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見敦煌里》這位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叫常書鴻,他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被譽為“敦煌守護神”。
他在少年和青年時期絕對是“別人家的孩子”,年輕時就留學法國,作品被藝術(shù)之都的巴黎的眾多博物館收藏,朋友圈集中于上層社會,他還有一段浪漫的愛情,與集美貌才智于一身的姑娘結(jié)成幸福的家庭,誕生了一位可愛的女兒,人生完美的沒有一絲缺憾。
如果他的人生軌跡繼續(xù)這樣發(fā)展,他將是又一位徐悲鴻式的大師,或是又一位徐志摩式的名人。
但在王道士圓寂后4年的1935年秋天,年輕的常書鴻在法國塞納河畔的一個舊書攤上,偶然看到了由法國漢學家伯希和編輯的畫冊《敦煌圖錄》,看見了被伯希和運到法國的敦煌畫作。那一刻,常書鴻的心被莫高窟緊緊地抓住。
出于對更高藝術(shù)境界的渴望,他要回國,去莫高窟,去看那些壁畫。1943年3月,經(jīng)過艱苦的長途跋涉,他終于到達了敦煌,醉心于中國古代文化瑰寶的同時,他也被莫高窟的破敗震撼,從此立志要保護好莫高窟,保護好這些壁畫佛像,保護好中國文化。
從此,這位塞納河邊的藝術(shù)達人就成了中國西北風沙中的一名研究員,在敦煌一呆就是幾十年。
如果說西北的艱苦生活還能忍耐,國民政府越來越少的資助還能將就,但孤獨的生活卻煎熬著他的生命。
他的夫人穿著大衣和高跟鞋,帶著女兒也來到敦煌,第一晚就住在寒冷的破屋中,第一頓飯是只有鹽和醋的冷面條。保護藝術(shù)文化是常書鴻的責任,但不是他夫人的義務(wù),所以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們無權(quán)議論他夫人的最終選擇,只是常書鴻聽到夫人不辭而別的消息后,為再見一面在漆黑的夜里追到風沙之中,跌倒在沙地上久久不起。
從此,在大漠深處,他開始了孤獨而堅定的生活,一下就是幾十年。經(jīng)過歷代敦煌保護者的努力,莫高窟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圣地,也成為了世界人類文化遺產(chǎn),人們懷著朝圣的心態(tài)前往莫高窟,既驚嘆古代藝術(shù)的輝煌,也感嘆敦煌保護者們的艱辛。
1994年,常書鴻與世長辭,他的墳?zāi)古c王圓箓的舍利塔一樣,與莫高窟遙遙相望。2016年起,在《又見敦煌》中,王道士和常院長也與歷史古人們站到一起,共同成為了與敦煌融為一體的歷史,成為了敦煌。
歡迎搜索ID:walkingwithshini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