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皮枳實生姜湯方: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姜半斤
具體辨證:通俗的說,就是如果一個人出現(xiàn)以胸悶氣短為主要表現(xiàn),伴隨著咽部噎塞感、咽癢,喉中發(fā)干總是不斷吐白色泡沫狀的粘液的疾病,可以臨證選用橘枳姜湯治療。
《胸痹心痛病》第一條就提到了胸痹心痛病的病機,即陽微陰弦,即上焦(多指胸中)陽氣不足,下焦(多指胃)的陰邪(多為痰濁水飲)乘虛而入,上沖,侵犯上焦,氣血失和、脈絡(luò)失養(yǎng),故出現(xiàn)胸悶氣短,甚則胸痛徹背,背痛徹心,不得平臥的表現(xiàn)。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沒有上焦陽虛,下焦?jié)彡幉荒苌戏?;?dāng)然下焦沒有濁陰內(nèi)停,雖上焦陽虛亦不會致病。故胸痹為病,陽微陰弦,二者缺一不可。
《金匱要略·痰飲病篇》中提到:心下有留飲,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若胸痹,胸中氣塞,短氣,必要利水下氣。那么同樣的癥狀,茯苓杏仁甘草湯和橘枳姜湯如何區(qū)分呢?
茯苓淡滲利水,杏仁下氣利水,甘草緩急;橘皮行氣燥濕化痰,枳實行氣消脹,生姜降逆和胃化飲。兩個方子均能治療胸悶、氣短,但各有偏重。茯苓杏仁甘草湯側(cè)重于去水氣,治療以氣短、上氣不接下氣,而胸滿脹悶不重的情況。而橘枳姜湯治療以胸悶脹滿劇烈、心胸痞塞為主者,氣短不如茯苓杏仁甘草湯明顯,尤其是合并咽部有異物感、噎窒不舒,咽部發(fā)癢,吐白色泡沫較多者。
2. 半夏厚樸湯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第5條:“婦人咽中如有炙臡(音攣),半夏厚樸湯主之”。
通俗來講,就是咽中如有炙肉粘著,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自覺的一種神經(jīng)癥?!肚Ы稹分^:胸滿,心下堅,咽中怗怗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即后世所謂的梅核痰氣。
半夏厚樸湯方:半夏一升,厚樸三兩,茯苓四兩,生姜五兩,干蘇葉二兩。
本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湯治療胃中水飲內(nèi)停、嘔逆,加厚樸消脹行氣之品,蘇葉合生姜解表行氣化飲,主要治療外邪內(nèi)飲所致的胸悶、胸痛、惡寒、咽部堵塞、咳逆者,治療神經(jīng)官能癥有效。但本方與橘枳姜湯的區(qū)別在哪呢?橘枳姜湯用了大量的橘皮、枳實行氣消脹作用更強,治療胸中滿悶、氣塞為主,伴有咽部痰飲沖逆的癥狀,病邪停留部位偏上、偏于胸中;而半夏厚樸湯脹滿程度不如橘枳姜湯重,脹滿部位偏下,主要是偏于胃中,而咽部有堵塞感,痰唾不多,更偏重是一種痰氣而較少出現(xiàn)有形之痰涎。
3. 麥門冬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第10條:“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上氣指咳逆喘息而言;火逆上氣,即由于火氣上逆所致的喘咳者。咽喉不利,就是咽喉干燥,痰涎膠著不去,若治療火熱所導(dǎo)致的喘咳、咽喉痰涎膠著、干燥者,應(yīng)該應(yīng)用麥門冬湯治療。
麥門冬方: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麥冬潤燥補虛,并有健胃止咳的作用,配合人參、甘草、粳米、大棗均為補中益氣、健胃之品,同時重甘微辛,配以降逆和胃化飲之半夏,順應(yīng)胃氣喜降之天性,同時防治大量養(yǎng)陰藥(麥冬七升)導(dǎo)致的滋膩不運。人參甘微寒,補脾胃之氣,脾胃為氣血津液生化之源,補脾胃之氣,就能滋生津液,傷寒論中幾乎所有津液大傷、胃虛停飲、心下痞硬的方劑中均有人參,而黨參雖有補脾胃之氣作用,但是生津液作用不及人參,故見津液大脫、大失、大渴、大汗的情況,非人參不足以促進津液之速生。人參佐以草、棗、粳米符合所謂健脾胃、生津液之意?;鹉嫔蠚?,火非實火,不能清火,只能滋陰降火,麥冬甘寒滋養(yǎng)肺胃之陰以降火,麥冬、石斛、玉竹均有養(yǎng)胃陰的作用,為什么單取麥冬,因為麥冬滋陰同時偏于化肺部膠結(jié)之痰、潤肺部之燥,尤其對于肺陰虧耗、虛火灼津煉液為痰有較好的效果,尤其對于“口中時有濁唾涎沫”的肺痿之病有較好的效果。我們認為在肺痿的治療中可辨證選用;而玉竹、石斛偏重于養(yǎng)胃陰,主要用于胃部疾病的治療中,肺部疾病所致的喘咳應(yīng)用不多。臨床中咳逆上氣、咽干口燥者可辨證選用。慢性咳喘、結(jié)核病等因喘咳久吐大量痰液,同時痰飲阻滯同時吃飯不香,導(dǎo)致津液生成乏源,加之久咳痰液,致使津液大傷,可見喘咳連綿,咽喉不利。這種情形,健胃生津是關(guān)鍵,并佐以降氣化痰和滋陰潤燥。因此,麥門冬湯可用于咳喘的后期或恢復(fù)期而有咽喉不利者。
附:病案一則
譚某某,女,48歲,2017年6月24日就診。既往甲減病史多年,常規(guī)補充甲狀腺激素治療,刻癥見:手足冷,胸悶、胸中痞塞,咽部常有異物感,吐之不出,咽之不下,心情常低落,情緒不穩(wěn),舌苔白膩,脈沉弱。
處方:制附子10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白術(shù)10克,青皮15克,陳皮15克,枳實15克,柴胡12克,甘草6克,桂枝10克,生姜50克。共6付,水煎服。
因不會煎藥,患者將2付藥一起煎,早晚各服一次,6付藥被患者三日服完。第四日患者打電話欣喜來告,輾轉(zhuǎn)多年、四處求醫(yī)仍無良效的慢性咽炎、咽部異物感消失,胸悶、胸中痞塞感亦明顯減輕,要求繼續(xù)服藥。后患者守方服用10余劑,諸癥狀痊愈,隨訪1年余,咽部異物感未再出現(xiàn)。
按:
患者甲減病史多年,雖服用西藥,指標控制在正常范圍,但手足冷、胸悶、咽部不適感仍未緩解,說明甲狀腺激素雖然在人體能量代謝、產(chǎn)熱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仍不是全部作用,中醫(yī)認為人體各部分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因此許多時候病變在某一或某幾個部位,但病機的根本絕不僅僅在病癥所表現(xiàn)的部位,因此我們要遵循整體觀的指導(dǎo),辨證論治。病人胸悶、胸中痞塞為胸陽不足的表現(xiàn),舌苔白膩,脈沉弱為少陰太陰病脾腎陽虛、水飲內(nèi)停的表現(xiàn),符合陽微陰弦即胸痹心痛的病機。脈得諸沉,當(dāng)則為水,沉弱脈多為水飲內(nèi)停的脈象,白膩亦為寒濕內(nèi)停的征象;胸悶,胸中痞塞,符合《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中“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條文所載的胸悶氣短以胸悶、脹滿不通為主要表現(xiàn)的橘枳姜湯的主癥。另外,“橘枳姜湯方后注云《肘后》《千金》云:治胸痹、胸中愊愊如滿,噎塞習(xí)習(xí)如癢、喉中澀唾燥沫。”的表現(xiàn)和患者咽部異物感表現(xiàn)十分相似,故用之。脾主肌肉及四肢,患者手足冷是由于胃虛氣血津液不達四末,不能溫煦濡養(yǎng)四末所致。綜合患者甲減病史、全身癥狀表現(xiàn),患者為少陰太陰合病,當(dāng)溫陽化氣,健脾利飲,故用真武湯與桂枝湯合方溫通表里之陽、溫陽健脾化飲?;颊咔榫w低落,為肝郁氣滯之表現(xiàn),故合用四逆散疏肝解郁,助痰氣之消散。
至于慢性咽炎的偏方,小編再采收一例獻予各位熱愛偏方的同道。
藥方如下:
南沙參10克, 玄參10克 ,百合10克 ,桑葉10克 ,桑白皮6可,五味子10克, 綠茶5克 ,竹茹3克
一付日煎兩次服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