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降氣劑
蘇子降氣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蘇子降氣橘半歸,前胡桂樸草姜隨;
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組成】 紫蘇子 半夏湯洗七次,各二兩半(各9g) 川當(dāng)歸去蘆,兩半(6g) 甘草,二兩(6g) 前胡去蘆 厚樸去粗皮,姜汁拌炒,各一兩(各6g) 肉桂去皮,一兩半(3g)
【功用】 降氣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 上實(shí)下虛之喘咳證。喘咳痰多,短氣,胸膈滿悶,呼多吸少,或腰疼腳軟,或肢體浮腫,舌苔白滑或白膩,脈弦滑。
定喘湯 《攝生眾妙方》
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子黃芩甘草杏,宣肺平喘效力彰。
【組成】 白果去殼,砸碎,炒黃色,二十一個(9g) 麻黃三錢(9g) 蘇子二錢(6g) 甘草一錢 (3g) 款冬花三錢(9g) 杏仁去皮尖,一錢五分(4.5g) 桑皮蜜炙,三錢(9g) 黃芩微炒,一錢五分(4.5g) 法制半夏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三錢(9g)
【功用】 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主治】 痰熱內(nèi)蘊(yùn),風(fēng)寒外束之哮喘??却刀鄽饧保党砩S,或微惡風(fēng)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鑒別】 定喘湯與蘇子降氣湯均為降氣平喘之劑。定喘湯是用宣肺之麻黃與斂肺之白果相伍,配以清熱化痰、降氣平喘之品,而成宣降肺氣、清熱化痰之劑,主治痰熱內(nèi)蘊(yùn)、風(fēng)寒外束之哮喘;蘇子降氣湯以降氣消痰之蘇子為主,配以下氣祛痰、溫腎納氣之品,主治上實(shí)下虛而以上實(shí)為主之喘咳。
四磨湯 《濟(jì)生方》
四磨飲治七情侵,人參烏藥沉香檳;
四味濃磨煎溫服,破氣降逆喘自平。
【組成】 人參(6g) 檳榔(9g) 沉香(6g) 天臺烏藥(6g)(原著本方無用量)
【功用】 行氣降逆,寬胸散結(jié)。
【主治】 肝氣郁結(jié)證。胸膈脹悶,上氣喘急,心下痞滿,不思飲食,苔白,脈弦。
五磨飲子 (《醫(yī)便》)
去參加入木香枳,五磨理氣力非輕。
組成:木香 烏角沉香 檳榔 枳實(shí) 臺烏藥各等分(各6g)
功用:行氣降逆,寬胸散結(jié)。
主治:七情郁結(jié),脘腹脹滿,或走注攻沖,以及暴怒暴死之氣厥證。
六磨飲子 (《世醫(yī)得效方》)
組成:大檳榔 沉香 木香 烏藥 枳殼 大黃各等分(各6g)
功用:行氣降逆,通便導(dǎo)滯。
主治:氣滯腹脹,脅腹痞滿或腹中脹痛,大便秘結(jié),納食減少,舌苔薄膩,脈弦。
【鑒別】 四磨湯與五磨飲子、六磨飲子均為行氣降逆之劑,故三方均以烏藥行氣解郁配以沉香、檳榔下氣降逆。但四磨飲子配伍人參培補(bǔ)正氣,攻補(bǔ)兼施;五磨飲子則配以木香、枳實(shí)增強(qiáng)其行氣之功;而六磨飲子則在五磨飲子基礎(chǔ)上伍用大黃兼以泄熱通便。
四磨湯與柴胡疏肝散均可疏肝解郁,用于肝氣不舒、胸膈滿悶之證。但柴胡疏肝散以柴胡配白芍疏肝柔肝,重在疏肝理氣,適于肝脾氣郁不舒之胸脘脅肋脹痛者;四磨湯以烏藥配沉香、檳榔,重在降逆行氣,適于肝氣郁滯、氣機(jī)上逆之胸膈脹悶、上氣喘急者。
旋覆代赭湯 《傷寒論》
仲景旋覆代赭湯,半夏參草大棗姜;
噫氣不降心下痞,健脾祛痰治相當(dāng)。
【組成】 旋覆花三兩(9g) 人參二兩(6g) 生姜五兩(15g) 代赭石一兩(3g) 甘草炙,三兩(9g) 半夏洗,半升(9g) 大棗擘,十二枚(4枚)
【功用】 降逆化痰,益氣和胃。
【主治】 胃虛氣逆痰阻證。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或見納差、呃逆、惡心,甚或嘔吐,舌苔白膩,脈緩或滑。
干姜人參半夏丸
干姜人參加半夏,妊娠惡阻服之康。
橘皮竹茹湯 《金匱要略》
橘皮竹茹治嘔呃,人參甘草棗姜益;
胃虛有熱失和降,久病之后更相宜。
【組成】 橘皮二升(12g) 竹茹二升(12g) 大棗三十枚(5枚) 生姜半斤(9g) 甘草五兩(6g) 人參一兩(3g)
【功用】 降逆止呃,益氣清熱。
【主治】 胃虛有熱之呃逆。呃逆或干嘔,虛煩少氣,口干,舌紅嫰,脈虛數(shù)。
橘皮竹茹湯 (《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濟(jì)生同方加苓半,再添麥冬枇杷葉;
主治嘔噦不能食,總因痰滯胃虛熱。
組成:赤茯苓去皮 橘皮去白 枇杷葉拭去毛 麥門冬去心 青竹茹 半夏湯泡七次,各一兩(各30g)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各15g)
功用:降逆止嘔,和胃清熱。
主治:胃熱多渴,嘔噦不食。
新制橘皮竹茹湯 (《溫病條辨》)
原方減去參棗草,又加柿蒂亦相得;
此乃鞠通新制方,胃氣不虛即可啜。
組成:橘皮三錢(9g) 竹茹三錢(9g) 柿蒂七枚(9g) 姜汁三茶匙, 沖
功用:清化痰熱,和胃降逆。
主治:陽明濕溫,氣壅發(fā)噦者。
【鑒別】 《金匱》橘皮竹茹湯、《濟(jì)生》橘皮竹茹湯和新制橘皮竹茹湯均配伍橘皮、竹茹和生姜以降逆止嘔、和胃清熱,治療胃熱呃逆。但《金匱》橘皮竹茹湯尚配伍人參、大棗、甘草以補(bǔ)脾和胃,治療胃虛有熱之呃逆;《濟(jì)生》橘皮竹茹湯則配伍半夏、茯苓、枇杷葉降逆止嘔、祛痰,人參、甘草益氣和胃,治療胃虛有熱、痰濁阻滯之呃逆;新制橘皮竹茹湯則配伍柿蒂以降逆止嘔,治療胃熱嘔吐或呃逆等病證。
丁香柿蒂湯 《癥因脈治》
丁香柿蒂人參姜,呃逆因寒中氣戕,
溫中降逆又益氣,虛寒氣逆最相當(dāng)。
【組成】 丁香(6g) 柿蒂(9g) 人參(3g) 生姜(6g)(原著本方無用量)
【功用】 降逆止呃,溫中益氣。
【主治】 胃氣虛寒之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悶,舌淡苔白,脈沉遲。
丁香柿蒂散 (《衛(wèi)生寶鑒》)
組成:丁香(6g) 柿蒂(9g) 青皮(6g) 陳皮(6g)各等分
功用:降逆止呃,行氣溫中。
主治:諸種呃噫、嘔吐痰涎。
柿蒂湯
濟(jì)生去參僅三味,胸滿呃逆宜煎嘗。
【鑒別】 丁香柿蒂湯與丁香柿蒂散均配伍丁香和柿蒂以溫中降逆止嘔,治療胃中虛寒、氣逆不降之證。但丁香柿蒂湯配伍生姜以降逆止嘔,參草棗以益氣和胃,則降逆止嘔力較強(qiáng),且兼可補(bǔ)虛;丁香柿蒂散則配伍青皮、陳皮,重在行氣,而無補(bǔ)虛之能。
丁香柿蒂湯與旋覆代赭湯、橘皮竹茹湯均有降逆止嘔、益氣養(yǎng)胃之功,同治胃虛氣逆之證;故方中皆用人參補(bǔ)中益氣,生姜和胃止嘔。但旋覆代赭湯重在降逆化痰,主治胃虛痰阻、氣逆不降之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橘皮竹茹湯則降逆清熱,主治胃虛有熱之呃逆;丁香柿蒂湯則以溫胃降逆為主,主治胃氣虛寒之呃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