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樂壇經(jīng)歷了繁榮的80~90年代,期間誕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歌手,如:許冠杰、譚詠麟、張國榮、陳百強、梅艷芳、羅文、林子祥、王杰、張學友......也誕生了許多優(yōu)秀歌曲:如《浪子心聲》、《半斤八兩》、《講不出再見》、《Monica》、《偏偏喜歡你》、《女人花》、《鐵血丹心》、《男兒當自強》、《一場游戲一場夢》、《吻別》......
但是步入21世紀,香港樂壇開始走下坡路。在八十年代香港最輝煌的年期,有譚張梅陳引領樂壇;在九十年代,又是四大天王輝煌時代;期間還有許許多多一流歌手不可一一盡言,總的來說,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樂壇的黃金時期,高質高產(chǎn)。但是四大天王之后,香港樂壇究竟怎么了???
其實樂壇的衰敗已是必然,音樂史學者劉靖之總結了香港樂壇衰敗的兩個原因:
一.從業(yè)者專業(yè)水準不足
之前許冠杰他們的歌能唱出香港精神,代表的是奮斗勤勞和向上,受眾面也廣(這個受眾面不是指的地域上的廣而是指的特定地域內人群分布廣);如今呢,很多歌的歌詞都是“無病呻吟”,受眾范圍縮窄到十幾二十歲的年輕人。當然歌詞也不是影響音樂好壞的唯一因素,另外,作曲人的地位和專業(yè)水準都不夠高,許多人并沒有接受過專業(yè)學習,寫的曲也不嚴謹,許多歌手也是被包裝出來的,所以現(xiàn)在幾乎找不出人人傳唱的“金曲”了!
二.本地對文化藝術推介不足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有那么多著名的歌手,同時也是因為香港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香港對本土文化藝術重視不夠,再加上本身粵語歌受眾范圍的局限性,所以自然而然的導致香港樂壇衰敗。
許冠杰之后有張學友,張學友之后有陳奕迅。
許冠杰是香港人心中唯一的歌神
張學友是華語樂壇的歌神
但說到陳奕迅,很多年長的卻不買賬,覺得他稱不上“歌神”之名,而他自己也說稱得上歌神的是許冠杰和張學友,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老實說,如果陳奕迅在八十年代,他肯定火不了,在九十年代“四大天王”時期,他頂多只能稱得上“第五天王”,半紅不紫,開演唱會上座率不到6成,出不了專輯,接著去主持電視節(jié)目,當世界杯主持等等,根本就沒有什么發(fā)展機會。但他卻是幸運的,趕在了香港娛樂事業(yè)下滑的當口,這個機會讓大家對他有所了解,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沒有努力,沒有磨練,他絕對起不來,不管你喜不喜歡他,他的確是付出過、努力過。
因為他外形不佳,所以被“流放”臺灣,當時的高層領導并不看好他,所以才把他打發(fā)到了臺灣。他之前根本不懂普通話,而且臺灣還說臺語,就好像你去美國,但是不會講英語一樣。但是后來他苦練普通話,于是才有人說他是香港藝人里普通話最好的之一,這也說明他的確是很努力的。他是香港TVB選秀冠軍,在臺灣,他是什么?什么都不是!再加上唱片公司的限制,所以他的發(fā)展也是很艱辛的。
他的音準極佳,音域寬廣,音色醇厚,天生就是唱歌的料。但是天底下會唱歌的,唱得好的多了去了,他并不算最優(yōu)秀的。飚高音、飚假音、飚爆發(fā)力他也干過;模仿譚詠麟、張國榮,他也干過,差一點,他就成了靠模仿維生的“劉德樺”、“張雪友”??v觀現(xiàn)在的許多音樂節(jié)目,選手們不也是在飆高音、飚假音、飚爆發(fā)力嗎?然后就是模仿各大明星!但陳奕迅之所以是陳奕迅,因為他知道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不是靠炫技去打動聽眾的,而是靠歌手的演繹。至于他的造型,我沒有太多話說,歌手是聽的他是歌,不是裝出來的,首先是歌,其次才是其他方面。
有人說他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雖不是很準確,但也的確是離不開“時勢”,在香港樂壇衰落時期,也必須要有人來“領導”。不管在什么時期,也都需要“領導者”,沒有“領頭羊”,稍一遇到困難羊群就會潰散;軍隊的強大也離不開一位優(yōu)秀的將軍,所以這位“領導者”必不可缺。既然必須要有,那為何偏偏是他?是別人不行嗎?
香港樂壇的衰敗,不是歌手所能左右的,也再也出不了像“張學友”那樣公認的歌神,現(xiàn)在不管選誰當歌神,恐怕都不能讓所有人滿意,也都會有反對意見,但是陳奕迅的確是一步一步走到如今的位置,除了運氣,也還有努力,也得到許多老一輩著名歌手的肯定。劉德華也公開表示對陳奕迅“歌神”的支持。其實,現(xiàn)在再也出不了許冠杰、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等巨星級別歌手,陳奕迅相對于他們而言,也的確是在很多方面不如他們,但是時代造英雄啊,香港必須要有歌手來接張學友的班,而這個人必須是陳奕迅,因為除了他,還能有誰?所以不管愿不愿意,都請支持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