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若子
中國民間美術研究一百年
文/徐藝乙
如果查閱近百年以來的美術文獻和相關的文獻資料,就會發(fā)現(xiàn):在20世紀的前幾十年中,與民間美術的研究有關的文章幾乎是空白,而相關的文章多是介紹性的,其作者則多為民俗學、博物學或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和愛好者。其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非常正常的。因為在當時,民間美術及其研究并非是已經(jīng)成立的學科,其他學科的研究者和愛好者關注民間美術,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趣味所致。出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民間美術研究文章,則是1930年代的事了。但是,與民間美術研究相關的基礎工作可能要更早一些。
南洋勸業(yè)會
光緒三十年十二月九日(1905年1月14日),民族實業(yè)家張謇在江蘇省通州縣(今南通市)校河西畔創(chuàng)建南通博物苑,是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有著現(xiàn)代意義的博物館,館內的陳列品以南通及附近地區(qū)的民俗文物為多,有金銀、玉石、陶瓷、拓本、土木、車器、畫像、卜筮、軍器、刑具、獄具和雕刻、漆塑、織繡、緙絲、編物、文具、考卷、夾帶、窗課等類,其中有許多是出自當?shù)丶案浇貐^(qū)民間藝人之手的民間美術作品。而后,相繼成立的天津教育品陳列所1、天津勸工陳列所2、山東泰安教育博物館、沈陽華產商品陳列所、江西農工商礦總局陳列所等博物館所,亦多通過陳列當?shù)氐拿耖g美術工藝作品,來彰顯地方的文明和歷史。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四月二十八日,以“獎勸工農、振興實業(yè)”為宗旨的“南洋第一次勸業(yè)會”在南京舉辦,分設教育、通運、機械、工藝、農業(yè)、衛(wèi)生、美術、武備等館,而對展品則按教育、交通、經(jīng)濟、化學、工業(yè)、礦產、染織、制作工業(yè)、建筑、機械、農業(yè)、蠶業(yè)、茶葉、瓷業(yè)、水產、醫(yī)學、美術、武備18個門類評定授獎,共有2502種民間工藝美術品分別獲得奏獎、超等獎、優(yōu)等獎、金牌獎、銀牌獎,顯示了各地區(qū)民間藝人精良的技藝和創(chuàng)作的實力。
南洋勸業(yè)會獎章
民國建立之初,政府的有關職能部門即注意到了中國民間的社會文化和廣為流傳的民間藝術的客觀存在及其社會作用。為了發(fā)展“含有普通性的”社會教育,時任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在其主持的教育部中專門設置了社會教育司,邀請魯迅擔任僉事(后任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長),主管“新式的”社會文化事業(yè),歷史藝術與民間文化均在其管轄范圍之內。1914年由教育部主辦的“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在北京舉行,魯迅是具體主事者之一,擔任了大量的具體工作,并從各地送來的展品中挑選了許多民間玩具專門陳列出來。其時,直隸(河北)巡按使公署天津教育司社會科為了輔助社會教育,破除陳舊陋俗,革去社會惡習,曾派員對天津楊柳青年畫進行考察和改良,隨后在天津以“直隸教育圖書局印書處”的名義,采用彩色石印法印制了一批改良年畫,如《破除迷信》、《游楊立雪》、《家禽守信》、《阿豺》、《樓護》、《孟母擇鄰》等。1915年,天津教育司司長李金藻(卉香)又指令楊柳青年畫作坊繪刻以《戒食鴉片》、《戒賭圖》、《戒早婚》、《戒嫖淫》的“四戒”為主題的木版年畫,鞭撻吃喝玩樂的惡習,倡導文明進步。這些舉措均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歡迎。在1915年2月20日—12月4日期間于美國舊金山市舉行的“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上,中國的民間手工藝有數(shù)千件參加了展覽,展出面積達2萬平方米,許多展品獲得了博覽會的獎章和獎狀。
《歌謠周刊》書影
由北京大學發(fā)起的歌謠運動一向被學者們視為中國民俗學的起源。其實,歌謠運動也應當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有機組成部分。1918年2月,北京大學歌謠征集處成立,后由北京大學教授劉復、沈尹默、周作人負責在??侗贝笕湛飞现鹑湛钦骷瘉淼拿耖g歌謠。1920年12月19日,在歌謠征集處的基礎上成立了歌謠研究會。1922年北京大學研究所設立,歌謠研究會歸并于研究所國學門。1923年5月,又在研究所國學門設立風俗調查會。所進行的工作由最初的歌謠或其他民間文學的收集與研究,逐漸擴大到風俗和民間藝術的收集與研究。在風俗調查會成員的眼睛里,“只見到各個的古物、史料、風俗物品和歌謠都是一件東西,這些東西都有它的來源,都有它的經(jīng)歷,都有它的生存的壽命”,這些都是“可以著手研究的?!?span>3
隨著歌謠運動的推廣和深入,一批活躍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的民俗學、民族學、歷史學、文化學的學者和文學家、藝術家等,在從事各自的專業(yè)研究工作的同時,已經(jīng)程度不同地開始注意使用民俗藝術品來對其所研究的對象進行佐證。在他們發(fā)表的研究文章中,經(jīng)常能夠看到“民俗物品”、“人類學標本”、“民物”、“民族工藝”、“民族文物”、“民間藝術”、“民間手工藝”、“民間美術”、“農民美術”、“鄉(xiāng)土藝術”等字眼。1920年秋,蔡元培在湖南長沙的一次關于文化的演講中,認為在現(xiàn)代博物館中的陳列內容應當“按照時代,陳列各種遺留的古物,可以考見本族漸進的文化”?!瓣惲懈髅褡迦沼闷魑?,衣服,裝飾品以及宮室的模型,風俗的照片,可以作文野的比較?!薄瓣惲懈鲿r代各民族的美術品:如雕刻、圖畫、工藝、美術以及建筑的斷片等,不但可以供美術家的參考,并可以提起普通人優(yōu)美高尚的興趣?!?span>4胡愈之在1921年發(fā)表的文章中談到,民俗學“所研究的事項,分為三類:第一是民間的信仰和風俗(像婚喪俗例和一切的迷信禁忌等);第二是民間文學;第三是民間藝術?!?span>5此后,一些地方的學者和愛好者也開始了對民間美術及相關事物的專門調查、收集、整理、陳列、介紹和研究的工作。
蔡元培
隸屬于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的風俗調查會,成立于1923年5月24日。在此前召開的籌備會議上,與會人員審查了會章,制定、通過了《風俗調查表》。隨后發(fā)出征求會員啟事,議定“先自北京一隅試行調查;并征集關于風俗之器物,籌設風俗博物館”。6并“當場議決調查方法三項:(1)書籍上之調查,(2)實地調查,(3)征集器物。由研究所依照此三項進行?!?span>7這里所指的器物,是“關于風俗之各種服,飾,器用等物(或其模型,圖書,及照片)'。8因為“學問應以實物為對象,書本不過是實物的記錄”9。以風俗調查會的名義發(fā)出的《風俗調查表》10,是中國近代民俗學史上的第一份比較全面、規(guī)范的民俗學調查綱要,其中,對于民間藝術品的要求是很明確的。隨后,風俗研究會的工作有序地開展了起來。1924年的正月十四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印發(fā)《北大風俗調查會征集各地關于舊歷新年風俗物品之說明》11,在這份熱情洋溢的說明號召下,“十三(1924)年一月中曾征集各地的新年風俗物品(如神祇、年畫之類),除由會內購備外,并請校內外同志就地搜集,所得成績如下:神祇,二四二;花紙,二六;符箓,七;紅箋,五;雜件,六。共計二八六(件)。”12
北洋政府內部的派系紛爭,致使人心惶惶,生產破壞,經(jīng)濟凋敝,民不聊生。北方地區(qū)的許多學者不堪重壓,于1926年前后相繼南下,到福州、廈門、廣州等地的高等院校任教,繼續(xù)著他們的事業(yè)。北方的民俗學事業(yè)暫時受挫,而南方的民俗學工作卻在北方南下的學者們的推動下有了長足的進步。1926年的夏天,一大批原北京大學的教授到廈門大學任教,其中有不少人曾是北京大學風俗調查會和歌謠研究會的主要成員。開學后不久,于9月18日下午召開的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編輯事務談話會上,決議組織風俗調查會。12月13日,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召開工作討論會,風俗調查會同時成立,通過了風俗調查會章程,提出“本會調查風俗從閩南入手,次及福建全省,再次及全國”?!氨緯帐芡忾g捐贈并購風俗物品,設風俗物品陳列室,作為風俗博物館之初步。”13風俗調查會在八閩之地進行的調查、研究活動,吸引了大批師生參加,取得了不菲的成績。顧頡剛等人“竟花了半年時間在廈門、泉州、福州等地搜集風俗物品”14,收集到的民俗文物達數(shù)百件。1927年8月,廣州的中山大學成立語言歷史研究所,傅斯年兼任所長,工作“以語言、歷史、考古、民俗四學會的研究及出版為主干”15,民俗學會的事務則由顧頡剛主持。經(jīng)會議議定,語言歷史研究所的民俗學會事務大致有:“(1)作兩粵各地系統(tǒng)的風俗調查;(2)西南民族材料的征集;(3)征求他省風俗、宗教、醫(yī)藥、歌謠、故事等材料;(4)風俗模型的制造;(5)抄輯紙上的風俗材料;(6)編制小說、戲劇、歌曲提要;(7)編印民俗學叢書及圖片;(8)擴充風俗陳列室為歷史博物館民俗部;(9)養(yǎng)成民俗學人材?!?span>16 1928年3月下旬,“民俗物陳列室”完成布置對外開放,陳列有“首飾、衣服鞋帽、音樂、應用器具、工用器具、小孩器具、賭具、神的用具、死人用具、科舉遺物、官紳遺物、迷信品物、民間唱本及西南民族文化品物14類陳列品凡數(shù)萬余件”。17這也是中國第一個依從民俗學分類的民間藝術品展覽。年內,還曾將“史祿國(Shirokorgoroff)、容肇祖、楊成志,派往滇調查西南民族”及其藝術,楊成志等人“留滇兩年購買民族品千余件,尤以羅羅經(jīng)族典為上品”。18
鐘敬文
學術理念的分歧,再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致使鐘敬文于1928年的9月離開中山大學。不久,經(jīng)劉大白推薦,鐘敬文到浙江省立民眾實驗學校擔任教職,后又轉到浙江大學文理學院任教。遠在杭州的鐘敬文與中山大學的同事們仍然繼續(xù)保持著較為密切的聯(lián)系。1929年6月6日至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以“提倡國貨,以足民用;振興國產,獎勵實業(yè)發(fā)展”為宗旨,舉辦了規(guī)模龐大的西湖博覽會,共有14.76萬件展品展出,參觀者達2000多萬人次,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西湖博覽會籌備期間,經(jīng)鐘敬文等人的多方奔走和努力,以中山大學民俗物陳列室的藏品為主體的民間藝術品,也在西湖博覽會的博物館19設專室展出,給眾多的參觀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1930年夏,鐘敬文、錢南揚、婁子匡、江紹原諸先生在杭州發(fā)起成立杭州中國民俗學會,并在福建、廣東、四川和浙江的寧波、永嘉等地建立了分會。學會所編輯的書刊中,《民俗周刊》《民俗學集鎊》《藝風·民間專號》《民眾教育季刊·民俗藝術專號》等均以較大篇幅刊載了民間美術方面的研究文章。
對中國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研究,是在朱啟鈐等人的推動下發(fā)展起來的。朱啟鈐早年曾任國民政府的交通總長、內務總長、國務院代總理等職,1916年后退出政壇轉而從事文化活動。1930年在北京組織“中國營造學社”,專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此前,在研究古代建筑的裝飾工藝時,他從中國的古代文獻和部分外國文獻中析出關于髹漆工藝的資料,于1925年輯成《漆書》,是書由“釋名”、“器物”、“禮器”、“雕漆”、“制法”、“工名”、“產地”、“樹藝”、“外紀”構成,為后人研究中國古代漆工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還從日本大村西崖所著的《中國美術史》中了解到在髹漆工藝方面尚有明代黃成的《髹飾錄》存世,便設法從日本找來此書,詳加???,并出資于1926年刻版行世。早先在北京任職時,朱啟鈐時常到前門的荷包巷等處的古董攤上收購絲繡文物,經(jīng)過數(shù)年的積累,清內府的舊藏和明代項子京,清代安岐、·梁清標、盛昱等人收藏的緙絲和刺繡藝術品大部分均為其所有。在全面地對之進行整理之后,于1928年編成《存素堂絲繡錄》一書刊行。還曾根據(jù)《石渠寶笈》等書輯成《清內府藏刻絲繡線書畫錄》兩卷。后又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著作成《絲繡筆記》兩卷,上卷《紀聞》側重于絲繡歷史的考證,下卷《辨物》側重于絲繡品種和作品的分析。另將古代絲繡史上的能工巧匠的傳記資料編成《女紅傳征略》同時刊行。《絲繡筆記》作為第一部研究絲繡史的著作,在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研究史和傳統(tǒng)物質文化研究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泥人張”張明山
從法國里昂和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辦個人畫展歸國的徐悲鴻,在1931年4月到天津南開大學講學時,專程拜訪了“泥人張”等著名民間藝人,回到南京之后即撰文《對泥人張感言》,認為天津地方的民間藝術可與世界著名藝術大師的作品相提并論。作為文學家的魯迅,對民間藝術作品的收集和研究也是非常注重的,他認為“一切文物,都是歷來的無名氏所逐漸的造成”。20并以贊賞的口吻介紹過“花紙頭”和“江北人制造的玩具”以及其他的民間美術品,對這些“生產者的藝術”給予了極高的評價。1931年,寓居上海的魯迅在介紹德國版畫作品時說:“世界上版畫出現(xiàn)最早的是中國,或者刻在石頭上,給人模拓,或者刻在木版上,頒布人間。后來推廣為書籍的繡像,單張的花紙,給愛好圖畫的人更容易看見,一直到新的印刷術傳進了中國,這才漸漸的歸于消亡。”211935年的正月,在魯迅的指導下,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木刻展覽會”展出了鄭振鐸收藏的明版《金瓶梅》插圖和金肇野收集的楊柳青年畫,選擇這些經(jīng)過整理的版畫插圖和民間年畫與版畫家的作品一同展出,一方面是為了向社會展示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另外也是為了更好地繼承、借鑒和創(chuàng)造。依照魯迅的想法,青年版畫家的創(chuàng)作“倘參酌漢代的石刻畫像,明清的書籍插畫,并且留心民間所賞玩的所謂'年畫’,和歐洲的新法融合起來,也許能夠創(chuàng)出一種更好的版畫”。22對于中國民間的創(chuàng)作,魯迅一向是很自豪的,尤其是在國難當頭的時候。1934年,魯迅在《玩具》一文中寫道:“前年以來,很有些人罵著江北人。”“但是,江北人卻是制造玩具的天才。他們用兩個長短不同的竹筒,染成紅綠,連作一排,簡內藏一個彈簧,旁邊有一個把手,搖起來就格格的響。這就是機關槍!也是我所見的唯一的創(chuàng)作?!笔恰耙詧詮姷淖孕藕唾|樸的才能與文明玩具爭”23。
《顧繡考》
時任南京的中央大學實驗學校高中部主任兼班主任的常任俠,每年暑假都把收集民間文學和年畫作為學生的作業(yè),從1933年至1938年間共收集了數(shù)百幅南京及周邊地區(qū)的民間年畫。上海的中華書局在1936年至1937年間曾出版“上海市博物館叢書”,收入?yún)矔翌惖挠行煳的系摹额櫪C考》、《上海棉布》和鄭師許的《漆器考》三種,是對民間物質文化的個案研究著作。同時期的相關著作還有由南京正中書局出版的雷圭元的《工藝美術技法講話》,書中對蠟染、夾板及縫絞染、型紙印染和天然漆與人工漆的技藝作了詳盡的介紹。1937年初,旅歐回來的臺灣畫家顏水龍被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聘為顧問,他用了5個多月的時間,對流傳于臺灣社會和山地民族中的民間工藝進行了田野調查,并收集了許多的實物資料,這樣的工作一直延續(xù)到1950年代。同一年的5月5日至9日,從日本留學回來,在浙江民眾教育實驗學校任教的鐘敬文,與其同事施世珍等人在浙江省立民眾教育館籌辦了“民間圖畫展覽會”,展品是由杭州民眾教育實驗學校的師生在兩三年中從浙江等地的民間收集來的。為了推介這個前所未有的展覽會,鐘敬文專門著文《民間圖畫展覽的意義》,認為“這一次的'純民間文獻’(民間圖畫)的展覽會,是很正當?shù)?,而且也是很有益的我國新學術的活動罷”。文章說:“民間的畫家,往往能夠用那簡樸的線條,或單調而強烈的色彩,表現(xiàn)出民眾所最關心、最感動的事物的形象?!倍懊耖g圖畫,是民眾基本欲求的造型,是民眾嚴肅情緒的宣泄,是民眾美學觀念的表明,是他們社會形象的反映,是他們文化傳統(tǒng)珍貴的財產”?!翱梢允刮覀冋J識今日民間的生活,更可以使我們明了過去社會的生活。它是提供給我們理解古代的、原始的藝術姿態(tài)的資料,同時也提供給我們以創(chuàng)作未來偉大藝術的參考資料。它的意義和價值是多方面的。”24另外,在上海出版的畫報上,刊登了張光宇介紹無錫紙馬的文章,認為這種生命短暫的藝術也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種”。
《湘西苗族調查報告》凌純聲、芮逸夫著
在此前后,經(jīng)蔡元培倡導,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25的民族學和民間藝術,手工業(yè)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在有計劃地進行著。以凌純聲、馬長壽、龐薰栗、芮逸夫、李霖燦、譚旦同等為負責人組成的調查團在1930年前后和1937年至1942年間,分別在東北、西南、四川和臺灣等地進行了科學而系統(tǒng)的田野調查,收集了各民族的服裝、飾物、手工業(yè)工具、用品及技術資料、模型、圖片等數(shù)千件,由中央博物院作為民族文物收藏??谷諔?zhàn)爭時期,輾轉至西南地區(qū)的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等機構,在1942年至1945年間,利用從云南、貴州、西藏以及西北等地征集回來的民間美術品在臨時駐地南溪縣李莊分別舉辦了《貴州夷苗衣服展覽》、《么些民族經(jīng)典衣飾用品展覽》《川康民族宗教畫展覽》,活躍了戰(zhàn)時大后方的文化生活和學術氛圍。1941年8月至1946年間,由譚旦同負責組成中國傳統(tǒng)手工業(yè)調查團,對四川省內的手工業(yè)作了較為全面的調查,考察并記錄了近20類傳統(tǒng)手工藝品的制造工藝和制造過程,收集了農具、鐵器、紡織工具等民間手工工具、工藝技術資料和民族文物標本、模型、照片等合計1936件,撰寫了手工藝的單項報告百余種。
皮影
地處成都的華西大學博物館在1940年代前后陸續(xù)收進了不少民間美術品,其中以皮影最為出色。為了向社會宣傳介紹皮影藝術,豐富大后方的民眾生活,華西大學的博物館與邊政研究所于1943年1月13日至15日聯(lián)合舉辦了“燈(皮)影戲影偶展覽”,并在華西大學的教育學院大禮堂舉行燈(皮)影戲表演。同時,還舉辦了以西藏佛像、器物等民族民間藝術和邊疆生物標本為內容的“邊疆文化展覽”。1942年3月復刊的《民俗》季刊,雖然只出版了兒期,卻發(fā)表了不少關于民間美術方面的文章,其中較為重要的有江應梁的《廣東瑤人之衣飾》、《廣東瑤人之房屋及工具》,顧鐵符的《粵北乳源瑤人的刺繡圖案》、《民俗美術漫談》,阮鏡清的《原始畫之心理》等。1943年,重慶正中書局出版了常任俠的《民俗藝術考古論集》。另外,在多個報刊雜志發(fā)表的相關文章還有王興瑞的《黎人的文身、結婚、喪葬》,汪祖華的《隴西南藏民風物》26,岑家梧的《中國民俗藝術概說》,梁釗韜的《古代的饋牲祭器及祖先崇拜》,鄭德坤的《古玉通論》,李承祥的《緬鈴》27,等等。這些學術成果,不但對后來的民間文化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亦為當時的國內外學術界所關注。
《民俗》書影
隨著全國性的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展開,大批進步青年和文藝工作者先后從北平、天津、上海等地來到延安。經(jīng)毛澤東、周恩來等人提議,魯迅藝術學院于1938年4月10日在延安成立,設有戲劇、文學、音樂、美術等系及研究室、實驗話劇院等機構。以來自“都市的亭子間”的文藝工作者為主體的學員們,入學后積極響應“到群眾中去,不但可以豐富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藝術技巧”28的號召,在向社會學習的同時,也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對當?shù)赝辽灵L的民間文藝進行了搜集、整理。在當時,魯藝的師生多有民間藝術的收藏,其中以剪紙和年畫最為普遍。291942年的5月,毛澤東發(fā)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號召解放區(qū)的文學家、藝術家走出“小魯藝”,到“大魯藝”中去、到民間去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優(yōu)秀的民間文化傳統(tǒng)學習。國內的多個解放區(qū)和敵后根據(jù)地的廣大文藝工作者以及蘇區(qū)政府的文化部門作出了積極的響應,在不長的時間里收集了一大批民間藝術作品,也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群眾所喜聞樂見的作品,舉辦了展覽,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在民間廣為流傳的承德皮影,在原熱河省建平縣委宣傳部的領導下,配合各項中心工作,進行了大量劇目的演出,1945年又組建了“皮影工作團”。1947年,高原書店出版了陳叔亮編的《窗花——民間剪紙藝術》一書,共收入編者1940至1945年間在西北地區(qū),主要是在陜甘寧邊區(qū)收集的剪紙98幅,按人物、走獸、翎毛、蟲魚花卉編排。
《窗花——民間剪紙藝術》陳叔亮編
被留在淪陷區(qū)的一些學者,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展開了對民間文化的收集、整理與研究工作。1941年12月,原在燕京大學社會學系任教的楊堃轉到中法漢學研究所負責民俗學組的工作。作為民俗學專任研究員,日常的工作是編寫雜志論文之索引與提要和日報新聞之剪貼與編目,購買或抄錄與民俗學有關的照片、拓本、書籍等,并在不長的時間里收集了大量的年畫、紙馬,后在此基礎上舉辦了“民間新年神像圖書展覽會”,編印了《民間新年神像圖書展覽會》圖錄在展覽會期間發(fā)行,書中對民間宗教與紙馬神像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從而使該書有了超出一般展覽圖錄的價值。在中法漢學研究所出版的不定期刊物《漢學》雜志上,也能時常見到關于中國民間藝術等方面的研究文章。
抗日戰(zhàn)爭勝利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全國人民的支援下,經(jīng)過4年多的艱苦奮戰(zhàn),取得了最后的勝利?;氐饺嗣袷种械闹袊蟮厣贤耆且慌尚碌臍庀螅c其他各項工作一樣,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藝術也受到了各個方面的重視。1949年,各地方的人民政府相繼成立,在不長的時間內即著手展開了對所轄區(qū)域內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藝術的調查研究工作。天津解放后,隨部隊入城的美術工作隊便來到楊柳青鎮(zhèn)拜訪楊柳青年畫的老藝人戴少臣,還走訪了“泥人張”第三代傳人張景祜等人,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生產的問題。同年7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在北平舉行。會議期間舉辦的“第一次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會”在北平藝術??茖W校開幕,共展出1943年至1949年間的美術作品604件,來自解放區(qū)的窗花、剪紙、年畫等也參加了展覽。同月,中央博物院在南京舉辦了《中國西南及南方少數(shù)民族文物展覽》,共展出:“(一)貴州的苗人,(二)貴州的仲家,(三)云南的么些,(四)四川的課鑼,(五)四川的羌人,(六)四川西康的嘉戎,(七)四川西康的康巴,(八)海南島的黎人(外有幾件其他民族的東西,因不成系統(tǒng),沒有計算在內)”30等民族的生活用品及藝術品955件。后又于8月1日至8月8日舉辦了《西南氣候、地理、醫(yī)藥衛(wèi)生、少數(shù)民族文字展覽》。后在此展覽基礎上,選出中國西南部苗、納西、瑤、傈僳、彝、羌等八個少數(shù)民族的238件文物,赴北京參加了相關的民族民俗文物展覽。在這一年中,先期遷至臺灣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專家們,開始了對臺灣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化調查工作。年底,上海的徐蔚南從其拽集的江南地區(qū)流傳的花樣中精選而編成的《剪畫選勝》,由上海華夏圖書出版印鑄公司出版,郭沫若、茅盾、胡樸安三人為之題詞。由察哈爾文聯(lián)收集、古塞和錢君甸選編的《民間刻紙集》也由上海萬葉書店出版,其中大部分的作品為河北民間剪紙藝人王老賞所作。
《剪畫選勝》徐蔚南編
開國大典舉行過不久,毛澤東主席批示同意由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長沈雁冰署名發(fā)表《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31。各地的美術家和美術院校師生紛紛響應指示的號召,到各年畫產地進行考察研究,華東文化部和山東、江蘇等省的文化部門分別派出年畫工作隊進駐濰坊楊家埠、蘇州桃花塢、無錫、揚州等年畫產地,對傳統(tǒng)年畫的種類、畫版的數(shù)量、刻印的工藝、藝人與店鋪以及生產與銷售進行大規(guī)模的調查研究,在此基礎上舉辦了展覽,并出版了多種關于年畫的畫冊、著作。河南、湖北、廣東、福建、山西、陜西等地的文化部門也對其所在地區(qū)的民間年畫進行了調查摸底工作。對民間年畫的調查、研究和改造的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和資料,同時也帶動了地方上對各個品類的民間美術的調查、整理和研究工作。
《民間文藝集刊》
為了更好地組織廣大文藝工作者“搜集、整理和研究中國民間的文學、藝術,增進對人民的文學藝術遺產的尊重和了解,并吸取和發(fā)揚它的優(yōu)秀部分,批判和拋棄它的落后部分,使有助于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建設”32,經(jīng)周揚等人提議,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于1950年3月29日在北京成立,設有民間文學、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戲劇和民間舞蹈等組別,是全國性的民間文化藝術綜合研究機構。成立不久,便在全國范圍內開始了征集民間文藝資料的工作,對民間文化的研究工作也同時展開。在《民間文藝集刊》創(chuàng)刊號以及次年出版的2、3期上刊登的胡蠻的《論民間美術的風格》、徐悲鴻的《剪紙藝術家陳志農先生》、李松濤的《關于廣東的民間文藝》和程硯秋、杜穎陶的《寒亭的年畫》等文章,便是這一時期民間物質文化研究的成績。其中,胡蠻的《論民間美術的風格》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篇論述民間美術的理論文章,文中強調:“研究民間美術,不是為了孤立發(fā)展某種地方性的鄉(xiāng)土美術,相反的,而是為了把民族美術更加豐富起來,充實起來。美術歷史上已經(jīng)證明,民族美術本來就是從各種優(yōu)秀的民間美術集中起來、融合起來、發(fā)展起來的結果?!?span>33文章還對民間美術的性質、源流、技術、風格以及雅與俗、內容與形式的關系等問題做了全面的、簡明扼要的闡述。
惠山泥人
按照黨的“保護、發(fā)展、提高”的方針,各級政府的有關部門通過訪問民間藝人、組織改行轉業(yè)和流散的手工藝人歸隊,挖掘、搜集民間工藝美術品,舉辦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等一系列的措施,使一些停產息業(yè)的工藝美術工廠、作坊得以恢復,一批瀕臨絕境的傳統(tǒng)民間工藝美術品種得到新生。經(jīng)文化部統(tǒng)一部署,各地的文教主管部門陸續(xù)派出專業(yè)人員開始進行對各自所在地區(qū)民間文化資源的普遍調查。1952年,熱河省在普查的基礎上舉辦了民間藝術檢閱大會,豐寧剪紙、承德皮影、年畫等品種榜上有名。文化部還要求“各類藝術學院均必須注意與實際的聯(lián)系,注意研究自己民族的藝術遺產”34。隨后,中央美術學院、魯迅文藝學院、西南人民藝術學院、西北人民藝術學院、華南人民藝術學院、中原大學文藝學院、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等相關院校也相繼投入了普查民間美術的工作。1952年9月,新成立的華東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系的師生開始對無錫地區(qū)的民間泥塑、紙馬、紙牌、紙扎等的民間美術品種進行全面調查,恢復手捏戲文泥塑,在此基礎上籌備的“惠山泥人展覽會”于1953年2月在無錫崇安寺小學展出,《新華日報》曾發(fā)表專文介紹,并刊登惠山泥人的圖片。師生們后來又對蘇州的刺繡、織錦、木版畫、泥玩具等傳統(tǒng)工藝美術進行考察,積累了一大批實物資料。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的師生還參加了為編撰《北京志》而進行的北京地區(qū)民間工藝美術的情況調查。1953年9月25日,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擴大會議在北京開幕。江豐在開幕式講話中建議,要在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機關內設立“民族美術研究委員會”等三個委員會。35此后,全國美術工作者協(xié)會所屬各地方分會在民族美術研究委員會的組織協(xié)調下,也開始組織美術工作者對地方的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進行普查,收獲頗豐。
一年多的普查,摸清了民間工藝美術的基本狀況,各地區(qū)的文教主管部門和大專院校拽集了一大批有著鮮明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的民間工藝美術品。在此基礎上,各大區(qū)的文化部門于1953年的下半年先后舉辦了民間工藝美術品的觀摩展覽會,組織文化工作者和手工藝人進行觀摩、研討,部署下一步的工作。是年9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在上海舉行“華東民間美術工藝品觀摩會”,共展出華東各省民間藝人精心制作的民間工藝美術品約3千余件,后又從中選出剪紙、木雕、年畫、印染、刺繡等優(yōu)秀作品分門別類陸續(xù)出版。在其他地方,也采用多種方式舉辦了大大小小的關于民間工藝美術的展覽會、觀摩會和經(jīng)驗交流會。年底,由中央文化部和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開幕,“二十幾個省,二十幾個民族有展品參加。展品的種類中包括了陶瓷器,染織刺繡品,雕塑品,金屬工藝品,漆器,編織物,年畫,剪紙以及其它各種美術工藝品等”36一千多件。展覽期間,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參觀了展覽。文化部的領導還邀請來自各地的著名民間藝人杜云松、李芝卿、劉傳、龔玉璋、楊士惠、張景祜、潘雨辰、吳龍發(fā)、湯子博、陳銘和陳之佛、沈福文等18人到北京參觀,交流經(jīng)驗,并與在京的工藝美術專家龐薰、雷圭元、張仃、張光宇、祝大年、鄭可等舉行了座談,聽取了對相關政策和恢復發(fā)展各地民間工藝美術的意見。在次年的《美術》創(chuàng)刊號上,刊登了“全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的部分作品。
桃花塢年畫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推動了文化工作的深入進行。1954年3月24日,文化部召開“第四次全國文化工作會議”,確定了當時文化工作的方針、任務和1954年的文化工作計劃。對民間文化藝術的調查、研究、保護和發(fā)展,依然是文化部門的重要工作。會議閉幕之后,各地的文教部門在繼續(xù)抓好年畫工作的同時,也開始了對其他品類的民間美術工藝品的深入調查。新創(chuàng)刊的《美術》雜志在1954年陸續(xù)發(fā)表了蔡若虹《年畫創(chuàng)作應發(fā)揚民間年畫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張文俊《無錫惠山泥人藝術的改造問題》、張仃《桃花塢年畫》、于其灼《臺灣高山族的藝術》、吳瑞忠《木偶雕刻家江家走及其雕刻藝術》、葉又新《濰縣民間木版年畫的傳統(tǒng)特征》等關于民間美術的研究文章。1954年4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文化處根據(jù)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關于“積極開展對民間工藝遺產進行挖掘、整理、研究工作”的指示,確定以南京著名的絲織工藝云錦為重點,組織技藝水平較高的云錦老藝人張福永、吉干臣和一部分美術工作干部成立了“云錦研究工作組”,對南京云錦進行有計劃的藝術整理和研究工作,由陳之佛擔任研究工作組的名譽組長,何燕明任組長。同時進行著的,還有南京剪紙、燈彩、絨花等項民間工藝的普查。6月中旬,在無錫的華東藝術??茖W校的劉海粟、臧云遠等人去宜興考察蜀山紫砂茶壺的狀況。8月,中央美術學院張仃等人到蘇州對桃花塢年畫等民間藝術進行訪問調查。1955年春,在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天津分會的關心和倡導下,天津的老藝人們紛紛組織起來,先后成立了楊柳青年畫社、“泥人張”彩塑工作室等藝術團體。另外,對“刻磚劉”、“風箏魏”等民間藝術品類的發(fā)掘整理工作也開展了起來。1956年的3、4月間,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組成儺舞調查研究組,赴江西婺源、南豐、樂安、黎川、遂川5縣12鄉(xiāng),在調查儺舞節(jié)目的同時,拍攝了幾百幅儺面具的照片。同年的秋天,佛山市政府邀請廣東省美協(xié)、群眾藝術館、廣州美院、省出版社和廣東畫報社的專家楊秋人、蔡迪支、楊納維等人在佛山召開座談會,研究搶救、恢復佛山民間木版年畫的政策和措施。在這一年中,陜西省西安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的學生在王履祥、郭金洲等老師的帶領下對漢中地區(qū)的架花刺繡進行采風實習。
漢中羌族刺繡
調研的同時,各地的文教部門也多次舉辦各種類型的專題展覽,向社會推廣、介紹傳統(tǒng)的民間文化藝術,受到普遍歡迎。1954年5月,江蘇省美術館開始籌備“江蘇省民間美術工藝陳列室”。同月,浙江省群眾藝術館在杭州舉辦了“浙江民間剪紙展覽會”,展出了來自浦江、永康、樂清、溫州、金華、寧波、蕭山、湖州等20多個縣、市的民間藝人和群眾創(chuàng)作的剪紙作品170余件,是從各地搜集來的數(shù)千件剪紙作品中甄選出來的,顯示了不同的風俗和地方風格。由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舉辦的“全國民間剪紙展覽會”于6月19日在北京故宮承乾宮開幕,共展出來自18個省、市的400余件作品,展覽受到觀眾的歡迎和好評。11月,中央民族學院從其收藏的700余件高山族民俗文物中選出百余件舉辦了“臺灣高山族文物圖片展覽”,展覽內容有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服裝、雕刻以及有關高山族人民生活、生產情況的照片。為配合此次展覽,10月17日的《光明日報》發(fā)表了楊成志的文章《臺灣高山族的物質文化》。1956年1月1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在北京舉辦了“西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圖案展覽會”;2月5日,又在北京王府井帥府園展覽館舉辦“新舊年畫、民間玩具展覽會”,共展出新舊年畫近500件。2月12日,“浙江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在浙江省博物館內展出。在20多個品種669件展品中,有青田石刻、東陽木雕、溫州油泥塑和雕嵌;余姚、東陽、嵊縣、紹興的竹編,余姚的草編,黃巖、奉化的翻簧;杭州的絲綢、織錦,溫州等地的刺繡;硤石、寧波的彩燈,浙江各地的剪紙、刻紙;龍泉的仿古甕器;嘉興、金華等地的藍花布和彩印花布,少數(shù)民族的服裝及裝飾品等。展覽期間,浙江省的文化局和手工業(yè)管理局還組織各地民間藝人代表觀摩展覽,舉行座談會。同年的5月,“福建省民間美術展覽會”在福州展出。與此同時,根據(jù)政務院總理周恩來的指示,從1954年的6月開始,中國政府先后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波蘭首都華沙、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緬甸首都仰光、蘇聯(lián)首都莫斯科和列寧格勒、里加、基輔等地,分別舉辦了“中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或“中國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向各友好國家的觀眾介紹中國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和精湛的民間藝術。
福建泉州 紙刻料絲花燈
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有效地促進了工藝美術事業(yè)的恢復和繁榮,使歷史悠久的民間工藝美術的保護和傳承有了基本的保障。1954年8月,北京市委作出“羅致藝人,培養(yǎng)藝徒,從根本上保存技藝”的決定,組織專業(yè)人員對北京市的工藝美術行業(yè)進行調查,制訂了保護民間藝人的具體辦法和措施,授予技藝高超的27名藝人以“老藝人”的光榮稱號,并對他們實行較高的工資待遇。在江蘇省的蘇州、揚州等地,人民政府和文聯(lián)的工作人員將為生活所追而改行的民間藝人請了回來,建立民間工藝美術的生產合作小組,幫助他們恢復生產。在福建省的晉江等地,通過舉辦民間工藝美術展覽的方式,先后恢復了彩扎、刻紙、料絲花燈、戲劇道具、刺繡、木偶等品類的生產。1954年11月10日,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央手工業(yè)管理局。隨之,全國各地也相繼成立了各級手工業(yè)管理機構。12月12日,根據(jù)文化部和全國手工業(yè)合作總社籌委會的決定,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和北京市手工業(yè)生產聯(lián)社成立了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美術服務部,組織收購各地傳統(tǒng)的和恢復生產的工藝美術作品,后又在團城設立全國工藝美術陳列館,陳列精典作品供工藝美術工作者和民間藝人觀摩學習和交流。1956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在聽取中央手工業(yè)管理局局長、全國手工業(yè)合作社聯(lián)合總社籌委會主任白如冰關于全國手工業(yè)合作化情況的匯報時說:“手工業(yè)的各行各業(yè)都是做好事的。吃的、穿的、用的都有。還有工藝美術品,什么景泰藍,什么“葡萄常五處女’的葡萄?!薄疤嵝涯銈?,手工業(yè)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薄疤岣吖に嚸佬g品的水平和保護老藝人的辦法很好,趕快搞,要搞快一些。你們自己設立機構,開辦學院,召集會議。”37毛澤東主席的這一指示很快得以落實。不久,全國手工業(yè)合作社聯(lián)合總社籌委會成立了工藝美術局,各地也成立了相應的管理部門。在北京、江蘇、浙江、福建、湖南等傳統(tǒng)的工藝美術產區(qū),也按行業(yè)建立了刺繡、草編、麻帽、地毯以及特種工藝的專業(yè)聯(lián)社。同時,為了加強對傳統(tǒng)民間工藝美術的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許多地方組建了工藝美術的技藝研究、培訓機構。福州市成立了工藝美術研究室,抽調了6名技藝優(yōu)秀的老藝人和4名青年美術工作者,從事脫胎漆器、壽山石雕、龍眼木雕、瓷雕等創(chuàng)作設計和理論研究。在江蘇省,南京云錦研究所、蘇州刺繡研究所、南通工藝美術研究所相繼成立,集中了各個地方的優(yōu)秀民間藝人,對繼承、保護和繁榮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工藝美術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在廣州,以收藏、研究和展覽以廣東地區(qū)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歷代民間工藝品的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也于1957年開始籌建,后于1959年正式開館。
走馬燈原理
由文化部和中央手工業(yè)管理局共同籌辦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于1956年11月1日正式成立,作為培養(yǎng)工藝美術優(yōu)秀人才的高等學府,建院初期即建立了“泥人張”、“面人湯”等民間工藝美術的創(chuàng)作室,從而使中國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藝術和民間工藝美術納入了高等教育的教學體系之中。浙江美術學院為了滿足浙江各地和其他地區(qū)民間工藝美術行業(yè)的生產發(fā)展的需要,提高民間藝人的理論和創(chuàng)作水平,繼承和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于1958年8月開設民間藝人訓練班,教學工作由民間藝術研究組的教師擔任,學員由青年學徒和有經(jīng)驗的藝人構成。學習的內容有青田石刻、壽山石刻、石刻鑲嵌、東陽木刻、黃楊木雕、龍眼木雕、龍泉仿古磁、景德鎮(zhèn)彩磁雕、惠山泥塑等,在教學上主要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受江蘇省手工業(yè)管理局的委托,南京藝術學院分別于1958、1962年開辦了兩期以發(fā)展江蘇地方工藝美術為主旨的工藝美術專修科,分設工藝雕塑、工藝織繡兩個專業(yè)班,招收有實踐經(jīng)驗的、具有初中文化以上文化程度的學員。另外,在大部分條件成熟的省、市,還開辦了工藝美術技工學校,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多種方式和多個渠道的人才培養(yǎng),使得傳統(tǒng)民間工藝美術的發(fā)掘、整理、保護、繼承有了專門人才。
走馬燈
為了介紹民間木刻藝術的成就,上海博物館在1954年分別通過蘇州、揚州、濰縣、天津、漳州以及安徽、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等地的文教部門和美術家協(xié)會征集當?shù)氐哪戤嬜髌?,從中選出包括新年吉慶、風俗時事、故事戲文、風景花果、仕女娃娃等內容的傳統(tǒng)木版年畫230余幅,于1955年1月24日起舉辦“民間木刻年畫展覽”,全部展品按形式種類分成“農歷圖”、“門屏”、“堂畫”、“鷂紙、走馬燈”、“連續(xù)故事畫”、“牛印”、“神像、紙馬”、“花紙、掛樂”等8大類展出。當年的春節(jié)期間,江蘇省博物館籌備處也聯(lián)合南通博物苑在南通市人民公園舉辦“刺繡展覽”,后又于當年10月在蘇州市東北街太平天國忠王府舊址舉辦“江蘇省民間美術工藝品展覽會”,并于1957年的春節(jié)期間,在蘇州市獅子林舉辦了“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展覽”。
全國性的民族調查、識別工作,促進了中國民族研究各學科的發(fā)展,也有效地帶動了民族民間文化工作的開展。由民族調查工作隊收集到的民族藝術品極大地充實了各地博物館的館藏,有的還填補了民族民俗文物藏品的空白。一些有條件的民族地區(qū)的文教部門設立了民族文物陳列室。各地的民族院校為配合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也于1950年代中期開始動員師生對所在區(qū)域的民族民間藝術和物質文化進行調查和收集,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民族民俗文物陳列館(室),中央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學院、云南民族學院、西南民族學院等院校的博物館均在此先后成立。1958年的年底,中央民族學院分院(武漢)中文系、藝術班師生組織了“土家族文學藝術史調查隊”,于湘鄂西一帶進行搜集和調查工作,由美術組專門搜集的有關“土花鋪蓋(西蘭卡普)”的圖案和資料共有60多種,經(jīng)過整理后選編成《土家族彩織圖案選集》出版。
陜北 高鳳蓮剪紙
由楊成志執(zhí)筆,與潘光旦、吳文藻共同編制的《中國民俗學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在1956年冬完成,編制這個規(guī)劃的“目的在促進擴大民俗學的縱橫研究,希冀直接和間接地有利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38這個規(guī)劃受到了各有關部門的重視,并開始組織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機構和大專院校的有關人員進行實施。在這個規(guī)劃之同的“民俗叢書匯編”中,列出的《歷代服飾的研究(加圖譜)》、《居住的民俗研究》、《交通工具船車橋梁等民俗的研究》、《年畫的來源與發(fā)展的研究》、《民間繪畫的研究》、《民間雕塑的研究(如木刻、竹刻、剪紙等)》、《兒童玩具與游戲(帶圖)》等民間美術方面的著作,與規(guī)劃中列出的其他著作一樣,基本上到1960年代中期便已完成了資料的準備工作,其中某些專題的部分階段性成果亦已正式出版。
由于種種原因,“輕視、排斥和粗暴地對待民族傳統(tǒng),仍然是目前文藝界一個主要的錯誤傾向”。39在一些地方,甚至“制定了一系列的清規(guī)戒律,變相的或公開的禁止民族民間文學藝術的傳播和限制或打擊民間歌手和藝人”。致使許多民間的藝術形式“由于不敢傳播也失傳或快要失傳了”。40針對如此嚴重的“輕視民間藝人和民間藝術”的情況,《人民日報》于1956年10月2日發(fā)表了《重視民間藝人》的社論,在組建各省、區(qū)、市的群眾藝術館時,文化部亦明確規(guī)定,搜集、整理、發(fā)掘、展示各地區(qū)的民間美術,也是各級群眾藝術館的主要任務。1958年7月9日到17日,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制定了對民間文化藝術進行“全面搜集、重點整理、大力推廣、加強研究”的16字方針。8月2日的《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加強民間文藝工作》的社論,社論回顧了1949年以來的民間文學藝術工作的歷程,總結了前一階段的工作,最后強調指出:“我國各個民族、各個時代的民間文藝寶藏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的一宗財富,它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它對于世界文化來說,也是極其珍貴的?!币虼?,“除了民歌民謠以外,民間故事、說唱、戲曲、工藝美術、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所有民間文學藝術,也都必須加以重視,全面地加以拽集整理和研究。各地各有關部門必須做出規(guī)劃,進行這個工作。”411961年4月起,云南省群眾藝術館的工作人員組成了一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搜集小組,深入到玉溪、峨山、楚雄、大姚等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進行了兩個多月的調研,收集到彝族11個支系的包括刺繡、銀飾、剪紙、石刻、竹雕、木雕在內的各種實物,對一些當時無法帶走的民間藝術品也作了記錄,并對之進行了臨摹和攝影。在山東、四川、江蘇、河北、天津等地,文藝工作者也開始對當?shù)氐拿耖g工藝美術品進行普查和收集。
苗族挑花
此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糾正和調整,全國各地對民間文化藝術的拽集、整理和研究的工作又重新開展起來,在原有的調查研究工作基礎上經(jīng)過補充和完善,一大批研究成果在兩三年中得以出版。其中,關于民間美術方面的著作、畫冊就有《巧奪天工》(中華全國手工業(yè)合作總社編)、《中國刺繡工藝》、《地毯工藝》輕工業(yè)部工藝美術局編)、《北京工藝品》(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編)、《福建木雕木畫集》、《壽山石雕》(福建省手工業(yè)管理局主編)、《棉織》、《紡織》、《挑花》、《湘繡》、《剪紙》、(湖南群眾藝術館編)、《京劇版畫》《楊柳青年畫資料集》(王樹村編)、《藏族木刻佛畫藝術》(文金揚編)、《安徽鐵畫》(安徽省博物館編)、《福建剪紙》(福建省文化局)、《剪紙》(福建省龍溪專區(qū)群眾文藝創(chuàng)作委員會編)、《黑龍江民間剪紙選》(黑龍江省群眾藝術館編)、《吉林民間剪紙》(吉林省群眾藝術館編)、《廣東民間剪紙》(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廣州分會編)、《民間剪紙》(王子淦作)、《浦江民間剪紙集》(陳元作)、《陜西民間剪紙》(陜西省群眾藝術館編)、《湖北民間雕花藝術》(中南人民文藝出版社編)、《河南剪紙選集》(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編)、《皮影戲藝術》(虞哲光編著)、《江加走木偶雕刻》(江加走制作)、《江西古典戲曲臉譜選集》(江西省戲曲學校編選)、《湖南民間藍印花布圖案》(粟千國編)、《丹寨苗族蠟染》(貴州省群眾藝術館編)、《川西民間挑花圖案》(鄧歟編)、《合肥挑花》(張志編)、《宮燈》(建筑工程部建筑科學研究院編)、《泉州綢扎》(陳天恩作)、《蘇州彩繪》(蘇州市文管會編)、《青海民間建筑圖案》(朱沙、任峻編)、《西北少數(shù)民族圖案選集》(陜西省博物館編)、《敦煌壁畫服飾資料》(潘絮茲編繪)、《唐宋銅鏡》(沈從文編)、《廣東楓溪通花雕塑》(廣東省輕工業(yè)廳楓溪陶瓷研究所編)、《唐宋陶瓷紋樣集》(陳石瀨編)、《宋代民間陶瓷紋樣》(曹克家、王書文作)、《明代民間青花瓷畫》(王志敏編)等。1956年,由文化部選送的湖北省的黃梅挑花在波蘭舉辦的“社會主義國家造型藝術博覽會”上獲金獎;1957年,陜西省的萬花泥塑在莫斯科舉辦的“工業(yè)美術品博覽會”上獲獎。
楊柳青年畫
進入1960年代之后,由于泛政治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致使許多的文化工作暫緩甚至于停頓了下來,即就是依然在進行著的,也因經(jīng)費等的原因而使規(guī)??s小了許多。在民間文化的調查和研究方面,雖然田野調查的次數(shù)有所減少,但研究工作的質量卻有所提高。出版了《民間畫工史料》(秦嶺云著)、《中國版畫史》(王伯敏著)、《中國版畫史略》(郭味渠編著)、《桃花塢木版年畫》(劉汝醴、羅水子著)、《民間木版年畫選》(王角編)、《楊柳青紅樓夢年畫集》(阿英編)、《中國印染史話》黃能馥編)、《蘇州刺繡圖案》蘇州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編)、《民間玩具制作法》(李子潛編)、《惠山泥人》(柳家奎編)、《無錫惠山彩塑》(徐沄秋、吳山編)、《南通刻紙》(邱豐著)、《蘇州磚刻》(郭翰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民間建筑圖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編)等的資料研究性著作。另外,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與各地的文教部門協(xié)作,在國內外舉辦了一系列有一定規(guī)模和質量的展覽會,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年畫展覽會”(1960年1月)、“云南少數(shù)民族服裝飾物及青海藏族圖案觀摩”(1960年2月)、“貴州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展覽”(1960年6月)、“民間玩具展覽會”(1961年2月)、“浙江剪紙展覽會”(1963年1月)、“天津“泥人張’彩塑藝術展覽”(1963年8月)、“陜西戶縣農民畫展覽會”(1966年1月)等,受到專業(yè)人員和廣大群眾的好評。
“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于1966年5月16日爆發(fā),致使包括民間美術研究在內的全部的文化工作完全停滯了10余年。而民間美術的研究及其相關工作的逐漸恢復,則是從傳統(tǒng)工藝美術的再次被提倡開始的。1972年4月9日,周恩來總理在廣州接見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代表時講話指出:“中國人民有傳統(tǒng)的手工藝,要保持自己的特點,木刻、象牙雕刻這些好的傳統(tǒng)東西很難學,帶徒弟要好多年才能培養(yǎng)出來。這些東西沒有人與我們競爭嘛!但是,都被極左思潮打掉了。手工藝要大提倡,今年開始,每年都要提倡。手工藝是群眾的智慧,勞動人民的最大才能?!薄笆止に嚧笥星巴荆瑧摪阉闵先?。”42遵照中央領導的指示,輕工業(yè)部、外貿部于1972年9月開始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了文化大革命以后的首次“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有二萬七千多件作品參加,其中大量的是各地的民間工藝美術品。此后,各地的工藝美術研究和生產機構陸續(xù)恢復。由于“四人幫”的阻撓破壞,國務院的46號文件雖然未能得到全面的貫徹和落實,但許多的基礎工作已在著手進行,傳統(tǒng)題材的民間工藝美術品開始小批量出口。與國外的交流也在小心翼翼地進行著,1974年8月22日至9月4日,“羅馬尼亞民間藝術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始展出,展出作品157件。
陜西戶縣農民畫
到了1980年代,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定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全面落實,隨著政治上的禁區(qū)的逐漸打開,隨著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的深入發(fā)展,中國的思想界和文化藝術界出現(xiàn)了異?;钴S的景象。甘肅省文化局和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甘肅分會的同志沖破多重禁區(qū),于1980年10月16日發(fā)出《征集各民族民間文學和民俗資料的聯(lián)合通知》,在甘肅省境內征集“有關各民族人民風俗習慣的記錄和能夠反映某個民族或某個地區(qū)獨特習俗的實物”以及“民間文學和民間習俗的調查報告和工作情況的報告”。11月,黑龍江海倫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當?shù)剞r村,拜訪民間藝人,收集、整理民間剪紙,僅7天時間就搜集了150多幅傳統(tǒng)的剪紙作品。同月,江蘇省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民間工藝研究室在南通市科學技術協(xié)會的支持下,開始對南通地區(qū)的民間工藝美術進行全面普查。而在全國的大部分地區(qū),多個學科的專家、學者、藝術家出于“弘揚民族文化、提倡愛國主義”的目的,結合著各自學科的發(fā)展,在對民族民間的文化藝術進行調查、收集、整理、展示、借鑒等實踐活動的同時,重新對傳統(tǒng)的民族民間物質文化的各個方面的理論問題進行了認真而又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取得了很大進展。1980年夏日,在北京的一次美術界座談會上,人們注意到“有些地方的民間藝術處于滅絕的邊緣或已經(jīng)滅絕了,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挽救和恢復。希望有關領導部門重視這一工作”。43爾后,理論家們在討論中國繪畫等問題時,認為:“中國美術的民族傳統(tǒng),有三支:民間、宮廷和文人。唐以前,民間傳統(tǒng)為主流,宋以后,文人傳統(tǒng)為主流。但一切宮廷和士大夫的美術,都源自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造?!比欢盁o比豐富的多彩的民間美術,在封建和半封建社會,一向被蔑視或踐踏。建立在等級制度基礎上的舊的雅俗觀念,文人藝術家對民間美術藝術創(chuàng)造的無知(彼此被隔離),加上種種偏見、成見,許多奇異的民間美術之花自生自滅,難以傳播。而隨著社會生產結構的改變。民間美術曾賴以存活的個體勞動方式不復存在,出現(xiàn)了作品銷跡、藝人謝世、技藝無傳的嚴重情況。鑒于此,要呼吁搶救民間美術遺產、籌建民間美術博物館?!?span>44這樣的討論和呼吁在當時各地的多個座談會、研討會上均有所聞,所提出的問題和觀點顯然是超前的,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得到完全解決,但卻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從1982年開始,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辦的《美術》雜志專門開辟了“中國民間美術”專欄,介紹中國各地區(qū)的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作品,并且與《美術研究》、《美術史論》、《新美術》、《藝苑》、《美苑》等雜志相呼應,發(fā)表了大量關于民間美術的理論探討文章,掀起了一個學習、研究民間美術的高潮。1982年5月14日,文化部批復同意中國美術館《關于籌建中國民間美術博物館的報告》,成立籌備小組開始工作。
蘇繡
在整個1980年代的十年中,中國各地的文化、教育、文物、工藝美術等部門在各地舉辦了大量的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美術的展覽。既是對過去的調查、拽集、整理工作的回顧,也是對全社會進行的傳統(tǒng)民間文化的藝術和知識的普及,其數(shù)量之眾、門類之博、質量之高均是前所未有的,從而有效地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的多個方面的工作。最先在北京舉辦的大型展覽,是輕工業(yè)部工藝美術總公司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辦的“全國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從作品到陳列均給人以清新的感覺,其總體規(guī)劃和設計是由工藝美術家廉曉春45擔任的,展覽共分11個部分,展出民族民間的生活用品和反映民俗生活的各種工藝品近3千件。另處還有幾種不同用途、不同民族風格的室內環(huán)境設計。從1981年5月15日開幕到6月30日結束,每天觀眾人流如潮。《中國工藝美術》雜志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了該展覽的部分作品。同時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展覽的,還有由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和民族文化宮聯(lián)合舉辦的“全國少數(shù)民族服飾展覽會”。此后的幾年中,青海、陜西、河北、河南、云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地區(qū)的民間美術在當?shù)卣褂[取得成功之后,紛紛進京展出,并且舉辦了各種形式的研討會和座談會。這些展覽會受到了廣大觀眾的好評,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在北京的文化人的極大興趣,許多文藝理論家和學者紛紛在《文藝研究》、《美術》、《光明日報》等報刊上撰文,在發(fā)表自己的觀感的同時,也對民間美術的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似乎是為了與中國的民間文化熱潮相呼應,法國的法中友協(xié)于1981年4月3日至6月27日在福爾內圖書館也組織了一個名為“中國節(jié)日的傳統(tǒng)藝術”的展覽,共展出中國的民間木版畫和剪紙等作品100件左右。
《美術》創(chuàng)刊號
而在海峽的對面,一批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學者,也對當?shù)氐膫鹘y(tǒng)民間文化的生存狀態(tài)給予了特別的關注。1980年前后的臺灣,“人人都知道今日的'民俗技藝’已非昔此,”46而逐漸“西化的結果,使社會結構及農村結構產生很大的變化”。“一切象征傳統(tǒng)手工的'尊古法制’幾乎成為過去。”47“我們的文化遺產在現(xiàn)代反傳統(tǒng)和慕西化的雙重打擊下,已沒有多少剩下來了?!?span>48面對這樣的形勢,在從事專業(yè)工作的學者和有識人士的呼吁下,社會的多個方面和有關主管部門開始了搶救和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的行動。1979年1月由民族音樂家許常惠教授發(fā)起成立“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翌年6月由企業(yè)家施合鄭先生捐資成立“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在學者專家的支持和幫助下,這兩個基金會“對于民俗技藝的維護發(fā)揚與調查研究可謂不遺余力,而且卓有成績”。49“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舉辦了大量的有影響的學術活動,并出版了相關的論文集和圖冊;而“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的《民俗曲藝》雜志則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重要陣地。1980年2月有關主管部門委托臺灣大學等7個學術團體和相關研究單位,以3個月時間開始對臺灣地區(qū)的民俗技藝進行初步的調研。是年7月,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和臺灣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正式接受委托進行為期3年的“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與藝能”調查和研究。臺灣大學人類學系負責工藝和地方戲曲,于1982年11月出版《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訪查報告》,1983年12月出版《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報告書》;臺灣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負責民間音樂、說唱、雜技和大陸地方戲曲的調查研究,于1984年5月出版《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調查與現(xiàn)況》和《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論文集》。1986年4月,臺灣政治大學邊政研究所提交《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第四年度研究計劃報告》和《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人才現(xiàn)況調查初步電腦資料整理》,同年6月,臺灣大學提交《中國民間傳統(tǒng)技藝與藝能調查研究第四年報告書》。此項計劃后又被延長至10年,先后共提交報告書15篇。1981年7月臺灣藝術??茖W校接受有關主管部門委托進行“臺灣藝術專長人才”的調查,在此基礎上于翌年7月出版了《臺灣藝術專長人才名錄》和介紹70位民間藝人的專輯。在臺灣各地的文化中心,還專門設立了“中國家具博物館”(桃園縣)、“客家文物館”(苗栗縣)、“臺灣戲曲館”(宜蘭縣)、“竹藝博物館”(南投縣)、“臺灣寺廟藝術館”(云林縣)、“臺灣民間傳統(tǒng)藝能館”(臺南縣)、“皮影戲館”(高雄縣)、“臺灣排灣族雕刻館”(屏東縣)等一大批以民間造型藝術為主要陳列內容的特色藝術館。臺灣的學者在進行田野調查和歷史考察的基礎上,出版了《中國民間藝術》(李鳳行著)、《中華民俗文物》(皇甫寶云、柯淑沁編著)、《民間美術巡禮》(莊伯和著)、《民俗藝術探源》(宋龍飛著)《臺灣早期民藝》《臺灣神像藝術》《臺灣宗教藝術》(劉文三著)、《臺灣民間藝術》(席德進著)、《中華傳統(tǒng)民俗技藝·擔面人》(施教鋪著)等著作及一批畫冊?!稘h聲》、《大地地理》、《藝術家》、《臺灣風物》、《鹿港風物》《民俗與信仰》等雜志也曾以較大篇幅介紹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物質文化,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另外,從小學到大專院校都將民俗技藝納入其課外活動之中。臺灣藝術??茖W校則將民俗工藝設為課程之一,臺灣藝術學院設立了傳統(tǒng)藝術中心。1981年5月臺灣省教育廳設立了22項手工藝的免費研習班,供有興趣者學習。1984年10月又將研習的內容擴展到民間藝術的其他方面,研習的成果還舉辦了地區(qū)展覽和全省聯(lián)展。
《漢聲》部分雜志
1980年代中召開的幾個重要的會議,是中國民間美術的研究歷程中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1983年7月16日至24日由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貴州分會在貴州省貴陽市聯(lián)合召開的“民間美術學術討論會”,和同一年12月16日至21日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在廣東省佛山市召開的“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成立大會”,是民間的造型藝術方面的會議。當時,“由于多年來對于民間美術的'左’的思想的影響,特別是經(jīng)過十年動亂的空前破壞,我們許多同志對于民間美術問題已經(jīng)感到相當隔膜,即或知道一些,也是道聽途說、若明若暗”。50鑒于此,在這兩個會議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美術專家和專業(yè)、業(yè)余的研究工作者,從事美術教育和美術創(chuàng)作的同志,以及從事工藝美術的生產者和領導者,共同就民間美術和民間工藝研究的對象和范疇、目的和意義、方法和分類以及收集、發(fā)掘、整理等理論和實踐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認為:“民間美術是'生產者的藝術’(魯迅語),是勞動人民的美的創(chuàng)造,是一切其他美術:如宮廷美術、文人士大夫美術、宗教美術及各種專門美術的源淵和基礎?!薄懊耖g美術反映與表現(xiàn)著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響著特定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民間美術最富于地方特點和鄉(xiāng)土氣質,最能喚起人們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思和民族情感。民間美術造型的、可視的性質,使它成為民間文藝中最直觀和普及的形式之一。而在數(shù)量最大的民間工藝中所具有的實用和審美的雙重性,使得它把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融匯在一起。民間美術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材料,積累了勞動者按照美的規(guī)律把握世界的經(jīng)驗、技巧和法則。”“民間美術(尤其民間工藝)兼有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價值,因而帶有產品和商品的性質?!?span>51“民間工藝美術是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造,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滲透于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和民族風格。從歷史上看,一切形式的工藝美術,都是在民間美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52這些理論的認識客觀地反映了當時的民間造型藝術專家和研究者們的實踐和理論探討的水平。另外,與會的代表指出,“民間美術珍品外流的問題應當引起嚴重注意。近年來,隨著對外交往的擴大,許多國外收藏家和游客愈來愈多地深入到各地,大量采集和收購我國的民間美術品。不少早期的、具有歷史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珍貴作品流到國外。這個情況和趨勢令人十分擔憂。”因此,“為了加強民間美術研究,當務之急是要建設隊伍,加強組織”。并且呼吁國內的“各高等院校建立民間美術系科,開設民間美術課,有計劃地培養(yǎng)和訓練研究民間美術的專門人才”;“中央和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門和有關研究單位、群眾團體,對民間美術進行有計劃的普查、發(fā)掘、搶救和搜集、整理工作”。53不久,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編輯出版的《中國民間工藝》理論雜志和由江蘇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的《民間美術》畫刊從1984年起開始正式出版發(fā)行。
《民間美術》創(chuàng)刊號
遍布全國各省、地、區(qū)、縣的群眾藝術館、文化館和文化站,因地利之緣做了大量的民間美術的調查、收集、整理、研究和輔導工作,不少地區(qū)成立了民間美術研究室或民間美術陳列室,研究和展示本地區(qū)的民間文化,使得基層的民間美術工作有了很大的發(fā)展。面對這樣的大好形勢,文化部于1988年6月在西安市召開了“全國民間美術工作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來自各地的專家和基層文化工作者百余人。文化部社會文化局焦勇夫到會講話,在對已取得的成績進行了充分肯定之后,強調指出“全國民間美術工作存在發(fā)展不平衡”的現(xiàn)象:“從民間美術工作整體看,有的省、區(qū)進展較快,工作做得比較扎實,有的省區(qū)則差些。如:貴州、陜西、山西、安徽、云南、湖北、新疆、福建、遼寧、河北、山東、上海、廣東等省,除不同規(guī)模地開展了民間美術的搜集、整理工作以外,在作品的征集、陳列、資料建設、理論研究和出版等方面也都做了很多工作,有成績,也有經(jīng)驗值得我們總結?!睂τ诒Wo和利用民間美術的問題,“我們要走群眾與專家相結合的路子,在普查、搜集、研究的基礎上,在專家的指導下來開發(fā)。我們要善于總結和不斷創(chuàng)造好的經(jīng)驗,既要積極地,又要審慎地搞好開發(fā)工作,推動民間美術事業(yè)的發(fā)展”。54會議進行過程中,代表們醞釀成立了隸屬于中國群眾文化學會的“中國民間美術學會”,以期通過學會來協(xié)調社會各界力量,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民間美術進行研究,逐步建立起比較科學的民間美術學研究體系,編輯出版有關民間美術圖集、論文集及普及民間美術的書刊,促進民間美術工作隊伍理論素質的提高。不久之后,在大多數(shù)的地方成立了民間美術學會的分會,團結了一大批民間美術的創(chuàng)作者、研究者和愛好者。
隨著社會對民間文化之重要性的認識的深入,教育、科學、出版等系統(tǒng)也以不同的名目去分別進行著各種方式的工作,為后來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南京藝術學院在相隔20余年后再度將民間工藝美術納入專業(yè)基礎課程,并于1984年9月開始培養(yǎng)研究方向為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專業(yè)的研究生,后又于1988年開始招收研究方向為中國民間美術專業(yè)的博士研究生。1986年,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民間美術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民族學院也開始招收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1987年的夏季,由中央美術學院民間美術系的師生組成的黃河流域民間藝術考察隊完成了對陜西、山西、河北、河南等省的考察,收集了大量的民間物質文化的實物資料,拍攝了近三千張幻燈片和一部電視記錄片《大河行》。
《中國民間美術全集》
社會的支持和關注,使得1990年代的民間文化藝術研究與其他的人文學科一樣,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并取得了相當?shù)某删?。由王樹村主持的“中國民間美術史(1992)”,徐潮、鐘漫天主持的“唐代服飾文化研究(1993)”,于國華主持的“東北民俗藝術(1994)”,靳之林主持的“中國民間美術概論(1997)”,裴世虎主持的“中國皮影藝術(1997)',王宏剛主持的“薩滿教象征藝術研究(1998)”,辛藝華主持的“土家族民間美術的風格特征及表現(xiàn)形式(1999)”等一大批研究計劃被列為國家重點項目,得到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在“國家七·五重點圖書”《中國美術全集》(60卷本)中,首次將“年畫”、“皮影”、“剪紙”、“玩具”和“工藝美術”等卷單列出版。由王朝聞任總主編,鄧福星任副總主編,孫建君、呂品田、張曉凌、陳綬祥、徐藝乙、潘魯生任分卷主編的《中國民間美術全集》(14卷本)和由左漢中任主編的《湖南民間美術全集》(8卷本)等被列入“國家八·五重點圖書工程”的圖文并茂的大部頭著作的先后出版,并多次在國內外獲得大獎,更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學者研究民間美術的成績。醞釀多年的“中國民間美術基礎理論研究叢書”55也在1990年代初開始陸續(xù)出版,書中的學術觀點曾被后來的多部著作所引用。先后成立的“中國剪紙研究會”、“中國儺戲學研究會”、“中國鄉(xiāng)土藝術學會”以及“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博物館專業(yè)委員會”等組織,在各地先后舉辦了多次調研活動、展覽和學術會議。“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成立之后,每年都在國內不同的地方召開學術年會,借此推動地方的民間工藝美術的搶救、保護和研究的工作。眾多的學術會議和活動,匯集、交流了數(shù)百篇關于民間美術方面的論文和田野調查報告,其中多數(shù)已發(fā)表在《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美術史論》、《民俗研究》、《民族研究》、《民族藝術》和《中國工藝美術》等雜志上。這些研究性的文章,對民間美術各個領域及民間美術與相關學科的關系均有所涉及,為更進一步地探討民間美術的內涵和外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臺灣地區(qū)的民間美術與民間物質文化研究在1980年代的成績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在主管部門的規(guī)劃和推動下,實施了一系列有關“臺灣原住民物質文化研究”的委托項目。在1992年至1996年期間,陸續(xù)完成了雅美、布農、排灣、魯凱、卑南、賽夏6族的4本研究報告書,著重研究傳統(tǒng)手工藝與技藝的變遷,并以專題方式進行系統(tǒng)記錄。1998年舉辦了“臺灣民俗技藝節(jié)1998”,設“民俗技藝終身成就獎”及“民俗技藝特別貢獻獎”,以獎勵在民俗藝能、民俗體育、民俗工藝方面取得卓越成就者,和長期從事調查、研究、維護人類共同文化遺產的突出個人和團體。先后成立了“傳統(tǒng)藝術中心(宜蘭縣)”、
“臺北市歷史民俗博物館”、“臺灣山地民俗文化資料館”、“鹿港天后宮媽祖文物館”、“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臺灣民俗村”、“九族文化村”等的專業(yè)性博物館,用以陳列各類民族民間藝術品,普及民族民間文化知識。對民間美術的專門研究也開始得到學者的青睞和主管部門及相關基金會的支持,一些藝術院校開始招收民間美術方向的研究生,出版了許多關于民間美術的專業(yè)著作,并在島內不同地方舉行了多場學術研討會。1999年4月,由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辦的“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56在臺北舉行,兩岸學者首次就民俗文化藝術等問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臺灣傳統(tǒng)藝術中心
新世紀的第一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首批19項“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的昆曲被列入其中。并且,此項名錄今后還將每隔兩年公布一批。這一舉措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引起了世人對處于脆弱和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中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普遍關注。2001年11月21日,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宣布2002年為“聯(lián)合國文化遺產年”。而在中國,2002年則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民間文化遺產年”。2月25日,“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專家學者共100余人出席了會議。會上,中國民間藝術家協(xié)會宣布將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并向社會公布了有近百名專家學者簽名的《搶救中國民間文化遺產呼吁書》,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3月,在“全國政協(xié)九屆五次會議”上,馮驥才、舒乙、謝晉、鄧友梅、魏明倫等人聯(lián)名提交了《關于搶救民間文化遺產的建議案》,很快得到全國政協(xié)常委會的積極反饋。5月10日,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其目的是為了將民間美術作為人類文化遺產正式列人大學藝術教育體系,填補“學院派”教育中長期忽視民間文化藝術認知教育的空白。5月1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召開“搶救和保護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座談會”,并正式啟動“中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的認證、搶救、保護和研究工程”之10多個重大子課題。8月16日,文化部向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報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建議稿)》57,標志著中國的民間文化保護正式進人立法程序。10月22日至23日,“中國高等院校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教學研討會”在北京中央美院召開。會議圍繞當前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的緊迫現(xiàn)狀進行了探討。10月28日,首屆“中國木版年畫國際研討會暨中國木版年畫大聯(lián)展”在河南開封舉行。12月8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北京舉辦“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搶救與保護國際學術研討會”,引起了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內外學術界的極大關注。12月18日至20日,“首屆云南省民族民間美術理論研討會”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召開。過去,云南民族民間美術工作主要以普查、收集文物為主,理論研究是一個薄弱環(huán)節(jié)。從1998年開始,云南省文化廳在開展民族民間藝人調查、申報、命名的同時,又在全省文化系統(tǒng)內廣泛征集民族民間美術理論研究文章,3年來,共收到論文數(shù)十篇,經(jīng)省民族民間音樂、舞蹈、美術藝人調查命名(美術)專家小組評議,共評選出優(yōu)秀論文獎8篇、論文獎16篇。這些工作,對推動中國民間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民間美術的搶救和保護,有著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58提出要“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yōu)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標志著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經(jīng)成為黨和政府的自覺意識。2003年2月25日,由文化部授權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的專門規(guī)劃、統(tǒng)籌和組織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工作機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家中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正式掛牌。隨之,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地方中心也陸續(xù)建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保護對象為包括民間美術在內的珍貴、瀕危的并具有歷史價值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工程從2004年起正式實施,爭取到2020年時,使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民間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實現(xiàn)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法制化、科學化、規(guī)范化、網(wǎng)絡化。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準備,文化部于10月27日在貴州舉行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會議”,會議公布了第一批10個國家級試點項目59。2004年4月13日至4月16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交流會”在云南召開。會議總結并交流2003年貴州會議以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工作的經(jīng)驗,下發(fā)了《文化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以及《關于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等重要文件,公布第二批國家級試點項目60,明確了下一步的工作思路。這一系列的工作證明:中國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已進入全面試點階段。
鳳翔泥塑
近年來,民族民間文化特別是無形文化遺產的立法保護問題已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xié)委員也多次提出制定相關法律的議案、提案。用法律來保障民間物質文化乃至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實施,已經(jīng)成為專家和政府有關主管部門的共識。2003年5月13日,國家文物局發(fā)布了《近現(xiàn)代文物征集參考范圍》和《近現(xiàn)代一級文物藏品鑒定標準(試行)》,將“年畫、剪紙、風箏、皮影、雕刻、漆器、壁畫、蠟染、服飾、頭飾、刺繡、地毯”61等民間美術品納入了近現(xiàn)代文物的征集范圍。2004年3月28日至29日,文化部就《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草稿)在陜西西安召開征求意見座談會,來自全國人大教科文衛(wèi)委員會和相關主管部門的從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和立法工作的近30名專家,就草稿的結構、具體條款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而在地方上,繼《云南省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保護條例》之后,北京市于2002年9月10日起開始實施《北京市傳統(tǒng)工藝美術保護辦法》,通過立法來幫助面臨生存危機和傳承危機的傳統(tǒng)工藝美術行業(yè)擺脫困境,并將對“北京傳統(tǒng)工藝美術”采取認證制度,給技藝精湛的工藝美術產品頒發(fā)證標,以保護和繁榮工藝美術事業(yè)。《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于2003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在有條例可依的情況下將得到搶救性的保護。另外,數(shù)量眾多的各種專題的民間美術展覽在國內外展出,并出版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和畫冊以及數(shù)碼產品。在中國有關部門的關注和支持下,這些學術活動和出版物的知識產權也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
一百年來的中國民間美術研究,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附屬到獨立的歷程;在新的世紀里,中國的民間美術研究及其相關工作,必將為社會主義的文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釋:
1.由清朝學部侍郎嚴修在其家鄉(xiāng)天津開辦,所址為原城隍廟。
2.其前身為天津考工廠陳列館,展品分本省、外省、國外參考等三部。
3.顧頓剛《國學門周刊始刊詞》,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卷213期,1926年1月。
4.蔡元培《何謂文化》,《北京大學日刊》1921年2月14日。
5.胡愈之《論民間文學》,上海印務出版社《婦女雜志》1921年第7卷1月號。
6.容肇祖《北大歌謠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jīng)過》,《民俗》第17、18期合刊,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編印,1928年7月25日,第16頁。
7.同6。
8.容肇祖《北大歌謠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jīng)過》,《民俗》第17、18期合刊,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編印,1928年7月25日,第26頁。
9.顧顏剛《廈門大學國學院周刊緣起》,《廈大周刊》第168期,
1926年12月18日。
10.容肇祖《北大歌謠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jīng)過》,《民俗》第17、18期合刊,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編印,1928年7月25日,第18-23頁。
11.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周刊》1925年第9期。
12.容肇祖《北大歌謠研究會及風俗調查會的經(jīng)過》,《民俗》第17、18期合刊,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編印,1928年7月25日,第25頁。
13.《廈大周刊》第169期,1926年12月25日。
14.王學典、孫廷杰著《顧頡剛和他的弟子們》,山東省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0年7月,第29頁。
15.楊成志《民俗學會的經(jīng)過及其出版物目錄一覽》,《民俗》復刊號,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編印,1936年9月15日,第223頁。
16.楊成志《民俗學會的經(jīng)過及其出版物目錄一覽》,《民俗》復刊號,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文科研究所編印,1936年9月15日,第225頁。
17.同16。另可參見《本所風俗物品陳列室所藏書籍器物目錄(續(xù))·物品類目錄》,《民俗》第29、30期合刊,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編印,1928年10月17日,第51-60頁。
18.同16。
19.西湖博覽會的會址設在杭州西湖的四周,包括斷橋、孤山、岳王廟、北山、寶石山麓與葛嶺沿湖地區(qū),周長約4公里,面積約5平方公里。共設八館二所三個特別處。八館為:革命紀念館、博物館、藝術館、農業(yè)館、教育館、衛(wèi)生館、絲綢館、工業(yè)館。二所即為:特種陳列所,參考陳列所。三個特別處是:鐵路陳列處、交通部電信所陳列處、航空陳列處。其中,教育館展品總計達4萬余件,按展品性質分成6個陳列室展出。
20.魯迅《經(jīng)驗》,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輯《魯迅全集》第4卷,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412頁。
21.魯迅《介紹德國作家版畫展》,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輯《魯迅全集》第7卷,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第611頁。
22.1935年2月4日給李樺信,魯迅《魯迅書信集·下》,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8月,第746—747頁。
23.魯迅《玩具》,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編輯《魯迅全集》第5卷,北京市: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第401-—402頁。
24.鐘敬文《民間圖畫展覽的意義》,《民間文藝談藪》,湖南省長沙市: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240-241頁。
25.成立于1933年,1952年更名為南京博物院。
26.參見顧頡剛、婁子匡主編《風物志集刊》,四川省重慶市:中國民俗學會,1944年1月31日。
27.參見顧頡剛主編《文史雜志》第5卷9、10期合刊之《民俗學專號》,1945年10月。
28.毛澤東《在魯迅藝術學院的講話》,《美術》雜志1994年第4期,第4頁。
29.參見艾青《窗花剪紙》,陳竟主編《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研究》,北京市: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2年7月,第1—2頁。
30.曾昭炳《中央博物院舉辦中國西南部及南部少數(shù)民族文物展覽會特刊序言》,南京博物院編《曾昭炳文集》,北京市:文物出版社,1999年9月,第284-285頁。
31.沈雁冰《關于開展新年畫工作的指示》,《人民日報》1949年11月27日。
32.參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章程》,《民間文藝集刊》第一冊,北京市:新華書店,1950年,第104頁。
33.胡蠻《論民間美術的風格》,《民間文藝集刊》第一冊,北京市:新華書店,1950年,第33頁。
34.周揚《1950年全國文化藝術工作報告與1951年計劃要點》,《人民日報》1951年5月8日第3版。
35.江豐《四年來美術工作的狀況和全國美協(xié)今后的任務》,《美術》創(chuàng)刊號,1954年1月15日,第7頁。
36.龐薰菜《鞏固民間美術工藝的成就》,《人民日報》1953年12
月7日。
37.毛澤東《加快手工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市: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第12頁。
38.潘光旦、吳文藻、楊成志《中國民俗學十二年遠景規(guī)劃》,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jīng)典·學術史卷》,北京市: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第314頁。
39.陶陽《保護和搶救民族民間文學藝術遺產》,《民間文學》1957年2月號,第4頁。
40.同39。
41.社論《加強民間文藝工作》,《人民日報》1958年8月2日,第3版。42.季龍主編《當代中國的工藝美術》,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12月,第82頁。
43.《美術創(chuàng)作問題座談會摘編》,《美術》1980年第8期,第4頁。44.郎紹君《兩條借鑒之路——試談中國畫的出新》,《美術》1982年第7期,第15頁。
45.廉曉春(1932—1987),中國當代從事民間工藝美術研究的理論家和活動家。畢業(yè)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輕工業(yè)部長期從事工藝美術的藝術指導工作。
46.曾永義等著《臺灣的民俗技藝》,臺灣省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7月,第7頁。
47.郭振昌《臺灣傳統(tǒng)手工藝發(fā)展小史》,臺灣《時報新聞周刊》1986年6月29日。
48.余英時《培養(yǎng)趣味,提高文化境界》,臺灣《聯(lián)合報》1985年3月4日。
49.曾永義等著《臺灣的民俗技藝》,臺灣省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7月,第12頁。
50.張士增《農村民間美術的復蘇》,《美術》1983年第8期,第17頁。51.《勞動人民的美的創(chuàng)造——民間美術學術討論會紀要》,《美術史論》1984年第1期,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第2~5頁。
52.《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委員會成立大會紀要》,《民間工藝》1984年創(chuàng)刊號,第101頁。
53.《勞動人民的美的創(chuàng)造——民間美術學術討論會紀要》,《美術史論》1984年第1期,天津市: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第5~6頁。
54.焦勇夫《在全國民間美術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安徽省阜陽地區(qū)民間美術研究室編《民間美術》第6期,1988年12月,第2~3頁。
55.“中國民間美術基礎理論叢書”由鄧福星主編,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已出版的有《中國民間美術觀念》(呂品田)《中國民間美術發(fā)展史》(劉道廣)、《中國民間美術社會學》(王海霞)、《中國民間美術工藝學》潘魯生),待出版的有《中國民間美術引論》徐藝乙)、《中國民間美術造型與色彩》鄧福星)、《中國民間美術與民俗》孫建君)、《中國民間美術比較研究》(陳綬祥)。
56.“兩岸民俗文化學術研討會”1999年4月29日至30日在臺灣省臺北市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大陸地區(qū)學者發(fā)表的論文有《世紀之交的民族文物》(宋兆麟)、《村寨博物館:民俗文化展示的突破與問題》(周星)《村落廟會與公共生活秩序》(劉鐵梁)《老北京的民俗與民俗文物》(郭子昇)、《閩南民俗文物的保護與利用》(黃炳元)《云南少數(shù)民族藝術文物的調查與研究》(楊德望)、《豐富多彩的藏族文物——試論藏族文物的特點及保護》(徐斌)《特區(qū)開發(fā)對黎族文物的沖擊——三訪海南黎村》(李露露)《吉祥圖藝術三題》(徐藝乙)《紙馬藝術的發(fā)展及其他》(王樹村);臺灣地區(qū)學者發(fā)表的論文有《從兩岸關系和臺灣的民俗文物維護生態(tài)》(莊伯和)、《海峽兩岸文化資產維護管理與保存科技人才培育的比較研究》(陳木杉)、《臺灣民俗文物分類架構與登錄作業(yè)系統(tǒng)研究》(江韶瑩)《臺閩建屋工匠習俗》(李乾朗)、《試論臺灣排灣族傳統(tǒng)技藝的保存與再發(fā)揚——一個以自給自足為目標的“排灣藝術學苑”新構想》(高業(yè)榮)、《臺灣移民與建筑文化的傳承現(xiàn)象》(閻亞寧)、《大溪“齊明寺”的人文探索》(林明德)、《動植物與民俗》(阮昌銳)、《婦女與民俗文化》(吳福蓮)、《民間彩繪演變芻論》(李漢卿)、《臺灣民俗文物款識之整理》(黃志農)、《宋江陣的傳臺與發(fā)展》吳騰達)、《秧歌戲音樂之探討》施德玉)《臺灣宗教文物的分類架構》(李豐株)。
57.參見文化部(文政法函[2002]1579號)文件。
58.“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02年11月8日在北京舉行,江澤民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59.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一批公布的試點項目有10個,其中綜合性試點3個:云南省、浙江省、湖北省宜昌市;專業(yè)性試點7個:河北省武強年畫、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紅水河流城銅鼓藝術、海南省黎族傳統(tǒng)棉紡織工藝、責州省黎平縣肇興侗族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區(qū)、西藏自治區(qū)日喀則地區(qū)昂仁縣迥巴藏戲、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道情皮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維吾爾木卡姆。
60.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第二批公布的試點項目有29個,包括綜合性試點3個:江蘇省蘇州市、福建省泉州市、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專業(yè)性試點26個:北京市民間音樂——京西古幡樂,天津市楊柳青木版年畫,山西省地方戲曲——耍孩兒,內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服飾藝術,遼寧省凌源皮影藝術,吉林省滿族口頭遺產——傳統(tǒng)說部,黑龍江省赫哲族傳統(tǒng)漁獵文化,上海市民間曲藝——鑼鼓書,安徽省民間歌舞——花鼓燈,江西省地方戲曲——弋陽腔,山東省楊家埠木版年畫,河南省傳統(tǒng)廟會文化(浚縣、淮陽縣),廣東省民間工藝——雷州石狗,重慶市銅梁龍舞藝術,四川省民間歌舞——卡斯達溫,陜西省西安古樂,青海省熱貢藝術(同仁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民間歌舞——回族踏腳,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音像檔案搶救,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民間音樂舞蹈戲曲藝術遺產目錄,國家民委文宣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工作辦公室:少數(shù)民族瀕危語言搶救(鄂倫春族、裕固族等),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遺產研究中心:陜北小程村黃河原生態(tài)文化,中國陶瓷工業(yè)協(xié)會:耀州窯傳統(tǒng)工藝,中國農業(yè)博物館:農業(yè)文化遺產(責州從江、威寧),北京市民俗博物館:老北京商業(yè)習俗,陳哲工作室:普米族傳統(tǒng)文化傳習小組。
61.見國家文物局(文物博發(fā)[2003]38號)通知。
作者簡介:
徐藝乙,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民俗學家,從事工藝美術研究、傳統(tǒng)物質文化研究、民俗藝術研究和文化遺產研究40多年,出版《手工藝歷史與文化》《身邊的藝術》《風箏史話》等書。
丹若·民藝
統(tǒng)籌:張西昌
編輯:陳姝婕
石榴民藝社
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市雁塔區(qū)含光路南段100號
shanximinyi@163.com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