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到人與人的友誼,稍微知道一點歷史者都會提到這樣一句成語:“管鮑之交”。管即管仲,鮑即鮑叔牙,他們的友誼代表了人與人友誼的最高境界。
友誼的基礎在于雙方的理解和忍讓,使“管鮑之交”成為千秋佳話的,是鮑叔牙,而非管仲。如若沒有鮑叔牙,便沒有“管鮑之交”,便沒有管仲的偉業(yè)大名,甚至沒有管仲的下半生。
司馬遷曾說: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币馑际?,天下稱管仲之賢者少,而贊鮑叔牙知人者多。
管仲文武雙全,學富五車,套句老話是,有經天緯地之才,濟世匡時之略。管仲了不得,鮑叔牙也不差,他同樣有大才。才氣相近,英雄惜英雄,兩人結為了知己。
結成知己容易,友誼長存則難。為了友誼,鮑叔牙作了最大的退讓,作了最大的犧牲,他容忍了管仲一切難忍之處:兩人一同經商,分利時管仲多取金,鮑叔牙理解他家貧;兩人一同上戰(zhàn)場,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理解他尚有老母要奉養(yǎng);兩人一同謀事,管仲常失算,鮑叔牙卻斷定,管仲一旦得到機遇,必百無一失。
鮑叔牙一而再再而三的大度理解,使管仲感激得無以復加,他長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牙! ”
理解,古今罕有的理解,使兩人的知己之交上升為生死之交。
生當亂世,不僅天下亂,他們所處的齊國也亂。齊襄公與文姜的亂倫及其連鎖反應,伏下了外交和內政的危機。
鮑叔牙斷言:“有奇淫者,必有奇禍! ”
他和管仲都是有遠大抱負者,為能在將來的齊國政壇上有所作為,他倆分頭下了政治賭注,以取得雙保險,各自輔佐齊襄公僅有的兩個兒子:公子糾、公子小白,并約定:不論誰得志,互相薦舉。
齊襄公死后,紛爭果然出現(xiàn),鮑叔牙幫助小白,捷足先登,占據(jù)了大位,是為齊桓公。站在糾一邊并射了小白一箭的管仲做了階下囚,打入囚籠等著被處死。鮑叔牙援手相救,不但相救,還讓出了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給了管仲。
鮑叔牙對齊桓公說:若要取得霸業(yè),非得用管仲不可。鮑叔牙的這一讓,讓出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讓出了齊國的霸業(yè)。
管仲出手不凡,以滔滔雄辯征服了齊桓公,被尊為“仲父”。
繼滔滔雄辯后,仲父拿出了他的政治方案,對齊國進行了幅度頗大的改革:將國都分為十五個士鄉(xiāng)及六個工商鄉(xiāng),分外地為五屬,設各級政府管理;以士鄉(xiāng)為基礎,建立軍事編制,確定三次審選的人才選拔制度,對土地按質量征稅;發(fā)展官營鹽鐵業(yè),加強官鑄貨幣,控制調劑物價,等等。
改革方案切實可行,齊國國力大增。內政內行,外交內行,與膨脹的國力相應,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以尊重周天子為旗幟,進行頂著道義名義的實力擴張。
他是個善于揚長避短的雄才,熟諳政治,從而融政治入軍事,在南征北戰(zhàn)中,化被動為主動,一一取得了勝利。
改革成功,外交成功,軍事成功,齊國成了霸主。
管仲改革成功的關鍵是,順應風俗,順應民心。他為政善于轉禍為福,轉敗為功。齊桓公成霸業(yè),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得力于他的謀略。
管仲臨終,薦舉了隰朋為接班人,鮑叔牙再次顯示了豁達和理解。在隰朋之后,鮑叔牙主持了國政,使齊國繼續(xù)高揚起霸旗。遺憾的是,齊桓公沒小人陪伴,寢食不安,重新用起豎刁、雍巫、開方三人,鮑叔牙郁悶成疾而亡,而齊國在失去“管鮑”輔政之后逐漸衰落,令人嘆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