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是個老話題。一直被討論的老話題。
為什么會這樣?答案其實(shí)很簡單。
看看史上歷朝歷代那些書法大神們,
無不將臨帖的事業(yè)進(jìn)行到底。
一般來說,臨帖最直觀的評判標(biāo)準(zhǔn)就是到底臨的像不像。
有人臨的不像,于是就說“我這是意臨”。
有人反駁說:“快別扯了,臨帖不像就是在耍流氓……”
王鐸臨《閣帖 》局部
臨帖要像,這是很多人的共識,但究竟要像到什么程度呢?
清初詩壇的盟主錢謙益有一次想考考王鐸,他隨意說出《閣帖》中一個字讓王鐸來寫,王鐸立馬就寫了出來。史料里的原文形容為:“對照原帖,如燈取影,不失毫發(fā)……”。
王鐸臨《圣教序》局部
這顯然是有些夸張了。從《王鐸臨王圣教序》來看,雖然確實(shí)很像,但還遠(yuǎn)沒達(dá)到“對燈取影”的神仙地步!
褚遂良臨《蘭亭序》局部
王鐸做不到,褚遂良、虞世南、歐陽詢也都做不到,他們臨的《蘭亭序》,人各一面,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臨帖也都沒有做到……
趙孟頫臨《蘭亭序》局部
這是為什么?其實(shí)在古代,臨是臨,摹是摹,二者是分開的。不像后人把臨摹當(dāng)做同一個概念。
王羲之《喪亂帖》
北宋書法理論家黃伯思曾說:“世人多不曉臨、摹之別。臨,謂以紙?jiān)诠盘裕^其形勢而學(xué)之……摹,謂之薄紙覆古帖上,隨其細(xì)大而拓之。”換成白話就是臨就是照著寫,摹就是完全拷貝。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王羲之的《喪亂帖》 ,《快雪時晴帖》等尺牘墨跡以及馮承素的神龍本《蘭亭序》都是唐摹本,雙勾填墨,確實(shí)是可以做到下真跡一等而不失毫發(fā)!而現(xiàn)代人多錯把摹帖的標(biāo)準(zhǔn)來要求臨帖!
姜夔《跋王獻(xiàn)之保母帖》局部
臨與摹既然是兩個概念,自然就會各有各的作用。
南宋書法家姜夔曾說:“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復(fù)得古人筆意;而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jìn),摹書易忘,蓋臨書任意而摹書不任意也?!?span style="color: rgb(68, 68, 68);">此語很值得玩味。
王鐸草書臨《閣帖》局部
臨書可以任意,所以我們看到王鐸用巨幅立軸臨閣帖,則都是他自己的意了!
趙孟頫臨《圣教序》局部
而同為貳臣的趙孟頫則相對謹(jǐn)慎,他說“臨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謹(jǐn)不得謹(jǐn);然與其肆也寧謹(jǐn),非善書者莫能知也?!?/p>
意思是臨書也不要太過放肆了!說白了,講究的就是一個分寸,一個度。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