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知與忘卻是互為表里的”,在一整年的遺忘之后,新的周期開始循環(huán)。阿芳都要畢業(yè)離開了,才把這段筆記撿起來搗飭,以念以存彼時在天目山的記憶。
再次一起整理的時候,她、小草和我,一張桌子三個人。
一切都那么熟悉,期間他們還在商量家里書桌的燈選哪個更好看,這或許是他們最后一次當(dāng)面投喂我了。
在野外實(shí)踐課出發(fā)前,我倆也不記得是誰先開口說要采蕨回來鑒定,然后悄悄跟不同的小組多要了采集袋,一路蹦噠到路邊薅“明明很常見,偏偏認(rèn)不得”的蕨,彼此在采集的時候還心心念念幫對方采一份(簡直就是互坑)。
耳羽巖蕨(Woodsia polystichoides)
約定采蕨,一方面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覺得好看,此前恰逢上課時曹老師帶了一份耳羽巖蕨來,”小耳朵“很好玩;另一方面是因?yàn)槌霭l(fā)前嚴(yán)老師講蕨類的時候用了很多“蕨”聲的詞來描述蕨的特點(diǎn),實(shí)在有趣。
蕨類植物的特點(diǎn)
不久前,重又與師妹聽課,老師故意提及古時女子以采蕨當(dāng)借口偷會情郎,錫青師妹突然回頭一臉真誠的對我說:
“師姐,我也想采蕨?!?/span>
忍住笑說:
“好,剛好周末去?!?/span>
然而周末再問時,只有霞霞同我上山采蕨,可見師妹是真的想采蕨,但不是和我。(詩經(jīng)《草蟲》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蕨。未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span>)
與霞霞采蕨
引言之外,課上提到關(guān)于蕨的詩從不同的方面表現(xiàn)出了蕨的一般特征:
“落風(fēng)單葉舞,新蕨出芽拳”(唐·黃滔)應(yīng)是蕨有拳卷葉的特點(diǎn);
“叢生嫩蕨黏松粉”(唐·處墨)對著新抽的可育葉(孢子葉)上布滿了孢子囊,如紫萁(Osmunda japonica);
“根荄[gāi]蔓衍布山巔,一夕春雷引怒拳。”(宋·廖行之)描出了根狀莖匍匐蔓延,叢林間片片新蕨長出的景象。
據(jù)中國蕨類植物物種分布數(shù)據(jù)庫的統(tǒng)計:
中國現(xiàn)有蕨類植物2452種(Yan, YH et al, 2013),天目山植物志記載的蕨類植物共有184種。
在科的水平上,鱗毛蕨科是最大的科,共13屬453種;水龍骨科是含屬最多的科,共26屬244種。
在屬水平上,耳蕨屬種類最多, 共183種。
蕨類植物在國內(nèi)陸理分布很不均勻,從最少29種(天津)到最多1326種(云南)不等。
中國各省區(qū)(市)特有蕨類植物分布圖 (嚴(yán)岳鴻等, 2013)
沿路見蕨喜悅的采,事后蕨盲,在反復(fù)懵逼中爬著檢索表、對著圖片、抱著顯微鏡掙扎,最后鑒定出的也只30來種,為天目山的六分之一。另幾株等不到我們將它端起來仔細(xì)揣摩就蔫蔫然到面目全非了,無法捋開再看,只好棄了,以及鑒定和整理中都在不停向高人請教。
在千錯百錯中停下來互問“為什么要采蕨”,相視一笑,自己挖的坑就好好填吧。
有效記錄的28種蕨,歸屬于13科(詳情見下圖)。
曾采集28種蕨
初看這些科名,估計熟悉的不熟悉的人都有“哎呀,很常見嘛”的感覺。
是的,就是最最常見的那些。
1.1 異穗卷柏(Selaginella heterostachys)
一至二回羽狀分枝,葉二型,孢子葉穗緊密;
1.2 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不分枝主莖的葉排列疏松,莖枝無毛;葉具白邊;孢子囊穗近方形。
而與之相似的卷柏呈蓮座狀,頂端密生分枝,根莖集成束呈桿狀。
1.3 翠云草(Selaginella uncinata)
伏地趴(爬)著走,分枝處幾乎都有生根;
葉常具藍(lán)色虹彩,全緣,有白邊;側(cè)葉基部上側(cè)不擴(kuò)大,不覆蓋莖枝;中葉不對稱;上下孢子葉近同形。
翠云草在山里出現(xiàn)的頻率極高,辨識度也很高,尤其在斷斷續(xù)續(xù)的雨后。登山的那天清晨,陽光透過樹叢灑在肆意生長的清幽晃藍(lán)的翠云草上,像張開臂膀從遠(yuǎn)方送來一個的溫柔擁抱,使之越發(fā)藍(lán)迷人,令人歡喜。
翠云草生境
2.1 毛軸碎米蕨(Cheilanthes chusana)
之前被列入中國蕨科。鱗片稀疏,葉簇生;孢子囊群長在小脈頂端,無蓋但有假蓋,假蓋由葉緣反卷形成,橢圓形。
2.2 鳳了蕨(Coniogramme japonica)
也叫鳳丫蕨,之前屬于裸子蕨科,現(xiàn)歸并到了鳳尾蕨科。
葉軸無翅,側(cè)脈聯(lián)結(jié)成網(wǎng)狀,孢子囊群沿葉脈著生。摸上去一手的粉,沒長的時候光滑。
3.1 邊緣鱗蓋蕨(Microlepia marginata)
一回羽狀,葉軸密被銹色開展的硬毛,囊群蓋杯形。
4.1 華中鐵角蕨(Asplenium sarelii)
從下往上,羽片漸小,無毛。
5.1 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
植株大,1m以上,簇生;沿葉軸密被紅色鱗片;二回羽裂,囊群蓋沿中脈兩側(cè)生長,線性,通直,開向中脈。
6.1 石韋(Pyrrosia lingua)
小,根狀莖到處跑,葉柄長長,葉厚革質(zhì),像片小葉子插滿壁上,下部被滿灰棕星狀毛。孢子囊群小,密密麻麻,幼時還長毛。
6.2 瓦韋(Lepisorus thunbergianus)
比石韋更小,披針形,有短柄或沒有,孢子囊群大,圓形,在中脈與葉邊之間。
7.1 瓶爾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
很小,葉單生,不育葉無柄基生,1~2片,能育葉從基部抽生出,孢子囊穗蜜汁小,線型。
瓶爾小草科是一個特別的科,有最多的染色體數(shù)目(1260條)。
8.1 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
主軸密被暗銹色長毛;各回分叉處兩側(cè)有托葉狀羽片,一回分叉處的羽片較大,二回分叉處較小;背面灰白色,細(xì)脈上下兩面均顯突;沿中脈5-8個孢子囊組成像小花一樣的圓形囊群。
9.1 日本安蕨(Anisocampium niponicum)
葉柄內(nèi)有兩條扁平維管束,新鮮時葉與葉軸帶紫紅色,葉片草質(zhì),二至三回羽裂。
9.2 毛葉對囊蕨(Deparia petersenii)
葉柄長長,二回羽裂,羽片8-10片,葉草質(zhì),兩面都被短毛,孢子囊群線形,生于側(cè)脈的上側(cè)。
10.1 漸尖毛蕨(Cyclosorus acuminatus)
根莖細(xì)細(xì)長長,二回羽裂,葉片先端狹縮成尾狀,羽片15~30對;孢子囊群生于葉脈中上部,圓腎形;囊群蓋也長滿毛。
10.2 延羽卵果蕨(Phegopteris decursive-pinnata)
長長的葉片近半米長,狹披針形,中部最寬(胖腰),小羽片基部變闊并沿軸以三角形的翅彼此相連結(jié)(小圓耳)。
11.1 貫眾(Cyrtomium fortunei)
一回羽狀,羽片邊緣有小鋸齒,基部上側(cè)三角形耳狀突起;頂生羽片和側(cè)生羽片分離。孢子囊盾狀著生(想象荷葉與葉柄)。
11.2 鞭葉耳蕨(Polystichum lepidocaulon)
能長到1米,葉二型;不育葉頂端伸長成沒有葉但都是鱗片的鞭狀匍匐莖(長),莖頂端落地即生根長成新的植株。
11.3 黑足鱗毛蕨(Dryopteris fuscipes)
鱗片厚;羽片有柄;孢子囊群近主脈。
11.4 暗鱗鱗毛蕨(Dryopteris atrata)
一回羽狀,基部羽片通常不縮短。
11.5 變異鱗毛蕨(Dryopteris varia)
鱗片線形;基部羽片的基部下側(cè)小羽片伸長呈燕尾狀;小羽片基部不對稱;孢子囊群小而多,在羽軸兩側(cè)通常呈不規(guī)則多行,近裂片邊緣。
11.6 稀羽鱗毛蕨(Dryopteris sparsa)
鱗片卵狀披針形;羽片和小羽片基部不對稱,為偏斜楔形。
11.7 同形鱗毛蕨(Dryopteris uniformis)
鱗片黑褐色;簇生,二回羽裂,葉片僅上部能育;小羽片通常合生。
11.8 對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
二回羽狀,基部羽片上先出,就貼著葉軸齊刷刷向上的小葉十分工整。
羽片圓披針形,不變狹;小羽片有耳狀凸。
11.9 異羽復(fù)葉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ior)
三回羽狀,5~8對,基部一對最大,呈二回,最基部一對又是最大的,且下側(cè)一片尤長,呈一回; 孢子囊在小脈近頂端。
11.10 斜方復(fù)葉耳蕨(Arachniodes amabilis)
三至四回羽裂,側(cè)生羽片5~7對,基部一對最大,小羽片近三角形或斜方形,基部上側(cè)呈三角狀突起。孢子囊群近邊緣,囊群蓋邊緣有毛狀齒。
12.1 紫萁(Osmunda japonica)
中高型,葉簇生,二型,不育葉二回羽狀對生;孢子葉(能育葉)的小羽片強(qiáng)密緊縮成線形,沿脈密生棕色孢子囊。
13.1 節(jié)節(jié)草(Equisetum ramosissimum)
分節(jié),節(jié)上生根,節(jié)間有縱向的棱和溝。
再把我們?nèi)拥缴缴先?,看到蕨類,恐怕我們依然是個“嗯,這是個蕨。”的慫人,但走一步多一步,掉進(jìn)坑里,也有墜落起飛的“愉悅”,因?yàn)檫€有更多未知的樂趣。
而植物聯(lián)結(jié)的,除了對它們的認(rèn)識與遺忘之外,也一并將來看過它們的人相連在一起了,或遠(yuǎn)或近,這么一來,可愛的事物與可愛的人物也就融合到一個記憶層去啦~
最后,還在想要不要放以下演化關(guān)系圖,雖然無法在辨識的時候具體到種類,但從更長的時間軸上來比較一群生長的居群們,或許也會很好玩,就留以后慢慢探索了。
蕨類的毛被、葉脈、主莖與孢子囊群的演化趨勢(不絕對)
參考文獻(xiàn):
嚴(yán)岳鴻, 張憲春, 馬克平. 中國蕨類植物多樣性與地理分布[M]. 科學(xué)出版社, 2013.
丁炳揚(yáng). 天目山植物志[M]. 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 2010.
中國科學(xué)院中國植物志委員會. 中國植物志[M]. 科學(xué)出版社, 2004.
2018.5.31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