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富貴烏金
文物藝術(shù)品中的豬
5
藝術(shù)之豬
豬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連,古人在繪畫、雕塑中常將豬作為一種重要的吉祥形象加以表現(xiàn),或肥碩溫順,或健壯威猛,其形象也反應(yīng)了當時的畜牧業(yè)發(fā)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狀況。作為對日常生活的描繪和表現(xiàn),近現(xiàn)代藝術(shù)家也常將豬作為繪畫內(nèi)容,徐悲鴻、齊白石都曾畫豬,徐悲鴻還曾寫有七絕“神靈無術(shù)張皇甚,沐浴薰香畫墨豬”。
東漢 陶豬 河南省輝縣百泉出土 故宮博物院藏
陶豬呈站立狀,頭向前伸探,雙耳略向外翹起。四肢短粗,膘肥體壯,短尾。工匠用簡練手法塑造出豬的性格特點。
東漢 石豬 故宮博物院藏
石豬呈站立姿勢,眼眶細長,圓眼睛,短吻,嘴有岔,身無鬃毛,尾巴下垂豬軀體扁平,當是利用石材天然形狀巧妙加工而成。其雕刻簡潔古樸,是漢代石雕風格的具體反映。兩漢時期陶豬出土較多,這種砂石材質(zhì)的豬較為少見。
東漢 綠釉陶豬 河北博物院藏
漢 釉陶豬 邯鄲市博物館藏
手工捏塑而成,豬頭大嘴尖,雙肩高聳,鬃毛挺立,后腰漸低,背部施綠釉,整體風格較為原始粗獷,但也可看出早期馴養(yǎng)的家豬與現(xiàn)代家豬體態(tài)上的區(qū)別。
東漢 陶豬 故宮博物院藏
陶豬大頭,兩耳下垂,三角形眼眶內(nèi)墨繪圓形眼珠,吻部粗短,鼻端向上翻翹,嘴巴微張,露出牙齒,鬃毛刻畫細密。漢代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養(yǎng)豬積肥,提高糧食產(chǎn)量是其重要的措施之一。從考古發(fā)掘情況看,各地出土豬的品種多樣,反映出漢代養(yǎng)豬與農(nóng)業(yè)發(fā)展已經(jīng)達到很高的程度。
漢 灰陶豬 黑龍江博物館藏
漢 灰陶豬 黑龍江博物館藏
漢 陶豬 吉林博物院藏
漢 綠釉陶豬 遼寧省博物館藏
漢 陶豬 天津博物館藏
漢 綠釉陶豬 西安北郊漢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漢 陶豬 安徽博物院藏
東漢 石豬 四川博物院藏
東漢 陶豬 四川博物院藏
東晉 陶豬 安徽博物院藏
漢 陶豬 甘肅省蘭州市蘭工坪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
漢 銅豬 首都博物館藏
北朝 陶豬 遼寧省博物館藏
北魏 灰陶豬 天津博物館藏
北魏 陶豬 故宮博物院藏
漢 釉陶豬 常州電子手表廠出土 常州博物館藏
豬形陶俑,器型較大,耳、目、嘴等五官清晰可辨,四肢站立,長尾下垂。除胸腹部外,其余部位原本施釉,現(xiàn)已完全剝落,頭部及前肢殘存紅色顏料。
漢 紅陶豬 慶城縣博物館藏
泥質(zhì)紅陶。身形壯碩,頭微低,短嘴,小耳,無頸,彎背,粗腿短尾。
漢 陶豬 長沙博物館藏
陶豬雙耳張開、背部拱立、鬃毛直豎,尾巴上翹,作出一副劍拔弩張的態(tài)勢。
漢 灰陶豬 甘肅省鎮(zhèn)原縣城關(guān)鎮(zhèn)高莊村出土 鎮(zhèn)原縣博物館藏
泥質(zhì)灰陶。陶豬呈站姿,頭微低,鬣毛豎起,短嘴,小耳,額頭、鼻部褶皺明顯。無頸,曲背,前腿略向前傾,后腿粗短有力,短尾。
漢 灰陶豬 甘肅省鎮(zhèn)原縣城關(guān)鎮(zhèn)五里溝村出土 鎮(zhèn)原縣博物館藏
泥質(zhì)灰陶。陶豬呈站姿,頭微低,鬣毛豎起,長嘴,小耳,曲背,肚微下垂,粗腿短尾。
西漢 西漢滑石豬 1988年長沙市五里牌火車新站郵電大樓M1:26出土 長沙博物館藏
造型逼真生動,雕刻渾圓精細,以簡單的線條刻畫出眼、耳、嘴及四肢,耳朵圓潤貼附于身體,雙眼目視前方,嘴部前伸,四肢前曲蜷于身下,作俯臥狀,長尾貼于兩股間,造型精致,為漢代隨葬明器中財富的象征。
東漢 綠釉陶豬 1978年甘肅省靜寧縣城川鄉(xiāng)鮑家咀頭村出土 靜寧縣博物館藏
泥質(zhì)紅陶。通體施綠釉。豬體粗壯如牛犢,小耳,三角眼,圓睛,短頸,鬣毛豎起,四腿粗壯,背下曲如弓形。
東漢 綠釉陶豬 1976年長沙市乒乓球廠M1出土 長沙博物館藏
泥質(zhì)紅陶,施綠釉,綠釉部分脫落,左耳殘缺,臀部及左前腿、后腿修復。作站立狀,昂首,短嘴,圓眼圓耳,鬃毛長而豎起,體態(tài)豐腴。
漢 虎豕咬斗紋金帶飾 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西溝畔出土 鄂爾多斯市博物館藏
漢 鎏金豬紋牌飾 故宮博物院藏
戰(zhàn)國 野豬形青銅飾件 鄂爾多斯市出土 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
戰(zhàn)國 三人踏豕玉墜飾 湖北省九連墩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戰(zhàn)國 虎噬豬圓雕銅飾件 遼寧省博物館藏
范鑄,虎四肢收曲,伏狀,口銜豬背?;⑸碛谢⑵ぜy,額有王字形紋,豬的鬃毛、耳、尾猶見,虎腹空,底有二平行柱狀橫梁。
戰(zhàn)國 臥豬式金飾 遼寧省凌源縣五道河子墓出土 遼寧省博物館藏
臥豬,背有二穿鼻。
戰(zhàn)國 彩繪豬形盒 1986年江陵雨臺山10號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豬首帶鉤 首都博物館藏
北魏 野豬紋包金鐵帶飾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另皮窯子出土 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
北魏 野豬紋包金鐵帶飾 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另皮窯子出土 內(nèi)蒙古博物院藏
戰(zhàn)國 玉豬首飾 故宮博物院藏
此器雕作獸首狀,嘴寬而平,耳短而闊,兩耳間有“人”字形狀規(guī)律布列的線紋,從特征上看,近似于豬首。中心有貫通的穿孔,可以系繩佩掛。末代皇帝溥儀曾將其攜出宮廷。
南朝 壽山石雕豬 福建博物院藏
東晉 陶豬 安徽博物院藏
北魏 褐釉陶豬 長安縣韋曲北塬北魏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北朝 玉石豬 邯鄲市磁縣出土 邯鄲市博物館藏
由整塊玉石圓雕而成,線條簡練,豬頭小身圓,雙耳上揚,四肢卷曲呈蜷臥狀態(tài),應(yīng)為幼年豬仔形象。
南北朝 青玉臥豬 天津博物館藏
隋 陶豬 河北博物院藏
隋 陶豬 河北博物院藏
隋 青瓷豬 安徽博物院藏
隋 青釉臥豬 遼寧省博物館藏
手工捏制,臥豬,灰瓷胎,施青釉。
唐 陶豬 故宮博物院藏
唐 陶豬 故宮博物院藏
唐 黃釉豬 故宮博物院藏
東漢 石豬 四川博物院藏
唐 褐釉陶豬 黑龍江博物館藏
唐 白陶豬 武昌缽盂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唐 灰陶豬 遼寧省博物館藏
唐 醬釉豬 武昌缽盂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唐 黃釉豬 武昌缽盂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唐 灰陶豬 武昌缽盂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唐 陶豬 武昌缽盂山出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唐 黃釉豬 吉林博物院藏
唐 黑釉陶豬 天津博物館藏
唐 陶豬 西安博物院藏
銅豬 廣西民族博物館藏
唐 陶豬(四個) 1991年新筑鄉(xiāng)于家磚廠唐金縣主墓出土 西安博物院藏
唐 陶豬 河北博物院藏
唐 陶豬 西安博物院藏
唐 陶豬 河北博物院藏
隋 陶塑豬 安徽博物院藏
唐 彩繪紅陶豬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為站立豬造型,四足站立在底座上,低頭取食態(tài),紅陶質(zhì)地,原有彩繪,已脫落,看起來身材苗條,比較年輕。
元 鐵豬 安慶范文虎墓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元 陶豬 西安博物院藏
元 陶豬 西安博物院藏
明 醬釉豬形瓷哨 吉林博物院藏
清 茶晶豬 安徽博物院藏
清 壽山石豬群清供 遼寧省博物館藏
清 靈豬 洛陽民俗博物館館藏
清 白玉豬 天津博物館藏
朝鮮黑釉篦點紋瓷豬形器 吉林博物院藏
陶臥豬 吉林博物院藏
琥珀雕豬 吉林博物院藏
現(xiàn)代 壽山石雕子母豬 遼寧省博物館藏
現(xiàn)代 女飼養(yǎng)員像 遼寧省博物館藏
現(xiàn)代 瓷塑彩釉養(yǎng)豬模范 遼寧省博物館藏
明 梅朗三《山水人物》冊 安徽博物院藏
清 《程氏仿元人書冊—豬》 安徽博物院藏
倪墨耕 《豬圖軸》 吉林博物院藏
李巍《年豐豬肥圖》 吉林省博物院藏
《飼豬》 安徽博物院藏
潘玉良《豬群》 安徽博物院藏
金豬拱福
己亥新春生肖文物聯(lián)展
指導單位
國家文物局
聯(lián)展單位
中國文物報社 河南博物院
遼寧省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
天津博物館 河北博物院
安徽博物院 福建博物院
四川博物院 甘肅省博物館
中國婦女兒童博物館 黑龍江省博物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 廣西民族博物館
西安博物院 常州博物館
晉江博物館 洛陽民俗博物館
長沙博物館 寧波博物館
寧夏固原博物館 桂林博物館
邯鄲市博物館 吉林省博物院
重慶自然博物館
圖片支持
故宮博物院 中國美術(shù)館
湖南省博物館 山西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 浙江省博物館
內(nèi)蒙古博物院 首都博物館
北京民俗博物館 天津楊柳青年畫社
北京畫院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山東博物館
成都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聯(lián)盟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