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
是指由于外感或內(nèi)傷,導(dǎo)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以致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為臨床特征的一種病癥。
《說文心部》:“喘,疾息也”。疾,快速之意;息,一呼一吸曰息。疾息,指呼吸急促。又說:“喘,息也”。段玉裁注:“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
歷代中醫(yī)文獻也稱“鼻息”、“肩息”、“上氣”、“逆氣”、“喘促”等。
歷史沿革
1.《內(nèi)經(jīng)》對喘證的癥狀、體征、病因、病位論述甚詳。
《靈樞·五閱五史篇》:“肺病者,喘息鼻張?!?/p>
《靈樞·本臟篇》:“肺高則上氣肩息。”
指出喘息、鼻張、肩息均是指喘證發(fā)作時輕重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并提出了病變主臟在肺。
對喘證的病因,認識到有外感、和內(nèi)傷、邪實和正虛的不同。
《靈樞·五邪篇》:“邪在肺,則病皮膚痛、寒熱、上氣喘、汗出、喘動肩背。”
《靈樞·本神篇》:“肺氣虛……實則喘喝,胸膺仰息?!保ㄍ飧校?/p>
《素問·舉痛論》:“勞則喘息汗出”(內(nèi)傷)
2.《金貴要略》有“上氣”專篇并列證治
“上氣”——即氣喘肩息,不能平臥的證候,還包括哮證、肺張。辛溫祛寒化飲—射干麻黃湯;祛寒蠲飲、寒溫并用—越婢湯、小青加石膏龍湯;豁痰祛濁—皂莢丸。
3.至金元以后充實了內(nèi)傷致喘的論說,辨證則以虛為綱:如朱丹溪等醫(yī)家認識到六淫、七情、飲食所傷、體質(zhì)虛弱皆為喘證的病因。劉河間論喘因于火熱。
4.《京岳全書·喘促》把喘證歸納為虛實兩大類:“實喘者有邪,邪氣實也;虛喘者無邪,元氣虛也?!睘榇C的辨證綱領(lǐng)?!杜R證指南醫(yī)案·喘》:“在肺為實,在腎為虛?!?/p>
《類證治裁·喘證》“實喘責(zé)在肺,虛喘責(zé)在腎?!薄按赏飧姓咧畏危蓛?nèi)傷者治腎。”
范圍
中醫(yī)——涉及多種外感及內(nèi)傷疾病,它不僅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且可因其它臟腑病變而影響及肺致喘。
西醫(yī)——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肺部感染、肺炎、肺氣腫、心原性哮喘、肺結(jié)核、矽肺及癔病性喘息等。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外邪侵襲
風(fēng)寒、風(fēng)熱→侵襲于肺→壅阻肺氣→肺氣不得宣暢、升降失?!螝馍夏妗?/p>
①風(fēng)寒閉肺。②表寒內(nèi)熱(表邪未解,內(nèi)已化熱;肺熱素盛,寒邪外束)。③風(fēng)熱犯肺。④痰熱蘊肺
2.飲食不當(dāng)
①恣食生冷、肥甘厚味、嗜酒→脾失健運→痰濁內(nèi)生→上干于肺→壅阻氣道→
肅降失常
②復(fù)感外邪誘發(fā)—痰濁與風(fēng)寒、邪熱等內(nèi)外合邪→寒熱錯雜證
③痰濕久郁化熱;肺熱素盛—痰火交阻于肺,肺氣不降而致喘
④痰濕寒化→寒飲伏肺—外邪引動伏痰→壅阻氣道而喘
3.情志所傷
情懷不遂、憂思氣結(jié)→肝失條達、氣失疏泄→肺氣痹阻,氣機不利→喘
惱怒傷肝→肝氣上逆乘肺→肅降失常,升多降少→喘
4.勞欲久病
久病——慢性咳嗽、哮病、肺脹、肺癆—久病傷肺→肺氣肺陰不足→氣失所主
久病不已→由肺及腎→腎元虧虛→腎不納氣→喘
勞欲——房勞過度→精氣內(nèi)奪→腎元受損→失于攝納→逆氣上奔→喘
腎陽虧虛→水泛無主→上凌心肺→肺氣上逆,心陽不振→喘
二、 病機
1.病位——主要在肺和腎,與肝、脾有關(guān)
肺為氣之主—①生理“諸氣者,皆屬于肺”。肺司呼吸,賴其宣發(fā)肅降功能,使
氣道通暢,呼吸調(diào)勻;外和皮毛,內(nèi)為五臟之華蓋,朝百脈而通
它臟。肺為嬌臟,不耐寒熱:②病理外邪侵襲,或它臟病氣上犯,
皆可使肺失宣降,肺氣張滿,壅阻氣道,以致呼吸不利而喘。
腎為氣之根——助肺司氣之?dāng)z納
腎元虧虛,攝納失常,致氣不歸元,氣逆于肺,則入少出多
脾氣虧虛——聚濕生痰,痰濁水飲上犯于肺,肺氣壅塞,宣降不利,或氣津失
布,血行不利,又可致瘀。
肝失疏泄——肝氣逆乘,肝肺不和,升降失職,亦可致喘。
2.基本病機——外感、內(nèi)傷,導(dǎo)致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氣無所主,腎失
攝納
3.病理性質(zhì)有虛實之分
實喘—肺—外邪、痰濁、肝郁氣逆—邪壅肺氣,宣降不利,以痰濁為主
虛喘—肺腎——精氣不足,氣陰虧耗—肺腎出納失常,以氣虛為主
病情復(fù)雜者每可下虛上實并見,或正虛邪實,虛實夾雜:
慢性喘咳—肺腎虛弱,復(fù)感外邪→急性發(fā)作:上盛—外邪、痰濁壅阻肺氣
下虛—腎不納氣
4.重證每多影響于心
心與肺——心脈上通于肺,肺氣治理調(diào)節(jié)心血的運行,宗氣貫心脈而行呼吸
心與腎——腎脈上絡(luò)于心,心腎水火既濟,心陽根源于命門之火
病理——肺腎俱虛→心氣心陽衰竭→不能鼓動血脈運行→血行淤滯:面色、指甲、唇甲青紫;甚則喘汗致脫→亡陰、亡陽
5.轉(zhuǎn)歸與預(yù)后
轉(zhuǎn)歸 實喘由外邪所致者——失于表散→由表入里
由痰濁、肝郁所致者——日久不愈→化熱化火
虛喘:肺虛所致者——反復(fù)發(fā)作→累及脾腎兩臟
肺脾腎虛損嚴重——累及心陽→心氣(心陽)不足→脫證
預(yù)后——與病程的長短、病邪的性質(zhì)、病位的深淺有關(guān)。
實喘—一般易治(因邪氣壅阻,祛邪利肺則愈)
虛喘—難治(氣失攝納,根本不固,難取速效;體虛易于感邪,致反復(fù)發(fā)作,往往喘甚致脫)
危候——實喘邪氣閉肺,喘息上氣,胸悶如窒,呼吸窘迫,身熱不得臥,脈急數(shù); 虛喘足冷頭汗,如油如珠,喘息鼻煽,搖身擷肚,張口抬肩,胸前高起,面赤煩躁,直視便溏,脈浮大急促無根——上盛下虛,陰陽離訣,孤陽浮越,沖氣上逆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jù)
1.典型的證候特征——喘促氣短,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
平臥,口唇發(fā)紺
2.病史、誘因——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癆、心悸等病史;有外感、飲食不節(jié)、
情志內(nèi)傷、勞欲過度等誘因。
3.體征——兩肺可聞及干、濕性羅音或哮鳴音
二、相關(guān)檢查
實驗室——WBC+DC ;痰培養(yǎng);血氣分析
肺功能測定
X線胸片、CT
ECG
三、病證鑒別
1.喘證與氣短
相同點——呼吸異常
喘證——呼吸困難,張口抬肩,甚則不能平臥
短氣——亦即少氣,呼吸微弱而喘促,或短氣不足以息,似喘而無聲,尚可平
臥
2.喘證與哮病
哮——指聲響言,為喉中有哮鳴音,是一種反復(fù)發(fā)作的疾病
喘——指氣息言,為呼吸氣促困難,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癥狀
聯(lián)系——哮必肩喘,喘未必兼哮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辯虛實
| 實 喘 | 虛 喘 |
新 久 | 新病 | 久病,或急性發(fā)作 |
聲 音 | 聲音高大,伴痰鳴咳嗽 | 聲音低微,少有痰鳴咳嗽 |
呼 吸 | 呼吸深長有余,以呼出為快,氣粗 | 呼吸短促難續(xù),吸氣不利, |
脈 象 | 數(shù)而有力 | 微弱或浮大中空 |
病 勢 | 驟急 | 徐緩,時輕時重,遇勞即甚 |
|
|
|
2.實喘辨外感與內(nèi)傷
外感——起病急,病程短,多伴表證
內(nèi)傷——起病緩,病程長,反復(fù)發(fā)作,無表證
3.辨病位
外邪、痰濁、肝郁氣逆——肺——邪壅肺氣
久病勞欲——肺腎——肺腎出納失常
二、治療原則
實喘——治肺——祛邪利氣:①寒—溫宣:②熱—清肅
③痰濁—化痰。④氣—降氣、理氣
虛喘——治在肺腎,以腎為主——培補攝納—補肺、健脾、益腎
益氣、滋陰、溫陽、納氣
虛實夾雜,下虛上實——分清主次,標本兼治
寒熱錯雜——溫清并用
喘脫——應(yīng)急措施——扶正固脫,鎮(zhèn)攝潛納
注意事項:虛喘尤重治腎,扶正當(dāng)辨陰陽。
扶正——補肺、健脾、益腎、養(yǎng)心,每多相關(guān),應(yīng)結(jié)合應(yīng)用。分陰陽:陽虛者
溫陽益氣,陰虛者滋陰填精,陰陽兩虛者陰陽兩顧
納氣歸腎——腎為氣之根,納氣歸元,使根本得固
三、證治分類
(一)實喘
1.風(fēng)寒壅肺證
癥狀——咳喘氣逆,呼吸急促,胸部張悶—風(fēng)寒客肺,邪氣壅實,肺氣不宣
痰多稀薄而帶泡沫,色白質(zhì)粘—寒邪傷肺,津聚成痰
兼頭痛、鼻塞、無汗、惡寒、發(fā)熱—風(fēng)寒襲表,皮毛閉塞
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風(fēng)寒在表之證
證機概要——風(fēng)寒上受,內(nèi)舍于肺,邪氣壅實,肺氣不宣
治法——宣肺散寒
方藥——麻黃湯合華蓋散 前方解表宣肺平喘,用于風(fēng)寒襲肺,肺氣失宣喘咳
無汗,寒熱身痛。后方宣肺化痰,用于喘咳胸悶,痰氣不利者
前者解表散寒力強;后者降氣化痰功著
常用藥物——麻黃、紫蘇—溫肺散寒
半夏、橘紅、杏仁、蘇子、紫菀、白前—化痰降氣平喘
加減——表證重者—加桂枝、白芷、細辛
寒痰阻肺,痰白清稀量多泡沫—加細辛、生姜、白芥子、陳皮
咳喘重,胸滿氣逆—射干、前胡、厚樸、紫菀
變證——①外寒內(nèi)飲—咳嗽喘息,痰多稀薄色白泡沫,形寒肢冷,背冷,口渴
或渴喜熱飲,惡寒發(fā)熱、無汗,舌淡苔白滑,脈弦緊—方用小青龍湯
②寒邪束表,肺有郁熱,或表寒未解,內(nèi)已化熱,熱郁于肺:喘咳上
氣 息粗鼻煽,咯痰粘稠,伴形寒身熱,煩悶口渴,有汗或無汗,舌
質(zhì)紅,苔薄白或黃,脈浮數(shù)或滑者—麻杏石甘湯加加味:加黃芩、
栝蔞、桑 白皮、葶藶子、知母、半夏等
2.表寒肺熱證
癥狀——喘逆上氣,息促、鼻煽—邪熱郁肺,肺失宣降,氣逆于上
咳而不爽,吐痰稠粘—痰熱內(nèi)蘊
胸脹或痛—熱傷肺絡(luò)
形寒,身痛,無汗,苔薄白—風(fēng)寒在表
身熱,口渴,汗出,煩悶,苔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里熱已盛,傷津
證機概要——寒邪束表,熱郁于肺,肺氣上逆計劃性
治法——解表清里,化痰平喘
代表方——麻杏石甘湯加減 本方宣肺泄熱、降氣平喘,適用于外
有表證,肺熱內(nèi)郁,咳喘上氣,目張睛突,惡寒發(fā)熱,脈浮大者
常用藥——麻黃—宣肺解表
黃芩、桑白皮、石膏—清泄里熱
蘇子、杏仁、冬花、半夏—降氣化痰
加減——表寒重—加桂枝。痰熱重—加栝樓、貝母。痰鳴息涌—葶藶子、射干
3.痰熱郁肺證
癥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稠粘色黃—邪熱壅肺,蒸液成痰,肅降無權(quán)
或有血痰—熱傷肺絡(luò)
伴胸中煩悶、身熱,有汗,口渴喜冷飲,咽干,面紅—痰熱壅盛
尿赤便秘—熱盛于里
苔薄黃、黃膩,脈滑數(shù)—痰熱之征
證機概要——邪熱蘊肺,蒸液成痰,痰熱壅滯,肺失清肅
治法——清熱化痰,宣肺止咳
方藥——桑白皮湯 本方清熱肅肺化痰。用于喘急,胸膈煩悶,痰粘色黃
咯吐不利者
方解——桑白皮、黃芩、黃連、梔子—清泄肺熱—魚腥草、公英、雙花、連翹
杏仁、貝母、半夏、蘇子—化痰利氣—知母、射干、栝樓皮、地龍
加減——①痰多粘稠—加栝樓、海蛤粉;②喘不得臥,痰涌便秘—加大黃、葶
藶子;③痰黃有腥味—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蒲公英、冬瓜子;④身
熱甚—加石膏、知母、金銀花
臨證參考——痰熱哮喘要診察有無便燥(李賀林):臨床多見痰熱阻肺引起的哮
喘氣急諸癥,當(dāng)并存便結(jié)不通時,采用清肺兼通腑攻下法,則療
效顯著。痰熱阻肺易見食少、大便燥結(jié)不通,糟粕久留、腑氣不
通更影響肺氣的肅降,二者互相關(guān)聯(lián)、互為因果。
4.痰濁阻肺證
癥狀——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膩色白,咯吐不利—中陽
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氣失降
兼嘔惡納呆,口粘不渴—痰濕中阻,肺胃不和
苔白厚膩,脈滑、濡—痰濕之證
證機概要——中陽不運,積濕生痰,痰濁壅肺,肺失宣降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代表方——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二陳湯為治痰之通用方,廣泛用于痰濕
阻肺,咳嗽痰多;三子養(yǎng)親湯降氣化痰,適用于咳喘氣逆,胸滿痰多
前者重點在胃,痰多脘痞者適用;后者重點在肺,痰壅氣急者宜之
方解——二陳湯—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三子養(yǎng)親湯—豁痰利氣平喘
酌加蒼術(shù)、厚樸(二陳平胃散)、枳殼、紫菀、冬花、旋覆花
臨證參考——痰濕之患,既可由氣滯而致,又可導(dǎo)致氣滯,故治療時要注意順
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
5.肺氣郁閉證
癥狀——每因情志刺激而誘發(fā)—郁怒傷肝,肝氣沖逆犯肺,失于肅降
發(fā)時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肝氣犯肺、肺
氣郁閉
常伴精神抑郁,失眠心悸—心肝氣郁,心神失寧
苔薄—無痰、寒、熱等
脈弦—肝郁之候
證機概要——肝郁氣逆,上沖犯肺,肺氣不降
治法——開郁降氣平喘
代表方——五磨飲子 本方行氣解郁,用于情志不暢,肝氣上犯于肺而致胸
悶氣憋,喘急,咽中如窒
常用藥——檳榔—行氣導(dǎo)滯,破氣降逆
沉香—降氣平喘。既可降逆氣,又可鈉腎氣,使氣不復(fù)上逆
木香、枳實、烏藥—疏肝順氣,加強開郁之力—厚樸
蘇子、金沸草、代赭石、杏仁—降逆平喘
加減——肝氣郁滯重—加柴胡、郁金、青皮等以增強疏肝理氣之功
氣滯腹脹,便秘—加大黃以降氣通腑(六磨湯)
心悸失眠—加百合、酸棗仁、合歡花(皮)、遠志
精神恍惚,悲傷欲哭—合甘麥大棗湯以寧心緩急
臨證備要——在本證治療中,宜勸慰病人心情開朗,配合治療
附:水凌心肺 職
癥狀——喘咳氣逆,倚息難以平臥,咯痰稀白—陽虛水泛,上凌心肺,宣降失
心悸—水飲凌心,心氣受抑
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小—心腎陽虛,氣不化水,水濕泛濫
怯寒肢冷,面青唇紫—陽虛不溫,水停血瘀
舌胖暗,苔白滑,脈沉細—水飲淤血之象
治法——溫陽利水,泄壅平喘
方藥——真武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澤蘭、益母草、桂枝、北五加皮、桑白皮
方解——真武湯—溫陽利水;葶藶大棗瀉肺湯—瀉肺除壅
也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合小青龍湯
藥理研究——附子:含有強心成分,每日用量6—12克,水煎服,治心衰時先
煎30—60分鐘。毒性反應(yīng):口麻、惡心嘔吐、心率紊亂、血壓下
降。北五加皮—含有多種強心甙,具強心利尿、祛風(fēng)除濕的作用。
有類似毒毛旋花G素樣作用,粗制品效價比毒毛G約低1/10,屬
遲效性強心甙。常用量6—10克,入湯劑。副作用:惡心嘔吐、
腹脹、心動過緩
其它強心藥—羅布麻根、萬年青、葶藶子、蟾酥、福壽草、鈴蘭、玉竹、
枳實、夾竹桃
(二)虛喘
1.肺氣虛耗證
癥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肺虛不能主氣
咳聲低弱—肺氣不足
痰吐稀白—氣不化津
自汗畏風(fēng)—肺虛衛(wèi)外不固
咳嗆,痰少質(zhì)粘,煩熱口渴,咽喉不利,面顴潮紅,苔剝,脈細數(shù)—
肺陰虧耗,陰虛火旺,燥熱內(nèi)生
舌質(zhì)淡紅,脈軟弱—肺氣虛弱之象
證機概要——肺氣虧虛,氣失所主?;蚍侮幰蔡摚摶鹕涎?,肺失清肅
治法——補肺益氣養(yǎng)陰
代表方——生脈散合補肺湯加減 前方益氣養(yǎng)陰,以氣陰不足為宜
后方補肺益氣,治短氣喘咳,少氣不足以息等肺腎氣虛之證
常用藥——人參、黃芪—補益肺氣—黨參
熟地、五味子—補腎斂肺納氣—冬蟲夏草
桑白皮、紫菀—化痰止咳
加干姜、半夏溫肺化痰,陳皮、厚樸行氣消痰,降逆平喘
加減——氣陰兩虛(咳嗆痰少質(zhì)粘,煩熱口干,面色潮紅,舌紅苔剝,脈細數(shù)
加用沙參、玉竹、百合、訶子
咳逆,咯痰清稀—紫菀、冬花、蘇子、鐘乳石(溫肺止咳定喘)
痰粘難出—加貝母、栝蔞、桔梗、百部、桑白皮
臨證備要——中氣虛弱,肺脾同病,清氣下陷,食少便溏,腹中氣墜—配合補
中益氣湯,補脾養(yǎng)肺,益氣升陷
2.腎虛不納證
癥狀——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氣不得續(xù),動則喘甚—久病肺虛及腎,肺不主
氣,腎不納氣
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瀝—腎虛不固
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腫、舌淡苔薄,脈沉弱—真
陽衰微,肢體失溫,水濕泛濫
或見喘咳,面紅煩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紅少津,脈細
—肺腎陰虛,虛火偏旺,陰津虧損,燥熱內(nèi)生
證機概要——肺病及腎,肺腎俱虛,氣失攝納
治法——補腎納氣
代表方——金貴腎氣丸合參蛤散加減
常用藥—— 金貴腎氣丸—溫補腎陽,用于喘息短氣,形寒肢冷、跗腫
六味地黃丸—補腎精;桂、附—溫補腎陽
參蛤散—納氣補腎。用于喘咳乏力,動則為甚,吸氣難降者
人參—大補元氣;蛤蚧—補肺益腎,納氣定喘
酌加山萸肉、冬蟲夏草、胡桃肉、紫河車、仙茅、仙靈脾、沉香、紫石英以溫腎納氣平喘
加減——腎陰虛—七味都氣丸合生脈散加減(滋陰納氣):生地黃、天麥冬、龜
版膠、當(dāng)歸;五味子、訶子
兼血瘀者—加桃仁、紅花、川芎、水蛭、僵蠶
變證:
上實下虛——喘咳痰多,氣急胸悶,苔膩—化痰降逆,溫腎納氣—蘇子
降氣湯?;蛴萌嬉粴鉁懟剑ㄍ跷亩Γ喝藚?0—60
熟地黃30山萸肉12麥冬15五味子3懷牛膝10白芥子6
生姜6片。人參小劑量其性升浮,大劑量下沉
臨證備要——食果丹治虛喘(張百慶):栗子(先煮去皮)、核桃肉、花生米、
黑芝麻、大棗泥、柿餅各200g,生姜、炒桃仁各50g,炒杏仁、
生山楂各100g。上藥在一起搗爛,放在籠里蒸熟,作成丸,
每丸50g,隨每餐服1丸,日3次。
3.正虛喘脫證
癥狀——咳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煽氣促,端坐不能平臥—肺氣欲絕
稍動則喘劇欲絕—動則氣耗
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心腎陽衰,喘汗欲脫
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陽氣衰竭
證機概要——肺氣欲絕,心腎陽衰
治法——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
方藥——參附湯送服黑錫丹3—4.5g,蛤蚧粉1.5g 喘
前方扶陽固脫;后方鎮(zhèn)攝腎氣;蛤蚧溫腎陽,散陰寒,降逆氣,定虛
常用藥——人參、黃芪、炙甘草—補益肺氣
山萸肉、冬蟲夏草、五味子、蛤蚧粉—攝納腎氣
龍骨、牡蠣—斂汗固脫
氣陰兩竭——呼吸微弱,間斷難續(xù),或嘆氣樣呼吸,汗出如洗,煩躁內(nèi)熱,口
干顴紅,舌紅無苔,或光絳而紫赤,脈細微而數(shù),或散或芤—益
氣救陰防脫—生脈散加生地、山萸肉、西洋參。汗多—加煅龍、
牡;陰竭 陽脫—加附子、肉桂
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
(1)椒目“劫喘”(陳孝伯):《丹溪心法》、《丹溪手鏡》、《脈因證治》在哮喘門均提及“諸喘不止”,用椒目以劫喘,“劫”者,“強取”之義。用法:將椒目研粉,每次服3克,每日3次,吞服或裝膠囊,也可柞油制成膠丸,每丸含200mg,日服3次,每次3-5丸。特點:起效快,5分鐘即可見效;臨床療效好:786例,有效率87.1%,顯效率57.9%;運用范圍廣:支氣管哮喘、喘息性支氣管炎、心源性哮喘、肺氣腫等。
(2)山萸肉擅治虛喘(俞慎初) 可納氣固脫(張錫唇純經(jīng)驗),此藥善于函陰斂陽,對于肝腎本虛,陰陽之氣行將渙散的虛喘欲脫具有特效。也可用山萸肉60g,生龍牡各30g,生杭芍18g,黨參12g,炙甘草6g,水煎服,并常服山萸肉調(diào)理。
(3)咳、喘、哮證治瑣談(程門雪) 定喘要分虛實,實喘用蘇杏二陳湯,重則用三子二陳湯;虛喘用金水六君煎,治喘咳痰多,舌苔光而痰有咸味者,往往有效。若胃口不好,便溏者,用六君子湯。又虛喘還可隨證加紫衣胡桃、五味子、坎 (臍帶)、紫河車、蛤蚧、鐘乳石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