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型人格要求嚴格和完美,容易把沖突理智化,具有強烈的自制心理和自控行為。這類人在平時有不安全感,對自我過分克制,過分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舉止是否適當,因此表現(xiàn)得特別死板、缺乏靈活性。責任感特別強,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標準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時又墨守成規(guī)。在處事方面,過于謹小慎微,常常由于過分認真而重視細節(jié)、忽視全局。伯犯錯誤,遇事優(yōu)柔寡斷,難以作出決定。他們的情感以焦慮、緊張、悔恨時多,輕松愉快滿意時少。不能平易近人,難于熱情待人,缺乏幽默感。由于對人對己都感到不滿而易招怨恨。
過去大多認為本病源于精神因素和人格缺陷;近20年來,遺傳和生化研究,特別是廣泛采用藥物治療效果顯著,提示本病的發(fā)生有其生物學基礎。
1.遺傳因素家系調查表明,強迫癥先證者的一級親屬中焦慮障礙發(fā)病危險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如果將有強迫癥狀但未達到診斷標準的人包括在內,則病人組父母的強迫癥狀危險率(15.6%)明顯高于對照組父母(2.9%)。雙生子研究顯示,單卵雙生子的同病率高于雙卵雙生子。提示強迫癥的發(fā)生可能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
2.生化改變有人認為5-HT能系統(tǒng)可能與強迫癥發(fā)病有關,有5-HT再攝取阻滯作用的藥物,如選擇性5-HT再攝取抑制劑(SSRI)類可以對強迫癥有效。有學者發(fā)現(xiàn)強迫癥病人的血清催乳素增高,或有皮質醇改變,其在強迫癥發(fā)生中的作用,尚不明確。
3.解剖與生理切斷額葉與紋狀體的聯(lián)系纖維對難治性強迫癥有效,推測可能與基底核功能失調有關。
4.心理
(1)弗洛伊德學派的心理動力學理論:強迫癥狀形成的心理機制包括:固著、退行、孤立、解除、反應形成以及對不容許的性和攻擊沖動的置換等。這種防御機制是無意識的,因此不為患者所覺察。
(2)行為主義學派的學習理論:行為主義學派認為,首先病人由于某種特殊情景引起焦慮,為了減輕焦慮,病人產(chǎn)生回避反應,表現(xiàn)為強迫性儀式動作。某些思維或想象等中性刺激(如語言、文字、表象和思想)與初始刺激伴隨出現(xiàn),則可進一步形成較高一級條件反射,使焦慮泛化,最終導致強迫觀念的形成。
根據(jù)來訪者表現(xiàn)出的癥狀及自述特征,心理醫(yī)生判斷他的強迫行為主要由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時間持續(xù)也較長。便決定分為兩個階段進行治療,第一階段采用認知領悟療法,旨在減輕或消除其癥狀;第二階段采用以人格矯正為中心的治療方法,旨在改變其人格,幫助他建立自信心,逐漸進行徹底治療。
強迫型人格障礙患者雖然在智力及生理年齡等方面均已成熟,但其情緒年齡并未成熟,往往太過理智化,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一旦情緒外泄時,恐懼感即占了上風。因此心理醫(yī)生首先明確地給予他肯定回答:“只要積極配合,一定能治?!彪S后心理醫(yī)生向他具體分析了其癥狀產(chǎn)生的原因,指出他的強迫觀念和行為并非在短時間內形成,還與他的較內向的性格和看似輕松實則嚴格的家教有關。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