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手法經驗
手法介紹:
手法介紹針灸手法介紹
單式手法張縉二十四式單式手法
揣、爪、循、攝(穴上經上),搖、盤、捻、搓(左右動作),進、退、提、插(上下動作),刮、彈、飛、摩(針柄上),動、推、顫、弩(針身上),按、捫、搜、拔(進出針后穴位上)(針尖上)。
(一)揣
是尋找穴位的方法。以拇指或食指指頭,找穴位區(qū)域(穴區(qū))內之敏感點.穴“區(qū)”之大小依據腧穴之所在的解剖位置而不一,穴為區(qū)內之敏感點。
《靈樞·九針十二原》:“節(jié)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所言節(jié)者,神氣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特殊穴位有專門揣法:
豐盈肥厚—用按壓法,中脘、環(huán)跳即是。
兩筋之間—用分撥法,內關、足三里即是.
穴被覆蓋—用旋轉法,養(yǎng)老、神門即是.
穴在關節(jié)-用張合法,聽宮、下關即是.
屈伸關節(jié)方能揣穴——解溪即是。
墊肘抬肩方能揣穴——肩顒即是。
《針灸大成》:“揣:揣而尋之。凡點穴,以手揣摸其處,在陰部筋骨之側,陷者為真.在陰間郄腘之間,動脈相應,其肉厚薄或伸或屈,或平或直,以法取之,按而下之,以大指爪切掐其穴,于中庶得進退方有準也.”
(二)爪
是標記穴位及宣散氣血,以使進針無痛的方法,以拇、食指頭揣到敏感點后立即立起第三指關節(jié),以指甲爪掐穴.爪也是爪切速刺的組成部分.
揣爪是在穴上施用的方法.
《針灸大成》:“爪:爪而下之,此則<針賦>曰左手重而切按欲令氣血得以宣散,是乃不傷于榮也,右手輕而徐入,欲不痛之因,此乃下針之秘法也?!?/span>
(三)循
是循按經脈,以激發(fā)經氣使氣血往來的方法.使二、三、四三指平直(屈曲第一指關節(jié)),在一經之末端,一般在腕、踝關節(jié)上向心循按,循按與揉法相結合.
《針經指南》:“循者,凡下針于穴部經絡之處,用于上下循之,使氣血往來而已.”
《金針賦》:“循而攝之,行氣之法.”
《針灸問對》:“下針之后,如氣不全,用手上下循之,假如針手陽明合谷,氣若不至,以三指平直,將指面,于針尖至曲池,上下往來按摩,使氣血循經而來,故曰循以至氣?!?/span>
《針灸大成》:“循而通之.經曰:凡瀉針,必以手指于穴上四傍循之,使令氣血宣散,方可下針,故出針時,不閉其穴,乃為真瀉?!?/span>
(四)攝
用爪甲切掐經脈,在經氣澀滯時使用的方法.用三、四指指甲(屈曲第一指關節(jié))在一經之末端,一般在腕踝關節(jié)上向心切掐.
《針經指南》:“攝者,下針如氣澀滯,用大指甲上下切,其氣血自得通也?!?/span>
《金針賦》:“循而攝之,行氣之法.”
《針灸問對》:“下針之時,或氣澀滯,用大指食指中指三甲于所屬經分往來攝之,使氣血流行,故曰攝以行氣.”
《針灸大成》:“攝者,用大指隨經上下切之也,其氣血自行.”“凡下針針下邪氣滯澀不行者,隨經絡上下,用大指爪甲切之,其氣自通行也.”
根據《金針賦》“循而攝之”,我把循、攝并用.循攝在臨床上同時應用的方法是以指頭與指甲同時在經穴上叩擊,由腕踝關節(jié),向上直至肩、髖關節(jié),叩擊速度要快;要有一定的力度,要把叩擊力量向內“震”,叩時以醫(yī)者腕關節(jié)為軸。三指要并列齊叩.與經呈平行,以其中一指(多用中指)叩擊在大穴上,如此1-2次,每次約2-3秒.在針入穴后,而得氣欠佳時用。一般用于肢體上,其它處不多用。循攝同時用,是為了激發(fā)經氣,進而使氣至病所.要注意循攝后必須立即運針,兩者銜接要密切。兩者脫節(jié)或速度慢時多無效。
“揣”是一度激發(fā)(經氣),“爪”為二度激發(fā),下針為三度激發(fā),循攝為四度激發(fā),閉其下氣(關閉所針之穴下方)的同時向上方要有推力,這是五度激發(fā),再帶力用針通調之(針尖朝上)。如時機和力度掌握合適,此法多可成功。方法、力度、速度和銜接是技術關健.這是一種連動手法。
循攝是在經上施用的方法.
(五)搖
“搖”有三個作用:
1.搖大針孔-是伴隨出針的一種方法。亦即古典手法之瀉法“開闔”中的“開”,搖而退之。
2.淺而大搖—是青龍擺尾的基本手法。在關節(jié)阻澀,氣不上行,而又是在淺部行針時使用。一左一右慢慢撥動。
3.深而小搖—是白虎搖頭的基本手法。在關節(jié)阻澀,氣不上行時,而又是在深部行針時使用。一搖一振。
4.是一種出針的方法.
《針經指南》:“凡瀉時欲出針,必須動搖而出也?!?/span>
《金針賦》:.“搖而退之?!?/span>
《針灸問對》:“凡退針出穴之時,必須搖撼而出之青龍擺尾,亦用此搖法,故曰搖以行氣,此出針法也?!?/span>
《針灸大成》:“搖而伸之,此乃先搖動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乃先深而后淺,自內行外,瀉針之法也.”
(六)盤(只能用于肚腹部軟肉處)
是將針刺入腹部腧穴后,按倒針柄,手持針尾,將針向一個方向盤轉(每盤3600)的手法。本法是用于腹部軟肉處的腧穴。盤時用拇食中三指扣住針尾,(金屬絲繞成的針尾能松動自由的旋轉,或用拇食指掐住針尾進行盤轉。向左(順時針)或右(逆時針)盤,每盤3-5次,有時左右交替。明·汪機說:“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針為瀉?!?/span>
《針經指南》:“盤者,如針腹部,在穴內盤搖而已。”
《金針賦》:“肚腹盤旋。.”
《針灸問對》:“如針腹部,軟肉去處,只用盤法--一其盤法如循環(huán)之狀,每次盤時,各須運轉五次,左盤按針為補,右盤提出針為瀉,故曰盤以和氣。”
專用于腹部,得氣、臥倒針身(可與提插結合為用),手扣針尾,向左向右盤旋是其技術關鍵.
(七)捻
用拇食指指腹持針,一左一右捻動,每次不得超過1800.
《針經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向前推)謂之左,大指往下退(向后退)謂之右.”
《針經指南》:“捻者.以手指捻針也,務要記夫左右。左為外,右為內?!?/span>
①用于進針—緩慢捻轉進法
②用于寒熱補瀉—與九六相結合
拇指向前(行九陽數為補)—取熱
拇指向后(行六陰數為瀉)—取涼
③用于經氣上下,左轉氣上行—治上
右轉氣下行—治下
④用于行針
⑤用于平補平瀉(不補不瀉,即調氣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左右轉針不超過1800是技術關健。
(八)搓
是一個最重要、最關健的單式手法,是涼熱手法的根基。將針刺入后,向一個方向連續(xù)3600的轉針,如搓線之狀,故名搓針,必須:
1.速刺進針
2.將針向一個方向搓
3.實搓與空搓交替,能實則實搓,不能實搓則空搓。實搓是針轉360°,空搓是指搓摩針柄而針體不轉(此時仍有一種搓摩針柄所致之環(huán)形力量沿針體傳到穴中)
實搓好比顯徽鏡上的大螺旋—大調
空搓好比顯微鏡上的小螺旋-微調
4.用力要均勻.
《針經指南》:“搓者,凡令人覺熱向外臥針,似搓線之貌,勿轉太緊.治寒而里臥針,依前轉法,以為搓也.”《金針賦》:“搓以去?。?/span>
《針灸問對》:“搓,下針之后,將針或內或外,如搓線之狀。勿轉太緊,令人肥肉纏針,難以進退。左轉插之為熱,右轉提之為寒,各停五息故曰搓以使氣?!?/span>
搓針成功的標志(四項):
①捻之不轉
②提之不出
③插之不入
④氣滿自搖
針不是一絲不動,而且可動一絲,絕不可以肌肉纏針.
搓針方向多為順時針,亦可相反,但所有的按續(xù)動作亦需相反。
勿轉太緊,令人肌肉纏針.
《醫(yī)宗金鑒》:“渾如搓線悠悠轉,急則纏針肉不離?!?/span>
(九)進
1.這是一種基本方法.將穴分天人地三部,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圍向內插針叫進。
2《針經指南》指出:“凡不得氣,男外女內及春夏秋冬各有進退之理。”
男外-一指對男子行針時醫(yī)生要拇指向前,針向外捻,此時力大,刺激量大.
女內—指對女子行針時醫(yī)生要拇指向后,針向內捻,此時力小,刺激時小.
春夏—陽氣上浮—宜刺淺。
秋冬-陽氣內藏—宜刺深.
這里捻轉指捻針前進.
這里也告訴我們竇氏行針是捻進捻退方法,即捻轉與提插相給合,使針里螺旋式前進或螺旋式后退。
《金針賦》:“動而進之,催針之法.”
《針灸問對》:“進,下針后氣不至,男左女右,轉而進之。外轉為左,內轉為右,春夏秋冬,各有淺深。又有補法,一退三飛,真氣自歸,其法一提出至天部,三進入地部,提針宜速,進針三次,每停三次,每停三息宜緩,進時亦宜吹氣,故曰進以助氣?!?/span>
竇氏在《針經指南》里把“進”與“退”是并提出的,強調要區(qū)分男女與季節(jié),汪機在《針灸問對》中,有了具體的補充。認為轉針有內外之分,季節(jié)有刺深刺淺之別,并提出進退要以天、人、地三部為基準。天、人、地也叫“三才針法”。
(十)退
①穴分三部天、人、地。在一部或一部以上的范圍內,由深向淺提針叫退.
②出針也叫退.
《針經指南》:“退者為補瀉欲出時,各先退針一豆許,然后卻留針,方可出之,此為退也?!?/span>
《金針賦》:“搖而退之,出針之法.”
《針灸問對》:“退,凡施補瀉,出針豆許,補時出針,宜瀉三吸;瀉時出針,宜補三呼.再停少許,方可出針。又瀉法一退三飛,邪氣自退,其法一插至地部,三提至天部,插針宜速,提針作三次出,每一次停三息,宜緩。提時亦宜吸氣,故曰退以清氣.”
①退指出針而言;
②要先退“豆許”;
③作為燒山火的從屬動作時用為一退;
④做透天涼手法時要用三退。
(十一)提
《金針賦》:“輕浮豆許曰提?!保ㄊ状翁岢霰痉ǎ?/span>
《針灸問對》:“欲瀉之時,以手捻(音涅通捏}針,慢慢升提豆許,無得轉動.再出每次提之,令細細吹氣五口,其法提則氣往,故曰提以抽氣.”
1.從泉石心在《金針賦》上及汪機在《針灸問對》上的解釋看,此法用力要輕,升提幅度為“豆許”,操作中要有一種“上浮”的感覺.再如《針灸大成》中所說:“微引其針氣自來”,也是這個意思.
2.必須在天、人、地三部中之一部內做.
3.從“提插補瀉”看,本法必須拆開,提針為寒,屬瀉法.
(十二)插
《金針賦》:“插針除寒之有準.”(燒山火)
《針灸問對》:“方可插針”,“一次疾插入地”。(透天涼之從屬操作).
《針灸大成》:“針插之時熱氣復生。”(燒山火)
1.本法源于《難經·七十八難》:“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2.本法之用力程度和運針方向,與“提”相反,但其幅度也是豆許,其用力之程度強。
3.其方法是僅限于持針之拇食二指之指關節(jié)用力,來控制“豆許”之幅度。
4.得氣向內慢慢而有力地插針,是求熱的技術關?。?/span>
5.“提插補瀉”這個概念必須“提”與透天涼結合,“插”與燒山火結合.這是一個完整的概念.提插作為主法亦可單獨使用,但稱之為補瀉必須是涼、熱手法中的組成部分。
(十三)刮
古謂之“抓”,古音蚤,掐也.
《素問·離合真邪論》:“抓而下之。”
姚止庵注曰:“抓,以指甲刮針也,能移不忍痛,可散積年風?!庇衷疲骸安≡谏瞎蜗蛏?,病在下刮向下?!?/span>
《瓊瑤神書》:“刮刮,左刮刮,右刮刮,中刮刮,上刮刮,下刮刮。虛實。”
任作田:“刮針即用指甲,搔刮針柄?!?/span>
向上刮:右手拇指抵住針尾,中指內屈,由針柄根部向針柄上部連續(xù)刮。
向下刮:食中兩指持緊針柄尾端,用拇指甲由上向下刮。
指甲刮針古已有之,只是十四法未收。
刮針有向上向下之分,可產生輕度震顫。
向下用力刮是一種在酸的基礎上取熱的一個變法;向上輕刮是在麻的基礎上取涼的一個變法。
輕刮可以催眠。
產生水波樣針感的主要操作方法。
(十四)彈
催氣之法:彈針、彈穴.
亦可散氣-解決氣滯.
《針經指南》:“彈者,凡用補時,可用大指甲輕彈針,使氣疾行也,如瀉不可用也。”
《金針賦》:“彈則補虛。”
《針灸問對》:“補瀉之時,如氣不行,將針輕輕彈之?!?/span>
《針灸大成》:“彈而努之。此則先彈針頭,待氣至,卻退一豆許,先淺而后深,自外推內,補針之法也。”
①彈是一種彈針柄的方法,目的是催氣。
②直彈其穴(食指法,中指法)。
③彈針進針也是快速進針的一種。
(十五)飛
《金針賦》:“上下左右,四圍飛旋?!?/span>
《神應經》:“用右手大指食指持針,卻用食指連搓三下,謂之飛?!?/span>
術式操作:
①用右手拇食兩指。拇指與食指呈交互狀,要拇指頭向前,食指頭向后,將兩指彎曲。
②由針根部輕貼針柄向上飛旋。
③兩指一捏一放,如飛鳥展翅之象(故名曰飛),用拇指肚及食指第一節(jié)橈側由下而上沿針柄之金屬螺旋摩。力度要均勻一致,使指感有如轉針,但針體不能上提。
技術關鍵:
①飛針成功關鍵在經氣充盈于穴中,其表現為針體自搖。
②搓針為其基礎,一定要完完全全達到氣滿自搖程度,且不用守氣。
③飛針手技要熟練,基本功底要扎實。
④實即一種有規(guī)律(方向一定,力度一定,節(jié)律一定)的摩針。
⑤在“摩”上下功夫,在“力度均勻”上下功夫,在“指感與針感”上下功夫。
⑥《金針賦》上的“赤鳳迎源”實即飛法取涼。
⑦力呈螺旋式,向上,向外;指法呈漏斗式下緊上松。
⑧此螺旋式的“力”含向上提的成分,但要提之不出;含針向右轉的成分,但要轉之不動。
⑨“飛”后要迅速進行再次飛針動作,手向穴位時要帶掌風。
(十六)摩
《瓊瑤神書》:“摩摩,左摩摩,右摩摩,中摩摩,上摩摩,下摩摩。虛實?!?/span>
①摩是《瓊瑤神書》首先提出之單式手法,是以手指摩針柄的一種方法。主要用于飛針,飛針取涼時手指接觸針柄,拇指向后,食指向前,螺旋式向上邊提邊轉邊摩。但要提之不出,轉之不動,似提而非提,,似轉而非轉,由尾部向下(快)拇食指兩指近針根部,捏針要輕而又輕,向上摩時要由輕而更輕,直到放開這個過程叫“飛”。其貌概似“虛搓”,故名“虛摩”,是一種呈螺旋樣的力沿針向上。
②以拇指食指從針柄兩側摩針柄,呈一種徽弱而又溫和的刺激。
③產生水樣針感時感覺歌銳者要用摩法。
(十七)動
《難經·七十八難》:“動而伸之.”(針帶力向外叫動;反之,針帶力向內叫推.)
《針經指南》:“動者如氣不能行,將針伸提而已.”
《針灸問對》:“凡下針時,如氣不行,將針搖之.如搖鈴之狀,動而振之。”
動是在靜久留針中的一種行氣手法,是泛指“動針”而言。
有“伸提”之動(竇氏)
有“搖振”之動(汪氏)
“動”不是一般抽象的“動”;按竇氏及汪氏原意是將針“伸提搖振”.
要領是竇氏在《標幽賦》上所說“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揆諸原意結合臨床實際這個“動”是帶力退針向外,和《標幽賦》的下句“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為對句。
(十八)推
《素問·離合真邪論》:“推而按之?!?/span>
《標幽賦》:“推內進搓?!?/span>
《金針賦》:“推之不動.”
任作田:“推,氣行不遠時,用拇食指郊外針由得氣處輕輕提起,針尖向意欲行氣的方向,拇指向前勻整而有力的捻推針柄,拇指達到指腹后橫紋時,即輕輕退后,然后再用力向前推第二次如此連續(xù)推數次或數十次。”
推針有:
①直推(與插針結合)
②捻推(與捻針結合)
③推皮(“推陳出新其皮,蓋其外門.”)
④推針速刺
技術關健:是推力,手緊持針柄,上提丹田之力至肩到肘下腕及指,使力貫針中,使針成為力的載體,要力在針前,針隨力入.
? (十九)顫(通戰(zhàn))
《瓊瑤神書》:
“戰(zhàn)戰(zhàn),左戰(zhàn)戰(zhàn),右戰(zhàn)戰(zhàn)中戰(zhàn)戰(zhàn),上戰(zhàn)戰(zhàn),下戰(zhàn)戰(zhàn)。虛實?!?/span>
“急按戰(zhàn)戰(zhàn)氣自通”
“高低刮戰(zhàn)”
“按提搓戰(zhàn)”
《瓊瑤神書》中,戰(zhàn)法應用頗多?!皯?zhàn)”通“顫”.
是手持針柄對腧穴進行的上下顫動的一種單式手法,顫動的速度快,振幅小,力度均勻,是一種微弱溫和的刺激。常和提、按相結合.日本的針刺十三技中“震如術”即顫法.
(二十)弩
《素問·離合真邪論》:“彈而怒之?!?/span>
《標幽賦》:“循們彈努,留吸毋而堅長。”
《針灸問對》:“下針至地,復出人部。補瀉務待氣至,如欲上行,將大指次指捏住針頭,不得轉動,用中指將針腰輕輕按住四、五息久,如撥弩機之狀?!?/span>
弩是將右手食指或中指在針體上如扣弩機之狀,使針體彎,從而使針尖向前或向后。
①手向后弩(向術者),則針尖向前,氣則向上行;反之,則氣向下行.
②在特珠部位進行,如球后、天突進針時,需用弩法。
(二十一)按
1. 《靈樞·官針》:“以左手隨病所按之?!?/span>
2.《針經指南》:“按者以手捻(音捏)針無得進退,如切按之狀也?!?/span>
3.《金針賦》:“重沉豆許曰按?!薄岸埂笔枪糯嬃繂挝?,十六黍為一豆,六豆為一銖,銖是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此常指極輕的份量。本句當是指極小的幅度而言。
4.“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span>
5.《針灸問對》:“欲補之時,用于緊捻(音捏)其針按之,如切脈之狀,無得挪動?!笔且环N按力入穴的方法。
含義及技術關?。?/span>
①按針入力-取熱
燒山火時用,經典術式中,“緊按”(《金針賦》《針灸大成》)是取熱的關健.“緊”字在此應作緊握針柄用力下按,即按力入穴之意。.
②按穴上下以閉氣
按之在前使氣在后,按之在后使氣在前。
③按穴守氣(不得挪動)
行燒山火手法時用于守氣
6.按針速刺
速刺進針之一。特點是針入氣至.即“針與其氣相逢?!保ā夺樉拇蟪伞罚?/span>
要言之:一為按針——刺入和取熱時用
二為按穴——閉氣和守氣時用
(二十二)捫
《針經指南》:“凡補時用手捫其穴也.”
《金針賦》:“捫為閉穴?!?/span>
《針灸問對》:“補時出針,用手掩閉其穴,無令氣泄,故曰捫以養(yǎng)氣?!?/span>
《針灸大成》:“捫而閉之。經曰:‘凡補必捫而出之,故補欲出針時,就捫閉其穴,不令氣出,使血氣不泄,乃為真補’”
①《內經》開闔補瀉的“闔”,“闔”為補。
②使氣血勿瀉。
③使穴關閉:A.揉按
B.“推其皮,蓋其外門?!保ā秲冉洝罚?/span>
(二十三)搜
《瓊瑤神書》:
“搜搜,左搜搜,右搜搜,中搜搜,上搜搜,下搜搜。虛實?!?/span>
“氣緊補瀉,提、按、刮、搜俱緊.”
“凡下針得氣針頭,針尖不動者用搓、循、盤、按、推、戰(zhàn)、搜、攝、提、橫,順、逆、搖?!?/span>
“再加搜搜一二轉?!?/span>
“再搜搜來十數次?!?/span>
用針尖搜尋針感。蒼龜探穴手法“鉆剔四方”即在穴之上下左右四方去搜尋,鉆是向前,剔是向后,搜是用針尖慢慢搜尋針感,動作要慢。
特點:慢、仔細。
分層候氣、催氣是其關健。
《針灸集錦》第268頁;
“搜法:是針已進到所定深長尚不得氣,即將針退到皮下,改變針尖方向,再行進行。如仍不得氣,再向前、后或左、右有目的地直刺或斜刺,反復地進退搜(探)索,以催其氣至?!?/span>
(二十四)拔
《針灸大成》針內障秘歌:“弱翳細針粗撥老.”
《針方六集》:“金針撥轉瞳人?!?/span>
“自上層轉撥向瞳人?!?/span>
1.撥法在古代主要用于金針撥內障。
2.鄭氏學派在取穴時用分撥法,以左手將影響尋找穴位之肌腱和血管拔開,以便揣穴,以便進針?!按аㄓ龅郊‰?、血管時,要用手指向前后或左右推撥,使其分開而按住穴位,如針內關穴,左手拇指緊按其穴,將兩肌腱和血管撥開,同是要開到患者有酸、麻感覺的部位?!?/span>
3.近人用粗針劃撥,即用三棱針刺入背俞等穴,在筋膜上劃拔,將纖維撥斷,此法民間亦稱截根?!?/span>
以上二十四式單式手法是在竇氏十四法的基礎上形成的。此十四法均與催氣、行氣、調氣有關。按《針灸問對》的記載,它的意義是:
“搖以行氣”、“退以清氣”、“動以運氣”、
“進以助氣”、“循以至氣”、“攝以行氣”、
“努以上氣”、“搓以使氣”、“彈以催氣”、
“盤以和氣”、“捫以養(yǎng)氣”、“按以添氣”、
“提以抽氣”。
手法介紹(2)針刺補瀉
一、幾個關健問題必須弄清楚
(一)補瀉是在《內經》時代開始的,到元明之際完成的。
(二)對“補瀉”這個概念必須清楚。它有三個方面含義:
1.指總的機體的機能狀態(tài)而言,對虛者宜補,對實者宜瀉。但,這要通過調氣解決。調氣是機體的一種自我調節(jié)功能,醫(yī)生只需用針激發(fā)起經氣或使氣至病所(可比成開開閥門),經氣的調節(jié)機制便自己啟動,但這種激發(fā)是有技巧的。
2.指具體的方法,如徐疾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九六補瀉等。
3.有的是對補瀉本身的一種解釋,告訴你什么是補,什么是瀉----迎隨補瀉就是起這種作用,這也是一種趨向性的提示,不是具體方法。
(三)呼吸補瀉、開闔補瀉、九六補瀉是一種從屬方法,它們不能離開寒熱即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獨立存在。
(四)徐疾補瀉是《內經》中升華了的針刺取熱取涼的大法。它沒有任何別的解釋。和其它補瀉相比,徐疾補瀉是占統領地位。其它補瀉(提插補瀉、捻轉補瀉、九六補瀉、開闔補瀉)均不能單獨存在。所指其它補瀉只是從屬于徐疾補瀉,是取熱、取涼中的具體方法。
(五)一定要嚴格區(qū)分“提插”、“捻轉”與“提插補瀉”、“捻轉補瀉”的不同概念。也就是說作為方法,提插、捻轉可用于行針中的任何方面,可由自己隨意組合應用。但一加“補瀉”二字成為“提插補瀉”或“捻轉補瀉”時,就只能是取熱取涼中的一種方法。要言之“提插補瀉”與“捻轉補瀉”只在涼熱手法中才能出現。“提插”方法或“捻轉”方法,是激發(fā)經氣,啟動機體的自我調衡系統,來完成補虛瀉實以及其它(如抗炎、抗痛、抗休克,提高機體免疫功能等)的目的。這些概念不搞清楚,“補瀉”理論則無法用于臨床。
下邊講七項補瀉。
二、徐疾補瀉
是最基本的補瀉方法,是補瀉方法中的“老大”,是七個補瀉(指教材上)的綱。另外幾項補瀉全是以徐疾為中心,圍繞著徐疾補瀉而存在?!靶旒病笔恰秲冉洝分腥崛龃蠓?,對其意義和應用要全面理解。
“徐疾”出于《靈樞·九針十二原》:
“徐而 疾 則 實, 疾 而 徐 則 虛。”
(慢進 ) (快出 ) (補)(快進)(慢出)(瀉)
(熱)(涼)
《內經》中對此有兩種解釋:
(一)《小針解》:
“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
“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span>
“刺之徽,在速遲者,徐疾之意也。”
(二)《針解篇》:
“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
“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span>
王冰注:
“徐出謂得經氣已久,乃出之。疾按謂針出穴已,迅疾按之,則真氣不泄,經脈氣全,故徐而疾乃實也。”
“疾出針,謂針入穴已,至補經脈,即疾出之。徐按謂針出穴徐已緩按之,則邪氣得瀉,精氣復固,故疾而徐乃虛也。張介賓:
“徐出針而疾按之為補,故虛者可實。”
“疾出針而徐按之為瀉,故實者可虛。”
王、張兩位是從出進針的速度和按閉針孔與否來立論,是崇《針解篇》。
? 簡言之: 徐出針疾按針孔為補 徐出為補
? 疾出針徐按針孔為瀉 疾出為瀉
? 《小針解》:“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span>
? 簡言之:徐(慢)入疾(快)出—補 徐入為補
? 疾(快)入徐(慢)出—瀉 徐出為瀉
?
? 把兩個簡言之對比一下:
? 上者徐出叫補\
? 下者徐入叫補/(這是主操作)
? 上者疾出叫瀉\
? 下者疾入叫瀉/(這是從屬操作)
? ①這是兩千年以來補瀉最大的難點。
? ②王冰、張介賓是兩位《內經》大家。他們遵從《針解篇》解釋徐疾,給后人留下了很大的障礙。
? ③應當想到,這是實際問題不是理論問題。
? ④《小針解》是《靈樞》本身的篇章,而《針解篇》則是《素問》上的文章。應當說《靈樞》第三篇的《小針解》對《靈樞》第一篇《九針十二原》距離時間最近?!靶旒病笔恰毒裴樖菲咸岢鰜淼?。說《小針解》的解釋更接近原著原意是合理的。
? 廣州中山醫(yī)大吳秀錦教授1979年6月去法國參加了第六次世界針灸大會.會后在法國講學時,她成功地演示了燒山火手法.回國后,我問她詳細情況時,她對我說,她是師承文介峯老大夫.文老的手法特點聽來和《小針解》極為近似.隔年中國針灸學會在貴州開會時請文老現場演示,我親眼看到文老的絕技,親手摸到文老行燒山火手法時右臂的用力程度.我對于《小針解》原來只是理論上的認識,至此,我是全信無疑了。
? ⑤《內經》:“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瀉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睔鈱嵞藷?,氣虛乃寒與《九針十二原》也是一致的。
? ⑥事實上徐入疾出—熱,疾入徐出—涼,這是已為兩千年來實踐所證明了的。
? 向里用力—熱\ 在涼熱手法來說,這是天字第
? 向外用力—寒/ 一號的技術關健。
? ⑦徐疾補瀉的發(fā)展
? 先淺后深、先深后淺\ 這兩者是一回事,只是角
? 三進一退、一進三退/ 度不同。
? “先后”為操作順序,“三進”是淺,“一退”是深,依此類推。
? 先淺后深,關鍵是先淺(后深為從屬動作)
? 先深后淺,關鍵是后淺(先深為從屬動作)
? 三進一退,關鍵是三進(一退是從屬動作)
? 一進三退,關健是三退(一進是從屬動作)
?
? 三、迎隨補瀉
? 始見于《內經》.
? 《九針十二原》:“迎而奪之,追而濟之。”
? 《小針解》:“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span>
? 《靈樞·終始篇》:“瀉者迎之,補者隨之。”
? 《難經·七十二難》:“所謂迎隨者,知榮衛(wèi)之流注,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順逆而取之,故曰迎隨?!薄峨y經》首先把“迎隨”與經脈注流相結合。
? 《難經·七十九難》:“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薄峨y經》又把五行中子母生克和迎隨連到一起。
? 從以上《內》、《難》經文中看:
? ①均為理論上解釋性的提示.
? 唐·楊玄操注:
《難經注釋》:“迎者瀉也,隨者補也?!?/span>
? 宋·丁德用《難經補注》:“凡氣始至而用針取之,名曰迎而奪之,其氣流注終而內針,出而捫其穴,名曰隨而濟之?!保⊕醒殡S)
? “又補其母,亦名隨而濟之;瀉其子,亦名迎而奪之?!薄坝蛛S呼吸出內其針,亦曰迎隨也?!保ê粑鼮橛S)
? 滑伯仁《難經本義》:“迎隨之法,補瀉之道也?!薄惭a瀉是迎隨)
? 《濟生拔萃》(元·杜思敬〕:“補當隨而濟之,瀉當迎而奪之。又隨呼吸出內,亦名迎隨也。”(呼吸為迎隨)
? 張潔古:“呼吸出內,亦名迎隨也?!保ê粑鼮橛S)
? 馬元臺:“徐疾補瀉亦名迎隨?!保ㄐ旒彩怯S)
? 汪機:“迎隨即提按。”(提按是迎隨)
? 楊繼洲:“捻轉補瀉是迎隨這法也?!保磙D是迎隨)
? 把“迎隨”具體化的首先是張壁,但影響大的則是張世賢.
? 元·張璧(云岐子)
《濟生拔萃》共四卷,其中卷二為《潔古云岐針法》亦稱《云岐子論經絡迎隨補瀉法》
(張璧是張潔古(元素)之子。)
? “凡用針,順經而刺為之補,迎經而刺為之瀉?!?/span>
? 在此基礎上張世賢(明)《圖注難經》又予以發(fā)揮:“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陰,足走腹而胸走手,此乃經脈往來之規(guī)定。凡欲瀉者,用針芒朝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乃逆針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針芒朝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虛,乃順針以濟其氣,是謂之隨?!?/span>
? 李梴的《醫(yī)學入門》亦順此說.
? 注意:
? 1.張世賢已肯定:大循行為其基礎
? 手足三陽-----手走頭,頭走足
? 手足三陰-----足走胸,胸走手
? 2.依大循行,此法只能說,不能用。
? 3.《內經》中有兩套經絡循行方式:
? 一為《九針十二原》之脈起中焦,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為了區(qū)別二種理論我把《九針十二原》篇的大循行叫“肺肝系統”.)
? 一為《本輸》之井榮腧經合(所出為井,所溜為榮,所注為輸,所過為原,所行為經,所入為合。(我把《本輸》篇的循行叫“井合系統”.)向心傳——針灸臨床實際用這些)
? 不是臨床專業(yè)行針者,而僅是醫(yī)經專家,其解釋實用部分難免和實際有距離。
? 明·汪機早就對此提出異議:“迎者,迎其氣之方來而未盛也,瀉之以遇其沖,何嘗以逆其經為迎;隨者,隨其氣之方往而將虛也,補之以助其行,何嘗以順其經為隨。所言若是,則其妄誕可知矣,豈可示法于人哉?!?/span>
? 可見:
? ①迎隨是對手法的一種形象解釋;
? ②是一種原則性的提示,而不是具體的方法;
? ③從《難經》就看出來人們是愿意把它解釋成具體的有可操作性的東西;
? ④到元朝云岐子張璧首先解釋,迎隨為針刺方向:“凡用針,順經而刺為之補,迎經而刺為之瀉。故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此謂迎隨補瀉法也?!?/span>
?
? 張世賢進一步:
? ①明確了手足十二經為其經脈基拙;
? ②明確了針尖(芒)朝其經所來之處,朝其經所去之處為具體的方法。
? 張世賢字天成,寧波人。明·正德年間作為大方脈醫(yī)生行醫(yī)?!端膸烊珪嵋吩u他的《圖注難經》時說:“不必待圖始解者,亦強足其數,稍為冗贅,其注亦循文敷衍,未造深微?!睘槿巳羰?,其學術的可信度要大打折扣的。
? 為迎隨補瀉找出路的:
? 據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論》中提出:“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欲用迎隨之法者,要知經絡終始逆順深淺之分.”據而提出:
? 十二經淺深順逆迎隨補瀉法
? 根據《難經·七十七難》“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而提出:
? 十二經生克制約迎隨補瀉法
? 根據《靈樞·衛(wèi)氣行篇》:“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其時”,而提出:
? 十二經流注時刻迎隨補瀉法
? 名目不少,但均無實用價值。在幾十年間也沒見有人把名目繁多的迎隨補瀉作為方法而應用到臨床上.
? 幾十年的努力,“迎隨”始終上不了臨床。擺在教科書上只能講而不能用。直到今天也沒見到有用迎隨方法治療的癥例和文章。
? 四、呼吸補瀉
? 教科書上定義: 氣出針入,氣入針出——補
? 氣出針出,氣入針入——瀉
? 即病人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補
? 吸氣時入針,呼氣時出針——瀉
? 《素問·離合真邪論》:“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span>
? 《針灸大成》:“問呼吸之理.答曰此乃調和陰陽法也.故經言,呼者陽出,吸者隨陰入,雖此呼吸分陰陽,實由一氣而為體,其氣內歷于五臟,外隨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環(huán)經絡流注孔穴,順其形氣之方園,然后為用不同耳……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樞紐,人身之關健,針家所必用也.蓋呼則出其氣,吸則入其氣。欲補之時,氣出入針,氣入針出;欲瀉之時,氣入入針,氣出出針。”
? 根據上述古典醫(yī)籍中的呼吸補瀉理論,可以理解為:將呼吸作為“時機”在行針時應用
? 即氣出時針入,氣入時針出-----補
? 氣出時針出,氣入時針入-----瀉
? 其理由:“呼吸出入,乃造化之樞紐,人身之關鍵,針家所必用也?!?/span>
? 一定要注意不能只看呼吸的清氣(氣體交換),不看周身的氣機(氣在周身的運行)
? 呼氣時,吸氣時周身的氣機必有變化
? 呼吸補瀉是利用呼吸的不同時機來出入針,來調理氣機,扶助真氣,布散邪氣,從而達到調合陰陽之目的。這是按呼吸氣機行針調氣時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這是將呼吸的不同時機,作為行補行瀉的一個標志。
? 在《針灸大成》一書里,楊氏把“呼吸”擺到“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中相當重要的位置上。在“燒山火”時,患者先用鼻吸氣作為從屬,然后連用“口呵”五次,“口呵”是指將口腔張開,口呈圓形,使由肺呼出之氣流要經過口腔粘膜呼出口外,由于肺呼出之氣,是經過了體內加溫必然在口腔粘膜上留有溫熱感,以此溫熱感來引導患者體會針下熱感,這是一種有效的誘導。在透天涼時則以口吸氣為主,以鼻呼為從屬,患者吸氣時要閉齒張口,長長地吸氣,此時由于外界清氣的與口溫有一定的溫差又加上閉齒吸氣又加快了氣流速度所以口腔內有明顯之涼感,以此涼感來誘導患者的針下涼感。
? 近代研究:
? 肺切除時以徐緩之深呼吸能加強針麻效果,說明行針時呼吸氣機是影響針麻效果的.
? 針刺合谷(實驗研究),配合呼吸,能增強針效.
? 《難經》作者和一代針刺手法宗師竇漢卿就對“呼吸補瀉”持有異議:
? 《難經·七十八難》:“補瀉之法非必吸出內針也”
? 《標幽賦》:“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span>
? 呼吸是客觀存在的,對機體各方面都會有影響。究竟對針刺有什么影響要進行研究。尊重古人原意,尊重近人研究,讓實踐說話,切不可以推理來下結論。
? 五、開闔補瀉
? 首見于《內經》.
? 《靈樞·官能》:“搖大其孔……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span>
? 《素問·離合真邪論》:“大氣皆出,故名曰瀉”,“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名曰補。”
? 《素問·針解篇》:“徐出針而疾按之——補”, “ “疾出針而徐按之——瀉”.
? 對此歷代皆從其說,即:
? 開——搖大針孔——使邪氣出——瀉
? 闔——按閉針孔——令真氣存——補
? 幾點看法:
? ①《內經》原則精神:引陽入內——補;導陰外出——瀉.
? ②《刺志論》:實者氣入也——氣實者熱也,虛者氣出也——氣虛者寒也.
? ③引陽入內,氣入為實,氣實者熱——與徐入取熱一致導陰外出,氣出為虛,氣虛者寒——與徐出取涼一致
? ④開闔是一種輔助、從屬的方法,不能獨立存在.
? 是為徐疾而設,是寒熱法的一種輔助,亦即押手之使用規(guī)律,是取熱取涼結尾對穴的處理.
? ⑤這和在臨床上取熱用押手按穴,取涼不用押手不按穴,是一致的.
? ⑥開闔補瀉是徐疾補瀉的組成部分.
? ⑦徐疾是取熱取涼主法,開闔是取熱取涼的一部分.
? 六、提插補瀉
? 始見于《難經·七十八難》:“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 竇氏之動退空歇,推內進搓,亦源于此。
? 《針灸大成》卷四,經絡迎隨設為問答:“當知榮衛(wèi)內外之出入,經脈上下之往來,乃可行之。夫榮衛(wèi)者陰陽也。經言陽受氣于四末,陰受氣于五臟,故瀉者先深而后淺、從內引持而出之。補者先淺而后深,從外推內而入之——一言榮衛(wèi)者,是內外之氣出入;言經脈者是上下之氣往來,各隨所在順逆而為刺也?!?/span>
? 由上可見:
? ①調整內外陰陽之氣是提插補瀉的主要目的——從調氣而達到補虛瀉實。
? ②提插補瀉是單式補瀉,它必須依靠在涼熱手法上,并與九六結合而為用。作為“提插補瀉”,它不能獨立為用。單獨用于臨床時,不能叫“提插補瀉”,只能叫“提針”“插針”。這一點必須清楚。
? ③八法手訣歌(《大成》)
? 急按慢提陰氣升(寒)(主要操作是慢提)
? 急提慢按陽氣?。幔ㄖ饕僮魇锹矗?/span>
? 由于不同的人行文用字亦不同,必須揆度全意來理解。
? ④亦可將提插用于候氣、催氣上。
? 七、捻轉補瀉
? 《內經》已有捻轉方法,“吸而轉之”(《八正神明論》);“切而轉之”(《官能》)
? 《標幽賦》:“迎奪右而瀉涼”(右轉為瀉為涼)
? “隨濟左而補暖”(左轉為補為熱)
? 《針經指南》:“以大指次指相合,大指往上進謂之左,大指往下退謂之右。”
? 這是根據竇氏提出的醫(yī)者大指方向為左右捻轉的依據。后世定捻轉補瀉主要是依據竇氏.
? 竇氏之后許多針家在“捻轉補瀉”上大作文章,把捻轉與男女、早晚、呼吸、上身下身、陰陽等聯到一起。從《金針賦》開始,到《醫(yī)學入門》發(fā)展得更復雜。《針灸大成》又照錄了原文,廣傳于世。
? 《金針賦》寫道:“男子之氣早在上而晚在下,取之必明其理;女子者,大指退后右轉,吸之為補,前進呼之為瀉,插針為熱,提針為寒。左與右各異,胸與背不同。午前者如此,午后者反之。”
? 明·汪機對《金針賦》上所闡述之“捻轉補瀉”就持有異議。他說:“衛(wèi)氣之行,但分晝夜,未聞分上下也,男女臟腑經絡氣往來未嘗不同也。今賦(指《金針賦》)所言如是,似涉無稽之談,安可為法于人哉?!?/span>
? 又說:“一日陰陽之升降,午前陽升陰降,午后陰升陽降,無分補男女也??贾端亍?、《難》,男女臟腑經絡腧穴氣血,晝夜周流無不同。今賦言午前午后,男女補瀉,顛倒錯亂,如此悖經旨也甚類。
? 究競是泉石心之針技已達爐火純青,彼能區(qū)分而我不能區(qū)分,從而反應出汪機所說的一般規(guī)律之外的規(guī)律,還是汪機的批評是對的?應該從實踐上去找答案,空對空的議論是沒有意義的,我是傾向于汪氏的。
? 當前應當把“捻轉補瀉”的術式按竇氏在《針經指南》上所說以拇指捻針的方向來定是合適的,因為拇指向前(上)針向左轉時力度大于拇指向后(下),針向右轉。左轉為補為熱,右轉為瀉為涼。這和竇氏手法運用的規(guī)律是一致的。
?
? 八、九六補瀉
? 以《易經》奇數(單數)為陽,偶數(雙數)為陰,奇數中選九,偶數中選六,與提插、捻轉相結合,在天人地(三才法)三部行針的一種補瀉方法。
? 選九六的依據:
? 根據《易經》的理論,
? 奇數(1、3、 5、7、9 )—陽;
? 偶數(10、8、6、4、2)—陰。
? “九六”是《易經》上的一個概念,《易經》以奇數(單數)為陽,以偶數(雙數)為陰?!兑捉洝氛f:“天地之至數,始于一終于九焉?!标柸∑錁O,故取九,陰數則倒算為十、八、六、四、二,表示陰陽是顛倒的,陰取其中,故取六?!稘h語大辭典》:“九六”是泛指陰陽及柔剛等屬性.《漢書·律歷志上》:“九六,陰陽.、夫婦、子母之道也?!薄吨形拇筠o典》:“九與六謂陽與陰也,周易陽爻謂之九,陰爻謂之六,轉為陰陽判合,萬物生生之道也?!边@里應當強調“屬性”,只有從哲學高度理解“九六”,才能洞悉“九六”補瀉的真髓,才能明白“轉為陰陽判合萬物生生之道?!薄秲冉洝?、《難經》時,無九六補瀉.“九六”概念進入針刺補瀉是在元、明之間.是先賢們對針刺手法量化的一種思考。這里說的“量”,不是具體的量,是《易經》的哲學思維,是一種泛指。主要是用于燒山火、透天涼時對強度、深度與刺激量的控制。《金針賦》作者泉石心提出天、人、地三部行針和“一進三退”,“三進一退”的分層操作以及每層中用9陽和6陰之數等等,這是一整套的量化思維,最后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燒山火、透天涼的教學模型。
? 用下表說明“九六”的具體應用.
? 要點:
? ①可比性:初9與初6比
? 少27與18比
? 少49與36比
? 老81與64比
? ②在可比中(同一條件中) 9>6;27>18;49>36;81>64。
? ③九的數均偏多,六的數均偏少.
? ④用九六來區(qū)分刺激量輕重大小。
? 六的數——刺激量輕 九的數——刺激量重
? ⑤九六亦有多少之意。
? 九是多提插,多捻轉之意;六是少提插,少捻轉之意.
? ⑥補者以九為基數(一九、二九……九九);
? 瀉者以六為基數(一六、二六……六六、八八).
? 要領:
? 1.有了數字,就有了規(guī)范。
? 2.有了區(qū)別,就有了遵循。
? 3.解其理而無拘其數。
? 4.據其人而選用其法。
? 5.要據數而變,不據數則失之于亂.反對死據數,死據數則不活,失去了“九六”的靈魂。
? 6.要以效果作為九六的指標。
?
? 九、從《內經》補瀉的歷代文獻研究所得到的啟示
? 針刺補瀉從來都是照古籍上的記載進行直接的描述。我們在古書上可以看到《內經》上有四種補瀉:“徐疾”、“迎隨”、“呼吸”、“開闔”,《難經》上則有“提插補瀉”,《針經指南》上有“捻轉補瀉”。元明之際又提出“九六補瀉”。學者對這七種補瀉,至今仍議紛紜。
? 高等中醫(yī)院校針法灸法教材上是這七種補瀉并舉。至于各種補瀉的關系及在臨床上如何運用均很少涉及,致使七種補瀉單擺浮擱,無法用于臨床。
? 在大量的臨床及文獻研究的基礎上,以過四十年的深思,我深感到以下幾個問題必須明確起來,才能讓七種不同補瀉各自擺到適宜的位置上。
? (一)補瀉是一個多義詞,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義.
? 1.是指總的機體機能狀態(tài)下所宜采取的治療原則。
? 《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菀陳則除之?!?/span>
? 2.指的是具體的方法,如徐疾補瀉、迎隨補瀉、捻轉補瀉等。
? 3.指的是歷代名著上和名家的針刺手法,如“內經補瀉”、“難經補瀉”、“神應經補瀉”、“三衢楊氏補瀉”、“四明高氏補瀉”等。
? 4.是泛指針刺手法。
? (二)“徐疾補瀉”在七種補瀉中占主導地位,是《內經》中取熱(至明初始名“燒山火”)的大法,取熱的原則方法。其依據是《靈樞·九針十二原》的:“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span>
? 《靈樞·小針解》篇的注釋為:“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薄按讨?,在速遲者,徐疾之意也。”慢(徐)入針取熱,慢(徐)出針取涼,這是近幾十年來為事實所證實的。
? (三)《內經》上的迎隨補瀉則是對補瀉的形象解釋。其依據也是《靈樞·九針十二原》: “迎而奪之,追而濟之?!薄鹅`樞·小針解》的解釋:“迎而奪之者,瀉也;隨而濟之者,補也?!笔呛笕斯?jié)外生枝,他們要把這個具體而又形象的說明演釋推理為根本無法使用的具體方法。元·張壁(云岐子)在《潔古云岐針法》里和明·張世賢《圖注難經》里就這樣把人們引入岐途。同出一輒的還有許多這樣的推演這種書面上的文章,如“十二經深淺順逆迎隨補瀉法”,“十二經生克制約迎隨補瀉法”等等.我們必須用剪枝除蔓的方法去正本清源,還迎隨補瀉以本來面目。
? (四)“呼吸補瀉”是依據《素問·離合真邪論》中的:“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和“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span>
? 這一段經文是說明“呼”和“吸”與補瀉的關系,為了便于對經文的理解,可參閱下表: 表內都用的是經文原句??梢钥闯觯昂粑a瀉’在操作上有許多共同之處,在解釋上則是不同。在進針上“瀉”是“吸則內針”,“補”是“呼盡內針”,呼和吸是連續(xù)的,因此說“呼盡”也就是“吸”了?!昂舯M內針”和“吸則內針”是基本相同的,只是行文上遣詞不同罷了。“補”和“瀉”都是“靜久留針”,而在“得氣”上特別強調了以“得氣”和“氣至”為“故”。這個“故”字是“根本”的意思。(《荀子·性惡》:“凡禮義者,是生于圣人之偽,非故生于人之性也?!睏顐娮ⅲ骸肮?,猶本也?!保┖笫浪鶑娬{的進出針與呼和吸的關系,從總體經文上看,這些不是根本性的問題,只是理論分析而主要不是操作方法,歷代注家,多不是按經文的基本精神來理解,而是盡是找其不同點,來說明一呼一吸,一補一瀉。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上除了說“氣出入針,氣入出針”為補,“氣入入針,氣出出針”為瀉之外,更強調說(呼吸之理)是“調和陰陽”之法,“一氣而為體”,“其氣內屬于五臟,外隨于三焦,周布一身,循環(huán)經絡,流注孔穴?!薄昂粑鋈肽嗽旎畼屑~,人身之關鍵,針家所為用也?!彼选昂魵狻?、“吸氣”作為誘導涼熱的因素。呼吸補瀉不是一個獨立的補瀉,他只行針中的一種參與因素。
(五)“開闔補瀉”也是一個輔助的手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開放針孔為瀉,按閉針孔為補。在《內經》中沒有用成段的文字來論述它,只不過在《素問·刺志論》和《素問·離合真邪論》上有幾句有關的記載。在《內經》中“開闔”兩字都沒連到一起描述,就更說不上“開闔補瀉”了?
?
?
?這就是所謂“開闔”補瀉全部的立論依據.平心而論,僅憑這些內容“開闔補瀉”是立不起來的.
? 如果把“內經補瀉”點個“目”的話,他是見于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楊氏這段內容是引自高武的《針灸素難要旨》卷二上.至于《內經補瀉》下邊的“徐疾補瀉”、“迎隨補瀉”、“呼吸補瀉”和“開闔補瀉”‘這四個子目則是近代學者創(chuàng)立的.其原意是為了在《內經》中發(fā)掘一些寶貴的學術內容,加以整理提高.為了“綱舉目張”,才創(chuàng)立了這四種補瀉.一直流傳了幾十年,而且寫到了針灸教材里,針灸醫(yī)生只能奉為圭臬.其影響可謂大矣.立這四種補瀉,在道理上可以講清,在實際中卻無法運用.這在客觀上給古典醫(yī)籍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太大了.必須從根本上弄清趁這四種補瀉的來龍去脈.? 總起來說,我的看法是:
? 1明補瀉(治療原則)
? 2.知治神(治療基拙)
? 3.善得氣(治療方法)
? 4.會徐疾(取涼熱方法)
手法介紹(3)? 復式手法? 一、概說
? 1.是單式手法的組合應用。
? 2.單式手法從某個角度可比作單味藥,復式手法從某個角度可比作成方。但要依據自身規(guī)律和經絡理的規(guī)律來應用。藥有藥性而穴沒有穴性,因為針灸是一種非特異性刺激。
? 3.泉石心氏提出的復式手法:
? (1)飛經走氣(使氣至病所) (10)透天涼
? (2)調氣法 (11)陽中隱陰
? (3)龍虎升騰 (12)陰中隱陽
? (4)通經接氣 (13)子午搗臼
? (5)青龍擺尾 (14)進氣之訣
? (6)白虎搖頭 (15)龍虎交戰(zhàn)
? (7)蒼龜探穴 (16)留氣之訣
? (8)赤鳳迎源 (17)抽添之訣
? (9)燒山火
? 4.楊繼洲《針灸大成》上的復式手法:
? (1)燒山火 (13)五臟交經
? (2)透天涼 (14)通關交經
? (3陽中隱陰 (15)隔角交經
? (4陰中隱陽 (16)關節(jié)交經
? (5)留氣法 (17)子午補瀉
? (6) 運氣法 (18)子午搗臼
? (7)提氣法 (19)子午前后交經換氣
? (8)中氣法 (20)子午補瀉歌
? (9)蒼龍擺尾 (21)子午傾針
? (10)赤鳳搖頭 (22)捻針補瀉
? (11)龍虎交戰(zhàn) (23)進火補
? (12)龍虎升降 (24)進水瀉
? 注意:
? ①復式手法以燒山火、透天涼和龍虎龜風四法為主。
? ②以上述各法為樣板,自己按其規(guī)律和經臉來靈活使用。
? 二、燒山火
? 《金針賦》:“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痹,先淺后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span>
? 《針灸大成》:“先入針五分,行九陽之數,得氣,再入一寸,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插針之時,熱氣復生。”
? 基本組合因素:
? 徐疾———徐入(緊按)(用力重按)
? 提插———插針
? 九六———九陽
? 淺深———先淺
燒山火經典術式圖解:
術式全過程:
選病——選穴——速刺進針——試針觀氣——分層操作——配合口鼻呼吸——熱至——留針——出針注意事項:
病人適合——寒癥
穴位適合——肌肉豐富
力度適合——用力要重
方向適合——向內用針用力(推力)
得氣適合——脹→酸→熱
內環(huán)境——精神莫緊張,皮溫高于15℃
外環(huán)境——安靜,室溫在26℃以上
要適可而止,可二次再做.一次成功重復則易.? 三、透天涼
? 《金針賦》:“二曰透天涼,治肌熱骨蒸,先深后淺,用六陰而三出三入,緊提慢按,徐徐舉針,熱退之可憑?!?/span>
? 《針灸大成》:“進一寸內,行六陰之數,得氣,退而伸之,退至五分之中,三入三出,緊提慢按,覺針頭沉緊,徐徐舉之,則涼氣自生?!?/span>
? 基本組合因素:
? 徐疾——徐出(緊提)(用力重提)
? 提插——提針
? 九六——六陰
? 淺深——先深
解圖:
術式全過程:
選病——選穴——速刺進針——試針觀氣——分層操作(用六陰反復作)——配合閉齒吸氣——涼至——留針或不留針——出針
注意事項:病人適合——熱癥
穴位適合——肌肉豐厚
力度適合——提針要輕
? 方向適合——向外提針
? 得氣適合——麻
? 兩種術式比較: 個人燒山火、透天涼手法經驗
? 以三個方面研究為基礎:
? ①文獻(徐疾研究)
? ②針感規(guī)律的研究(脹酸熱,癢麻涼)
? ③基本功訓練
? 以竇漢卿“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內進搓隨濟左而補暖”二句為指導思想,揣爪在前,推針投針在后,以搓針為前導。外搓合以守氣,內搓合以壓氣(煽風)。
? 用針感分群理論來指導:
? 脹酸——熱
? 癢麻——涼
? 脹酸——推針取熱
? 癢麻——飛針取涼
? 心理因素要運用得體,行手法前考慮體質,陰陽平和之人首選,少陽之人次選,要試針觀氣。
? 四、龍虎龜風四法
? 這是仿生動作的一組手法。
? (一)青龍擺尾
? 《金針賦》:“一曰青龍搖尾,如扶船舵,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撥動。”
? 出處:《金針賦》
? 作用:通經接氣
? 方法特點:斜針,慢而大搖
? 形似:如扶船舵
? 《針灸大成》口訣:
? 蒼龍搖尾行關節(jié)(目的),
? 回撥將針慢慢扶(方法).
? 一似江中船上舵(比喻),
? 周舟連體氣流普(效果)。
? 術式:
? 1.進針、得氣、守氣(氣至關節(jié)不傳)
? 2.將針柄傾斜(針尖向病所)
? 不進、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搖動
(二)白虎搖頭(又名赤鳳搖頭)
? 《金針賦》:“二曰白虎搖頭,手似搖鈴,退方進圓,兼之左右,搖而振之?!?/span>
? 出處:《金針賦》
? 作用:通經接氣
? 方法:立針(微斜)、深而小搖
? 形似:似手搖鈴
? 術中主要因素:
? ①搖②退圓進方③左右④振
? 此搖主要表現在針尾,是一個“點振”(有停頓)方式(搖中停是點振)。
? 《針灸大成》中有:“撥左而右點”,是指鈴之球體滾動狀態(tài),振點是錘的位置.
? 〔附〕通關交經
? 見于《針灸大成》“通關交經”。
? 口訣:
? 先用蒼龍來擺尾,后用赤鳳以搖頭。
? 再行上下八指法,關節(jié)宣通氣自流。
? 這是“龍”“虎”二法的合用。八指法當指下手八法。
? 注意:
? ①龍虎龜鳳是四法,而不全是通經接氣。
? “龜”是搜尋經氣方,“鳳”是透天涼法。
? ②必須同時用“循攝”。
? “若關節(jié)阻澀,氣不過者,以龍虎(龜鳳)通經接氣大段之法驅而遠之,仍以循攝爪切,無不應點,此通仙之妙?!边@段是很重要的,但多被忽視。
? (三)蒼龜探穴
? 《金針賦》:“三曰蒼龜探穴,如入土之象,一進三退,鉆剔四方?!?/span>
? 出處:《金針賦》
? 作用:搜尋針感(找經氣)
? 方法:四方鉆剔,一進三退(回頭找)。
? 特點:入土——斜
? 龜——慢
? 鉆——前
? 剔——后(搜)
? 一進——在前,先到深部
? 三退——主要在三退中找經氣
? 每一次都有一進(鉆)三退(剔)。
? (四)赤鳳迎源
? 《金針賦》:“四曰赤風迎源,展翅之儀,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候針自搖,復進其原,上下左右,四圍飛旋?!?/span>
? 出處:《金針賦》
? ①這是飛針取涼方法,不是通經接氣方法。這四種因是有仿生學特點的一組手法,故寫在一起。
? ②赤鳳迎源又名鳳凰展翅。
? ③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就說明要針刺三部。入穴至地,提針至天過程是得氣過程。
? ④搓針得氣,右搓。
⑤搓成達標:I 插之不入;
? Ⅱ 提之不出;
Ⅲ捻之不轉;
IV 候針自搖(不用押手守氣)。
? 此乃得氣最佳之象。
? ⑥原來候針自搖和復進其原是倒句,應入針至地——提針至天——復進其原(又到地)——候針自搖。
? ⑦上下左右,四圍飛旋是其術式。
飛法取涼臨床應用關鍵詞:飛法取涼,赤鳳迎源,透天涼,補瀉,《金針賦》。
處方來源:二十四式單式手法,《金針賦》“赤鳳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