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書畫暴富的人不計其數(shù)
當年齊白石的畫才買1、2塊錢,1955年的時候,齊白石的畫已經(jīng)漲到收購價5塊錢以上,上次拍到了4個多億,增值了4億倍。
當年黃賓虹的畫才賣1元,現(xiàn)在最高拍出3億多,增值了3億倍。
70年代,像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當時收購價都是45塊錢一大幅,齊白石才賣10塊錢一尺。
任何東西都沒有藝術(shù)品增值快,這些年來,中國書畫增值了1億倍。
雖然收藏可以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但收藏不一定就是燒錢來刷存在感。不是你有錢了,你才收藏,而是收藏會令你變得更富有。
每一個時代,都有幾百位藝術(shù)家的作品在短時間內(nèi)暴漲幾十倍到幾百倍,這是一種歷史規(guī)律。
這些年,有很多埋頭干收藏的人暴富起來,而歷史上靠收藏成為巨富的人,則不計其數(shù)。
中國書畫增值了一億倍。
我說收藏增值的問題,我1949年進北京,進北京之后剛打完仗,齊白石的畫賣多少錢,賣6塊白洋,不要紙幣,就要白洋,那時候?qū)垘乓呀?jīng)不信任了,剛打完仗,大家都很窮,我們解放軍基本都是工農(nóng)兵,對這個書畫不太懂。所以那個時候書畫不值錢,是近代以來中國書畫市場上的第一個低潮期,歷史上也如是,戰(zhàn)亂的時候就是書畫市場最低潮的時候。放到現(xiàn)在得3500萬吧,上次拍兩個多億的,增值一千萬倍。
在解放以后,任何東西都沒有藝術(shù)品增值快,文化革命的時候,后來到五幾年的時候,1954年、1955年的時候,齊白石的畫已經(jīng)漲到收購價5塊錢以上,可是到文化大革命收購價又重新回歸之前。
我們70年代,那時候買畫的時候,你像北京幾個重要畫家,像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當時收購價都是45塊錢,李可染山水在1964年,收購價當時賣給榮寶齋四張山水,給他350塊錢,李可染高興壞了,因為都是三裁的,一張一尺合10塊多錢了,李可染高興的說,我的畫超過我老師的收購價,齊白石才賣10塊錢為止。
當年45塊錢,現(xiàn)在拍賣會上至少180萬,當年60到90買的山水,現(xiàn)在至少拍500到1000萬,翻了幾萬倍,什么房地產(chǎn),什么都不成。在改革開放以前,從解放到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國家黃金收購價152,三塊零四分一克,現(xiàn)在漲到一百多倍,白銀,從解放到改革開放以前一直是四分錢一克,當時我們進北京一塊白洋換一塊人民幣,3.5塊白洋買齊白石的3.5人民幣,收畫的利潤有上千萬倍,有上萬倍。就拿齊白石講,二零零幾年的時候才兩萬塊錢一尺?,F(xiàn)在賣多少錢了?
當年齊白石賣1元,現(xiàn)在賣4億
李涵教授回憶,1954年冬,當他還是14歲的懵懂少年,就喜歡到北京王府井的和平畫店看畫。店里的畫有60%是齊白石的作品,大概20%是徐悲鴻的,還有傅抱石、陳半丁、王雪濤等人的作品。齊白石的畫多半是豎軸,價位也就二、三十元一幅。他清楚地記得,一幅三平尺的豎軸牽?;?,葉子上加一只寫意螞蚱,標價是20元。徐悲鴻的畫馬和牛比較多,一幅畫的價格在六、七十元左右,其中有一幅大畫翠竹仕女標價110元,算是當時店內(nèi)最貴的畫了?!霸娙税嘣f過,他收藏的幾幅齊白石的畫不是齊先生贈送的,而是花錢買的。當時齊老自稱94歲,畫價是每平尺4元錢,艾青為了請齊老題上款還多加了幾塊錢。即便按這個價格,當時一個普通工人的月工資就可以買兩幅齊白石的畫?!崩詈嬖V記者。
和平畫店創(chuàng)辦人、榮寶齋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任經(jīng)理許麟廬之子許化遲,如今是位收藏家,兩年前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印證了李涵先生的說法。
據(jù)許化遲回憶,上世紀50年代初,父親許麟廬的“和平畫店”在齊白石的支持下開業(yè),郭沫若、徐悲鴻、傅抱石、張伯駒、李苦禪、啟功、黃苗子、黃永玉等,都是???。那時候齊老不是很富有,直到去世也不富有。很多畫家生前都不是很富有的,在1951、1952年,黃賓虹的畫一元錢一張。直到1977年,據(jù)許化遲透露,王雪濤的畫12元一平尺,李可染是15元,他拿著陸儼少的畫去榮寶齋,給出的價格是8元一平尺。上世紀80年代初,天安門前的國家博物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外賓服務(wù)部”,吳作人的潤格是一平尺5元錢,李可染8元,劉炳森6毛、8毛錢。
1981年,從香港回來的許化遲,僅花20多萬港幣就買下了外賓服務(wù)部的全部畫作,超過九千張字畫,包括齊白石、張大千、李可染、吳作人、蔣兆和等人作品,“誰的都有”。到了1997年,陸儼少的畫在拍場市場已是幾百萬元一張。如今,盡管贗品不斷出現(xiàn),一些大師的畫作在拍賣市場上動輒過億。
靠收藏書畫暴富的人不計其數(shù)
歷史上每一個昌盛時期,既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繁榮期,也是文化收藏的鼎盛期。
歷代統(tǒng)治者在社會安定,四海升平之際,總要大量搜集藝術(shù)品,以充實內(nèi)府收藏。以書畫為例,歷史上就出現(xiàn)過幾次大規(guī)模的集中。唐朝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統(tǒng)治時期,對書畫的搜求不遺余力,極一時之勝;宋徽宗盡管政治上比較昏庸,但書畫上卻是個天才,對書畫收藏更是如醉如癡,并設(shè)置了專門的裝裱樣式“宣和裝”,編定《宣和畫譜》和《宣和書譜》。至于清朝康熙乾隆時期的內(nèi)府收藏,可謂達到封建時期的高峰,乾隆時期所編的卷軼浩繁的書畫著錄書《石渠寶笈》、《秘殿珠林》便是明證。
藝術(shù)品的的散失與收藏是此消彼長的。往往在一次次的大規(guī)模的集中之后,接著是一次次大規(guī)模的散失。尤其是改朝換代之際,藝術(shù)品的厄運也隨之而來。因此,歷代以來的收藏,整體上呈逐代銳減的趨勢。但由于帝王能憑一國之力,也能使一些埋世名作重見天日,多少彌補歷代的損失。同時,每一時代出現(xiàn)的一些代表作品,得以保存下來,日積月累,使書畫文物的收藏,日漸豐富。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各大博物館對文物的征集和鑒藏,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私人收藏家的出現(xiàn),最早可追溯到東晉時期,王、謝是當時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張彥遠一門,從高祖起就從事收藏,歷經(jīng)五代,所以,他能寫出巨著《歷代名畫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時,私人收藏已是蔚然成風。至于明清時期,無論參與收藏的人數(shù)、收藏品的質(zhì)量,還是關(guān)于書畫收藏的著錄、筆記都足以令人驚嘆了。作為收藏品,它自有物質(zhì)、精神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他是承載歷史、文化、藝術(shù)信息的商品,其價值具有不穩(wěn)定性,隨著時代風尚、審美趣味的變化而變化,而整體上呈上升趨勢。以書畫為例,齊白石的同一幅畫,在70年代值100元,而到現(xiàn)在,可達到數(shù)千萬元。至于古代的書畫,經(jīng)年累月,其漲幅就更大了。
在現(xiàn)代社會,從事收藏已成為人們重要的投資手段。相對較低的投入和相對較高的產(chǎn)出,低風險、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來越受到有識之士的青睞。在經(jīng)濟繁榮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為文人雅士的專利,而逐漸成為人們經(jīng)濟生活和精神的一部分。
歷史上靠收藏而成為巨富的人,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明代中葉,因為江南的經(jīng)濟發(fā)達,涌現(xiàn)了一大批書畫鑒賞家,如文徽明父子、項元汴家族、王世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這些收藏家同時又是著名的書畫家,他們的收藏一方面推動著當時書畫市場的繁榮,同時也推動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
來源:《東北新聞網(wǎ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