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硬皮病的名方——通脈湯
【組成】丹參、雞血藤各15克,赤芍10克,當歸12克,乳香、沒藥各6克,桃仁、紅花、川芎、地龍各10克,金銀花30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2劑,水煎服,日服2~4次。每次服100~200毫升,20~30天為1療程,可連續(xù)服用幾個療程。
【功用】活血化瘀,通絡清熱。
【主治】皮痹阻(硬皮病)。
【療效】堅持服用,效果甚佳。(供參考)濕熱蘊結(jié)型掌跖膿皰病用藥:
發(fā)病急,手掌、足跖或掌跖部皮損以膿皰為主,有少量水皰,局部紅腫,自覺灼熱不適或脹痛、瘙癢;全身伴有便干,溲赤;舌質(zhì)紅,苔薄黃或黃厚,脈弦滑微數(shù)。辨證:濕熱蘊結(jié),熱盛于濕。治法: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方藥:黃芩、黃柏、苦參、白鮮皮、土茯苓、生地、丹皮各20g,馬齒莧60g,公英50g,甘草10g。若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10g,溲赤加白茅根30g。外用:黃柏、苦參、土茯苓、野菊花各30g,馬齒莧150g,水煎外洗,每次30分鐘,每日2-3次。(供參考)中醫(yī)分型治療紅斑狼瘡之盤狀紅斑狼瘡:它以局部皮膚病變?yōu)橹?,癥狀近似古代醫(yī)典所載之“貓眼瘡”。故此癥屬陽瘡熱證,毒熱內(nèi)盛,發(fā)熱、出疹、身痛關節(jié)痛、脈數(shù)等為主,與系統(tǒng)類熱盛型外部癥狀相似,治宜清熱解毒。這一類型在該病的發(fā)展進程中也可稱為早期的紅斑狼瘡。過去民間有一土方,以清內(nèi)熱為主效果不錯。具體治法:土茯苓1000克,金銀花2000克,烘干后共研細面兒,煉蜜為丸,每丸3克,每次服用10丸,每日3次,溫開水沖服。此為一劑用量。一般用藥2到3劑能愈。若是服用幾劑之后還沒有見效,就停下來不要再服了。說明不是由內(nèi)熱造成或已錯過這一階段的治療良機。(供參考)銀屑病專方——克銀一號
【組成及用法】土茯苓、北豆根、草河車、白鮮皮、生地、丹皮、赤芍、大青葉。上藥各適量,水煎服。
【功效及主治】清熱解毒,涼血祛風。主治銀屑病處于進行期,癥見發(fā)病急驟,身起點紅粟,部分擴大或融合成斑塊,基底鮮紅,鱗屑層層,易于剝離,有點狀出血,周圍繞以紅暈;皮損新出者不斷,常波及耳孔、乳暈、臍凹、陰部、頭面、軀干、四肢伸側(cè),并可有同形反應。常伴有心煩躁熱,咽痛口渴,便秘搜赤,舌紅苔黃,脈象弦數(shù)或滑數(shù)。
圖片
【病因病機】本病屬中醫(yī)“白疕”范疇,古代文獻中對本病的病因病機多有記載,且大多從風邪及血燥立論。“血分有熱”是銀屑病的主要發(fā)病原因,“血熱”病機貫穿銀屑病治療的始終。“血分有熱”實際是由氣分有熱,郁久化毒,波及營血而成,與溫病的“熱入營血”不同。本病是由于素體血中蘊熱,復感風熱毒邪,或恣食腥發(fā)動風之物,或情志內(nèi)傷,五志化火。兩陽相合,內(nèi)不能疏泄,外不得透發(fā),燔灼血液,充斥體膚,怫郁肌腠,發(fā)為白疕。日久則耗傷陰血,而致陰虛血燥,肌膚失養(yǎng);而經(jīng)脈閉塞,血瘀脈絡,可存在于白疕的各期。
【使用要點】
(1)方中重用土茯苓解毒消腫;北豆根、板藍根、草河車、白鮮皮、大青葉均為苦寒之品,為清熱解毒之要藥;生地、丹皮、赤芍滋陰養(yǎng)血涼血;生甘草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調(diào)和諸藥。
(2)伴咽喉腫痛者,加銀花、連翹、牛蒡子;口渴加麥冬、玄參、鮮蘆根、鮮茅根;心煩者加梔子;大便干結(jié)者加生大黃;瘙癢顯著者加白芷、白鮮皮、白蒺藜;鱗屑干而厚者加虎杖;皮損鮮紅,面積大者,重用生地、丹皮、赤芍,并加紫草;皮損灼熱,加生石膏、知母。(供參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