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豉湯為《傷寒論》名方,擅長治療熱郁胸膈,而見心中懊憹、虛煩不得眠之證。古人善用梔子豉湯,以此加減治療蛤蟆黃、昏迷不食、脘悶不饑、郁熱胃痛、口瘡、牙齦腫痛、咳逆、頭脹、頭暈、大小便難、身熱狂躁、汗出、神蒙、咽膈噎塞狀若梅核、反胃、赤白痢等外感溫病和內(nèi)傷雜證。筆者別出心裁,古方新用,將其加減運用治療痤瘡,收效良好。
痤瘡乃心火郁結(jié)
痤瘡多發(fā)在面部,多少不定、大小不一。中醫(yī)認為,心其華在面,面部的疾病多與心有關(guān)。
痤瘡屬于中醫(yī)瘡瘍范疇?!秲?nèi)經(jīng)》曰:“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而劉完素則根據(jù)五運主病,明確提出“諸痛癢瘡,皆屬心火”。因此,痤瘡的病機應(yīng)該是心中郁火不得發(fā)越,火熱循經(jīng)上燎于面所致。
心火郁結(jié)所致痤瘡呈鮮紅或暗紅色,舌邊尖紅或舌紅,苔黃干燥,脈沉數(shù)或沉弦數(shù)或沉而燥數(shù)。伴有心煩、失眠、胸悶、胸痛、頭痛、口干、口苦、咽喉干燥、但頭汗出、面部油垢、腹?jié)M而喘、噯氣、饑不能食、身體沉重等。其中,心煩、失眠為熱邪攻竄于心所致;胸悶、胸痛為熱邪郁結(jié)于胸所致;頭痛、口干、口苦、咽喉干燥、但頭汗出,為火熱上炎、傷耗津液或迫津外泄所致;面部油垢、腹?jié)M而喘、噯氣、饑不能食、身體沉重為火熱竄入脾胃,或胃氣上逆,或耗傷津液、或蒸騰濕濁流注經(jīng)絡(luò)所致。
既然痤瘡乃火熱郁結(jié)于心所致,治當以清透心中郁熱為大法。
梔子豉湯為痤瘡主方
梔子豉湯為治療熱擾胸膈之主方?!秱摗返?6條:“發(fā)汗吐下后,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fù)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77條曰:“發(fā)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78條曰:“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熱不去,心中結(jié)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221條曰:“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證主之”;《傷寒論》第228條曰:“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jié)胸,心中懊憹,饑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傷寒論》第375條曰:“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上述條文中有心煩、微煩、煩熱、燥、虛煩不得眠、煩躁不得眠、臥起不安、心中結(jié)痛、心憒憒、譫語、怵惕等。這些臨床表現(xiàn)無不關(guān)乎于心??梢?,梔子豉湯更側(cè)重主治心中郁火證。既然梔子豉湯為治療心中郁火之主方,則也是治療痤瘡之主方。
梔子豉湯方中梔子味苦性寒,體輕而浮,降中有宣,清透并舉,既可清瀉心火,又可宣發(fā)心中郁火,還可導(dǎo)心火下行,誠為治療痤瘡之主藥。淡豆豉味辛輕薄氣寒,宣中有降,助梔子清透郁熱。二藥相合,梔子降中有宣,豆豉宣中有降,宣降相合,共奏清透心中郁火、消散痤瘡之功。國醫(yī)大師李士懋說:“梔子苦寒,體輕而浮,清而透,既可清宣上焦郁熱,又可清瀉三焦之火從小便出,寒而不遏。有別于黃芩、黃連之苦寒沉降者。豆豉味辛輕薄,既可宣熱透泄,又可和降胃氣。辛以開郁,苦以降泄,此辛開苦降之祖方。辛開清宣,氣機暢通,郁熱外達,則不至于逼熱入營而神昏譫語。故治溫病,關(guān)鍵在扼守陽明,陽明屬氣分,氣機暢,則熱可透達于外而解,不致使熱內(nèi)陷營血。即使熱乍陷營分,亦重在透,使內(nèi)陷之熱透轉(zhuǎn)氣分而解,給邪以出路”。
伴有火熱亢盛見痤瘡紅赤、此起彼伏者,酌情選加連翹、赤芍、丹皮、大青葉、板藍根、地丁、金銀花、忍冬藤、紅藤、半邊蓮、半枝蓮等清熱解毒。
伴有濕熱見面部油垢、舌苔黃厚膩者,酌情配伍生薏米、赤小豆、茵陳、苦參、龍膽草、黃芩、黃連、黃柏、魚腥草、夏枯草、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等清熱除濕。
伴有痰熱見體胖、痤瘡?fù)黄饌€大如疙瘩、咳吐痰涎、打呼嚕、脈滑者,酌情配伍石菖蒲、遠志、瓜蔞、浙貝母、天花粉、皂角刺、地龍、僵蠶、夏枯草、生牡蠣、清半夏等清熱化痰。
伴有瘀血阻絡(luò)見痤瘡暗紅、舌暗、口唇紫暗者,可酌情配伍赤芍、丹皮、丹參、郁金、桃仁、紅花、三棱、莪術(shù)、五靈脂、僵蠶、地龍、土元、水蛭等。
伴有肝郁氣滯見胸悶善太息、胸脅脹痛、月經(jīng)期乳房脹痛者,酌情選加柴胡、枳殼、連翹、香附、川芎、佛手、路路通、海風(fēng)藤、絡(luò)石藤、雞血藤等。
伴有外感風(fēng)邪見痤瘡瘙癢者,酌情選加麻黃、荊芥、防風(fēng)、白芷、白蒺藜、白鮮皮、地膚子、蛇床子、徐長卿、桑葉、僵蠶、蟬蛻、烏梢蛇、烏梅、五味子等。
伴有津液虧虛見口干口渴、舌紅苔干燥者,酌情配伍生地、元參、麥冬、石斛、葛根、知母、天花粉、女貞子等。
伴有脾胃虛弱見疲倦乏力、納呆、腹脹、便溏、舌淡胖齒痕、脈弦而無力者,酌情配伍補中益氣湯、參苓白術(shù)散、張錫純資生湯等。
伴有陽氣虧虛見舌淡胖潤澤、咳吐清稀痰、脈沉遲無力者,酌情選加清半夏、干姜、細辛、五味子、炮附子、生麻黃、桂枝等,方有小青龍湯之意;大便干燥者,酌用承氣湯類。
伴有習(xí)慣性便秘者,酌情選用紫菀、前胡、杏仁、桑白皮、瓜蔞、牛蒡子、決明子、生山楂等降肺通腸;月經(jīng)期前后痤瘡明顯發(fā)作者,酌情選用澤蘭、懷牛膝、茜草等活血調(diào)經(jīng)。
驗案舉例
案一:劉某,女,33歲,2002年3月4日診。
下頦及右嘴角處有散在紅色痤瘡,臉部其他部位萎黃,兩臉頰有黃褐斑。寸脈弦滑,關(guān)部無力。此痰熱兼有脾虛。
處方:淡豆豉、生梔子、連翹、元參、生石斛、皂角刺、赤芍、丹皮、扁豆各10克,薏米15克,柴胡、黃芩、半夏各6克,蜈蚣3條(研末吞服)。6劑水煎服。
二診:下頦皮損改善,右嘴角的痤瘡有了膿點,此佳兆也,加重透膿之力兼以補虛。
處方:淡豆豉、梔子、生地、當歸、赤芍、丹皮、浙貝母、天花粉、僵蠶、柴胡、生黃芪、黨參各10克,知母、黃柏、黃芩、半夏、黃連、膽南星各6克,皂角刺30克,蜈蚣3條(研末吞服)。6劑水煎服。
三診:右嘴角的3、4粒大的痤瘡變小,下頦部痤瘡幾乎消失,但左嘴角有一小的新生痤瘡。上方繼服6劑痊愈。上方加麥冬、五味子各10克,皂角刺改為15克,繼服6劑以資鞏固。
案二:田某,女,37歲,2001年4月7日以治療黑眼圈就診。
面色晦暗,形體消瘦,黑眼圈,手足冰涼,失眠,氣短,經(jīng)期腰酸,舌紅,脈弦緩滑無力。此肝陽虛也,當歸四逆湯主之。
處方:當歸、桂枝、半夏、干姜、木通、遠志、石菖蒲各6克,赤白芍、五味子、黃芪各10克,細辛3克。6劑水煎服。
二診:上方服后尿道小便疼痛,面部開始生有痤瘡,舌紅。說明當前的主要病機為心火亢盛伴有肝陽虛。
處方:梔子、淡豆豉、生梔子、連翹、赤白芍、當歸、五味子各10克,半夏、木通、柴胡、黃芩各6克,細辛3克、干姜4克。6劑水煎服。
三診:尿道小便疼痛愈,面部痤瘡好轉(zhuǎn),但時有新的生長,黑眼圈也有好轉(zhuǎn),面部晦暗開始好轉(zhuǎn)。上方加天花粉10克,6劑水煎服。
四診:面部痤瘡痊愈,舌紅薄白苔,有口瘡,脈細弱無力,并述月經(jīng)時常錯后20天左右。上方去半夏加雞血藤30克以養(yǎng)血活血,6劑水煎服。
五診:月經(jīng)來潮,錯后10天。來潮時小腹冷、腰酸,此腎虛之征也。上方加重補腎調(diào)經(jīng)之力,繼續(xù)調(diào)治黑眼圈。
處方:當歸、淡豆豉、茜草、澤蘭、熟地、懷牛膝各10克,木通、柴胡、黃芩、梔子、連翹各6克,細辛、吳茱萸各3克,雞血藤、川斷各15克,6劑。(張再康 河北中醫(yī)學(xué)院)
(注: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yī)師指導(dǎo)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yī)藥網(wǎng)
搜索“中醫(yī)家"關(guān)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yī)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