償付壓力過大保險公司猛發(fā)次級債
www.cnfol.com 2006年09月10日 09:52 財經時報 崔帆
多家
保險公司發(fā)行次級
債券,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資保險公司資本基礎薄弱的軟肋,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保費快速增長與利潤率迅速降低引發(fā)的規(guī)模與效益失衡
50億、10億、3.4億,一連串數字正在攪動近期的中國保險市場。
最近,中國人保(2628.HK)、太平洋保險集團(下稱“太保集團”)、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泰康人壽”)紛紛表示,將發(fā)行次級債提高公司的償付能力,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中資保險公司資本基礎薄弱的軟肋。
《財經時報》注意到,中資保險公司通過發(fā)行次級債、上市等方式來改善資本金狀況的做法,似乎并不被業(yè)內看好。一些研究人士預測,中資保險公司的資本實力還有可能在短期內進一步下降。
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費快速增長與利潤率迅速降低,引發(fā)的規(guī)模與效益失衡。
在這些研究人士看來,發(fā)行次級債雖然是一種快速、高效、便捷的資本補充方式,但并不意味著保險公司發(fā)行次級債是一種無風險的融資活動,它有可能導致保險公司更大的經營危機。
對于投資者來說,次級債的投資風險遠高于一般的金融債券,投資者需謹慎介入。
發(fā)債背后的壓力
不論是中國人保、太保集團還是泰康人壽,均聲稱發(fā)行次級債是為了提高公司償付能力。這似乎暗扣著一句潛臺詞——幾家保險公司都可能出現準備金不足的問題。
在標準普爾金融服務評級董事黃如白看來,相對于外資保險公司擁有強大的母公司財務支持、執(zhí)行嚴格的準備金政策等特點,中資保險公司資本基礎薄弱的軟肋尤為突出,近年的頻繁發(fā)債就是最好的印證。
早在2003年,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平安相繼在海外上市,合計融得近60億美元資金,這使得中國保險業(yè)的整體資本實力得到改善。但此后,資本狀況出現惡化跡象。
即使是目前中國保險業(yè)內資本充足率最好的中國人壽,也由2003年底上市時的18.99%的公司資本率,下降至2005的14.37%。
未上市保險公司的情況更令人擔憂。據標準普爾統計,泰康人壽的所有者權益與總資產之比由2001年的24.1%、2002年的11.4%,一直下降到2003年的6.1%和2004年的2.76%。
這正是中資保險頻頻選擇發(fā)債補充資本金的主要緣由。與增資擴股、利潤分配等方式補充資本金相比,發(fā)債受到的制約因素相對較少,具有操作方便、快捷的特點。
規(guī)模與效益失衡 不過,業(yè)內人士預測,中資保險公司的資本實力還有可能在短期內進一步下降。 標準普爾對國內中資保險公司進行調查后發(fā)現,按國際標準計算,2004年中國壽險業(yè)平均資產回報率約為0.4%,2005年同比增長了0.1個百分點,2006年預計仍在1%以下。而按國際慣例,壽險公司平均資產回報率至少應在1%以上。 在北大保險學系主任孫祁祥教授看來,若要改善當前中國保險業(yè)的財務狀況,亟需在規(guī)模與效益間找到平衡點。 如果過多關注利潤,需要更縝密的核保核賠、更強大的分銷渠道,以及更加嚴格的準備金制度,而所有這一切都會讓保費規(guī)模增長速度減緩;反過來看,注重保費規(guī)模增長,或許可以通過增加市場份額來提高競爭力,但采用過于激進的保費增長策略,將會削弱保險公司的長期盈利水平。 因此,孫祁祥建議,中國保險業(yè)的發(fā)展戰(zhàn)略應盡快向內涵價值增長回歸。 警惕投資風險 發(fā)行次級債是一種快速、高效、便捷的資本補充方式,但并不意味著保險公司發(fā)行次級債是一種無風險的融資活動。 黃如白分析認為,保險公司快速擴張時期,通過次級債的發(fā)行補充保險公司的資本金,可以掩蓋保險公司經營狀況不佳、資本缺乏現狀,但不能從根本上改善保險公司的“造血功能”。 等到債券到期需要償付時,保險公司的資本會急劇下降,再加之其他問題的暴露,將極大地打擊投保人對保險公司的信心,最終導致保險公司危機的發(fā)生。 此外,對于投資者來說,次級債的投資風險遠高于一般的金融債券。 這是因為,保險公司發(fā)行的次級債是無擔保的,且原始期限最少在5年以上,因而,次級債到期能否收回并獲得利息,取決于保險公司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的表現,而這期間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一旦保險公司發(fā)生經營危機,債券索償權排在保單責任和其他負債之后。也就是說,次級債務將被首先用于彌補保險公司的日常經營損失,投資者購買的次級債券有可能無法收回。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