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事君說
淺 顯 有 趣 的 深 度 藝 術 美 學 干 貨
“浙江大學出版社是個有良心的出版社?!碑斘夷玫健陡瞪陼嬭b定與藝術十二講》這本樣書翻到定價時,心里油然而生冒出這樣一個念頭。
這本書是8開,四百多頁,三指厚,輕型特種紙,彩印,42萬字,裸脊裝訂,內(nèi)容是傅申老爺子一輩子鑒定心得的精選濃縮,還配了許多圖,相當于一半畫冊一半文字,混排的非常精心。拿在手上沉沉一大本,我心想怎么也得兩三百塊吧。
結果翻到底部,定價168。
賣這種低碼洋的書對我們來說,真是吃力不討好的事。上次賣過一次趙力老師編的《最美中國畫100幅》,呼呼賣完,客服小朋友整理訂單累個半死,最后一算賬,賺了250塊。
小朋友都看不下去了,說靜姐這數(shù)字好諷刺啊。
但是遇到好的書,我還是努力推,出這種低碼洋好書的出版社真的是為數(shù)不多有良心的了,反正便宜十塊錢,也不會讓不買書的人來買,多十塊錢,卻會讓愛書人躊躇一會兒。
而出低碼洋的,受眾小的,專業(yè)的書的出版社,就更是有良心的了。
傅申先生你們都知道是誰哈,鑒定大家,輩分地位極高,圈內(nèi)再高冷的人見了他也得恭恭敬敬,我就不多夸了,不知道的請滾去百度。
這本書文風清新,比較易讀,比如,傅申先生會拿雙胞胎和自己點痣來比喻書風變化,這是大家說話的方式——把艱澀的東西說的平易。
今晚,只要150塊,會讓你繞開很多坑,活學活用,學以致用,書就會變成財富。
這樣的時代,有知識的人不應該窮。
長按掃描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頁面
如遇無法支付,請下載【微店買家版app】購買
↓↓↓↓↓↓
今天放送的是開篇總論的節(jié)選,大家可以管中一窺傅申先生的風采和學識。
傅 申 : 謝謝!謝謝主持人的介紹。首先要向各位觀眾抱歉,為什么?傅申先生不能來,我是傅申的哥哥——傅由?!吧辍弊窒旅娌怀鲱^就是“由”,理由的“由”。你們?yōu)槭裁葱δ?你們相信我不是傅申的請舉手,沒有???騙不了你們。
第一次見到我的請舉手,見到本人,你看你們那么多人第一次見到我,就能夠肯定我是傅申嗎?我們要講鑒定,你不知真,何以知假呢?你從來沒有看過真跡,你怎么知道哪一張畫是假的呢?反過來講,你不知假,何以知真,所以真假都要研究。
每一個人從小孩、兒童、少年、青年、壯年到老年,有很多變化,比如同一個人從早晨剛起床,是披頭散發(fā)的樣子,等出去上班或參加宴會,化了妝,衣服整齊時又是一個樣子。我說每一個人是多面性的,我們很不容易完整地了解一個人,所以我們要鑒定一個過去的、歷史上的書畫家的作品時,我們都像是在瞎子摸象,只能摸到一部分。因此,摸到越多越好,越多就越完整、越準確,但是沒有一個鑒賞家能夠百分之百地了解一個人,因為很難拼湊一個全象,所以古人用“瞎子摸象”作比喻,等一下我舉一些例子。
圖1 同一人早晚年相貌有差異,不熟悉的人不容易看出是同一人 (皆為傅申先生本人的照片)
這張照片當然是我現(xiàn)在的樣子,最近才照的(圖1)。但是你們看我各個階段的照片,都像是同一個人嗎?假如分開讓你們認,你們不一定認識,但是串 聯(lián)起來就比較容易認了。所以,我們要研究一個歷史上的書畫家,總要盡量收 集他各個時期的作品,然后從各個時期里面找出他的共相,也就是他的DNA。
有一句用來形容我們很了解一個人的俗話是這樣說的 :“我認識他,我對他很熟, 他燒成灰,我都認識?!蹦挠羞@種事情?燒成灰你還能認識嗎?的確,現(xiàn)在科學可以用 DNA 來檢查,燒成灰也可以用 DNA 檢查。但是人的面相、皮相很多, 所以這不是那么簡單容易的。
圖2 傅申先生嘴角原有痣,后以手 術點去而無痣,海關人員差點 不認同的例子,解說鑒定時的“吹毛求疵” 。
比如這張圖片中的人像(圖2),有紅圈圈的地方,你們看一下有什么不同?很明顯,中間那人嘴角有一粒大痣,旁邊還有一粒較小的,就像地球和月亮一樣,但是右邊那兩張人像都沒有痣了。所以,有一次我拿了護照要過關,那個海關的檢查員一看,他說:“你不是這個照片里的人,護照不是你的,你本來有痣,為什么現(xiàn)在沒痣了?”我只有靠過去,請他查看我的嘴角,還有一點疤,是我把痣點掉的痕跡。為什么點掉呢?這是有原因的。本來這個痣表示我有口福,有吃相,不要點掉。但是這個痣上面長毛,每次自己刮胡子就會流血, 很麻煩。所以最后找到一個醫(yī)生,麻醉了以后,一下子就去掉了,從此就避免這個麻煩了。
的確,在老的照片跟新的照片上,有痣和沒有痣有很大差別,所以你要挑毛病說有痣的才是真的,沒有痣是假的。就像我們現(xiàn)在鑒定書畫,說假容易,說真非常難。因為你總是可以在一張作品里面挑一些毛病,講得頭頭是道,講得有充分的理由,證明這個是假的,但是要說一張作品是真的,很不容易。因為沒有人看到過他在畫,將來就是有照片,但是現(xiàn)在的照相術也很進步,也有合成的照片,往往拿一個合成的照片去騙人,明明這張畫不是他畫的,但是他卻站在這作品前面合照一張或者他拿一支毛筆正在那里畫,有這種情況。
最近任道斌先生帶我去杭州植物園看梅花。我遠看一塊黑黑的石頭,在樹蔭下面,是一塊很大的石頭,但是跑到側面一看,其實是一塊扁的石頭。兩塊石頭形狀看起來不同,其實是同一塊石頭,再到另外一面看,還有刻字、刻畫, 假如你不看全面的話,你真的不容易相信,這竟是同一塊石頭。在潘天壽墓地我還看到一棵樹,從不同的角度看,很不一樣,但確實是同一棵樹,角度不同,所見不同,其實都是同一棵樹。
我們現(xiàn)在講鑒定心理。我經(jīng)常引用《列子》,它里面有一個故事很有意思。 這個故事用現(xiàn)代話來講是“疑鄰童竊斧”,懷疑鄰居的一個小孩偷了他的一把斧 頭。他有一次要用斧頭,到處找,找了很久,找不到??吹洁従右粋€小孩鬼鬼祟祟地,講話的樣子,行動的樣子,都像是他偷的,越懷疑越像。過了一段時間,他自己在后院里找到了,原來他自己忘記被堆在柴下面了,這時他就想起來這個是他自己不小心忘記的。找到了以后,再看以前他懷疑的小孩,因為自己找到斧頭了,是自己的錯,不是人家小孩子偷的,所以同樣的那個小孩、同樣的舉動、同樣的言語,一點偷東西的樣子都沒有了。就是說,你越懷疑,東西越像是他偷的。
所以,你鑒定書畫也是這樣子,你一懷疑這張畫是假的,就會越看越假,這個是一般的心理。因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本來人家沒有罪,但是你總是認為他有罪,要加罪給他,總是有話講,總是有理由,所以我剛才講過,要證明是假的很容易,但是要證明真的非常困難。這是大家應有的基本認知?!读凶印返脑⒀杂兄晾?它所沒有講的是:假如他一直沒有找到那斧 頭,結果就是那小孩會蒙受終身之冤!
一、時代風格與大師間的相互關系舉例
比如說王羲之,我有一篇文章,就是講這個故事。你的書法有王羲之的風格,不可能在王羲之之前,如果在王羲之之前就有這個風格,就不能稱為“王羲之風格”了,王羲之也就沒有那么偉大了,同樣顏真卿、趙孟頫的書法也是一樣。每一個時代都有大家,所以我們一看,一件作品有趙孟頫的影響,那上限一定是趙孟頫,是趙孟頫以后才有的。
每一個時代都有幾個有影響力的大家,明代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等,清代有金冬心、鄧石如、趙之謙、吳昌碩, 民國有于右任、沈尹默等。于右任后來去了臺灣,現(xiàn)在大陸越來越開放了,所 以他的書法也受到了認識與尊重。
二、個人風格早晚期的演變舉例
每一個人都有早晚期,有的分早、中、晚三期,或者分四期、五期都可以, 年輕的時候跟年老時的風格總不一樣。這兩張(圖3)都相傳為王羲之作品,右邊是很有 名的《喪亂帖》, 是我認為王羲之最好的代表作; 左邊是《姨母帖》, 武則天時代姓王的家屬要把它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收下后做了一個摹本,把原件還給他,留下來這個雙鉤廓填本。因為王羲之沒有留下一件親筆的作品,所以就靠這些早期的復制品來了解他的風格。
這兩件作品,你看《姨母帖》在左邊,它的橫畫都比較平,右邊這個《喪亂帖》,你看第二行的“先墓再離”,你 看“再”字,這一點一橫是不是很斜,這里都比較斜,鋒芒也比較多,當然跟工具也有關系。所以,我一開始看這個《姨母帖》,怎么看也不太像。這個《姨母帖》也有王羲之的簽名,跟后來的簽名也不太一樣。
這個是誰的?山谷老人黃庭堅(圖4)。但是黃庭堅這兩件也不一樣,很不一樣。左邊那一件是上海博物館的《華嚴疏卷》,是比較早年的。右邊這個是《諸上座帖》草書長卷后面一段行書的題跋。這兩個風格就不一樣,左邊這一件,尤其是第三行“時間”的“時”,這個字有比較多的顏真卿的影響,是他早年的風格。
其實顏真卿在宋代影響很大,他是在宋代建立起他的地位的,蘇、黃、米、蔡都學過他,都推崇他。所以我說顏真卿是王羲之之后的第二個“書圣”,王羲之是第一個。當然顏真卿本身是受王羲之影響的,可是他的影響力慢慢超過王羲之,到了清代,有很多人學他,到現(xiàn)在,我們從小都學顏體,他 的影響力非常大。
在日本還有一卷黃庭堅晚年的草書,叫《李白憶舊游詩卷》。我們學書法史的,最早受到日本人的影響,為什么呢?日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對外到處侵略,但他們的學者都可以在家里安靜地做學問。
實際上,中國學者在民國初期已經(jīng)開始研究書法史了,可是后來就中斷了,因此后來不論是歐美國家還是中國,要學習中國藝術史中的書法史,都要向日本學者取經(jīng)。所以,早期很多的中外學者都曾經(jīng)到過日本,包括高居翰等人。日本最早出版的一套《中國書道全集》,是在 20 世紀 30 年代左右,由平凡社出版,后來又出新版的,最后又有彩色的,早期都是黑白的。所以,我們學習中國書法史,對平凡社那一套書里面采用的圖版,先入為主地認為全部是真跡精品。
圖5 宋 黃庭堅 《明瓚詩后跋卷》局部 國家博物館藏
《寒山子龐居士詩卷》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件黃庭堅書法,也是接近晚期的、黃庭堅貶謫之后的作品。這一件《明瓚詩后跋卷》(圖5)在北京的國家博物館,是國家博物館的藏品。
這一卷,當初我看到時,感到非常震撼,為什么?因為手卷都是一行好幾個字,惟有這一卷一行一個字,雖然這個卷不是高頭大卷,是比較小的手卷,但這個字也相當壯觀。在宋代,即使是在歷史上,恐怕也很少有這樣大的字的手卷。好像董其昌名下有幾個大字,其他都是一行好幾個字,那氣勢相差很遠。這個筆畫很粗壯、圓厚,初看好像不是很好,但是越看越好。
這是《贈張大同卷》(圖6),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收藏的,也是黃庭堅晚年的作品,是他死之前五年的作品,這一卷很少在早期印刷品里面出現(xiàn)。我在普林斯頓的時候研究黃庭堅,可是這一件我過去從沒有看過,要跟我熟悉的、在日本發(fā)表過的《經(jīng)伏波神祠詩卷》對比。這件《經(jīng)伏波神祠詩卷》是黃庭堅行楷的代表作,那寫得也很好,他的草書代表作就是剛才講的《李白憶舊游詩卷》。后來我進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松風閣詩卷》是他很晚年的作品,這卷比較拘謹。那之后我又看到剛才提到的《寒山子龐居士詩卷》。后來蘭千山館又寄存了一卷黃庭堅的《發(fā)愿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個則寫得比較軟,我開始懷疑它是假的,但到后來也慢慢肯定了它?,F(xiàn)在這些全印在《黃庭堅全集》里面,不管早年、晚年的,寫得好的、寫得不好的, 寫得幼稚的、寫得比較老辣的,都被大家承認了。
這個由懷疑到肯定的過程跟我看的一個電影很相似。這個電影名字忘記了, 講一個女孩在森林里面找到了一些大的蛋,回家自己孵,孵出來是小雁。蛋殼里面孵出來的這些動物有一個習性,就是破殼而出所見到的第一個動物,就認為是媽媽。所以,那些小雁破殼而出,看到這個小孩,就認為是它們的媽媽, 小孩到哪里,這些雁就跟著她到哪里。后來它們要學飛了,小孩子還架著小飛機帶它們飛。因為它們是候鳥,南雁要北歸,所以后來小孩子要帶它們回家, 于是小孩子開了小飛機帶著它們飛了一段后,就讓它們自己飛回北方。
學習書畫鑒定也是這樣子,對你從來沒有見過的東西,你一定會懷疑,但是你從小書本上習見的,不管是好的、壞的、幼稚的、老年的、晚年的,代表作或者是不代表作,甚至是假的,你都會一概接受,都認為它們是真的。我剛才為什么要講這個呢?因為這個《贈張大同卷》,現(xiàn)在看起來當然覺得很好了, 也認定是真跡,可是我第一次看到時,因為腦海中原沒有它的印象,想到的是日本藏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再加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都與這個不一樣,所以我研究以后才認定它是真跡。另外還有一卷黃庭堅《砥柱銘》,當初我一直沒有辦法確定它的真?zhèn)?關于它將來會有一個專題,這里我暫時不講了。
你看我剛才講了,右邊是《贈張大同卷》,左邊是《松風閣詩卷》(圖7), 把它們擺在一起,看起來像是同一個人的作品嗎?現(xiàn)在這兩件作品,大家都認為是黃庭堅的基本作,但是它們很不一樣,有種種原因造成這種不一樣。
這一件趙孟頫的《杜甫秋興八首》(圖8),不熟悉他的人可能不知道這是誰的。很多學者到上海博物館看這個手卷,因為手卷打開之前就有一個標簽,也就是外簽、 簽題,題了趙孟頫的名字,他們一看,這個怎么跟他們習慣看到的趙孟頫不一樣,很多人都會說這是假的。
待看到最后一行,這個“僅”的一行是剛才那個卷軸的最后一行,后面四行是他后來的題跋,大家可以一起跟著念:“此詩是吾四十年前所書,今人觀之,未必以為吾書也?!?圖9)說明當時的人就已經(jīng)對他早年的書法作品的鑒定有所爭論,認為不一定是他寫的,如果這一卷沒有趙孟頫自己的題跋,到現(xiàn)在一定的還在爭論不休,因為用他成熟的代表書風來比,很少有人會說它是真的趙孟頫。所以,這是多么難啊!很幸運的是這一卷有趙孟頫自己的題跋。
圖10 元 趙孟頫 《禊帖源流考小楷卷并信跋》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有一件趙孟頫小楷,叫《禊帖源流考小楷卷并信跋》(圖10)。后面這幾行字,要念一下,它們是小楷書,但是很重要 :“此紙雖出高麗,亦非良品。偶今日雨后,風塵少息,拳曲土炕上,據(jù)白木小卓,聊復書此,以應野翁之命,孫過庭所謂乖作者也?!?圖11)這個小楷和后來的小楷風格上也有一些不同。后面的題跋趙孟頫又題了一次,他說這是他二十年以前寫的,現(xiàn)在的人可能認為不是他寫的,但是他特別說明這是因為自己年輕的時候學蕭子云,跟后來學李北海的不一樣,所以風格上就有一些不同(圖12)。
現(xiàn)在大家看,這是誰寫的(圖13)?
圖13 (左)齊白石早年學何紹基時的書法對聯(lián)
圖14 (右)齊白石早年學習鄉(xiāng)賢何紹基書風的作品
有的人還有膽子說,很多人說不出口, 這很像何紹基的字。但是有款,所以這是“門下齊璜”,我們的齊白石先生的作品。齊白石是湖南人,何紹基也是湖南人,當時何紹基的書法風行一時,由這件作品可見齊白石學習能力很強,為什么呢?我們再看下面一件(圖14)。
圖15 齊白石早年人物及題字,書法全學金冬心,今人不易一望而知是齊白石
不跟你講,根本不知道這是齊白石的。這個作品是齊白石學金冬心的(圖15)。你 看這里有“萍翁”的款,也有“齊璜”,所以這就是他的。假如用局部考考你是誰寫的,這就很難。如果沒有人事先給你講他學書畫的過程,你絕對想不到這是齊白石的作品。剛才那幅畫也與后來齊白石的畫風不太一樣。
圖16 左圖為齊白石早年書法,學習《李思訓碑》,右圖為其成熟期個人書風,風格大異
現(xiàn)在右邊的那幅是大家熟悉的齊白石的風格(圖16),他晚年題畫都是用這個風格。左邊這個根本就不像!是不是?這兩幅字很不像,但是是同一個人寫的,都有年份。左邊這個是“辛亥”,就是1911年,右邊的齊白石是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911 年和1943 年,差了 30 多年。后來他寫本體字,不管是題畫或者寫字,好不好那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一看就是齊白石自己的風格。所以,剛才看到幾張齊白石,都不一樣。
俗話說,兩人相知甚深,會說他燒成灰我都認得出來!其實在古代這是夸張的說法,燒成灰怎么還能認得出來呢?不可能嘛,所以你一定要加上考鑒,就是收集他早期的作品,了解他早期模仿過哪些書家、畫家,你才知道一件作品是不是他的。他早期還畫祖宗像,本領也不錯。中國畫沒有素描,但是畫祖宗像,就是類似素描的基礎。
我再說另外一個,中國有文人畫,但西方?jīng)]有文人畫。中國的文人畫用的筆、紙跟書法家用的一樣,就是說工具一樣,所以容易上手。再加上他們的文學修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就有文人畫。還有一個就是臨帖,寫書法一定要臨帖,沒有人不臨帖的, 臨帖就是素描,這是我講的理論。為什么?你把字形掌握好,筆法模仿得好就 是基礎。你有了臨帖很像的本領,懂得了用筆和提按,再畫幾筆蘭、竹都很容易,所以趙孟 有一句詩“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畫跟書法是相通的,但是西方?jīng)]有這種,所以西方人最不能了解的是文人畫和書法。
三、書法中的多胞本問題舉例
美國總統(tǒng)杰米·卡特,他有很多應酬信要簽字,但是他怎么有時間去簽那么 多字呢?所以,他有一支機器筆替他簽名,他的每次簽名都是一個樣子,都很像。但是人工機器就難了,幾本懷素《自敘帖》就是人工機器寫的。
幾本《自敘帖》也是一個媽媽生的,接紙中間都有騎縫印,你看中間那個 橢圓形的印(圖19),是同一方印,長方的印有錯落,位置不一定完全一樣,然 而這里是同一套印。你想想,哪有這么巧的事情,懷素親筆的東西分別傳到北宋,由同一個收藏家收藏,在南唐的時候還同一天裝裱,哪有這種事情,不是同一個工廠做的嗎?書法分不出好壞,印章也是同一套印,當然是一個人做的, 所以我最后的結論讓大家失望,也讓我自己失望,我之前也不敢發(fā)表,等了很久才發(fā)表,因為要“讓證據(jù)說話”!如果你們認為是真的,我也沒有辦法。真的懷素絕對不可能有兩種寫得這么一樣的,你自己寫草書就知道,這個我在講 懷素那一講會仔細講。
還有一點,《自敘帖》里面有寫錯的地方。這個寫錯的地方,你們看在圖 片左邊這里寫成 :“??ㄔ敗?畫幅里的是告訴你這個“?!弊质嵌鄬懥? 就是錯誤地多寫了一個字?!熬?、“法”兩個字,錯誤地倒寫了,應該是“法精”,又這個“?!弊侄鄬懥?全句應作“楷法精詳”。這句是根據(jù)顏真卿的《懷 素上人草書歌序》的原文寫的。懷素把世人推崇他、夸獎他的詩文集在一起編成了《自敘帖》,自己去吹噓。這幾句原是顏真卿的文字,我根據(jù)《文苑英華》 與《四庫全書》的版本,顏真卿本文是“楷法精詳”,可是懷素《自敘帖》都 寫成“楷精法詳”,顛倒了。顛倒了,懷素就趕快做一個記號,表示這兩個字顛倒了(圖 20)。
圖20 據(jù)顏真卿原文知墨跡本有衍文及顛倒之文“??ㄔ敗睉鳌翱ň敗?多胞本竟有相同錯誤
中間董其昌寫的是“楷法精詳”,跟顏真卿的原文一樣,因為它不是臨本,他是在寫《自敘》的原文。文彭在懷素《自敘帖》后面用楷書寫了釋文,他也照原文寫成“模、楷、精、法、詳”,但是他在“精法”中間也做了一個小鉤,模仿《自敘帖》表示顛倒的意思,董其昌有時候也寫作“楷、精、法、詳”,也照原樣顛倒,但是當他寫《自敘帖》原文的時候就正確了,“楷法精詳”??墒侨绻恳淮螌⑼痪涠紝懙妙嵉?那難道不是根據(jù)一個本子一個人做的嗎?每一次在同樣一個地方寫顛倒了,并且同樣多寫了一個字,又是同一天寫的,“大歷丁巳冬十月”,這個也是“大歷丁巳冬十月”。懷素雖然寫草書寫得很快,有的人寫書, 一天也可以寫好幾卷,但你不能說同一天內(nèi)兩本寫得一模一樣,這個不是照抄嗎?照摹嗎?照仿嗎?這些細節(jié)都一樣。在懷素的《藏真帖》上的簽名(圖21) 也是這個樣子,上海博物館懷素的《苦筍帖》(圖22)則是另一個樣子,是氣息上有所不同。就像女士們穿旗袍,逐年改良的旗袍都各自不同呀!
圖21 唐 懷素 《藏真帖》局部 宋拓陜刻本
圖22 唐 懷素 《苦筍帖》 上海博物館藏
我們復古也不是完全一模一樣的復古,總有改良的地方,因為現(xiàn)代人的品 味與設計觀念都會多多少少有一些改變。這個是三胞的,那雙胞案呢?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富春山居圖》有雙胞案(見第六講),有真假富春卷。乾隆皇帝先買了一個假的,以為是真的,大臣們也都說是真的,結果后來從安岐那里買到真的,卻認為是假的。乾隆在假的上面到處題,而且每次下江南都帶來 帶去,到什么地方去都帶,興致來了就題,因為題滿了,每次還要找地方題。他題字時時常是打格子的,很費事的。
四、書法中墨跡與刻拓本之間的關系
再講書法墨跡本與刻拓本之間的關系。懷素《自敘帖》歷史上還有其他名 人的臨本(圖 23),右邊上下二圖是文彭的臨本,臺灣有一位學者說臺北那個懷素《自敘帖》是文彭寫的,我現(xiàn)在找出文彭親筆寫并有款的來比對,兩者是不一樣的,左邊的這個是明初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墨跡卷也不是鉤摹本,有 人以為是鉤摹本,但根據(jù)刻本去鉤摹,鉤摹的痕跡是一定可以找到的,尤其是飛白的地方只要放大很容易看,我以后再講。
《自敘帖》刻本中有一個叫水鏡堂本,這個本子根據(jù)騎縫印是九張紙,臺北“故宮博物院”墨跡卷剛才講有十五張紙,所以有些學者搞不懂,誤認為有兩本,一本是九張紙,另一本是十五張紙。其實是同一本,為什么?原來刻帖的 時候,是刻在石頭上,你們在蘇州或者杭州有的庭園里面看到墻壁上很多刻帖的石頭,這叫“書條石”。刻本是按照石頭的長度去調(diào)整的,所以把原來十五張 紙的接縫,改成九塊石頭的長度,把印章也挪在“書條石”左右兩頭的邊上變成縫,所以好像就變得不一樣了,其實是同一本。
那這個問題是怎么解決的呢?因為我們不管是碑、帖都是剪裝本。你到西 安碑林看,那個碑,很高大,很少有人拿整張碑的拓本掛在家里去臨,都是一頁一頁臨。所有你們看的字帖,大部分都是剪裝本,是把拓本一行一行裁下來,然后裁成每一行都差不多,有時候上下的距離還要調(diào)整。有時候再翻印復制,看不出在哪里剪、哪里接、哪里裱,但是這個水鏡堂本很好,它沒有做加工, 剪了以后就這樣貼在那里,所以我知道它原來有斜的。
圖24 刻帖本與原跡比較,《三希堂法帖》改變原跡之行氣及字數(shù)
好,現(xiàn)在講到刻本了。
你看這件《寒食帖》黃庭堅的跋(圖24),它本來是墨跡,但是這個帖刻成刻本就不一樣了,因為刻帖它要統(tǒng)一尺寸高度,這個 是高頭大卷,屬于比較高大的,為了跟其他的帖保持同樣高度,所以把每行刻的字減少了。假如將來有的人反過來說這個拓本所根據(jù)的本子才是真的,這個墨跡本因為行數(shù)比較少,反而是假的,就像學生時??从∷⑵?到了博物館去看原作,他說這個原作是假的一樣。
所以,我上書畫鑒定課,一定要在展覽上看原作,這個非常重要。要多看原作,不要看書本上的圖片,因為書本上的圖 片一律一樣高,大畫縮小了,小畫看起來很好。有的時候我的學生到臺北“故 宮博物院”去看原作,這張畫原來這么小,這張畫原來這么大,都不認識了。 我說:“印刷品有平均化的趨勢,不但尺寸平均,品質也平均了,所有的作品只要彩色印,怎么樣的爛畫看起來都不錯,怎么樣的好畫也看不出怎么好法?!彼?我說書本上的圖片像婚紗照,沒有丑的新娘,是不是?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我參加學生的婚禮,新娘第一次見,還在一起照相, 第二天在校園里碰到這個女學生叫我“老師”,我說 :“你是誰啊?”她說 :“你 昨天晚上跟我一起照相,參加我的婚禮呀!”卸妝后在校園里跟她穿婚紗當然不一樣了,是不是?所以,你們一定要多看原作,不要受到書本上“婚紗照”作品的欺騙,所以不要拘泥于課本,也不要拘泥于《三希堂》的刻本,倒過來竟說 :“這原作你怎么少了幾行呢?”
你看《寒食帖》后面有黃庭堅的題跋,原來第一行“東坡此詩似李太白”, 有這么多字,可是“李太白”三個字已經(jīng)改在第二行了,字距也拉寬了,當然不一樣了。所以,你研究書法原作的時候,跟拓本之間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若是太拘泥的話,時常會發(fā)生錯誤。
五、書畫中的材質問題舉例
材料很重要,使用綾、絹、紙的時代都不一樣,因為早期大部分都用絲制 品、用絹,宋畫都在絹上,后來明清到民國很多是在紙上。材質還有地區(qū)性,我們也要了解。好,我舉一個例子,王季遷先生大家都聽過吧!王季遷先生是 大收藏家、鑒賞家,生活在美國,是吳湖帆的大弟子,徐邦達的同學。但他不熟悉臺灣宣紙的紋理和墨韻,買了一幅臺灣人用臺灣宣做的假齊白石,我是常用臺灣宣的,所以我一下就看出來了。
六、考鑒與目鑒、避諱與誤書問題舉例
你不要很死板地一定要避諱,沒有這樣的事。這里有避有不避,比如有的字被挖掉了,我把它填進去,就變得很不好看了,這可能是他寫錯了,或者被別人挖掉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知道實際的情形究竟如何。
圖25 宋 米芾 《蜀素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米芾的《蜀素帖》(圖 25),是臺北“故宮博物院”非常有名的一個手卷,它是用四川織的一條沒有接縫的整卷蜀素創(chuàng)作的。特殊的地方是烏絲欄, 為什么叫烏絲欄?它的黑的線是織進去的,不是畫上去的,所以叫烏絲欄。
同一件作品里,有一個地方?jīng)]有避,就是這個“殷”,“殷”是誰?趙弘殷, 是宋太祖的父親,這個“殷”應該避諱,它沒有避。第二次在同一卷里出現(xiàn),把最后一捺省掉了,這叫避諱。你不能說避諱的是真跡,沒有避諱的是假的,因為人偶然會忘記,如同偶然會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速度限制一樣。講到黃庭堅的《砥柱銘》。有一個學者說寫錯了,繁體字禮貌的“禮”,是“示”字旁,“示”字旁應該是右方只有一點,可是黃庭堅寫成兩點,有學者說這是錯字,他認為黃庭堅不會寫錯字,所以他說這黃庭堅的《砥柱銘》一定是假的??墒俏铱戳?公權的《玄秘塔碑》,同一個碑有四個“秘”字,一個“秘”字是正確的,只有 一個點(祕),而有兩個“秘”是“禾”字旁(秘),有一個“秘”是兩點(袐),這不是衣服的偏旁嗎?但你不能說這個寫對的是柳公權親筆寫的,這個寫錯的 不是柳公權寫的。有這樣的說法嗎?后來我也了解到黃庭堅曾經(jīng)學過柳公權,他這樣寫是有根據(jù)的,所以你不能說這個字就是錯字,不能因此說這件作品是 假的。
剛才講到蘇東坡的《寒食帖》,“哭、涂、窮”,這個“涂”字,是亂七八糟 亂涂的“涂”,本來應該是道途的“途”?!坝摗?你們看蘇東坡的《赤壁賦》, 都應該是這個“盈”,可是《赤壁賦》里面寫的卻是輸贏的“贏”?!扒蠼摹?“求” 字本來右上角應該有一點,《赤壁賦》里面的“求”字也沒有一點,也不是避諱。
“幽壑”的“壑”字右邊本來是一個“又”字旁,但蘇東坡卻將右邊寫成一個“欠”字旁。那么這個蘇軾的《赤壁賦》是假的還是真的?你一定要挑他毛病,說他是假的也可以,你就可以用這些理由,但是它是真的。還有最奇怪的一點,有 學者說畢業(yè)的“畢”,下方怎么只有一橫呢?這個“軌”怎么會“九”字多一點成了“丸”字呢?這個“桀”字,左上角本來是一點,有時卻點了兩點,這都 是錯字,所以說這些一定是假的嗎?
好,我找出證據(jù),《淳化閣帖》里面,“軌”也有一點。這個“桀”字,蘇 東坡也寫了兩點,所以黃庭堅寫兩點有什么問題呢?畢業(yè)的“畢”,從王羲之以后沒有人寫兩橫的,這都是錯字嗎?王羲之也寫錯了嗎?所以《蘭亭序》是 假的嗎?不僅是王羲之,而且在漢朝的《曹全碑》里就是一橫下面沒有短橫的,一直都有一橫的寫法,你不能說黃庭堅寫錯了就是假的。所以,這個跟我辯論 的人,連《蘭亭序》都沒有臨過。
七、代筆與偽作舉例
明末董其昌的書畫都有代筆的情況。清代李鴻章的字,我每一次拍賣的時候去看,會發(fā)現(xiàn)很多不一樣的風格,我想他大概很少有親筆,因為他太忙了,都是由秘書去寫的。翁同龢也是這樣。
我講我所認識的人,近代的賈景德,可能大家不熟悉,已經(jīng)去世了,他官做得很高,是一個“考試院”的院長。他的顏體字寫得很好,很多人求他的字,他就找一個人代書,叫周鈞亭。有一次,有一個人求了一兩個月的字,他說:“我今天要來拿字?!彼麃砹?賈先生在客廳里,說自己剛剛寫好,實際上是里面代書剛剛寫完,寫完拿出來墨還沒干。 賈先生的代書的待遇不是很高,后來賈景德先生生病了,他知道不久會去世了,他就告訴代書的人說:“我這對圖章就送給你了?!闭鎴D章送給代書以后,等賈先生去世了,代書的人還可以不斷地生產(chǎn)賈先生的作品,就像你偷了父親的印章, 去銀行也可以領得到錢。所以真印章不是作者自己蓋的又是另外一回事,因為人死了以后印章還存在。
此外,古人刻假圖章也有很多,但刻是手工活,要模 仿原章,多多少少會走樣。要仿一個印,先要把印的字描下來,再描到印章上,最后去刻,每一道手續(xù)都要做得非常仔細,有的人還不一定有真的印章作為標 準,而是憑空捏造的。所以古時候的假印總是能容易地辨認出來,但是到了明朝,你去看文徵明、沈周的印章都很像,都是真的,我也不知道原因,也許他 們把仿章刻在肥皂上面,刻在番薯上面,這我是不懂,所以有時候也辨不出來。
也有的人印章很少,只有那幾個印,很統(tǒng)一,但是用久了,有些地方磨損 了,有些地方不小心掉在地上破了一角。銅印也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有一個趙孟頫的朱文銅印,印邊也是一條細線,不小心碰了,但因為銅沒有斷,那個邊就彎了一角,所以真印也有不同的情況。 我剛才講到賈景德,此外還有蔡哲夫,他是廣東人,很有名,時常請人代筆,所謂“捉刀”。后來我在臺灣的時候,臺灣有個姓陳的書畫家,他自己也很忙,有時候他自己也應酬不過來,去找一些學生來代筆,他就用蔡哲夫這個名字。有一次他找我,讓我替他做一下蔡哲夫的印,用這個名代表他。還有孔德成先生,是孔子的后代,他的字寫得很好,很有學問,求他字的人也很多。他在臺灣大學做教授的時候,有一個我的朋友時常替他代筆,所以我認識他的字 跡。有一次我在美國了,中國臺灣的博物館送了一批書畫來美國巡回展覽,我看到孔德成的一張字,我說這張字是代筆寫的,把它收回去,請他親筆寫一 張。結果博物館真的拿這張字去問孔先生,孔先生不承認是假的,說:“這是我寫的!”那這怎么辦呢?我就寫信給那個代筆的朋友,問他這張是不是他寫的, 他說 :“真亦假時假亦真。”所以,有時候鑒定很難。
留一點時間給你們提問、討論。我也很高興,我的研究有同行提出疑問向我挑戰(zhàn),我感謝這些挑戰(zhàn),我才能寫成這些書,沒有他們的挑戰(zhàn),有些地方我也想不到這么仔細。
主持人 :請大家提問。
與會者 :我想問兩個問題。
傅 申 :要大聲講,下面要提問題趕快講。
與會者 :傅老師,有兩個問題。一個是關于您剛剛提到的圖章問題,因為去年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唐寅特展,我看到他的《對竹圖》與《西洲話舊圖》上面的“六如居士”這個圖章都有不同,我想問的是,古人是否有同一款圖章 刻多枚用于不同的情況的一個慣例?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還是關于《對竹圖》,江兆申先生在《關于唐寅的研究》這本書里說沒見到過這幅畫,可見這 幅畫是不是在他之后才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我對這幅畫有一個疑問,它上面有“南京解元”的圖章,有“六如居士”的圖章,還有后面題跋里面提出最后一跋是都穆的題跋,按照江兆申先生的考證,他是說唐寅在科場舞弊案以 后,與都穆反目成仇了,那么有這個“南京解元”的圖章的作品應該是鄉(xiāng)試之后的,這幅作品上又有都穆的題跋,那么它應該是唐寅科場舞弊案之前作的, 但“六如居士”的圖章是科場舞弊案之后才有的,因為唐寅是那之后才有“六如居士”號的,所以這方面我有疑問,想請您指點一下。
傅 申:你的問題很仔細,你很有研究,其實我對這張畫沒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你提的問題,其實你查王季遷先生與孔達合編的《明清畫家印鑒》以及上 海博物館編的印鑒就會發(fā)現(xiàn),明清的這些書畫家,比如我剛才講的沈周、文徵 明,都有不少同文異印,很多大同小異的印,所以就很麻煩。至于印的時代性, 以及跟都穆之間的關系,這個就很復雜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