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仃(1917年05月19日—2010年02月21日),男,號它山,遼寧黑山人;中國當代著名國畫家、漫畫家、壁畫家、書法家、工藝美術家、美術教育家、美術理論家。張仃先生創(chuàng)作涉及廣泛,善于駕馭多種繪畫形式,亦擅漫畫、壁畫、郵票設計、年畫、宣傳畫等。張仃先生被稱為20世紀中國的“大美術家”和20世紀中國美術的“立交橋”。
其創(chuàng)作多以焦墨作山水,倚重傳統(tǒng)筆法,吸取民間藝術養(yǎng)分,筆力遒強,構圖豪放,畫面空靈而有筆觸,蒼健卻顯腴潤,內(nèi)涵沉雄,風格樸拙而雄強,別樹一幟。焦墨在中國畫領域曲高和寡,但張仃仍堅持用這局限性極大的墨法創(chuàng)作山水,并將其發(fā)展成一套完備的藝術語言,他的《房山十渡焦墨寫生》等一系列作品,開創(chuàng)了中國山水畫的嶄新風格。
張仃:堅守底線
過去有人提出“革毛筆的命”,有人提出“筆墨等于零”。老實說,我無法同意這樣的觀點,也不太理解這樣的觀點。
在我看來,任何一個畫家都有自由怎么畫畫。不想再用中國毛筆,甚至完全不用筆,都是畫家的自由選擇,無可厚非。不用毛筆弄出來的畫當然會有自己的特點,也會產(chǎn)生一些奇異的效果,但肯定不是中國畫,因為無從識別。
事實上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畫家不用毛筆畫畫,也根本不知何為中國人的“筆性”,但并無人去異議他們,因為他們不把自己的畫法強加給中國畫,井水不犯河水,所以相安無事。但如果要把這種個人自由強加給中國畫,從根本上顛覆中國畫的工具文化,就必然引起反抗。
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筆性,難以強求一律,也不應強求一律。但是,作為中國書畫藝術要素甚至是本體的筆墨,肯定有一些經(jīng)由民族文化心理反復比較、鑒別、篩選并由若干代品德高尚、修養(yǎng)豐厚、悟性極好、天分極高而又練習勤奮的大師反復實踐、錘煉,最后沉淀下來的特性。這些特性成為人們對筆墨的藝術要求。
畫家可以有充分的理由不拿毛筆作畫,但他如果拿了毛筆作畫,而且是在畫中國畫,那他就要受到文化的制約。沒有一個畫家能擺脫文化的制約。一個畫家要證明“筆墨等于零”的辦法可能只有一個,那就是完全不碰筆墨,這樣,筆墨于他就等于零。
在中西繪畫100年的交融中,我們看得出中國畫對西洋畫的影響是微乎其微,不足掛齒,而西洋畫對中國畫的影響可以說是長驅(qū)直入,如入無人之境。但是,一幅新的中國畫和一幅好的中國畫,在我們心底里是有一桿秤的。
一幅好的中國畫要素很多,但是基本的一條就是筆墨。由于筆墨這最后一道底線的存在,使我們在西學東漸的狂潮中仍然對中國畫沒有失去識別能力和評價標準,我們?nèi)匀荒軌蛟谝欢延眯埉嫵龅淖髌防锾暨x出好的中國畫,仍然能夠在100年的風云人物中認準誰是大師,而誰只是曇花一現(xiàn)。
我們積極評價這個100年中西繪畫的交融和沖突,因為它把中國畫的底線逼出來了,它使我們非常清楚不該在哪些方面無謂的爭執(zhí),應該在哪些方面固守陣地。
筆精墨妙,這是中國畫文化慧根之所系,如果中國畫不想消亡,這條底線就必須守住,守住這條底線,一切都好說。在這條底線上作業(yè),需要悟性,更需要耐性,急不得、躁不得,更惱不得,最后就是看境界,看格,看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