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收集古錢幣的人越來越多,也引起了一些人對古錢幣的重新認識及研究,而白銅錢幣因其特有的色澤與鑄造工藝的精美,和數量相對的稀少而一直深受古錢愛好者的喜愛,現(xiàn)在在市場上新的古錢幣類書籍不斷涌現(xiàn),但大多沒有對“白銅“錢幣這個概念提出較深刻的見解,使一些古錢幣愛好者苦于對“白銅”錢幣難以鑒別。在此,我將我集藏“白銅“錢幣的認識觀點和經驗說出,希望與廣大泉友更好的交流學習。
首先說到“白銅“錢幣,顧名思義,指的是發(fā)白顏色的銅錢,質地當然還是銅的一種。在這里我們先看一段關于青銅合金成分的文章:
青銅通常是純銅(cu)與錫(sn)的合金,稱為錫青銅,與鉛(pb)的合金,就是鉛青銅。中國古代許多錫青銅中常會含有少量的鉛,青銅作為一種合金,它與純銅相比,它的優(yōu)點是硬度高,熔點較低。金屬光澤和抗腐蝕性能好,純銅就是紅銅,它的熔點是1084.5攝氏度。若加上15%的鉛,熔點降到960攝氏度;若加25%的錫,熔點為810攝氏度。鉛青銅熔點也低,然而加錫或加鉛,其意義不僅在于降低熔點,更重要的是對合金的硬度有不同要求。加錫的合金有較高的硬度。鉛不能熔解于銅內,只能在銅液中均勻地分布作滴狀浮懸,加鉛于銅,使銅液在灌鑄時流暢性能好,在熔鑄的過程中,銅錫都發(fā)生氧化,而錫氧化的尤其迅速,因此,冷卻后的青銅其成分比例必與下料時不同。(摘自《中國青銅器》)
以上我們得知青銅合金成份的配比相當重要,由于在中國古代銅錢是最主要的流通貨幣,且各朝都有一定的鑄造量,有時在青銅合金成份的配比上難免有些誤差,而這種誤差則是形成“白銅“錢幣的主要原因,也有一方面是人工故意所鑄,早見《唐書-食貨志》有隋未行五銖白錢的記載?!耙姟F(xiàn)’用之錢,皆須和以錫镴”。隋開皇五年前后鑄錢(公元585年),因大部分質地含有錫镴,故呈白色,所以,稱之為五銖白錢,即我們今日所見隋“五”字交股曲筆五銖“白銅“錢幣。
唐高祖李淵在隋義寧二年五月(公元618年)在長安稱皇帝,建元武德,仍用隋五銖舊錢,武德四年七月,始廢隋五銖錢,鑄行新錢,命歐陽詢制詞并書,以“開通元寶”為文,在洛(今河南省洛陽市),并(今山西省太原市),幽(今北京市)、益(今四川省成都)諸州置監(jiān)鑄錢(今謂之“開元通寶”)。唐高祖初鑄“開元通寶“錢工藝精美,且其中不乏白銅錢幣(均色如白銀,異常精美,圖1-2),因其與隋五銖白錢年代相距甚近,可能受其影響鑄白銅“開元通寶”。
唐“開元通寶”銅錢中較多見質地及表面顏色近灰白色的(圖1-1),磨之則色淺黃,可能因唐高宗時天下盜鑄漸多,用錢濫惡,銅質含鉛較多所致,均不可以認同為“白銅”錢幣,當屬青銅中鉛灰色者。
在歷朝的“白銅“錢幣中,當屬北宋時期錢幣中發(fā)現(xiàn)最多,北宋錢又以崇寧、政和、宣和年號錢中白銅錢最多,徽宗崇寧年間所鑄“崇寧重寶”當五大錢中不乏色如銀白者,且鑄工精美(圖3);“政和通寶”中白銅者皆較精美(圖4)。而“宣和通寶”小平銅錢中無論版別和數量都可謂“白銅“錢之最(圖5.圖6),工藝精美皆似銀錢,疑為當時特鑄,而非無意所鑄形成。北宋銅錢中也不乏表面泛鉛灰色者(圖9),其在打磨露出銅質后,在陽光下可見明顯的泛黃色,而有些錢幣表面始終有一層鉛色物質,加熱在700攝氐度以下,便可見鉛滴狀金屬溢出表面,色泛淺黃,這些都算不上“白銅”錢幣。
金朝興宗完顏雍于大定十八年令工部、吏部監(jiān)鑄大定通寶,其錢字文、肉好,勝正隆之制,且多銅色白正之美品,深為錢幣愛好者所喜愛,但其令代州立監(jiān)所鑄之大定通寶,斑駁黑澀,不可用,多鉛黑色者,銅色磨之偏白,皆為當時所鑄惡錢,不可同列白銅錢幣之類。
明代,自洪武至隆慶二百余年間,歷十二帝,其中僅六帝鑄錢,鑄數都有限,較少見白銅錢者。孝宗弘治十六年,始鑄弘治通寶錢,原定每文重一錢。弘治十八年,改定錢重為每文一錢二分,鑄錢成色為每用銅一斤加好錫一、二兩。但改制之時,孝宗已卒,武宗已繼位,次年即改元正德,故依制所鑄的弘治通寶錢不多,但按一定比例加錫鑄錢,卻成為嘉靖,萬歷朝鼓鑄銅錢的方法。故嘉靖、萬歷兩朝所鑄嘉靖通寶、萬歷通寶小平錢多銅色發(fā)鉛白者(圖7),尚有銅色較白正者較少見,在萬歷四年,改鑄錢比例為黃銅與錫的比例為十五比一,用錫較前減少,鼓鑄黃銅錢,才漸漸不見白銅者。
清朝從順治初年以紅銅七成,白鉛(鋅)三成搭配鼓鑄黃銅錢開始,至清末共267年統(tǒng)治中,均少見白銅錢幣,但由于當時各局不同程度的摻雜搭配鑄錢原料,其中所鑄錢幣尚有少量銅色發(fā)白者,均較少見。(圖8)
另清朝后期至民國期間,因受流通白銀的影響,民間曾鑄有一些銅色白正的厭勝錢,我們稱之為白銅花錢。在清末民國流通使用的銅元中,也有色白如銀的銅元,均較少見,深受藏家喜愛,集之不易。(圖14)
在我們所見的各朝白銅錢幣中,僅有少部分鑄造工藝精美,色白正如銀,我們可以當作是白銅錢幣的標準器物,也可以叫做所謂的“真白銅”。因其鑄錢原料的配比比較復雜,應是當時的朝代特意鼓鑄。還有一部分白銅錢幣色質銀白,但細看表面摻雜有紅銅顆粒(圖11),懷疑乃當時鑄錢原料沒有完全摻和溶開所至,所以有時候我們還能看到青銅錢幣中銅色較紅者(圖12)。此類應屬偶然,但這種白銅錢幣仍應屬于白銅錢之列。對于一部分鉛色較重,磨之銅質稍白者(圖13),我建議權且叫做“似白銅”,但其收藏價值則應低于“真白銅”錢幣,而銅色略偏黃者都不應稱作白銅錢幣,只是顏色較淺的青銅錢幣。
近來看到一些泉友將通體水銀古鉛色包漿、沒有任何位置可以看出銅質的錢幣稱為白銅錢幣,實在不敢恭維。因為白銅錢幣色質特別,不同于其他青、黃銅錢幣,建議在包漿完整尚不敢定義是否是白銅錢幣的錢幣背面用細砂紙輕輕打磨內外廓,露出質地后在陽光下細看便可觀察出是何顏色。切勿在熒光燈下觀察。對一些鉛白色的錢幣不可用鹽酸等化學溶劑清洗去銹,否則顏色將發(fā)暗發(fā)黃,表面掛有一層鉛錫狀物質,再難顯露本身白色。
以上是我個人集藏白銅錢幣的一些經驗,參考了一些資料寫成此文,希望可以讓廣大泉友對白銅錢幣有一個簡單的認識,給大家?guī)砑瘞诺囊恍┬⌒〉膸椭?,歡迎廣大泉友指教交流經驗。
(作者:劉松宇 )
]