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則游山訪古,閱數(shù)十寒暑,煙云霧靄,繚繞胸際,造化神奇,納于腕底;故放筆為之,或收千里于咫尺,或圖一隅為巨嶂,或寫暮靄,或狀雨景,或詠春朝之明媚,或吟西山之秋爽,陰晴晝晦,隨時而異,沖淡恬適,沈郁慷慨,因情而變,畫面之不同,結構之多方,乃為不得不至之結果。
——傅雷論黃賓虹
黃賓虹 溪山靜觀
立軸 設色紙本 1947年作
111×44cm
展覽:“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展”,國父紀念館(臺北),(臺北)國父紀念館主辦,2004年3月6日至4月4日
著錄:
1.《春申藝韻—二十世紀海上畫壇》第28至29頁,(臺北)羲之堂文化出版事業(yè)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2.《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二十世紀中國繪畫》第11頁,(臺北)國父紀念館,2004年2月。
3.《黃賓虹書畫專集》第116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1月。
4.《南黃北齊—黃賓虹·齊白石書畫選》圖版43,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9月。
說明:
1.香港拍賣2005年10月24日,編號1057
2.包首:天津美術出版社藏畫,編號00751
《溪山靜觀》此作,黃賓虹自署“八十四叟賓虹”,時為1947年,當時黃賓虹雖南歸念切,但仍居北平。近處一座大山拔地而起,如紀念碑般兀然聳立,迫人眉宇,幾乎占據(jù)了整幅畫面的五分之四,而畫面右側邊與山后,只用淡墨勾勒遠山之意;一條小徑從山下曲折通向大山之中,隱然消失在靠近山頂?shù)拿芰珠g;沿小徑向上,禪房、石橋、山居分別坐落于山腳、山間和山頂。山體受光之處,淡染汁綠;背陰之處,略染花青;樹干、小徑、溪橋與屋宇等輪廓,則隨染暖赭,以別陰陽……山、水、路的布置與設色,得其理而已。
黃賓虹認為,要表現(xiàn)出山水的光輝,第一要緊的就是把墨使足,擺脫元以后干墨皴擦的習氣,進行墨法革命。畫中之山,在層層積染的同時,強調(diào)積墨的水漬效果,做到“墨澤中間濃麗而四邊淡開,得自然之圓暈,筆跡墨痕,躍然紙上。如此層層積染,物象可以渾厚滋潤,且墨華鮮美,亦如永遠不見其干者?!庇捎趶娬{(diào)墨華鮮美的層層積染,才能兼得氣韻生動與靜穆之致。《溪山靜觀》作為典型的“黑賓虹”面目,同時還體現(xiàn)出畫家對虛白的妙用。點點空白,令黝黑的山峰陡然虛靈起來。而這空白里的林屋、屋中人、溪橋等實物,又使得“虛中有實”。虛實的穿插交錯,令全作迷離渾厚,進乎幽深之境。
黃賓虹 天池紀游
設色紙本 立軸
115×39 cm
著錄:
1.《寶古齋》第一期,第20頁,北京文物商店出版,1979年。
2.《新加坡秋齋藏畫》卷一,第12-15頁,新華美術中心,新加坡,2010年。
3.《春華秋實—新加坡秋齋藏中國近百年書畫》 卷一,第104-105頁,佳士得,香港,2016年11月。
說明:
1.北京文物商店舊藏。
2.新加坡袖海樓楊啟霖舊藏。
與天山天池、長白山天池并稱為全國三大天池的四川省華鎣山天池,位于華鎣山西緣海拔640多米的天池鎮(zhèn)境內(nèi),是面積最大的天池。華鎣山天池湖一年四季湖水清澈,氣象萬千,時而山風嘯林,漁歌晚唱;時而野鷺升空,水鳥展翅。泛舟湖中,綠水青山,碧波蕩漾,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黃賓虹1932-1933年間曾應友人之邀到四川游覽,得知天池風光無限好,在天池寫生達半年之久,不愿離去。
此作品是賓虹老人八十歲所作,這一時期遠在上海、廣東、香港的諸多朋友、弟子,遠隔山水,一直通過信函方式,與之探討藝術、訂購畫作,關心著這位深居簡出,客居北平的學者、畫家。1943年,黃賓虹八十歲的時候,門人顧飛及好友傅雷在上海為賓翁積極籌辦畫展,頗獲成功。在與傅雷的通信中,各抒己見,藝術上的理解與鼓勵,彼此引為知音。此時的黃賓虹,除去生活上的宅居清貧之外,精神世界是并不寂寞的,除了埋頭平日的著述之外,將大量時間花在筆墨理論的研究與實踐中。黃賓虹已經(jīng)完成其繪畫向黑賓虹面貌過渡,并且受西方的印象派繪畫啟發(fā),進行著將水墨與丹青合體的實驗,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自謂“用筆之沉著,墨采之渾厚,每與歐畫符合”。畫中設色吸取北宋墨法,將色溶于筆墨之中,把色當墨來使用,從而實現(xiàn) “丹青隱墨墨隱水”的藝術境界。不施石青花綠,卻在崖石間染以赭石,這與他此一時期所作多染石綠花青的作品不一樣,淺絳濃墨,互隱互顯,畫得樸素。
黃賓虹 黃山歸耕圖
設色紙本 立軸 1949作
130.3×64.5 cm
著錄:
1.《黃賓虹書畫選》P57,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年。
2.《浙江四大家》P114-115,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
3.《朵云集珍》,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
4.《海上集珍—海派繪畫暨常州名家作品圖目》,2008年。
5.《黃賓虹書畫專集》P160,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6.《冰上鴻飛—黃賓虹書畫集》P57,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
黃賓虹年譜言,1901年黃賓虹38歲,于歙縣興修水利,辟田千余畝,耕種十余年,管理場田之余,盡興探索丘壑煙云之趣,作畫收之囊中,并撰寫《任耕瑣言》一書,這也成為黃賓虹一生中最為安定愉悅的一段生活。《黃山歸耕圖》作于1949年,時黃賓虹年已八十六歲,正是藝術上的巔峰時期,黃賓虹曾曰:“筆法是骨,墨法是肉,設色皮膚耳。骨法構造雖有不同,骨肉停勻,方為合法?!庇终f“畫重蒼潤。蒼是筆力,潤是墨彩,筆墨功深,氣韻生動”。《黃山歸耕圖》正是這樣一件既見筆致又見墨韻的佳作,圖中茅屋數(shù)間,臺階欄桿磨房皆被青山環(huán)繞,下有清溪,一高士荷鋤攜牛而歸,頗得陶淵明桃花源意境,而高士瘦削清臞,悠然自在中更得清雅之逸氣,又何嘗不是賓虹老人的自我寫照?
黃賓虹 擬古山水四屏
設色絹本 立軸
160×40cm×4
著錄:
1.《黃賓虹年譜》,第106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2.《黃賓虹全集》三卷本,山東美術出版社,2006年。
3.《黃賓虹全集》十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
4.《黃賓虹書畫專集》,第19-22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
5.《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文集》,第438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
是幅黃賓虹《擬古山水四屏》未署年款,依照繪畫風格以及題款書體判斷,作品應為黃賓虹1909年后定居上海時期所作,此時正處其“專治金石書畫”的初始階段。在這一時期,黃賓虹實則是“維新”活躍分子,參與了激進的社會活動;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他更有大量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想,躍躍欲試。從其1912年《真相畫報敘》中論及,“歐云墨雨,西化東漸,繢采之麗,妍麗奪目,竊怪山光水色,層折顯晦之妙,其于北宗諸畫尤相印合?!辈⒀裕皣L擬偕諸同志,遍歷海岳奇險之區(qū),攜攝影器具,收其真相,遠法古人,近師造化,圖于楮素?!?/p>
從黃賓虹對《擬古山水四條屏》內(nèi)容的安排,和以突出的元人筆意擬仿宋、元、明、清繪畫可見,黃賓虹早年研究畫史主張融合“南北宗”的觀念。黃賓虹對北宗持有與歐畫“尤相印合”的觀點。在二十世紀初的復雜時代,藝術家正是以臨習古人為主要手段,實踐著“融合南北宗以溝通中西”的理想。在此作四屏中,體現(xiàn)出黃賓虹以元人山水為“正宗”,以擬、仿之名梳理自己對四代繪畫的體悟。尤為突出的當屬擬吳鎮(zhèn)那幀,墨法淹滋,漬墨明顯,黃賓虹后期對水墨干、濕、濃、淡的控制極為老辣,我們在此已覓得蹤影。黃賓虹在仿沈周一幀中,將宋畫中過于匠氣的斧劈,演化為書寫的用筆,筆筆“寫”出的斧劈山體,這也成為其后較長一段時期黃賓虹山體塑造的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段。黃賓虹題識認為,沈周擬古既有“工致”之處,也“雄渾具存真面”。正是在理解沈周將斧劈“文人化”的過程中,黃賓虹逐漸練就奇肆用筆,并得“濃墨法”之傳。而從其仿趙大年筆意,以及師樊圻、高岑大意的作品中,都無不透露出他對先人的參悟。黃賓虹帶有觀念的“臨”和“仿”,在摹古與創(chuàng)新間,此作具有可貴的研究價值。
- The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