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盔銀甲峽
金盔銀甲峽是巫峽中的一段小峽,位于巫山下游10公里處。這里的江北岸,有一條小溪,名叫橫石溪,平時清澈見底,流水潺潺。在這條溪流與長江匯合的山嘴上,有一處居民點,名叫橫石。
橫石一帶,山勢峻峭,臨近江水的崖壁,層多且薄,褶皺彎曲,這是典型的水成巖經(jīng)地殼運動擠壓而成的一種巖石。其形狀似鱗片,顏色呈灰白色,好像古代武士披掛的銀甲;高處的石灰?guī)r盔形山頂,呈黃褐色,如同古代武士戴的金盔,這段峽谷因此叫做金盔銀甲峽。
銀甲
金盔銀甲峽南岸半山腰上,有一高、深約丈余的巖洞,名為老鼠洞。洞口有一塊米黃色的巖石,遠(yuǎn)遠(yuǎn)望去,形若一只老鼠。它前腿立起,后腿屈蹲,栩栩如生,姿態(tài)有趣。
老鼠洞的東面,就是箭穿峽。從峽口向北岸望去,在朝云峰下一座黑黝黝的山梁上,有個對穿的石孔,傳說當(dāng)年楚霸王項羽與人比武,看誰能用箭射穿山梁。霸王拔弩張弓,只用一箭就射穿了,至今留下了這個洞孔,洞孔對面的山梁上,一根石柱直指藍(lán)天,乃是項羽留下來的另一支神箭。
你到過風(fēng)光綺麗河大寧河么?知不知道“不是三峽、勝似三峽”而久享盛名的的“小三峽”呢?
大寧河下游出口是巫山,上游的巫溪乃古時黃帝軍師巫咸之封國,被譽為深山明珠之“峽郡桃源”。巫溪,對城鎮(zhèn)而言,是指重慶市所轄之巫溪縣所在地;對河流來講,則是源自大巴山南麓之高樓河新田壩,流徑巫溪、巫山縣境,從巫峽西口匯入長江的大寧河。
大寧河全長五百多華里,曲曲彎彎,山水風(fēng)光美侖美奐。著名的“小三峽”隱匿其間,上世紀(jì)八十年代才被世人所知。其實,大寧河更為迷人的,還有“小三峽”上游的四個峽和兩個洞:廟峽、剪刀峽、荊竹峽和野豬峽;兩洞即寧廠仙人洞、雙溪溶洞。
小三峽因在巫山境內(nèi),故稱巫山小三峽。小三峽是龍門峽、鐵棺峽(巴霧峽)和滴翠峽的統(tǒng)稱,它是大寧河風(fēng)景的精華所在。小三峽南起巫山縣,北至大昌古城,全長約60公里。
從巫山縣逆水而上,第一個峽谷就是龍門峽,峽長約3公里,峽口猶如瞿塘峽中的“夔門”,峽口兩岸峭壁高聳入云,峰峰相對,形若一扇扇鐵門,雄奇壯觀,故有“小夔門”之稱。進(jìn)峽后,兩岸峰巒聳立,絕壁摩天,懸崖上翠竹垂蘿,搖曳多姿。河?xùn)|巖壁上,有一清泉汩汩流入河中,人稱“龍門泉”;河西絕壁上可見一方方的石孔,有序地延伸300余公里直到黑水河,這些石孔即為古棧道的遺跡。
出了龍門峽,就是著名險灘“銀窩灘”了。這里山回水轉(zhuǎn),灘險流急,實為航程上的險途。過了險灘即進(jìn)入鐵棺峽。鐵棺峽長約10公里,這里兩岸怪石嶙峋,形成一組組天然雕塑,個個妙趣橫生。東岸崖壁上有一金鱗閃閃石縫中還有一具黑色的懸棺,俗稱“鐵棺材”,鐵棺峽一名即由此而來。據(jù)考這“鐵棺”乃是戰(zhàn)國時期巴人的懸棺,其并非鐵鑄,僅因其色相似而言。目前懸棺群保存最完好的是巫溪縣東北25公里的荊州壩,那里有24具黑棺。
繼續(xù)前行就是滴翠峽。滴翠峽長約20公里,峽中鐘乳石遍布,石石滴水,處處蒼翠,故名滴翠峽。峽中有座巨大的赤壁山陡立河岸,其通體赤黃生輝,小木船從其腳下經(jīng)過,猶如巨人足旁的螞蟻,這就是寧河十二景之一的“赤壁摩天”;赤紅色崖壁上掛滿蓮花般鐘乳石的就是“紅屏翠蓮”;那直立江心的“關(guān)門巖”恰似巨扉鎖關(guān),使船無路可行,緊逼巖前卻見大門開啟一縫,然剛擠過門縫,回頭一看大門又合了起來,令人驚嘆不己。
小三峽以滴翠峽最為秀美,碧水清純,游魚可數(shù),兩岸峭壁,樹藤蒙茸,乘舟其間,頗有古詩“空翠濕人衣”的感受。從巫溪縣寧廠鎮(zhèn)至巫山縣龍門峽口,曲曲彎彎的大寧河兩岸懸崖峭壁上,有近七千個可見的八寸見方、深尺許、相距五尺左右的方孔,這就是著名的古棧道。
大寧河尋幽,眼簾浮現(xiàn)出這么多開鑿年代不詳?shù)臈5揽祝屛覀兏惺艿綒q月的沉重。
小小三峽
百年前的錯開峽地貌
三峽風(fēng)物傳說中最著 名的,是與巫山神女峰、楚陽臺相關(guān)的神女的傳說。自宋玉《高唐賦》問世以后,神女的傳 說便以 各種方式和版本傳播。
民間的版本是講,神女就是炎帝的女兒瑤姬,尚未出嫁就夭亡了,葬在巫山之陽。在楚懷王夢中曾自 薦枕席。她也曾在三峽地區(qū)幫助大禹治水,斗惡龍,幫助船夫。高唐之女不僅朝為云、暮為雨,有時也可化為魚類到水底一游。據(jù)唐李冗《獨異志 》所引《三峽錄》,三峽人微生亮所釣之白魚即“高唐之女”,給他當(dāng)了三年的妻子。神女似乎是三峽的主宰,一切都是她說了算。小青蛇修煉 成龍,端午節(jié)歸向大海。它向割草的牧童問路,牧童手持鐮刀往東指,它順著鐮刀尖指的方 向往北 走,一下撞在大山上──撞出了一道峽谷,它惱羞成怒掀起洪水,淹死了不少的百姓。神女 用耳環(huán)化作金圈套住了小龍,在高山的平臺上把它斬了,從此留下了錯開峽、斬龍臺的地名。
大禹斬龍臺
斬龍臺位于巫山縣城西部20公里左右的長江南岸錯開峽內(nèi)。在峽的西岸,有一大石臺,形狀象一面石鼓,這就是斬龍臺。
你看見東岸有一高約100米的大石柱么,它與斬龍臺隔峽相對,據(jù)說這就是大禹治水時用于鎖住惡龍的鎖龍柱。另一種版本是這樣講的:相傳,大禹治水時,廟宇槽上壩龍洞里,住著一條惡龍。他想經(jīng)大溪入長江歸東海,就變成 一個白須老人,向牧童打探大溪怎么走。牧童用割草彎刀指出一條路,老漢順著彎刀的路徑走去。由于刀形的彎曲,路線走錯,惡龍被山阻隔,頓時大怒,作起惡來。他就地一滾,興風(fēng)作浪。天地剎時雷鳴電閃,暴雨傾盆,洪水齊天,大山橫絕,錯開了一峽。這時,正遇大禹治水到了這里,他就依著神女天書的辦法,在峽西岸的大石臺上斬了這條惡龍。后人便管這里叫斬龍臺。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