治法:清解肺熱。
方劑:以咳嗽為主的用桑菊飲;以發(fā)熱為主的用銀翹散。
2、熱犯陽明證:主癥:壯熱多汗、口渴多飲、心煩頭痛、面赤氣粗、舌質紅、苔黃燥、脈滑或浮滑。治法:辛寒清熱。
代表方劑:白虎湯。
外感燥邪初期:
主癥有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口渴,咽干鼻燥,舌紅苔薄白而干,右脈數大。治法:清宣肺熱,養(yǎng)陰潤燥。
方劑:桑菊飲加沙參、梨皮等,或桑杏湯。
而現行教課書稱外感燥邪初期為“秋燥表證”。將其稱為“秋燥表證”的原因是在外感燥邪初期有時可見“微惡風寒”。其實這是外感燥邪的兼證,即燥邪傷肺津兼有外感寒邪。
燥邪沒有收引、凝滯之性,不可能束縛衛(wèi)氣,是不可能導致惡寒的。
外感濕邪初期:
主癥頭疼身重,頭痛如裹,腰脊、四肢重痛難以轉側,伴見惡寒,苔白滑,脈濡。治法:祛濕散寒。
代表方劑:羌活勝濕湯。
濕邪重濁黏滯,可以束縛衛(wèi)氣,使衛(wèi)氣不能溫分肉,所以可以有惡寒,惡寒是外感溫邪初期的固有表現,不是兼證。也可以理解為,濕性類水,水性本寒,所以濕有很多特征和寒相似。
醫(yī)生能治療外感病,這是起碼功夫,基本功,也很重要,“善治者,首先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但是,中醫(yī)理論對外感病概念歷來沒有統(tǒng)一標準的界定,教課書的界定也不正確,導致臨床誤診誤治的情況很多。
師父給出的外感病初期治療理論,真實可靠,臨床適用,確實能避免很多的誤治。
02
解肌的含義
透徹認識“桂枝本為解肌”。
以前我學到的桂枝湯就是治療太陽病有汗,即現代教科書說的治療表虛證的方;以前對桂枝湯解肌祛風的認識是解除肌表的風寒之邪。
其實這種認識并沒有理解桂枝的功效,更沒有理解“解肌”,所以臨床時也是糊理糊涂的使用桂枝。
桂枝湯乃《傷寒論》第一方,《方劑學》之首。由桂枝、芍藥等量和生姜、大棗、炙甘草組成。
查《本經》原文:
桂枝:味辛溫,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痹,吐吸,利關節(jié),補中益氣,久服通神,輕身不老。
芍藥:味苦平,主邪氣腹痛,除血痹,破堅積,寒熱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氣。
大棗、炙甘草都是補脾益氣。生姜辛溫散寒。
全方具有補脾胃功效是無疑的。
所以桂枝的解肌,首先是補益脾胃,脾胃充實了,營衛(wèi)才能調和,通過補益脾胃達到調補營衛(wèi),協調營衛(wèi)關系,恢復營衛(wèi)功能,營衛(wèi)功能正常后,腠理毫毛、肌肉筋骨、四肢百骸、五臟六腑才能正常運行。
解肌是一種緩和的、自然的、達到汗出邪去的治療方法。
在臨床運用中,凡是符合脾胃虛弱,營衛(wèi)不和病機的,都可用桂枝湯,桂枝湯不是簡單的治療太陽病出汗的方,更不是簡單的解表止汗的方,而是調補脾胃、調和營衛(wèi)的方。
通過跟師父學習后,我曾用桂枝湯治療過夜間瘙癢證、半身自汗癥。
病案一:
周某,男,42歲,職業(yè)廚師。
夜晚全身瘙癢不能入睡。于2019年11月5日就診。
自述:每晚全身瘙癢不能入睡已有十多年,多方求醫(yī)無效。
刻診:十多年來,只要睡下去就全身瘙癢需不停地撓癢,無法入睡,坐起來略減,撓癢通宵,早上看不到抓痕,白天不癢,近年來越來越嚴重。
無汗出,皮膚潤澤正常,口和不渴,飲食量正常,食后有飽脹感。小便正常,大便多年都稀便、不形成。舌淡苔白薄,脈緩。
診斷:瘙癢病,營衛(wèi)不和證
處方:桂枝湯五劑。一日一付,日二服,睡前一小時服一餐。五日后前來感謝,說服一付就見效了,能入睡了,服完五付就不見癢了,痊愈。
病案二:
夏某,男,56歲,公務員。
常左半身出汗,右半身不出汗。于2019年6月3日就診。
自述:三年前,防汛工地上中暑,病愈后一直是左半身出汗,右半身無汗,很明顯,春夏秋冬都是這樣。夏天受熱應該全身都出汗的,但也只有左半身出汗,活動時出汗明顯,夏天汗多,冬天睡覺時左半身也出汗。
刻診:飲食正常,二便可,口不渴,無寒熱,舌淡苔白薄,脈緩。
診斷:汗證之營衛(wèi)不和。
處方:桂枝湯五付,一周后電話告訴,現在全身出汗了,右半身和左半身一樣出汗。后追診一年,汗出正常,全身左右半身汗出均勻。
沒有師傳,哪有我對桂枝湯的透徹理解和臨床運用呢。感謝師父!
03
半表半里是哪里?
未完待續(xù)......
注:文章轉載自誦明書院,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yī)囑!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