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坤,男, 1941年生,甘肅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屆甘肅省名中醫(yī),第三、第五、第六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臨床特聘專家。王道坤教授深入研究傷寒、易水、溫補等學派,臨證衷中參西,既善攻邪,又嫻扶正,活用“風火痰瘀”理論辨治疑難病癥,臨床診療涉及內(nèi)、外、婦、兒科,尤對脾胃疾病見解獨到。
組成
柴胡12~24克,麩炒白芍12~30克,麩炒枳實15克,陳皮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15~30克,川芎12克,醋香附12克,紫蘇梗15克,姜厚樸15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三七粉3~6克(沖服),炙甘草6克。
功效
疏肝理氣,和胃化痰、化瘀消痞。
主治
因肝氣郁結(jié)、橫逆犯胃、痰凝血瘀所致的胃痞病。癥見胃脘脹滿或脹痛,呃逆噯氣、泛酸燒心、惡心嘔吐、口苦咽干、胸脅苦滿、不思飲食、舌苔厚膩,舌下靜脈迂曲怒張,脈弦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飯后1小時溫服。
方解
《景岳全書·痞滿》曰:“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鼻橹静凰?,肝氣郁結(jié),失于疏泄,橫逆犯胃,脾胃氣機升降失司,發(fā)為痞滿。王道坤認為:“百病生于郁”。氣郁日久,可使血行不暢而成血郁;氣血瘀滯,濕聚成痰,留而不去,必致痰郁。對于氣郁、痰郁、血郁雜至而成的胃痞病,王道坤遵循“木郁達之”的原則,重在疏肝理氣,氣行則血行,氣行則痰郁自解,輔以和胃化痰、化瘀消痞,已達到標本兼顧的目的。疏肝和胃湯是由四逆散、二陳湯、旋覆代赭湯等諸方化裁而來,方中柴胡入肝膽經(jīng),疏肝解郁,升發(fā)陽氣,枳實行氣破滯,與柴胡相伍,升降相因,白芍養(yǎng)血柔肝,配合甘草,補肝體,緩肝急,四藥合用,疏肝解郁,調(diào)和氣血;加用川芎、醋香附以增強疏肝理氣之力;陳皮、姜半夏、茯苓、紫蘇梗燥濕行氣、和胃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姜厚樸降逆化痰、下氣消痞;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痛。諸藥合用,共奏疏肝理氣,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之功。
臨證加減
若見身熱煩躁屬氣郁化火者,可將柴胡加量,并酌加焦梔子、淡豆豉、黃連、淡竹葉;若見泛酸燒心甚者,可加海螵蛸、浙貝母、煅瓦楞子;若見胃脘痞滿甚者,加木香、砂仁;若見口干、口渴欲冷飲、大便秘結(jié)屬熱盛傷陰者,可將白芍加量,并酌加北沙參、麥冬、檳榔;若虛煩不寐者,將茯苓易為茯神,酌加酸棗仁(胃酸明顯者勿用)、柏子仁、制遠志;若見氣短乏力、大便溏薄屬脾虛者,可將枳實易為枳殼、并酌加紅參(另煎兌服)、干姜、麩炒白術(shù)、炮姜;若見胃脘刺痛、舌質(zhì)紫黯、舌下靜脈迂曲怒張中度或重度屬血瘀胃絡者,并酌加三棱、莪術(shù)。
臨證備要
1.本方所主治之胃痞病,近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慢性萎縮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此類疾病病情頑固,病程較長,王教授認為在本病治療上,3個月為1療程,治療過程中應勸告患者樹立信心,堅持治療。
2.王道坤強調(diào),情志失調(diào)是胃痞病發(fā)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人體情志活動是正常生理表現(xiàn),若情志刺激超過人體自身所能調(diào)控的范圍,則會使人體氣機逆亂,導致人體臟腑、經(jīng)絡、氣血、陰陽失調(diào)而發(fā)病,正如《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于氣也”。故特別囑咐患者舒暢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勿憂愁惱怒。
3.服用該方治療期間,患者飲食宜規(guī)律,切忌饑飽無度,應選擇易消化無刺激性食物,進食宜細嚼慢咽,忌濃茶、煙酒、咖啡等。
作者:王韶康 楊曉軼 殷世鵬
(文中方藥請在醫(yī)師指導下使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