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貢三疑:
《論語·公冶長》引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nbsp;
這是說除了通達(dá)孔子的詩、書、禮、樂文獻(xiàn)方面的學(xué)問,還要通達(dá)人性與天道的學(xué)問,才能成為孔子的接班人。即六經(jīng)(六藝)全部通達(dá)者堪為孔子紹統(tǒng)。
子貢說這話,說明他聽孔子講過《周易》,并且很難悟入《周易》。此見于帛書《要》中的“子貢三疑”:
1.子貢初疑:
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
子贛曰:“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悳(德)行亡者,神霝(靈)之趨;知謀遠(yuǎn)者,卜筮之蘩(繁)?!n以此爲(wèi)然矣。以此言取(諏)之,賜緡(惛)彳之爲(wèi)也。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夫子曰:“君子言以榘(矩)方也,前屰(逆)而至者,弗屰(逆)而巧也。察亓(其)要者,不詭亓(其)辤?!渡袝范鄟?/span>(疏)矣,《周易》未失也,且又(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亓(其)用也,予樂[其辤也,予何]尤於此乎?”
大意:
孔子晚年(68歲到73歲)喜好《周易》這部書,坐下來時(shí)把《周易》放在席上,出行時(shí)把《周易》裝在袋子里。
子贛(子貢)說:“夫子以前總是教育弟子說:'喪失德行的人才祈求神靈,缺乏智謀的人才頻繁卜筮?!?/span>賜(子貢,復(fù)姓端木,名賜)認(rèn)為這些話很對。以這些話來考慮,賜對夫子現(xiàn)在的行為迷惑不解。夫子為什么到了晚年反而喜歡上《周易》了呢?”
孔子說:“君子之言如畫方以矩,前后是一致的。我目前喜好讀《易》,好象違反了我以前對你們講的話,而招致了你的責(zé)備。實(shí)際上并沒有違背我原來的話,我這樣做是對的。明察《周易》的要旨,就知道我前面所說的話并沒變。《尚書》多有缺損,《周易》則沒有缺失,而且有古圣賢的遺言。我不是安于《周易》的占筮功用,我喜歡它的卦爻辭,我對此有什么過錯?”
2.子貢再疑:
[子贛曰:]“如是,則君子已重過矣。賜聞諸夫子曰:'孫(遜)正而行義,則人不惑矣。’夫子今不安亓(其)用而樂亓(其)辤,則是用倚(奇)於人也,而可乎?”
子曰:“校(絞)哉,賜!吾告女(汝)《易》之道囗囗囗囗囗囗囗囗,此百生(姓)之道囗囗《易》也。夫《易》,岡(剛)者使知瞿(懼),柔者使知圖;愚人爲(wèi)而不忘(妄),漸人爲(wèi)而去詐。文王仁,不得亓(其)志,以成亓(其)慮。紂乃無道,文王作,諱而辟(避)咎,然後《易》始興也。予樂亓(其)知之。[非文王]之自[作《易》],予何[知]亓(其)事紂乎?”
大意:
子贛說:“如果這樣的話,君子已再次犯錯了。賜從夫子那里聽到過這樣的話:'遵循常法,行乎適宜,那么人們就不迷惑。’夫子如今不安于《周易》(的常法)占筮而喜歡《周易》的卦爻辭,這是用奇異之法對待人,這樣做可以嗎?”
孔子說:“你太偏激了,賜!我告訴你,《周易》之道(如果只用于卜筮)…那是百姓的道,(這不是《周易》的全部)?!吨芤住?/span>,可以使剛強(qiáng)的人知道畏懼,柔弱的人懂得謀取,愚蠢的人做事不妄為,虛偽的人去掉欺詐。文王有仁德,但不能實(shí)現(xiàn)他的心志,以成就他的謀慮。紂王殘暴無道,文王要興起,他隱瞞自己的心志以避禍,然后開始創(chuàng)作《周易》。我很高興了解了卦爻辭的含義,如果不是文王親自作《易》,我怎么知道他侍奉紂王(時(shí)的苦衷)呢?”(《系辭傳》“《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3.子貢三疑:
子贛曰:“夫子亦信亓(其)筮乎?”
子曰:“吾百占而七十當(dāng)。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從亓(其)多者而已矣。”
子曰:“《易》,我從後亓(其)祝卜矣,我觀亓(其)德義耳。幽贊而達(dá)乎數(shù),明數(shù)而達(dá)乎德,又仁[守]者而義行之耳。贊而不達(dá)於數(shù),則亓(其)爲(wèi)之巫。數(shù)而不達(dá)於德,則亓(其)爲(wèi)之史。史巫之筮,鄉(xiāng)(向)之而未也,好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亓(其)德而已,吾與史巫同涂而殊歸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義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亓(其)後乎?”
大意:
子贛說:“夫子也相信《周易》的占筮嗎?”
孔子說:“我占筮一百次有七十次占中。只有周梁山之占(多人占卜一事),也一定是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呀!”(《尚書·洪范》曰:“立時(shí)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孔子說:“對于《周易》,我把祝卜的行為放在次要地位,我著重觀察蓍卦爻的德和義。默默禱祝于神明,而達(dá)于蓍策之數(shù);明了蓍策之數(shù),而達(dá)于德義,其中有仁的操守和義的行動。(《系辭傳》“蓍之德圓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義易以貢。”《說卦傳》“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shù),觀變于陰陽而立卦,發(fā)揮于剛?cè)岫?,和順于道德而理于義,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禱祝于神明而不通達(dá)蓍策之數(shù),這是巫師的層次。會用蓍策之數(shù)而不通達(dá)德義,這是史官的層次。對于巫師和史官的占筮,我也向往和喜歡,但我不認(rèn)同他們應(yīng)用《周易》的宗旨。后世的人懷疑我孔丘,或者就是因?yàn)椤吨芤住钒?!?/span>求索《周易》中的德義而已,我與史巫在學(xué)習(xí)《周易》筮占方面是一致的,但最終旨趣卻不同。君子修養(yǎng)德行以求福,故很少祭祀;施行仁義以求吉,故很少卜筮。所以對于《周易》,祝巫卜筮是不是應(yīng)放在次要地位吧?”
從帛書《要》篇來看,子貢曾一度對于孔子研究《周易》大惑不解,《論語·公冶長》所記子貢之言可能是這個(gè)背景下發(fā)出的感嘆。
二、子夏傳帛書《易》:
詳見:《周易詮釋》第9-1節(jié):子夏易學(xué)與帛書《易》的關(guān)系
帛書《易傳》是孔子晚年學(xué)《易》初期的成果匯集,帛書《易傳》不涉及《易象》秘笈,所以不是究竟圓滿的《易傳》。
子夏早年自學(xué)《連山易》(見《周易密鑰·發(fā)現(xiàn)納甲與<連山易>之謎——以<易本命>為中心》),后來從孔子學(xué)《周易》,所以子夏的易學(xué)是《連山易》與《周易》集于一身,帛書《六十四卦》按《連山易》重卦體例排序,卦爻辭又屬于《周易》,正是子夏易學(xué)的特征,所以子夏與帛書《易》的傳承有關(guān)系。子夏喜《連山易》,故傳《易》多與《周易》家法有違,此所以《子夏易傳》失傳也。京房易的納甲、卦序也與《連山易》相關(guān),故孟喜、焦延壽、京房或兼得《子夏易傳》之傳承。
《隋書·經(jīng)籍志》和李鼎祚在其《周易集解·序》都提到子夏傳《易》,《子夏易傳》由西晉時(shí)的四卷到隋唐時(shí)的二卷或三卷,已有所殘缺。南宋時(shí)出現(xiàn)十卷本的《子夏易傳》,據(jù)說是唐張弧的偽作,至清《子夏易傳》為十一卷本,朱彝尊、四庫館臣認(rèn)為是另一個(gè)偽本。保留在古文獻(xiàn)中的《子夏易》屬于帛書《易傳》體系,而四庫本偽《子夏易傳》完全是傳本《易傳》體系。
三、顏回、商瞿得孔子《易傳》真?zhèn)鳎?/font>
有關(guān)顏回與《易傳》的關(guān)系,詳見:
《周易詮釋》第4-3節(jié):《系辭上傳》第四、五、六、七章(顏回與《易傳》的關(guān)系)。
孔子在七十歲已得《易象》之旨,故孔子自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當(dāng)時(shí)子貢因此評價(jià)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聞也。夫子言天道與性命,弗可得聞也已?!鄙w《易》為“窮理盡性以至于命”之書也。顏淵亦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鉆之彌堅(jiān)。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綜合各文獻(xiàn)可知,顏回與商瞿皆通《易》,學(xué)《易》和用《易》甚至早于孔子。這一年顏回卒,孔子十分悲傷,曰:“天喪予!”次年孔子七十一歲,即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獲麟”,子曰:“河不出圖,雒(洛)不出書,吾已矣夫!”又曰:“吾道窮矣”,于是停止修《春秋》與《易》。麟代表圣人,河圖洛書為《易》之源,今顏回、麒麟相繼離世,故子曰“吾道窮矣”??鬃拥茏?,唯有顏回一人出現(xiàn)在《易傳》中:
子曰:顏氏之子,其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fù)行。
《集解》虞翻注:“幾者,神妙也。顏?zhàn)又ⅲ蚀鼛?。”宋鳳翔言:“此可驗(yàn)顏?zhàn)訉W(xué)《易》已深,故能不遷不貳,合《復(fù)》初之象?!保ā墩撜Z說義》二)
魏人曹髦《顏?zhàn)淤潯罚骸奥牫形⒀?,罔有不喻,敘之于易,以彰殊異?!?nbsp;
顏回是傳本《易傳》的主要整理人。顏回嘔心瀝血,整理典籍,以致勞累而死。顏回本是《易傳》的第一繼承人,顏回死后,孔子并沒有再做更多地改動,只是將顏回寫入了《易傳》作為精神補(bǔ)償,這就是傳本《系辭傳》內(nèi)容完備而文句編輯尚不完備的緣故?!兑讉鳌返膫魅擞谑怯缮迢暮蜓a(bǔ)上。
周室的兩大秘笈是《春秋》與《易象》,司馬遷云“《春秋》推見至隱,《易》本隱之以顯”,故《春秋》明傳,《易象》秘傳。
孔子臨終前將周公《易象》整理為《易傳》(即傳本《易傳》),秘傳于商瞿(字子木),此后依次單獨(dú)秘傳:馯臂(字子弓)——矯疵(字子庸)——周豎(字子家)——光羽(字子乘)——田何(字子莊)。
《漢書·藝文志》:“漢興,田何傳之。訖于宣、元,有施、孟、梁丘、京氏列于學(xué)官,而民間有費(fèi)、高二家之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jīng)》校施、孟、梁丘經(jīng),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fèi)氏經(jīng)與古文同。”《漢書·儒林傳》:“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四、得《易傳》真?zhèn)骷词堑每鬃诱鎮(zhèn)鳎?/font>
1.孔子說:得《易經(jīng)》而群經(jīng)畢:
帛書《要》:
故《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盡稱也,故爲(wèi)之以陰陽;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木土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時(shí)之變焉,不可以萬勿(物)盡稱也,故爲(wèi)之以八卦。故《易》之爲(wèi)書也,一類不足以亟(極)之,變以備亓(其)請(情)者也,故胃(謂)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盡稱之,五正之事不足以產(chǎn)之。而《詩》、《書》、《禮》、《樂》不[止]百扁(篇),難以致之。不問於古法,不可順以辤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繇(由)一求之,所胃(謂)得一而君(群)畢者,此之胃(謂)也。
大意:
研究天文之道,日月星辰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于《尚書·堯典》),《周易》用陰陽來概括;研究大地之道,水火金土木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于《尚書·洪范》),《周易》用剛?cè)醽砀爬?;研究人倫之道,父子君臣夫婦先后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于《三禮》),《周易》用上下來概括;研究四時(shí)變化,復(fù)雜的萬物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見于《夏小正》、《月令》),《周易》用八卦來概括。因此,《周易》之成書,是因?yàn)?/span>其他經(jīng)典里的那一類概念不足以說明天道、地道、人道、四時(shí)之變,所以用陰陽變化的原理來囊括天、地、人的變化之情(以簡馭繁),這就叫做《易》。研究君主治國之道,用五官六府五正不足以說明其全部,而《詩經(jīng)》《尚書》《禮經(jīng)》《樂經(jīng)》不止百篇之?dāng)?shù),難以窮盡天道、地道、人道、四時(shí)之變以及君道。不考察《周易》古法,不可能使辭令順達(dá),不可能求得卦意完美。而有能力的君子可“由一求之”,由《周易》這一部經(jīng)典求之,“得一而群畢”,一通百通,講的就是這個(gè)道理。
2.劉向、劉歆說“《易》為六藝之原”:
《漢書·藝文志》:
六經(jīng)分別是講什么的?《樂》用來調(diào)節(jié)精神,是仁的表現(xiàn)?!对姟酚脕矶苏哉Z,是義的運(yùn)用?!抖Y》用來明確規(guī)矩,明確了就容易見得著,所以沒有注釋?!稌酚脕硗茝V道德,是求知的方法?!洞呵铩酚脕砼袛嗵幚韱栴},是信用的標(biāo)志。這部書,體現(xiàn)仁、義、禮、智、信,相互補(bǔ)充,不可或缺。而《易》又為其本源。所以說“《易》的意義不知道,那么乾坤差不多就要停息了”,這是說同天地共始終的。至于其他五經(jīng)之學(xué),世代有變化,就像五行交替行事。(文:李守力)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