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導讀:功效主治:鎮(zhèn)驚安神,活血散瘀,加黃連研末,吹局部,有較好的清熱解毒,散結(jié)止痛之功效。
【別名異名】不過、蛑(《爾雅》),蝕朧(《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髦(《方言》),父(《說文》天馬(《呂氏春秋》高誘注),螗螂、石螂(《爾雅注》郭璞), (《方言》)郭璞解),拒斧,刀螂、(《本草綱目》),斫父、斫郎(《說文解字注》)。
藥理作用
有鎮(zhèn)靜作用和有消炎作用。
加工炮制
1.凈制:除去雜質(zhì)。
2.切制 捕捉后,用開水燙死,然后曬干或烘干,放干燥通風處。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甘、成,溫。
【歸經(jīng)】入心、肝、腎三經(jīng)。
功效主治
1.鎮(zhèn)驚安神:螳螂性咸溫,入心肝經(jīng),心者精神之舍,智意之源,常欲安靜,則精神內(nèi)守。若神氣怯弱,突然遭受意外的驚怖,必致精神傷動,神氣憤亂,因而出現(xiàn)驚叫急啼,面色時紅時白,驚惕不安,如人將捕之狀,因舌為心之苗,心經(jīng)積熱又可出現(xiàn)吐舌。脈象弦滑。乍大乍小。治宜祛風鎮(zhèn)驚安神,選用螳螂研末吹,療效最佳。
2.活血散瘀:本藥甘咸溫,入肝心經(jīng),甘善補,咸又能軟堅散結(jié),溫能通,入肝且柔肝,對于有瘀血,流行不暢,用此藥療效最宜。
3.消炎止痛:因外感風熱之邪,上擾于頭部,故出現(xiàn)頭痛,鼻塞涕濁,咽喉紅腫疼痛,甚至糜爛。治宜用螳螂加
黃連研末,吹局部,有較好的清熱解毒,散結(jié)止痛之功效。
4.鑒別應用:螳螂與全蝎均為蟲類,都有鎮(zhèn)驚安神之功效。但全蝎入肝經(jīng),偏于治肝經(jīng)之抽搐,善于息風止痙,通絡(luò)止痛,常用于急慢驚風,中風面癱,破傷風等痙攣抽搐之證。而螳螂偏于入心經(jīng),治心經(jīng)之驚病,善于治療因精神失守而引起的驚瘸,功效鎮(zhèn)驚安神,祛風止痛力小于全蝎。
用法用量
內(nèi)服:入丸,散,一次量1至3個。
外用:研末,吹喉,或調(diào)敷。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血熱無瘀者慎用。
【配伍應用】
1.配全蝎:本藥為平肝息風藥,有較好的解痙作用;祛風力強,對于抽搐頻作,手足顫抖,舌強言蹇,頭搖不止等療效較好。螳螂為鎮(zhèn)驚安神藥,祛風力強于全蝎,對于驚抽搐療效較佳,二藥相配,祛風止痙安神力強,又可增加活血通絡(luò)止痛之功,對于平肝熄風,鎮(zhèn)驚安神用此二藥,效療最佳。
2.配黃連:本藥屬苦寒之品,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螳螂性溫,解能毒散結(jié),二藥合用,一寒一溫,一消一散,使清熱解毒散結(jié)力倍增,對于各種瘡瘍,咽喉腫痛,甚至糜爛,用二藥吹局部療效甚佳。
3.配乳香:乳香為常用活血散瘀,消腫止痛藥,本藥辛苦性溫,氣香竄,偏入氣分而善予調(diào)氣,止痛力強。螳螂甘成濕,善于活血散結(jié)解毒,止痛力小于乳香。二藥相配,增強了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功,一切外傷瘀血,痔瘡血流不暢而成瘀滯,用二藥治療,有顯著療效。
方劑制劑
1.中分散(《圣濟總錄》) 螳螂一個、蜥蜴一個、赤足蜈蚣一條。上三味,同為細末。每用一剜耳,,吹入鼻內(nèi)。功效主治:小兒急驚,定搐。
2.經(jīng)驗方螳螂一只(曬干)、凈水片一錢、硼砂七分、正綠萼梅(去蒂)五分。共研細末,吹入喉內(nèi)。功效主治:咽喉腫痛,或潰爛。
3.治痔瘡方(《新本草綱目》) 燒螳螂(褐色者)服之。
4。治腳氣方(《動植物民間藥》)取螳螂體部,以飯粒搗和,包裹腿腳患處。
5.經(jīng)驗方(《中國藥學大辭典》)箭鏃入內(nèi)。不可拔者,用螳螂一個、巴豆半兩。同敷研傷處。微癢。且忍極癢。乃撼拔之。以黃連貫眾湯洗拭。石灰敷之。
各家學說
1.《本草綱目》:“治小兒急驚風搐搦,又出箭鏃,生者能蝕疣目?!薄绑?,驤首奮臂,修頸大腹,二手四足,善緣而捷,以須代鼻。深秋乳子作房,粘著枝上,即螵蛸也。房長寸許,大如拇指,其內(nèi)重重有隔房。每房有子如蛆,卵至芒種節(jié)后一齊出。故《月令》有云,仲夏螳螂生也?!薄绑?,古方不見用者,惟《普濟方》(按:應作《圣濟總錄》)治驚風,吹鼻定搐法中用之,蓋亦蠶、蝎定搐之義,古方風藥多用螵蛸,則螳螂治風,同一理也?!?br> 2?!夺t(yī)林纂要》:“補心,緩肝、去風熱,定驚癇。入心而能泄熱氣,散瘀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