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我:
為什么現(xiàn)在還有人在玩古詩詞?有些人說古詩詞很難,主要是難在哪個地方?
很顯然提問題的人對現(xiàn)代詩和歌詞沒有看法,主要的疑問是在于“古詩詞”。古詩詞是什么?中國的古詩詞就是指古體詩、近體詩和詞牌。古詩詞和現(xiàn)代詩詞(現(xiàn)代詩、歌詞)的根本區(qū)別在哪?為什么會讓人覺得古詩詞應(yīng)該早就被掃進故紙堆?
古詩詞和現(xiàn)代詩詞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語言系統(tǒng)。
詩詞是語言之上的精華,提煉語言,表達感情的文學作品?,F(xiàn)代詩詞是,古典詩詞也是。只不過古詩詞是文言文基礎(chǔ)上的韻文。和普通文言文相比更有節(jié)奏感,意境營造更加虛無縹緲。所以,玩(無貶義)古詩詞的人首先得文言文基礎(chǔ)不錯。
而近代以來的白話文記錄模式和文言文作為古代語言記錄模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即便文言文和如今的普通話所使用的漢字同一個字庫,新現(xiàn)代人的思維并不愿意再以文言文的方式思考。
那么為什么還有人創(chuàng)作賞析(玩)古詩詞呢?
因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文字沒有發(fā)生異變,千百年來固有的各種文化意象也沒有消失,我們只要學歷史,還是無法避免地要面對文言文——這種記錄我們幾千年歷史的文字形象。而且,文言文教育的低齡化,讓我們要讀懂文言文也沒有那么難。
經(jīng)歷了人生和歲月的消磨,那些隱藏在文化歷史中的詩歌終究會放射光芒,吸引著一部分人精神的回歸。
對傳統(tǒng)古詩詞的喜歡、熱愛、學習、創(chuàng)作、交流的熱情正由此而來。
當然,這也只是一部分人,這和另一部分人去國,選擇用他國語言交流、感嘆世界文化的廣闊并沒有什么不同。只是有一部分人選擇流浪,而喜歡古詩詞的人選擇回歸。
這其中,沒有對錯,只有喜歡。
有人說古詩詞很難,難在哪個地方?
對外國人來說,難在方塊字。
對中國人來說,難在靜心。
對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高中以上,甚至初中以上的教育,吟誦、理解古詩詞并沒有多大的難度。特別是盛唐詩歌,以簡潔、直白、意境悠遠為主,“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何難之有?
有些相對來說沒那么直白的詩詞,也不過是難在詩詞背后的故事。詩人為什么要那么寫?他當時是個什么境況,他引用了那些典故?他到底要表達什么?其實,這和作文閱讀理解沒有什么不同。唯一橫在我們和詩人之中的隔閡就是文言文詩詞中特有的一些“詩家語”,也就是異于平常的表達方式。我們可以通過多讀、多記、多問逐漸掌握,就能很自然地理解詩人心中所想,和詩人形成通感,從而透徹理解詩詞作品。
對“詩家語”的理解會難過英文閱讀理解嗎?不會的。
我知道很多朋友肯定第一反應(yīng)就是難在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用來創(chuàng)作近體格律詩的音韻規(guī)則。我們只要不學寫近體格律詩,完全可以拋開不管,寫一些音律起伏,意境為先的古體詩,像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些都是不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哪一首不流傳千古?
一定要學習格律詩,那就要靜下心來學習平仄、押韻、對仗以及絕句、律詩的基本平仄格式。選擇了近體詩,就選擇了咬文嚼字,也就選擇了對詩歌音律完美和意境營造相結(jié)合的高難度修煉。
但是,只要靜下心來虛心學習。平仄格律總不會難過數(shù)理化,只不過數(shù)理化可以給你飯碗,而平仄格律和寫得一首好詩不行。這種沒有可見好處的修行尤其需要靜心。
中國人要學好格律詩詞,難就難在要有一顆不計得失,真心喜愛的心。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