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建中湯方
外邪里虛證治劑,有解外、溫中、解痙、止痛的功效。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兼見腹痛綿綿、喜溫喜按而不嘔者。
上述證候即為本方主治,可伴有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心悸、失精夢交等或然證,還須參考腹部遍平而肌緊張,舌嫩苔少,脈浮弱或虛等旁證方為妥當。
【組成用法】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飴糖45克(分沖)。水煎兩次取汁,將飴糖納入藥液,再用微火煮至飴糖溶化,分兩次溫服。
【方義大意】桂枝加芍藥湯原治腹?jié)M時痛,今加大量甘溫補虛緩急的膠飴,雖仍治腹痛,但已易攻為補,有建中的功效。因本方源自于桂枝湯,仍兼解外的作用,與專于溫補的大建中湯相比較則為小,故名小建中湯。
【原文注釋】
1.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100)
【釋】傷寒,脈浮澀,為表虛榮衛(wèi)不利;脈沉弦,為里虛有寒。傷寒現(xiàn)此脈,為津血外虛,寒盛于里之候,按理應有痙攣性的腹痛,故先服小建中湯治療。如服小建中湯病未全好的,因少陽病也有脈弦之候,此證當為太陽少陽并病而又有里寒,小建中湯只治其一半,故再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邪,病即可痊愈。
【按】腹中急痛,本來即半屬于小建中湯證,半屬于小柴胡湯證。凡少陽挾里虛證,中氣不足者,雖有小柴胡湯證,也當先建其中。先建中而后柴胡,也是虛先救里的定法,而不是先治以小建中湯,不效再治以小柴胡湯。如果腹痛脈弦只是里寒所致,用小建中湯即可,與少陽病無關。
2.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102)
【釋】患傷寒已兩、三天,心跳而煩亂不安的,用小建中湯主治。
【按】 傷寒二、三日,即見心中悸,是營虛血少的緣故,外不解則心煩不已,此時雖有表證也不可純用汗法。小建中湯內能補虛,使津血充足,外能除表邪,故用之比較適合。
3. 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六)
【釋】虛勞病,如果有痙攣性的腹痛,心跳,流鼻血,夢遺,四肢酸痛,手腳熱而發(fā)煩,咽部與口中都干燥的,用小津中湯主治。
【按】虛勞,為古人對虛損不足疾病的通稱。里急,腹中痛,即痙攣性腹痛的互詞;悸者,為血少心氣不足;衄者,為氣沖熱亢;夢失精者,為下焦虛,精不守;四肢酸痛者,為榮衛(wèi)不利;手足煩熱者,為虛熱;咽干口燥者,為津液枯燥。
4. 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二十二)
【釋】婦人呈虛寒性的痙攣腹痛,應當用小建中湯主治。
【按】這里雖舉婦人腹中痛,實際有是證,男子也可用本方。
【方證鑒別】小建中湯以腹痛綿綿,按之舒適為主特點;桂枝加芍藥湯以陣發(fā)性腹痛而不拒按,時發(fā)時止為特點;桂枝加大黃湯以持續(xù)性腹痛,而且拒按便秘,舌苔也較厚干為特點。此三方皆治表虛而腹痛證,但同中有異。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腹痛的常用方,多用于胃潰瘍、腸炎、痢疾、前列腺炎、盆腔炎等病,如辨證準確,則其效如神。嘔家不可用小建中湯,因為甜味有上壅促嘔的作用。飴糖民間俗稱麥芽糖,味甘甜。如果患者不喜甜食,或腹脹、舌苔厚者,可以用麥芽代替;如患者便秘,可以沖服蜂蜜代替。蜂蜜既能補中,又能潤腸通便,是一藥兩用。
【驗案精選】
1. 胡希恕醫(yī)案:張某,男性,42歲,1966年6月10日初診。胃脘隱痛反復發(fā)作已五年。經(jīng)檢查診斷為“胃粘膜脫垂”,近癥常餓時胃脘痛,惡寒怕冷,口中和不思飲。無惡心吞酸,大便微溏,日二次行,下肢酸軟。先與附子理中湯治之不效,后細問癥,據(jù)有汗出惡風,脈緩,知為表虛中寒之證,故予小建中湯:桂枝10克,白芍18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結果:上藥服六劑,胃脘疼已,但餓時仍不適,大便溏好轉仍日二行,仍服上方。7月1日復診,除大便微塘外,他無不適。
2. 當歸建中湯方
【辨證要點】小建中湯證兼見血虛者。
【組成用法】當歸12克,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水煎兩次,分兩次溫服。若大虛加飴糖45克(分沖):將飴糖納入藥液,再用微火煮至飴糖溶化。若出血過多,血崩或內出血不止,加地黃18克,阿膠6克。
【方義大意】本方于桂枝加芍藥湯或小建中湯加有補血、祛瘀及止痛作用的當歸,故治療小建中方證而血虛明顯者。
【原文注釋】
《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治婦人產(chǎn)后虛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少腹中(拘)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飲食,產(chǎn)后一月,得服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二十一·附方)
【釋】《千金方》載有內補當歸建中湯,治療婦女產(chǎn)后虛弱、消瘦,腹中有針刺樣持續(xù)性的疼痛,氣不夠用而見吸氣性的呼吸困難,或苦于少腹部拘急疼痛,甚至這種疼痛會牽引到腰背,不能進飲食等里虛寒性的證候。在產(chǎn)后一個月以內,最好能服四、五劑,這對強壯身體是很適宜的。
【按】《千金方》中為“少腹拘急”而非“少腹中急”,而且《千金方》里沒有“摩”字。
【方證鑒別】當歸建中湯證與黃芪建中湯證均有里虛寒證。均以脘腹拘急不舒,喜溫喜按為主證。前者偏于血虛證,多見面白、頭暈、目眩、心悸;后者偏于氣虛證,多見氣短、乏力、惡風甚、或浮脹貌。
【臨床應用】脘腹拘急不舒而有血虛證者,本方有效。一般婦人產(chǎn)后多見此證,但不必限于婦人產(chǎn)后,即男人有是證亦可用。
【驗案精選】
1. 胡希恕醫(yī)案:劉某,男性,44歲1964年9月9日初診。62年胃穿孔做切除手術后,大便唐泄迄今未已。常有腸鳴腹痛,腰痛兩足拘急,頭暈乏力,心悸短氣,汗出如流,曾多次發(fā)生昏迷(西醫(yī)診為貧血)。舌無苔,脈沉細。此屬表里俱虛、衛(wèi)弱血衰,擬以補虛和中、調衛(wèi)和營,予當歸建中湯加味:當歸12克,白芍1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棗4枚,炙甘草10克,蒼術10克,澤瀉12克,飴糖45克(分沖)。上藥服三劑諸證減,唯心悸氣短尚明顯,增桂枝為12克,加生龍牡各15克,繼服,諸癥漸漸好轉,在上方基礎上適證變化,至11月30日復診,除脘腹微脹外,余無所苦。
3. 黃芪建中湯方
【辨證要點】小建中湯證見汗出惡風明顯者,或小建中湯證見黃疸而小便頻數(shù)者。
【組成用法】桂枝9克,芍藥18克,生姜9克,大棗4枚,炙甘草6克,飴糖45克(分沖),黃芪9克。水煎兩次取汁,將飴糖納入藥液,再用微火煮至飴糖溶化,分兩次溫服。
【方義大意】此于小建中湯中更加黃芪,故治小建中湯證更見表虛明顯者。
【原文注釋】
1. 虛勞里急,諸不足,黃芪建中湯主之。(六)
【釋】虛勞病有脘腹拘急等一切不足的表里證候,應當用黃芪建中湯主治。
【按】本方證屬太陽太陰合病。
2. 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十五)
【釋】男子患黃疸病,小便失禁而自利的,這是中氣虛的證候,應當用黃芪建中湯治療。
【按】注家多認為虛勞小建中湯,即指小建中湯。但從桂枝加黃芪湯有治黃疸、黃汗的作用來分析,則黃芪有祛黃作用甚明。小建中湯無黃芪,沒有治黃疸的作用,故當以黃芪建中湯為合理。黃疸見本方證者,男女均可用之,不僅限于男子黃。
【方證鑒別】桂枝加黃芪湯與黃芪小建中湯證均表虛明顯,但前者僅里虛不明顯,小便正常,后者里虛明顯,且小便頻數(shù)。
【臨床應用】本方證常用于胃潰瘍、慢性胃炎、腸炎、肝炎、膽囊炎等病,但一定要有黃芪建中湯方證時才能應用。
【驗案精選】
1. 胡希恕醫(yī)案:蔡某,男性,48歲,1964年11月23日初診。半月來高燒腹痛,在保定市曾服中藥10余劑不效,就來京醫(yī)治。癥見自汗盜汗甚,腹痛劇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燒40℃,苔白微膩,脈沉弦緊。此里飲郁久化熱之證,先以溫陽化飲治之,予附子粳米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川附子10克,粳米15克,炙甘草6克,大棗3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茯苓10克。上藥服三劑,于11月26日二診,腹痛減,胃痛、高燒如故,仍汗出多,且惡風明顯,脈數(shù)而虛。此為里寒雖稍減,而表虛不固,故治以溫中固表之法,予黃芪建中湯:生黃芪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棗3枚,飴糖30克(分沖)。服三劑燒漸退,汗出己減。繼服三劑,熱平身涼和,但晚上仍腹痛腸鳴,再與11月23日用方調之。12月5日告之:腹痛己。
經(jīng)方臨證苑微信公共號:jflz0509
楊兆林老師微信號:yzl721122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