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扎薩克八部
內扎薩克八部,始祖哈撒爾,為也速該次子,是成吉思汗的二弟,他從少年時代起輔佐成吉思汗,為蒙古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大蒙古國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哈撒爾以“神箭”著稱,“勇力善射”、“矢無虛發(fā)、應弦而倒”,有“大曳弓,九百步,小曳弓,五百步”之說。成吉思汗曾說:“有哈撒爾之射,有別里古臺之力,此朕之所以取天下也”。后來,蒙古文獻均稱哈布圖哈撒爾,即射箭好手哈撒爾。哈撒爾是蒙古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一員猛將,成吉思汗不可多得的謀臣,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1206年,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后,給予同母兄弟哈布圖哈撒兒額爾古納河和海剌爾河附近、石勒喀河至額爾古納河一帶的封地。這一地域的哈薩爾后裔以科爾沁為總的部號,內有烏拉特等較小的蒙古部族。哈撒爾妻妾甚多,相傳有40子,但知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有三:長子淄川王也苦,次子移相哥大王,三子脫忽大王。哈撒兒家族曾在中亞地區(qū)(呼羅珊)試圖拓展領地,但統(tǒng)治時間延續(xù)很短,爾后大多數(shù)哈撒兒后裔均游牧于今天的東北地區(qū)(蒙東、黑、吉、遼)。哈撒兒家族傳至七世阿克薩噶勒代,其長子阿魯克特穆爾,于公元1425年登上蒙古大汗之位,即阿岱汗。他將哈撒兒家族的勢力擴展到興安嶺以南的兀良哈三衛(wèi)之地。阿魯克特穆爾即為日后的內扎薩克八部之祖。此八部為:科爾沁、杜爾伯特、郭爾羅斯、扎賚特、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拉特。
現(xiàn)在興安盟各旗縣、哲里木盟絕大部分旗縣、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和達茂聯(lián)合旗的一部分、巴顏淖爾盟烏拉特三旗,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巴彥郭勒蒙古自治洲以及和布克賽爾蒙古族自治縣的一部分,青海省絕大部分蒙古族自治縣,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等,原來都是哈撒兒及其后裔所屬部落。在中國蒙古族人口中,他們幾乎占三分之二。
科爾沁部—嫩科爾沁部
科爾沁有好兒趁、豁爾臣、胡洛真、火兒赤、爾填等多種漢語音譯名見著典籍。“科爾沁”一詞源于鮮卑語,意為帶弓箭的侍衛(wèi)??茽柷邽椤扒愚怠眻?zhí)事之一,“怯薜”是從各“千戶”、“萬戶”中精選年輕力壯、武術高強、箭法出眾者組成二千人的“科爾沁”,連同“各千戶內選揀得宿衛(wèi)八千人”共同組成一萬人的親軍??茽柷哌@個軍事機構,平時是負責護衛(wèi)“帥帳”的衛(wèi)隊,戰(zhàn)時為沖鋒陷陣的主力。這支侍衛(wèi)軍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統(tǒng)領,稱為“帶弓箭的豁爾臣”。在跟隨成吉思汗征戰(zhàn)中,屢立戰(zhàn)功。哈撒兒父子精湛的射箭技藝在蒙古人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們長久地懷念他們。到了15世紀初,“科爾沁”由軍事機構的名稱演變成哈撒爾后裔所屬各部的泛稱,成了著名的科爾沁部。
科爾沁部原居住在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和呼倫湖一帶。明代中期東遷至嫩江一帶。1410年,衛(wèi)拉特部馬哈木殺死了蒙古本雅失里汗(忽必烈系),1426年哈撒爾第八世孫阿魯克貼木爾,在阿魯臺太師的擁立下以“元氏子孫已絕”為理由,即全蒙古汗位,號稱阿岱汗。1432—1433年,阿岱汗和阿魯臺太師率領一部分科爾沁人東遷,到大興安嶺以東的嫩江流域駐牧。從此,這部分科爾沁人就被稱為“嫩江科爾沁”,簡稱“嫩科爾沁”。仍然留駐原地的科爾沁人,則被稱為“阿魯科爾沁”。15世紀末,元太祖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孟克(達延汗)統(tǒng)一東部蒙古后,將漠南、漠北各不相屬的大小領地合并為六個萬戶,分為左右兩翼,每翼三萬戶。重新劃分領地時,保留了科爾沁兀魯斯(萬戶),尊稱它為“阿巴嘎科爾沁”(叔王科爾沁),使之同六萬戶并立于蒙古。
當時科爾沁兀魯思(萬戶)內部也分左右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烏拉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爾羅斯七個部(鄂托克)。右翼包括克里葉特(克列亦惕)、噶滾賀什格、主亦惕、吐亦別滾、伊克明安和薩阿赤惕六個部(鄂托克)??茽柷卟吭诿晒胖T部中享有特殊地位,在軍事方面對兀良哈萬戶有統(tǒng)轄權。明正德年間,達延汗之死,漠北兀良哈萬戶反叛,發(fā)生戰(zhàn)亂。為避戰(zhàn)亂,嫩科爾沁部于嘉靖年南遷到已西遷的兀良哈三衛(wèi)之地駐牧。1588年左右,嫩科爾沁部繼續(xù)往西南擴展,遭到扎魯特等內喀爾喀部的阻滯后,開始向開原東北邊外的海西女真諸部居住的混同江口一帶擴展,一時控制了女真的葉赫、烏喇等部。在此期間,嫩科爾沁與察哈爾大汗的關系是,時而聯(lián)合進攻明朝邊境,時而互相攻伐,總體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tài)。由于科爾沁部子孫繁眾,到明末,奎猛克長子博迪達喇子烏巴什、愛納噶、阿敏等分別占有嫩江東西兩岸一帶游牧的郭爾羅斯、杜爾伯特、扎賚特等部。嫩科爾沁部活動范圍,西從興安嶺山陰起,東至哈爾濱以東,北起嫩江上游,南抵混同江江口一帶。這與北自齊齊哈爾南邊,南至舊邊墻的清代科爾沁部哲里木盟地區(qū)大不相同,清代的科爾沁部經(jīng)過明末清初的多次征戰(zhàn)和融合,最終形成了科爾沁十旗。
科爾沁部為同察哈爾部爭雄,又擔心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的強大的威脅,就與勢力較強的葉赫、烏拉部結盟,后金天命年間科爾沁部的臺吉們奉林丹汗的命令,曾幾次同后金交戰(zhàn),保衛(wèi)了自己的境域。1593年,葉赫部首領布齋、納林布祿聯(lián)合科爾沁部首領翁果岱、莽古斯、明安等人及其所屬錫伯、卦爾察、哈達、烏喇、輝發(fā)和滿洲長白所屬朱舍里路、納殷路等九部兵3萬人(其中科爾沁蒙古兵1萬人)向努爾哈赤大舉進攻,史稱:“九部聯(lián)軍伐滿洲”。努爾哈赤古勒山一戰(zhàn),大破九部聯(lián)軍,“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馬被陷,遂棄鞍,裸身,乘驏馬逃,僅身免”。努爾哈赤并未趁勝進逼,反而主動修好,科爾沁部深感清太祖的大度,同時又不愿出現(xiàn)內受制于林丹汗,外樹敵于滿洲的局面,所以開始靠近滿洲以抗衡察哈爾蒙古。
1624,科爾沁部首領與努爾哈赤于伊克唐噶哩坡,刑白馬烏牛,正式結盟。這也是蒙古大汗第一次失去哈撒兒后裔的支持。1626年,努樂哈赤封奧巴為土謝圖汗。1636年,皇太極即皇帝位,改元崇德,定國號為大清。對蒙古部族實行盟旗制,其時嫩科爾沁又分為科爾沁、郭爾羅斯、扎賚特、杜爾伯特等部。嫩科爾沁按滿洲旗制編為10旗:科爾沁一部6旗,分左右翼各前中后3旗;郭爾羅斯一部2旗,分前后各1旗;扎賚特一部1旗;杜爾伯特一部1旗。這也就是人們所主的“嫩十旗”。旗上置哲里木盟。奧巴之子巴達禮被封為土謝圖親王,去汗號;詔世襲罔替,領科爾沁右翼中旗;布達奇(哈布圖哈撒爾十八世孫)封札薩克多羅札薩克圖郡王,詔世襲罔替,領科爾沁右翼前旗;喇嘛什希(哈布圖哈撒爾十八世孫)封札薩克鎮(zhèn)國公,領科爾沁右翼后旗;蒙袞(哈布圖哈撒爾十七世孫),于1648年封固山貝子,詔世襲罔替,領扎賚特旗。
科爾沁部在清朝入關和征服各部落的戰(zhàn)爭中,披堅執(zhí)銳,沖鋒陷陣,為大清王朝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位列二十四部之首,爵高位尊,俸銀俸緞均高于其他蒙古各部,是清廷統(tǒng)治蒙古地區(qū)的重要依靠力量,與滿洲貴族的關系也最為緊密。(順治皇帝福臨的母親博爾濟吉特氏即是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女兒;順治帝可憐的第一個皇后也出自科爾沁部,是科爾沁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之女;咸豐年間勇冠蒙旗的僧格林沁即是科爾沁左翼后旗札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等等)
阿魯科爾沁
1432—1433年,哈撒兒家族傳至十三世為圖美尼雅哈奇,圖美尼雅哈奇的次子巴袞諾顏,留牧于呼倫貝爾地方。巴袞諾顏的長子昆都倫岱青,其部稱阿魯科爾沁(蒙語“阿魯”意為“山北”),以與駐牧到大興安嶺以東的嫩江流域科爾沁人區(qū)分。1546~1630年,隸屬于察哈爾部。1630年歸順后金,1634年,阿魯科爾沁部設前后兩旗,崇德元年并為一旗,稱阿魯科爾沁旗,相當于今阿魯科爾沁旗和開魯縣西南部地區(qū)。阿魯科爾沁與四子部落,以及烏拉特、茂明安、翁牛特等部落統(tǒng)稱阿魯蒙古。
杜爾伯特
杜爾伯特是蒙古語,漢語音譯意為四的復數(shù)。杜爾伯特部屬成吉思汗第十一代先祖朵奔蔑兒干之兄都蛙鎖豁爾的后裔,“都蛙鎖豁爾死后,其四子對朵奔篾兒干不以親叔看待,棄而遷之,成為杜爾伯特氏”,分牧于呼倫貝爾以東地區(qū)。金代,自成部落,徙牧于嫩江中下游左岸至通肯河、呼蘭河右岸的松嫩草原一帶。1547年,北元達賚孫庫登汗,為收復“三衛(wèi)”夷屬,率察哈爾部遷至兀良哈人地區(qū)。時成吉思汗弟哈薩爾第十四世孫奎蒙克塔斯哈喇游牧于呼倫貝爾一帶,為了輔佐達賚孫庫登汗,從呼倫貝爾順洮兒河、綽爾河東遷至嫩江流域??煽怂构篮?,其長子博第達賚繼續(xù)于嫩江沿岸生息。博第達賚八子愛納嘎帶領孛爾只斤氏部眾,與當?shù)囟艩柌厝碎L期共同生活,形成了新的以孛爾只斤氏為主體的蒙古部落,即杜爾伯特部。1624年愛納嘎子阿都齊,偕科爾沁部臺吉奧巴歸后金。今為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
郭爾羅斯
郭爾羅斯是蒙古語漢語音譯“河”的意思。史書載有“豁羅刺思”、“火魯刺思”、“郭爾羅特”等不同音譯。歷史上,蒙古諸部曾分為尼倫蒙古和迭兒列勤蒙古兩大部。迭兒列勤蒙古又分16部,郭爾羅斯或作豁羅剌思,與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兩部落同源,同屬迭爾列勤部落。相傳三部始祖與天女相愛結合,并生有三子。此事激起天庭大怒,三子被下令自天庭扔下人間,天母不忍,以金器相托降入人間,此三子即為郭爾羅斯、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三部落的祖先。弘吉刺惕部祖四世孫名“豁羅刺思”,郭爾羅斯氏族便出自這個人名。遼金時期,郭爾羅斯部徙牧于松花江與嫩江下游沿岸地區(qū)。成吉思汗建大蒙古國,遣弟哈布圖哈薩爾征郭爾羅斯部,郭爾羅斯部成為哈薩爾的屬民,構成科爾沁萬戶的一支。明朝時哈薩爾十六世孫烏巴什占據(jù)了郭爾羅斯之地,即以為所部號。子莽果仍之。與古郭爾羅斯人共同生活在此地,隸奴兒干都司撒叉河衛(wèi)。郭爾羅斯部二旗附科爾沁左翼,天聰七年,臺吉古木及布木巴降后金,后封古木弟桑阿爾賽輔國公,世襲掌前旗,布木巴鎮(zhèn)國公,世襲掌后旗。其所部東界盛京永吉州,南界盛京邊墻,西及北界科爾沁,后以松花江為界將郭爾羅斯部分設前后兩旗。今黑龍江的肇源縣和肇州縣,還有綏化地區(qū)肇東市清朝時候是郭爾羅斯后旗,今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嶺縣、德惠縣、農安縣、乾安縣及長春市一部分地區(qū),是當年郭爾羅斯前旗的主體部分。
扎賚特
扎賚特部是哈薩爾第十六世孫阿敏的后裔。為蒙古語“農耕”之意;成吉思汗弟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博第達喇將科爾沁部以河劃界,分給自己的兒子們做牧地,其九子阿敏分得嫩江以西的綽爾河流域,始號扎賚特部。1624阿敏子蒙袞隨科爾沁臺吉奧巴降后金,賜號達爾汗和碩齊,徙牧于嫩江西岸。清代隸內蒙古哲里木盟屬科爾沁右翼。1648年,敘功追封固山貝子改扎賚特部為扎賚特旗建制。今興安盟有扎賚特旗,泰來縣曾經(jīng)是原扎賚特旗王府所在地。
四子部落
哈撒兒家族傳至十三世為圖美尼雅哈奇,圖美尼雅哈奇的次子巴袞諾顏,留牧于呼倫貝爾地方。巴袞諾顏的三子諾延泰(哈撒兒第十五代孫),生有四子;長子僧格,號墨爾根和碩齊;次子索諾木,號達爾罕臺吉;三子鄂木布,號布庫臺吉;四子伊爾扎木,號墨爾根臺吉。四子執(zhí)政后,各有自己的領地和屬民,兄弟間仍親密無隙。隨著領地的擴大和部眾的增多,發(fā)展為愛瑪克(部落),所部被稱為“四子部”(意為四個孩子的部落)。阿魯科爾沁部歸附后金皇太極政權后 ,四子部落也于此時在伊爾扎木帶領下和阿魯科爾沁部一起歸附后金。從此,科爾沁部、阿魯科爾沁部、四子部等以忠誠的紐帶和效忠誓言與愛新覺羅家族的榮譽和血統(tǒng)聯(lián)系在一起,有清一季,倍受恩寵,直至清朝滅亡。四子部落蒙古族自呼倫貝爾遷徙到現(xiàn)在的四子王旗境內駐牧,已有300余年的歷史,原有游牧地疆界,因區(qū)劃調整、墾牧等原因縮小了許多。四子部于1636年建旗,屬外藩蒙古內札薩克旗。初封鄂木布為和碩札薩克,1649年晉封多羅郡王,并率全旗戶丁遷徙到今烏盟四子王旗境內?!八淖硬柯湓_克多羅達爾汗卓哩克圖郡王游牧,東至什吉岡圖山,接蘇尼特右翼旗界;南至伊柯塞爾拜山,接察哈爾鑲紅旗界;西至巴彥鄂博,接歸化城界;北至沙巴克圖,接喀爾喀后路圖什業(yè)圖汗(即土謝圖汗)部左翼中旗界;西南至查甘和碩,接察哈爾鑲藍旗界;東北至額爾柯圖鄂博,接喀爾喀后路圖什業(yè)圖汗部左翼中旗界;西北至查爾山,接喀爾喀后路圖什業(yè)圖左翼中旗界。1630年附清后,1636年初封鄂木布為旗札薩克,賜達爾罕卓哩克圖號,1649年晉封多羅郡王,相傳13代15位王爺,統(tǒng)治本旗達313年。
茂明安
茂明安部,在張家口外,至京師千二百四十里。東西距百里,南北距百九十里。東喀爾喀右翼,西烏喇特,南歸化城土默特,北瀚海。衛(wèi)拉特蒙古有一個明安部落,從那里分出許多支系。茂名安部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胞弟哈布圖哈薩爾的嫡系后裔。哈布圖哈薩爾十三世孫鄂爾圖鼐布延圖子錫喇奇塔特,號土謝圖汗。有子三:長多爾濟,次固穆巴圖魯,次桑阿爾濟洪果爾,游牧呼倫貝爾,均稱阿魯蒙古。多爾濟號布顏圖汗。子車根,公元1633年,因其部明安姓氏較多,因而車根自號所部為茂明安部,率千戶由呼倫貝爾西遷,駐牧于呼倫貝爾的沁查干朝魯、欽達穆尼額爾德尼、查呼日臺那林高勒一帶。茂名安的一支隨喀喇沁部東遷,成為喀喇沁各旗居民。內蒙古西部明安一般漢語姓千。1633年,茂明安部車根歸附后金。翌年,茂明安部的臺吉陸續(xù)歸附后金?;侍珮O為前來歸附的茂明安部舉行了盛大的慶宴,并賞賜甲胄、雕鞍、銀幣等。自此,茂明安部告別故土,邊征戰(zhàn)、邊遷徙,開始了為清朝征戰(zhàn)的歷程。1664年清廷封車根長子僧格為札薩克一等臺吉,賜牧于艾布蓋河源,為茂明安旗,今達爾罕茂明安草原。1735年,清廷指定給茂明安部落旗的牧地是:在張家口外800里。東界喀爾喀右翼、西界烏拉特、南界歸化土默特、北界瀚海。茂明安部一直保持著祭奠其先祖哈布圖哈薩爾的傳統(tǒng)習慣。1633年,車根與其父固穆巴圖魯率所部歸附后金時,就把哈薩爾的祭奠歐日戈(純白蒙古包)隨部攜帶,一直延續(xù)至今。哈薩爾的祭奠活動每年舉行5次,即農歷2月27日、5月27日、7月27日、10月27日和除夕之夜。茂明安旗札薩克一等臺吉由僧格至那楚克道爾吉世襲十一代。
烏拉特
烏拉特后旗鎮(zhèn)守昆都侖溝、五當溝,把守黃河的大樹灣渡口;烏拉特中旗鎮(zhèn)守哈達莫勒口子;烏拉特前旗鎮(zhèn)守毛尼胡碩(西山咀),把守黃河坦蓋木獨渡口。烏拉特部三旗札薩克同駐哈達瑪爾,分民而不分地,未劃分旗界、蘇木界。前、中、后三旗依蒙古族習慣則稱左中右三翼,故根據(jù)各札薩克衙門,鎮(zhèn)守隘口的位置,習稱前旗為西公旗(亦稱克公旗),中旗為東達公即中公旗(亦稱巴公旗),后旗為東公旗(亦稱喇公旗)。烏拉特三公旗疆域:東界茂明安旗,南界鄂爾多斯左翼后旗(今達拉特旗),東北界喀爾喀右翼旗(達爾罕貝勒旗),西界鄂爾多斯右翼后旗(今杭錦旗),北界瀚海。東南距京師1520里,在歸化城西360里。行政上隸屬原烏盟。烏拉特部蒙古族主要居住在今巴彥淖爾盟烏拉特前、中、后三旗,達茂聯(lián)合旗、包頭市、集寧市也有少部分居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