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大辭典》、《中醫(yī)藏象生理學》、《中醫(yī)病因病機學》
有人問我,學習中醫(yī),最好的辦法是什么?
我說,讀醫(yī)案。你從醫(yī)案里頭,能學到很多真實的東西。
比如說下面這張醫(yī)案,就是我早年收集起來的。我時時拿出來欣賞、把玩,每一次都有新的收獲。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性,年30多歲。當時,是因為生意失敗,抑郁寡歡,逐漸覺得自己右側脅肋脹痛,時而牽連到右側背部。
到醫(yī)院檢查,提示有慢性膽囊炎。經(jīng)過服藥,癥狀有所好轉。
但是,生意上的壓力,依然讓他松不過氣來。所以此后不久,再次出現(xiàn)右側脅肋脹痛,胃脹、食欲下降、噯氣、厭食、不喜油膩、身體倦怠、便溏等癥狀。
眼看此人是越來越瘦,家里人覺得不行,趕緊想辦法,于是就找中醫(yī)來看。
診治他的,恰好是我國當代著名中醫(yī)臨床家,姓李,我國首屆國醫(yī)大師稱號獲得者。老先生診脈,發(fā)現(xiàn)脈弦滑,舌苔白膩。
接著,李師寫了一個配伍:黨參15克,白術12克,茯苓15克,青皮、半夏各10克,木香6克,砂仁8克,厚樸、郁金各10克,柴胡6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2克,烏藥10克,焦三仙(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12克,甘草5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
當時,患者看了以后非常為難,覺得這么多藥,實在是吃不下去。
李師說,那你想吃飯不?你要是想吃飯,就先吃藥。把藥吃下去,就能吃飯了。
結果怎樣?藥用15劑,諸證大減,胃口上來了,脅肋脹痛感基本消失。后來,李師又在原方基礎上,稍作加減,健脾扶正,終獲全功。
我在當初閱讀這個醫(yī)案的時候,特別在旁邊寫了四個字——培土抑木。
什么意思呢?我通過這個例子和配伍,悟出一個道理,對膽囊炎患者來說,健脾除濕,是非常重要的事兒。
你看,這個患者,便溏、食欲下降、舌苔白膩,舌體胖大,邊有齒痕,渾身倦怠,很明顯,是脾虛有濕的征象了。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他的脾虛有濕哪里來的?答案是肝郁。
你看這個人,發(fā)病源于生意失敗,情志抑郁,這是肝郁的誘因。肝郁氣滯,脅肋脹痛。肝脾不和,所以氣胃脹。脈象弦,更是明顯的肝郁表現(xiàn)。
好了,說到這里,我就要提示我的讀者了——在很多膽囊炎患者里頭,這種肝郁脾虛有濕的,實在是太多了。主要表現(xiàn),就是我上面說的這些。我們對它得有清醒的認識。
現(xiàn)在的問題是,面對這個情況怎么辦。
醫(yī)案和配伍給我們的啟迪是,培土抑木。
所謂培土,指的是健脾除濕。你看啊,配伍里頭,黨參、白術、茯苓、甘草,這是四君子配伍,可以健脾除濕。半夏、木香、砂仁、厚樸、烏藥、焦三仙,這是燥濕行氣的,也是用于健脾。
為什么要健脾?你想啊,我們的脾,屬土。肝,屬木。土壤要是不好,樹木是不是也不好?所以,要想調養(yǎng)肝木,就得先固護好脾土。脾土強了,可以抑制住肝木克伐之氣,令肝木的氣機順暢起來,這就是所謂培土抑木之法。
在這基礎上,你再用青皮、郁金、柴胡、延胡索、川楝子來疏肝止痛,行氣化郁,這問題就好解決了。
我把這一番道理講出來,第一,是希望您把文中的配伍抄錄下來,以備日后之需。畢竟,這是出自大家之手,是值得借鑒的。我們將來可以在這個基礎上,于專業(yè)人士指導,稍作加減,變化應用。
第二,我希望有膽囊炎的朋友,應該好好健脾、除濕。如果你舌苔白膩,舌體胖大,便溏乏力,偶爾脅肋脹痛,厭食,不喜油膩,就該好好應對了。另外,您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有沒有肝郁的問題在。有肝郁,就要想辦法改善心情。你總是愁苦,總是承受壓力,肝郁脾虛有濕的現(xiàn)象,就難以改變。你說對不對?
好了。我就說這么多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