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法說
精進生起的兩個近因之中,我們已經(jīng)說明了第一個近因:sa?vegavatthu pada??hāna(見底本53-58頁)。要激起更強烈的迫切感,需要進一步思惟佛陀在《羅塔帕拉經(jīng)》所說的四種法說(dhammuddesa)。
羅塔帕拉的故事
羅塔帕拉(Ra??hapāla)出生在俱盧國.吐拉固帝塔鎮(zhèn)的一個富裕家庭。佛陀和一大群比庫經(jīng)過這個城鎮(zhèn)時,停留在那里說法。羅塔帕拉處在大眾中,聽到佛陀說法時,生起了迫切感,并向佛陀求受具足戒。他說:「尊者!在家修梵行并不容易。作比庫修梵行較為容易。」佛陀回答,只要羅塔帕拉的父母允許,便為他剃度。羅塔帕拉雖然要求父母答應。但是,由于他是唯一的兒子,他的父母起初并不愿意。在羅塔帕拉絕食七天之后,他們才同意自己的兒子出家。
羅塔帕拉成為比庫,趁著年輕全力禪修,不久便斷盡一切煩惱,成為阿羅漢。這時候,羅塔帕拉尊者想要回家為父母說法,他得到佛陀的允許回到故鄉(xiāng)。但是,他的父親卻認不出是他,反而將他當作一般沙門辱罵一頓。他的父母后來知道自己的錯誤,試著補償,堅持請羅塔帕拉尊者隔天中午來家里應供。那時,他們又用種種的方法想要勸他舍戒還俗。但是,羅塔帕拉尊者并沒有被說服。
在回僧團的路上,羅塔帕拉尊者來到了柯拉維王的林園,守園者向國王報告尊者的到來。國王便到林園見羅塔帕拉尊者,并對他說:「羅塔帕拉尊者!人們剃除鬢發(fā),著袈裟衣,離家出家的原因有四種:因為老的失落,因為病的失落,因為財富的失落,因為親人的失落。但是,羅塔帕拉尊者!這四種情況都不適用在您身上。你尚年輕處在人生的第一時期,而且身體健康、出自富裕的家庭,又有許多的親人。你究竟知道、看到或聽到什么而選擇出家?」
羅塔帕拉尊者回答說:「佛陀了悟并教導四種法說。第一個是,任何世界的生命都是不穩(wěn)定的,都會被驅(qū)向老、病、死。第二個是,任何世界的生命都沒有疪護所、保護者。第三個是,任何世界的生命皆未能擁有屬于自己的事物,必須舍棄一切,隨業(yè)而去。第四個是,任何世界的生命都是不滿足、不知足的,是貪愛的奴隸。年輕時,我聽見并認同這四種法說,然后我出家修行,因為我過去世已遭遇許多苦,不希望在將來繼續(xù)受苦。我想要從輪回解脫?!购土_塔帕拉尊者深談之后,柯拉維王相信了佛陀教法的真實性。
第二項法說
我們已說過第一種法說:「任何世界的生命都是不穩(wěn)定的,都會被驅(qū)趕至老死」。至于第二個法說:「任何世界的生命都沒有疪護所、保護者」,它的意思是,無論擁有多少親戚、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我們承受老、病、死之苦。沒有親人或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抵御這個苦。這是人類脆弱之處:沒有人能夠保護我們,也沒有事物可作依靠。佛典說即使是母親和兒子都無法相互幫助。母子的關(guān)聯(lián)可以說是世間最緊密的。然而,當母親受老、病、死苦的時候,她的兒子卻無法幫忙減輕這個苦。即使感恩母親,他也沒有辦法幫忙承受母親的受。同樣地,當兒子受老、病、死之苦時,母親無法幫忙減輕這個苦,也無法代替兒子承受這個苦。因此,只有自己能保護自己免除這些苦。了解這一點,強烈的迫切感便會生起。
第三項法說
第三項法說提到,世界上的眾生未擁有屬于自己的財產(chǎn)。有一個問題,工作獲得的錢財是否算自己的財產(chǎn)?雖然我們會說那是自己的財產(chǎn),但是,從今世流轉(zhuǎn)到下一世時,我們什么也帶不走。即使在活著時,雖然我們擁有房子、家俱、衣服和其他每天使用的物品,但是,這些財物不具有任何的確定性。如果發(fā)生火災,我們的財產(chǎn)可能付諸一炬。怎么能說那是我們的財物呢?如果我們住在山里的溪邊,大雨造成山洪,房子、人和財物會全被沖走。我們?nèi)绾文苷f那些是我們的財產(chǎn)?無論我們怎么保護這些財產(chǎn),實際上,仍然不會有真正的安全。
佛陀曾提到四種財產(chǎn)(dhana)。第一種是不能移動的財產(chǎn),如房子、土地等。第二種是可移動的財產(chǎn):家用品、衣服等。第三種是自幼所學得的世間知識或技能:如職能、技術(shù)、語言能力、藝術(shù)或科學能力。這些技能好比是身體的四肢、手指和腳趾。如四肢狀況良好時,可以使用;同樣地,人也依自己的技能而受僱用。
這三種財產(chǎn)是世間財,因個人努力而獲得,因此稱為個人的財產(chǎn)。然而,人在活著時便可能喪失這些財物,在死亡時更必然得全部放棄。它們沒有一個能給與真正的確定性。因此,實際上沒有什么可以說是個人的財產(chǎn)。真正的成功只有一種財產(chǎn)可以轉(zhuǎn)移到另一世,也就是佛陀所說的第四種財產(chǎn):善行與不善行的業(yè)果。
這些包括透過布施(dāna)、持戒(sīla)所得的清凈功德。若要這些功德持久并且結(jié)成果實,我們需要修習念處,培育我們的心,讓觀智生起。證得第一階道、果智時,人的生命便獲得了保障。這是第四個法說:只有法財(或圣財)可以從今生轉(zhuǎn)移到下一生,也只有法財能夠提供保障。因此,業(yè)(kamma)才是人真正的財產(chǎn);其他的世間財并不是。
體證涅槃時,圣者的七種財(ariya dhana)將在心識流生起,并給與穩(wěn)定、有保障的結(jié)果。只有到達這個成就時,才不枉費我們身而為人且得聞佛法。七種圣財指圣者所擁有的七種純凈、高等的財產(chǎn)。也就是,信(saddh?。⒔洌?/span>sīla)、慚(hiri)、愧(ottappa)、聞(suta)、舍(cāga)、慧(pa???。?。一旦找到這七種財富,便永遠不會失去它們。它們成為個人真正的財富,可以帶到來世的那種財富。
如果我們修習念處,直到證得道果智,那么因布施、持戒所得的功德,將結(jié)成圓滿的成果。這時,世間戒(lokiya sīla)轉(zhuǎn)變成出世間戒(lokuttara sīla),信堅定不動;慚、愧心變強,能夠以清凈心慷慨布施。不過,追求這種圣財需要時間與努力。我們必須趁因緣許可時,奮力精進。
戒與布施的價值
依據(jù)佛陀的教導,世間的戒是布施、持戒的功德得以完全成熟,與圣財之追尋得以成功的基礎。因此,我們需要精進培養(yǎng)戒行,包括避免不該做與不該說的事。因此,持戒的努力比布施(dāna)更可貴,所以稱為mahā dāna(大布施)。布施也很重要,當我們以清凈的動機行布施時,這便開啟了持戒的道路。依循這條道路,我們將遠離有過失的身行與語行,行為將變得清凈、有禮、安詳且可愛。
布施進一步的利益是,修習布施時,貪愛將會減少。然而,正確地布施,非常重要。尤其,必須遠離不善心—例如想要得到回饋—否則將變成不凈的布施。布施時也不應帶著瞋意:如果對施受者有厭惡心,這布施就不是善的。同樣地,我們也應該遠離愚癡:應該清楚地明白,善行招致善果,不善行招致不善果。對于受施者,我們應該抱有慈心(mett?。┡c悲心(karu??。?。
持續(xù)這樣修習布施時,會培養(yǎng)出寬容與悲愍心。事實上,學習布施最好的方法是,帶著想要證得涅槃的希愿。帶著「愿此善行帶領(lǐng)我到達涅槃」的愿望,這樣的布施必然是善的。即使行為有生有滅,業(yè)的力量將持續(xù)并帶來成功,無論是在今世或來生。這類的善行成為我們證得涅槃的助緣,同時支持我們的戒行,增加我們的悲心,并減少我們的瞋心。
生命的危險
自無始以來,老、病、死及惡趣的危險便已存在。我們需要仔細思考這一點。除非成為預流者,否則來生將沒有窮盡。如果想想因「煩惱輪」(kilesa va??a)和「果報輪」(vipāka va??a)而生起的苦的數(shù)量,會讓人感到害怕。由于無明(avijj?。郏?/span>ta?h?。?、?。?/span>upādāna)而造作的善行與不善行,我們已經(jīng)在過去遭遇許多回老、病、死的危險,落入惡趣許多回。
即使投生為人,為了滿足自己與家人基本所需而受的苦也是相當多。只有晚上睡覺時才有減緩。其余的時間,人們需要思考、計劃,積極行動。生活是艱難的。這些是可怕的事。見到苦并感到害怕,是很重要的。如果不害怕這些苦,人將不會知足。不知足,就會想要更多,成為貪愛的奴隸。
第四項法說
無止盡的貪愛是人的一個弱點。佛陀將此列為第四項法說:任何世界的生命都是不滿、不知足的,是貪愛的奴隸。這個意思是,若人想要在追求世俗財物一事上有所滿足,他將不會成功,因為他會一直落入想要更多的無盡循環(huán)之中。例如,買一臺個人計算機,可能讓人高興幾星期或幾個月。不多久就感到不滿意,覺得它的速度太慢、過時。其他的事物也是如此。若沒有知足,我們將一直感到缺乏與渴望。這是人生苦的本質(zhì)。
依據(jù)佛典,人會有五種欲求。第一種是純粹的欲求,icchā,不滿足而想獲得。第二種是大的欲求,mahicchā。第三種是強烈的欲求,如此強烈甚至讓人晚上失眠,即adhicch?。?/span>adhi + icch?。?。第四種是貪求他人所擁有的事物,稱為atricchā。第五種,pāpicchā,是惡不善的欲求、想望,如無戒、不依法奉行的人的欲求。他們假裝清凈、神圣,以謀取財富、地位和名譽。因此,他們的希求含有邪惡的偽裝。所有這些欲求,都對自己沒有利益,它們永遠不會滿足,只會引發(fā)更多的貪愛。
從人生中獲益
大多數(shù)人因為不了解法的真理,致力于追逐那沒有長久價值的事物,很少思考具有真實、心靈價值的事物。例如,人們會工作得精疲力竭,甚至冒生命危險追求財富,然后執(zhí)著這些財富,心想:「這是我的財產(chǎn),我擁有它們。」但是,在累積那將如影般追隨我們到來世的善行這一事上,人們卻是個慢郎中,[69]對于有確定性的善(kusala uss?。绕涓侨绱?。
即便修習禪修,許多人并不想精進修行到讓人感到滿意的程度。要獲得念處可帶來的這個大利益,禪修者必須在禪修練習上付出許多的時間與努力。然而,練習禪修不久,身體會變僵硬,疼痛、不舒服感出現(xiàn)。這時可能會害怕,心想:「我會死嗎?」「會一直這樣痛嗎?」大多數(shù)人面對這些困難時,他們的勇氣都很有限。我們應當記住,自己已因過去世的善行而在今世獲得人身。
如果我們在這一世進一步長養(yǎng)智慧,就能享有來世得以確定的利益。若人將時間耗費在世俗事,于行善一事不覺得急迫,那么大量的不善便會滲入,導致不良的結(jié)果。甚至可能毀壞從來所累積的善。如果能布施、禮佛、持戒,并偶而練習禪修,以后可能投生于人趣。不過,這只是取回投資成本而已,仍然沒有什么利潤。人生若最終只得到原來就擁有的成就,這就象是只回收成本的生意一樣,并不算成功。一段時間后,可能最初的成本又會耗盡。
如果得人身后又犯錯,失去原本擁有的善業(yè),最后可能墮入惡趣。這是最糟糕的,只是浪費時間。因此,好好思考你的生命?,F(xiàn)在得到了人身,你愿意因為缺乏修行,而失去最初投資的成本嗎?或者,如果你正修習到某一個程度,對于微不足道的利益,你會感到滿意嗎?或者,你愿意冒著失去成本的風險?好好想一想。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