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銳(1918~ 湖北荊門人)一位民族樂器的改革家、理論家。曾就讀于南京國立音樂院,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專業(yè)(1954)
他一生飽受磨難,歷盡坎坷,卻始終不渝為中國民族樂器的改革和中國音樂的振興禪精竭力。
他先后改革了七十余種樂器和配件,最為著名的是:張氏系列阮、系列抱笙和根據(jù)中國古代六——六樂理音位設(shè)置的律呂大揚琴。
他研制發(fā)明了二胡鋼絲弦替代蠶絲弦(1950),使二胡群組進入民族樂隊成為可能。時經(jīng)陳振鐸先生鼎力支持而用于實踐,延用至今…
張子銳先生的樂改實踐建立在中國古籍《呂氏春秋·古樂》《周禮·大司樂》等文獻中有關(guān)六雄六雌、六陽六陰的哲學思維和六律六呂的音律概念之上。
因此,他常說:我沒有創(chuàng)造什么,只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而已。中國音樂的智慧都在古籍文獻里…
通過多年的鉆研和實踐,他得出:樂律、樂理、樂器、樂譜,是一國音樂的四根擎天大柱,能支起一個國家音樂文化體系的宏偉大廈。至于作曲和演奏,那是藝術(shù)。文化是根基,藝術(shù)是花朵。
他還說:'中國六經(jīng)‘詩、書、禮、樂、易、春秋’,自秦始皇之后,‘樂經(jīng)’失傳了,成了五經(jīng)。其實,‘樂經(jīng)’就是中國樂理。'
“有人說,中國沒有樂理。堯舜時期的排簫就是樂理,就是鍵盤”中國音樂如果沒有自己的樂理,是站不起來的。
“中國的琴、瑟六——六律制比西洋鋼琴的七——五律制豐富得多,可惜沒人去研究它……”
所以,他認為:“中國樂器不是技術(shù),而是文化。樂器不應(yīng)歸工業(yè)部,應(yīng)該歸文化部或教育部。中國古代‘大司樂’編制中,‘大師’掌樂理、創(chuàng)作,‘小師’負責演奏、演唱教學,‘典同’主要研制樂器,三者各自分工又互相配合,共同完成音樂實踐,是先秦音樂編制的世界創(chuàng)舉”
“中國音樂教育一百年來不教中國樂理,不教中國樂器研制,照搬西洋‘皇家音樂學院’的體系,是個很大的失誤,浪費了一百年的人力物力……”
這位一生致力于民族樂器改革,為民樂發(fā)展做出突出貢獻的老專家,卻沒有任何職稱,名義上只是個技術(shù)員。
他和老伴兒多年沒有自己的房子。在結(jié)束了十五年的租房生活之后,如今住在小女兒家(右為岳峰教授二胡研究生張藝,2004年采訪時攝)
2016年5月1日,南京師大岳峰老師帶著師生團隊來到蘇州,第五次拜訪了這位民樂界世紀老人。
(詳見待刊拙文和編著《天行健~民樂功臣張子銳》[岳峰 張藝 萬云潔 孟凡雨])
文字:岳峰
攝影:蔣國粹 高正賢
編輯:孟凡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