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或飛流直下,是啥滋味?
在風光秀麗的小三峽、小小三峽,你作為觀光客,可感受逆行拉纖的些許愜意、些許勞累,也可將一顆閑散的心付諸溪流,隨波逐浪,做一次有驚無險的游戲。而在大三峽,在著名的峽江天險—夔門,你肯定不敢貿然乘坐一葉扁舟,將身家性命捆綁在船老大的兩只木漿上。
看見么:白帝城下夔門口之"滟預堆”
千年萬載,夔門天險總有神獸鎮(zhèn)守。
沒看見赤甲山白鹽山南北相對、雙峰欲合么?巍巍夔門下,一條巨龍曼舞輕歌自沱沱河、通天河一路嘻戲而來,眼瞅著巨門欲閉,似乎并不急于奪路奔逃。白帝城下的江灣宛若一把撐開的折扇,使回流婉轉,巨龍留連盤旋,莫非是迷上了諸葛亮當年退兵時在此布下的“水八陣”?沿著江灣的石階繞道東望,巨龍懶洋洋、漫不經心地騰挪著,仿佛是累了困了,想懷抱公孫述構筑的白帝城,美美地睡上一覺哩。
沒料到,一頭神象橫眉豎眼,傲然兀立江心,擋住了巨龍去路。巨龍驚慌失措,只得倉促應戰(zhàn),剎那間電閃雷鳴,狂風暴雨籠罩夔門……神象撩起長牙直刺龍眼,狂龍抖擻精神,昂首躍過神象,氣急敗壞地撲向夔門,奪路東奔……從此以后,巨龍與夔門神獸結怨,年復一年在三峽入口爭斗不休:伴隨節(jié)令的變化,巨龍變換著格斗的姿式;神獸呢,則變化成象、牛、馬、狗、鱉五種形態(tài)與之較量。
自然界里龍虎斗,未分輸贏,卻苦了世代居住在峽江兩岸的山民和靠船吃飯的船工。千百年來,滾滾江濤流不盡,被稱作夔門神獸的東西,其實就是一尊礁石—滟預堆。它與峽江的恩恩怨怨,凝成世人聞之喪膽的千古民謠:
“滟預大如狗,瞿塘不可走;
滟預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滟預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滟預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滟預大如鱉,瞿塘行舟絕?!?/p>
夔門石刻
透過民謠文字,我們能看見什么?滟預堆在江心的形態(tài)變化,客觀反映著峽江四季的水位變化,它是夔門江水流態(tài)和流速變化的真實觀照,是山民和船夫世世代代用辛酸的血淚書寫的奮斗史??!
纖痕累累救命石
纖夫這一稱謂,即將成為古董了。
在長江三峽著名險灘行船拉纖的漢子,步履匆匆,杳然不知去向。江岸絕壁之上人工開鑿的古棧道和纖道,曲曲彎彎,印證著歲月滄桑。那矗立于纖道,被無數根纖繩反復摩擦勒得傷痕累累的纖柱,無疑是峽江山民和船工們祖祖輩輩與命運抗爭的真實寫照。看見它,自然會聯想“青灘泄灘不是灘,崆嶺才是鬼門關”這句千古民謠,腦海里浮現出孤帆遠影和絕壁上苦苦掙扎著拉纖的人群,心靈產生強烈的震撼。
在素有川鄂咽喉之稱的西陵峽出口南津關(古稱難進關),兩岸懸崖峭壁上凹進的貓道至今清晰可辨,它就是船只入川時纖夫們必經的古纖道,只可以貓腰葡匐而行。纖道臨江的裸巖上,被纖繩勾勒磨礪出一道道奇絕的景觀。撫摸這粗深的纖痕,俯瞰南津關下翻滾的江水,耳畔能不響起纖夫們痛苦掙扎著發(fā)出的悲愴哀號么?
纖痕累累救命石2
我曾無數次途經位于秭歸縣境內西陵峽段的青灘(又稱新灘)和泄灘,亦曾無數次拜謁過矗立于江岸的救命纖柱(當地人稱纖夫石)。每一次造訪,我的心都鉛似地沉重。停立于纖柱近旁,我久久地、久久地凝視卻不敢用手觸摸:纖痕深深,歲月長長,歷史的無情風雨把峽江的險惡和纖夫的血淚都鑄進這堅硬冰冷的纖柱了。我害怕自己觸景生情的一聲哀嘆、一次小心翼翼的撫摸,會觸痛纖柱的神經,使這冰冷的石頭瞬間溶解成血成淚,打濕了千百年峽江業(yè)已發(fā)黃變脆的史書……
纖痕累累救命石3
哦,纖柱,傷痕累累的峽江纖柱!你臨江屹立,千百年來,宛若燈塔照耀峽江,被纖夫和山民們奉若神靈;你亦像一位鎮(zhèn)守險灘的將軍,船夫們遠遠望見,便能抖擻精神,鼓起沖灘的勇氣。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