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 絹本26.5X373.4CM,縱二百六十五毫米,橫三千七百三十四毫米,藏於故宮博物院。
《行書千字文》作為趙孟頫晚年的作品,其風力即繞開唐宋意趣,直追“二王”的晉代風流。此書先以較為嚴謹?shù)目瑫鴷鴮?,后逐漸舒展,轉(zhuǎn)為流暢的行書。通篇給人以雋秀清麗、雅致精美之感。
趙孟頫曾在《千字文》中自題云:“僕二十年來,寫千字文以百數(shù)?!笨梢娖浔救说钠珢?,而此卷《行書千字文》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后世對此卷《千字文》的評價頗高。卷后跋文中,明代書家詹景鳳評說:“此卷筆法高古、圓潤峻秀,為承旨得意之作。”明代書家莫云卿評說:“昔人謂方圓一萬里,上下數(shù)百年,絕無承旨書法,觀此本信然。”
此卷用筆精到,結體端莊,從頭至尾寫下來,幾無敗筆,表現(xiàn)出了極高的控筆能力,書寫清麗幽深,渾圓透徹,有一種從容開闊的壯美。氣息如同江河流溢,排山倒海的氣勢雖不如武庫矛戟,但其綿延熟稔,則如同明鏡般清澈圓潤。
一方面繼承了“二王”的高古遒美格調(diào),另一方面又融合了自身圓潤峻秀的藝術風貌,無意為之而為,無為而無所不為,令人觀之或臨摹之,天成意度,微醺而醉,如神游物外,與天地精神獨往來。
?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
高清大圖加載較慢,請耐心等候
?
解讀趙孟頫
要論中國歷史上最優(yōu)秀的藝術家,趙孟頫絕對可以居其一。趙孟頫精通書法、繪畫、篆刻、鑒賞、詩詞、音律,這樣的通才人物,放眼整個中國藝術史,都極為罕見。
然而趙孟頫的藝術卻常常被打壓,有人貶低其“軟滑”,有人則批評其“媚俗”,何也?其實根本不在藝術本身上,而在于趙孟頫做了“貳臣”。身為宋朝皇室后裔,而在元朝滅掉宋朝之后繼續(xù)出仕,這種行為多為歷代文人所不齒,故導致其藝術在歷史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并未得到公允的評價。
但天才總歸天才,趙孟頫20歲在書法領域達到的藝術水準,是許多人窮極一生也難以企及的。況且趙孟頫起初堅決辭官,只是后來多方勸說才同意出仕為官,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隱退,借病乞歸。
對于其人格的攻訐,并不妨礙其藝術的真實水準,趙孟頫在書畫藝術上的成就堪稱一代巨擘,使得他能與二王、顏柳歐等人并肩!
趙孟頫的書法兼具高古與風雅,工穩(wěn)熟稔,蘊藉密麗。朱和羹《臨池心解》贊曰:“子昂得《黃庭》《樂毅》法居多。邢子愿謂右軍以后惟趙吳興得正衣缽,唐、宋人皆不及也。”
?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完整長卷
?
趙孟頫行書學習建議
下面我們簡述一下趙孟頫《千字文》行書的特點,以便于我們在臨習時參考。
①首先此帖作為趙孟頫典型行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楷行草三體具備,以行楷為主,夾雜草書。這樣我們臨習難度就相對增加,起碼要熟練掌握趙孟楷書的基礎,以及行草的筆法特點才可以進行臨習,行草易學,因為趙體行草用鋒變化不大,容易得皮毛,但是楷書根基卻是實打?qū)嵉挠惨?,最好是有趙楷基礎,否則就只能當成行書來臨。但是好處也有,臨熟了此帖,可通多體,善莫大焉。
②趙孟頫的書法不能局限于某書體,行書也有不少楷法的跡象,但畢竟趙楷與唐楷不易相容,有唐楷基礎的,最好就直接當成行書臨,否則一些遒媚的用筆滲透到唐楷里,不好看,起碼初學趙孟頫行書是如此。
③趙孟頫行書來路非常清晰,就是以二王為主,所以臨此貼最好有一些二王筆法的基礎,上手較快。如草書臨一臨十七帖,行書臨臨圣教序。這兩本帖有一定的底子之后,對趙所有的字帖,都會很容易的上手。
當然,如果練字只想練趙孟頫,不想了解其余如蘇黃米蔡文祝張董等諸家,也可不學二王。但二王是根,從根入容易出,如果是從枝葉去尋根,能寫像就不錯了,出是非常困難的。
④這件行書作品,有不少圣教序的結體韻致。小一點的字筆畫重一些,大一點的字筆畫輕一些。幾乎所有圣教系的行書都是如此,如王鐸、唐寅、文征明等,均從圣教出,所以這點特明顯。
⑤趙字整體是比較平正的,筆畫相對單純,用鋒變化也不多,少有類似于米芾那種八面用鋒之處,這是其行書簡單之處,也是最容易入手之處,只需通過轉(zhuǎn)折提按便可入門,不會如米芾一樣還要講求輕重速度取勢,單字都能難倒一片。
但不見得簡單就好學了,其實這也是難處。最簡單的東西最容易學,但是最容易寫俗,大道至簡,寫出雅韻卻是最難的。慶幸的是趙孟頫《千字文》字數(shù)較多,且字字不重,這可以說是趙孟頫給大家編寫最實際的教科書式的書法作品,感謝趙孟頫吧,這樣的書家不多的。
一定要注意,趙孟頫這件作品《千字文》,折多轉(zhuǎn)少,但轉(zhuǎn)筆又是其獨特氣質(zhì)的特色,非常重要。輕重筆的變化不明顯,卻有細微變化,如臨不出變化則顯得死板,又是一難。
總體來說,趙行書入手容易,學好極難。學好蘇黃米蔡甚至二王的人多不勝數(shù),但是能學好趙、走出趙的人著實不常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