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一∶《正體類要》
【出處】 《正體類要》
【類別】 補益劑-氣血雙補。
【組成】 白術(shù)(3克) 當歸(3克) 白茯苓(3克) 黃芪炒(3克) 遠志(3克) 龍眼肉(3克) 酸棗仁炒 (3克) 人參(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方組趣味記憶】 四君歸期早,遠知龍眼香。 解:四君(四君子湯:人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歸(當歸),期(黃芪),早(酸棗仁),遠知(遠志),龍眼(龍眼肉),香(木香)。
【功用】 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
【主治】 1.心脾氣血兩虛證。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盜汗,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苔薄白,脈細弱。2.脾不統(tǒng)血證。便血,皮下紫癜,婦女崩漏,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脈細弱。(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功能性子宮出血、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等屬心脾氣血兩虛及脾不統(tǒng)血者。)
【用法】 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方論】本方是在嚴氏《濟生方》歸脾湯的基礎上加當歸、遠志而成,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證。方中以參、耆、術(shù)、甘草溫補氣健脾;當歸、龍眼肉補血養(yǎng)心,酸棗仁、茯苓、遠志寧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氣醒脾,以防補益氣血藥膩滯礙胃。組合成方,心脾兼顧,氣血雙補。
【方解】 本方證因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虧虛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tǒng)血,思慮過度,心脾氣血暗耗,脾氣虧虛則體倦、食少;心血不足則見驚悸、怔忡、健忘、不寐、盜汗;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緩均屬氣血不足之象。上述諸癥雖屬心脾兩虛,卻是以脾虛為核心,氣血虧虛為基礎。脾為營衛(wèi)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為血”,故方中以參、芪、術(shù)、草大隊甘溫之品補脾益氣以生血,使氣旺而血生;當歸、龍眼肉甘溫補血養(yǎng)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棗仁、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氣醒脾,與大量益氣健脾藥配伍,復中焦運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氣補血藥滋膩礙胃,使補而不滯,滋而不膩;用法中姜、棗調(diào)和脾胃,以資化源。全方共奏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之功,為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氣血兩虛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心脾同治,重點在脾,使脾旺則氣血生化有源,方名歸脾,意在于此;二是氣血并補,但重在補氣,意即氣為血之帥,氣旺血自生,血足則心有所養(yǎng);三是補氣養(yǎng)血藥中佐以木香理氣醒脾,補而不滯。故張璐說:“此方滋養(yǎng)心脾,鼓動少火,妙以木香調(diào)暢諸氣。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悶,或泄瀉,減食者,以其純陰無陽,不能輸化藥力故耳。”(《古今名醫(yī)方論》)
本方原載宋·嚴用和《濟生方》,但方中無當歸、遠志,至明·薛己補此二味,使養(yǎng)血寧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適應范圍,隨著后世醫(yī)家的臨床實踐,不斷有所擴充,原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醫(yī)得效方》中增加治療脾不統(tǒng)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內(nèi)科摘要》增補了治療驚悸、盜汗、嗜臥少食、月經(jīng)不調(diào)、赤白帶下等癥。
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芪、術(shù)、草以益氣補脾。前者以補氣藥配伍養(yǎng)心安神藥,意在心脾雙補,復二臟生血、統(tǒng)血之職,主治心脾氣血兩虛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體倦食少,以及脾不統(tǒng)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補氣藥配伍升陽舉陷藥,意在補氣升提,復脾胃升清降濁之能,主治脾胃氣虛、氣陷之少氣懶言、發(fā)熱及臟器下垂等。
【化裁】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葉炭、炮姜炭,以溫經(jīng)止血;偏熱者,加生地炭、阿膠珠、棕櫚炭,以清熱止血。
【附注】 本方是治療心脾氣血兩虛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心悸失眠,體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脈細弱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汪昂《醫(yī)方集解·補養(yǎng)之劑》:“此手少陰、足太陰藥也。血不歸脾則妄行,參、術(shù)、黃芪、甘草之甘溫,所以補脾;茯神、遠志、棗仁、龍眼之甘溫酸苦,所以補心,心者,脾之母也。當歸滋陰而養(yǎng)血,木香行氣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滯,又以助參、芪而補氣。氣壯則能攝血,血自歸經(jīng),而諸癥悉除矣。”
《正體類要》卷下:“跌仆等癥,氣血損傷;或思慮傷脾,血虛火動,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臥,怔忡驚悸,自汗,大便不調(diào);或血上下妄行。”
。方二∶《重訂嚴氏濟生方》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
[組成]白術(shù) 茯神(去木) 黃耆(去蘆) 龍眼肉 酸棗仁(炒,去殼)各30克 人參 木香(不見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用法]上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棗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養(yǎng)心。
[主治]思慮過多,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方三∶《種痘新書》卷十二
[來源]《種痘新書》卷十二。
[組成]人參1錢2分,白術(shù)1錢2分,茯神1錢2分,黃耆1錢2分,地骨皮1錢2分,甘草3分,木香5分,遠志1錢(去心),棗仁1錢。
[用法]加生姜,大棗,水煎服。
[主治]女子閉經(jīng),血海干涸,適產(chǎn)出痘。
歸脾湯·補血方劑
【簡介】本方來源于《正體類要》。
【功用】益氣補血,健脾養(yǎng)心。主治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發(fā)熱,體倦食少,面色萎黃,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細弱以及脾不統(tǒng)血所致的便血,婦女月經(jīng)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組成藥物】白術(shù) 9克,獲神 9克,黃色 12克,龍眼肉12克,酸棗仁12克,人參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當歸9克,遠志6克。
【用量用法】上藥加生姜5片、大棗3枚,水煎服,每日1劑。九劑有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濃縮丸,水蜜丸:每次6克,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
每次1丸,濃縮九:每次8~10丸。均每日2~3次,空腹或飯后用溫開水送服。膏劑:每次9~15克,每日2次,開水沖服。
【現(xiàn)代研究】本方具有激活老齡動物腦內(nèi)功能低下的膽堿能神經(jīng)作用,能改善學習和記憶能力,能增強免疫,調(diào)節(jié)中樞神經(jīng)功能,增進造血功能,有強壯作用。此外,還有抗休克、鎮(zhèn)靜、降血壓、改善脂質(zhì)代謝等作用。
【進補應用】方中用黃色、人參、白術(shù)、甘草補氣健脾,用龍眼肉、酸棗仁、當歸補血養(yǎng)心,獲神、遠志寧心安神,木香行氣醒脾,以使本方補不礙胃、補而不滯,少配生姜、大棗以和中調(diào)藥。本方有氣血雙補,心脾同調(diào)之妙。
1.消化性潰瘍 用本方湯劑,并重用木香,水煎服,每日1劑。如能守方長服,有較顯著的療效。
癥狀消失后,仍需繼續(xù)服藥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
2.神經(jīng)衰弱(神經(jīng)癥)用本方丸劑,按常規(guī)服用。本方對病程短、病情輕者療效好;對各種抑郁、倦怠、睡眠不佳及工作活力低下的患者療效較好;但對機體處于興奮狀態(tài),如易急躁發(fā)怒的患者則效果不太滿意。用藥時間一般需2~4個月,用藥總量1000~2 000克。
3.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用本方為主:黨參15克,黃芪15克,白術(shù)15克,當歸12克,朱茯苓12克,遠志12克,酸棗仁12克,龍眼肉15,熟地15克,廣木香10克,女貞子15克,旱蓮草15克,大棗30克,阿膠12克(另包烊化),土大黃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4.更年期綜合征 用本方去龍眼肉,加白芍10克,煅龍牡各15克(打碎先煎)為基本方。每日1劑,水煎服。
5.崩漏 用本方加減:黨參15克,白術(shù)、甘草、獲神、酸棗仁、龍眼向各10克,黃芪、仙鶴草各30克,熟地黃、血見愁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劑,病情好轉(zhuǎn)后改隔日1劑。有較好的止血效果。
6.血吸蟲病兼有心臟雜音 用本方丸劑,每日3次,每次8~10丸,或用湯劑作為西藥銻劑的輔助治療。
此外,本方還可用于治療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再生障礙性貧血、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視疲勞、慢性苯中毒、腦外傷后綜合征、脫發(fā)(斑禿、全禿及脂溢性脫發(fā))等屬于心脾氣血兩虛者。
【注意事項】忌生冷飲食。陰虛內(nèi)熱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