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北大120周年校慶,千名師生齊聚慶祝,原本非常喜慶的事,卻因為學(xué)校某處豎立的“百廿北大”四字鬧了不少笑話。下面這張圖,大家看出了什么問題沒?
“大”字放反了!
這幾個字用的是隸書,隸書最基本最重要也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筆法就是“蠶頭雁尾”。但上圖中的“大”字那一橫正看卻是雁頭蠶尾,此外,左邊的撇要比右邊的捺粗,綜合而言就是“大”字放反了!對于有著歷史文化沉淀的百年名校來講,鬧了這樣一個笑話,著實尷尬!不管什么原因出現(xiàn)失誤,值得重視的一點是,無論隸書、楷書還是其他書體,在筆法形式上都有著嚴(yán)格的講究,切不可掉以輕心而鬧了烏龍!
隸書,是在篆書的基礎(chǔ)上演變而來的,分秦隸和漢隸,以漢隸為主(“隸法以漢為極,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十分莊重的字體。相傳隸書由程邈于獄中整理而成,于東漢時期達(dá)到頂峰,其“變圓為方”(這種造型的變化,帶來用筆的多樣化,點、畫、撇、捺的筆勢均不同,方筆圓筆,圓中有方,方中有圓,起筆收筆,用筆均有變化)的字體演變對后世書法影響較深,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其中的筆法講究,甚是嚴(yán)謹(jǐn)!
禮器碑,全稱“漢魯相韓敕造孔廟禮器碑”,現(xiàn)存山東曲阜孔廟。此碑是漢代隸書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評價甚高。碑文字跡清勁秀雅,有一種肅穆而超然的神采。
漢隸“波磔”筆法
“波磔[zhé]”筆法即波筆,是隸書的主要筆法,也稱三折筆,即“一波三折”。隸書體勢偏扁而平整,采取分勢,凡字有數(shù)筆橫畫而無撇、捺或走之旁者,必有一波磔筆,很是突出。其用筆是逆入、下蹲后轉(zhuǎn)筆往上右行,徐徐提筆到筆畫中間后,又徐徐下按,至收筆向下按頓,然后轉(zhuǎn)筆往上挑出,如同雁尾,至岀峰后收筆或回筆收峰。
波磔筆法使線條痩而不弱,勁健有力,體現(xiàn)了隸書水平線條的飛揚律動,以及尾端筆勢揚起出鋒的美學(xué)。有人說這與中國古建中的飛檐有異曲同工之妙,具有時代美學(xué)象征,何嘗不是呢!
作撇捺時,左撇曰波,右捺曰磔。
波法,從上向左下書寫,逆入藏鋒,按筆提行。保持中鋒向左下方行筆,收筆回鋒。一般上細(xì)下略粗,中段略痩。
磔法,從上向右下書寫,逆入藏鋒,行筆逐漸按筆加重。保持中鋒向右下方行筆,收筆略頓折鋒,送鋒而出。一般上細(xì)下粗,偶有雁尾。
《乙瑛碑》“奏”,《禮器碑》“文”
漢隸“蠶頭雁尾”筆法
“永”字八法是楷書的筆法規(guī)律,那么“蠶頭雁尾”就是漢隸的基本筆法。它蘊含了藏、露、中、側(cè)、鋪、裹、提、按等筆法的多種元素在內(nèi),是一種形態(tài)優(yōu)美,又極其講究的筆法。
蠶頭雁尾,比喻隸書的橫畫起筆和橫波收筆。長畫起筆時,回鋒隆起,形如蠶頭;橫波收筆時,頓筆斜起,形如雁尾。蠶頭雁尾并非死板的定式,而是可以在基本的筆法規(guī)律下,根據(jù)不同的審美情趣,隨境而化,化而造境,創(chuàng)造富有生動的隸書美。
《禮器碑》“其”
漢隸的豎畫是橫畫的豎寫。只是起筆的“蠶頭”不做重按,收筆不出現(xiàn)“雁尾”,回鋒即可。
《禮器碑》“年”
漢隸“點”筆法
“點法”,即點的書寫方法,其實就是“蠶頭”最前部分的寫法。逆入藏鋒,先按筆,中鋒行而未行時,提筆送鋒而出。點法看似簡短不外露,卻是極難把控的,不下幾分功夫,這一筆往往就難以寫出韻味來。
《禮器碑》“糧”“涒”
漢隸“折”筆法
漢隸“折”筆法有橫折和豎折。橫折法是橫畫將盡時,輕輕提筆轉(zhuǎn)筆調(diào)鋒,不頓筆,直接寫豎畫即是。豎折筆法略有不同,即豎畫將寫完畢時,輕頓轉(zhuǎn)筆橫寫。漢隸“折法”是橫畫和豎畫的合寫。
《禮器碑》“涒”,《張遷碑》“到”
《史晨碑》,又稱《漢史晨碑奏銘》,傳為蔡邕書。結(jié)字工整精細(xì),中斂而四面拓張,波挑分明,呈方棱形,筆致古樸,神韻超絕,為漢隸成熟期方整平正一路書法的典型,對后世有深遠(yuǎn)的影響。
乙瑛碑,全稱“漢魯相置百石卒使碑”。該碑書風(fēng)頗嚴(yán)謹(jǐn),富素樸之趣,是漢隸成熟時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學(xué)習(xí)隸書最佳范本之一。
將篆書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化弧為直,化連筆為斷筆,便有了隸書。其結(jié)體扁平、工整、精巧,又奠定了楷書的基礎(chǔ)。隸書出現(xiàn),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使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進(jìn)入了一個新的境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